煙火 發表於: 星期二 四月 03, 2007 12:43 am 促膝長談討論區
蔡明亮與羅浮宮合作拍「臉」將重現哥哥唱老歌
柏安妮‧難忘與張國榮「兜風」
悼哥哥‧歌迷會邀唐先生
《20007.4.1 聯合報》
蔡明亮邀張曼玉和張國榮合演「臉」
網址: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8/3785157.shtml
【聯合報/記者葛大維/台北報導】 2007.04.01 03:12 am
張曼玉有可能與張國榮以特殊方式合作。
本報資料照片
坦承自己拍片不知道還能撐多久的導演蔡明亮,把力邀張曼玉演出、重現張國榮音容的新片「臉」,視為畢生最大心願之一。
蔡明亮為宣傳新片「黑眼圈」,近1個月來跑了超過90場校園座談,跑出臉上的黑眼圈,他開玩笑說:「我還不需要吃威而鋼啦」,不過談到有戲院在上片不到一周就撤片,他紅了眼眶說:「我的預售票賣出超過一萬張,很多學校剛考完試,真的要請戲院老闆高抬貴手,多給一些時間,別讓買了票的人看不到電影。」
5年來用全省走透透上街賣票的方式推廣自己的電影,蔡明亮說:「這種像苦行僧的方式,我真的累了。有時候覺得很安慰,把觀眾一個一個的拉進戲院,看我的電影、了解我的電影;但有時候也覺得很沒意思,整個大環境、文化的變質,大多數人要求感官刺激,不要甚至不屑藝術創作,讓我很無力。」
蔡明亮說:「我去台中某書店,用麥克風大喊『我的座談快開始了』,根本沒人理我,只圍了不到10個人,我放下麥克風開始座談,講完了,我問一位路過的青年『看不看我的電影』,他說『你的電影太藝術,我看不懂』,我笑笑問他『假如你去法國巴黎,會不會去羅浮宮』,他說『當然會啊』,我說『羅浮宮裏放的不也是藝術嗎』,他臉一垮就走了。」
但蔡明亮還不能貿然放下導演筒,至少要拍完和羅浮宮合作的「臉」,除了力邀中的張曼玉,蔡明亮透露:「我希望讓張國榮的影像在羅浮宮裏和張曼玉重逢,我還想找到他唱的『我的心裏只有你、沒有他』,那年我們一起去東京影展,張國榮知道我喜歡老歌,隨口就唱起來,說那是他最愛的老歌。」
最近蔡明亮常念起老友、老歌、老片,他說:「有天半夜醒來,突然發瘋似的想看伍迪艾倫的『我心深處』,那是當年王小棣老師指定我們學生要看的功課。很多人、事、物,我捨不得遺忘,那種經年累月的積累,是我心中的火花,在我最脆弱的時候,重新燃起我邁向未來的渴望與熱情。」
【2007/04/01 聯合報】
柏安妮 難忘與張國榮「兜風」
【聯合報/記者趙大智/台北─香港報導】
4年前的今天,張國榮。。。而當年曾和他合唱「兜風心情」而走紅的小女生柏安妮,如今已嫁為人婦,是2個女兒的媽媽。柏安妮很懷念張國榮:「他對我影響很大很大,讓我在演藝圈短短5年,都非常開心。」
柏安妮當年因為和張國榮唱了一首「兜風心情」,在台灣和香港都走紅,混血兒的她是香港大學畢業,來自醫師世家,環境優渥,氣質也特別出眾,曾被稱為張國榮的紅粉知己,兩人還在電影「殺之戀」中扮演情侶。
張國榮對新人的照顧向來不遺餘力,他很懂得藝人該如何造型才出色,也毫無保留傳授給柏安妮,甚至當過她的造型顧問。柏安妮嘆:「他真的是天生吃這行飯的,而且,對人實在太好了。」因此,對於張國榮的英年早逝,也格外遺憾。
【2007/04/01 聯合報】
柏安妮(左)覺得張國榮對她影響很深。
轉載自紅版:http://bbs.ent.163.com/zhangguorong/178604,1,50,0,40,26.html?userid=-M3JF
撈水庫貼,發貼人pfdr
2007年4.1紀念張國榮
部分視頻觀看位址:
TVB 娛樂直播:懷念張國榮特輯[url]http://jade.tvb.com/ent/clips/popupvideo.html?/ent/buzz/2007/0402/video/01_300k.asx [/url]
臺灣中天:[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vrrSzjtw8hI&NR=1[/url]
【經典電影回顧】光影人生張國榮
視頻:[url]http://imedia.eastday.com/node2/node612/node623/node638/userobject8i71950.html[/url]
香港電臺第一台 2007.4.1 輕談淺唱不夜天
[url]http://www.rthk.org.hk/asx/rthk/radio2/keepuco/20070331.asx[/url]
(從5分鐘開始有差不多3個小時的哥歌聽,不過中間插了幾首其他人的歌)
2009/07/16
【200741明報】這些年來‧張國榮的迷與思‧文/洛楓
chiahua 發表於: 星期二 四月 03, 2007 11:40 am 促膝長談討論區
周日話題﹕這些年來…… 張國榮的迷與思
(明報) 04月 01日 星期日 05:10AM
【明報專訊】這是我寫給哥哥張國榮的詩,日期是二○○七年一月,距離他逝世的日子已經差不多四年了,如果仍有悸動,那是延綿無絕的——這些年來斷斷續續寫了幾首關於哥哥的詩,比年少的時候用
廣 告
他的歌詞嵌入詩篇的數量更多,思愁沒有因人的不存在而消逝;正如「這些年來」(這其實是哥哥的歌名)的四月和九月,紀念他的活動從來沒有間斷;來自各地的「哥」迷,如中國大陸、日本 、韓國 、澳洲 、加拿大 、德國 和美國等地,無論懂不懂廣東話,四方八面而來聚在這個小島上,以鮮花、歌聲、錄像、展覽、研討會等各樣方式,共同懷念一個人。
每年置身於這些場景中,總有無限觸動,那些親切的人語、默哀的眼神、微顫的哭聲和安撫的笑容,每每讓我覺得自己在紙上的悼念原是那麼微不足道,尤其每天在冰冷的環境生活、工作和拼搏,已經少見人間真情如許毫無保留的傾注,內裏有一份恍若孩童的純真,因為悼念的目的很簡單,只是為了一個曾經陪伴成長卻已然離去的人——那個人的血肉之軀曾經很真實,如今只剩下流動的影像、迴響的歌音,卻已足夠讓他和懷念他的人永遠保留定格,而且細水長流,生生不息……
生死、傳奇、迷思
張國榮的悼念活動差不多成為這個城市不解的「迷思」(myth),每年四月和九月總有朋友問我﹕這些活動到底何時才會終止?我說不知道,因為懷念他的人仍然存活。然後朋友又會問﹕在二○○二年至二○○三年間逝去的歌手不止一人,為什麼偏偏只有張國榮如此「陰魂未散」?這個我知道,那是因為歌者本身的個人魅力、藝術成就,以及生死傳奇超越了時空和地域的限制,甚至凌駕了生死的界線,彷彿與我們同在——當一個人在香港流行文化及演藝歷史上投下了不可磨滅的痕和火花,那痕不但前無古人,而且後無承繼者,那火花不但照耀了舞台空間躍動的可能,而且還迸射出銀幕上千變萬化聲情形貌,那麼,這個人便會永遠的不存而在,步入了永恒的定鏡!試想想﹕紅豔的高跟鞋、Jean Paul Gautier的opera coat,還有倜儻的十二少、不的阿飛、亮麗的程蝶衣、任性的何寶榮等等,誰能忘記?是的,「迷戀」就是為了不要遺忘,歌迷會的朋友告訴我,當他/她們每年手籌辦悼念活動時,便是和哥哥最親密接觸的時候,那種貼近的感應,我相信是「迷者」(fans)以外的非關係者所不能明白、甚至無法認同的。
社會的負面定型
所謂「迷者」(fans,或粉絲、歌迷、影迷、狂迷),在社會大眾的論述中往往被賦予負面的評價,無論社會學者還是心理學家,認為「迷者」都是孤獨遺世的異常人,或精力無處發泄的年輕人,他們生活於自我設想的天地中,把時間和金錢花費在一個遙不可及的偶像身上,甚至為對方自絕於朋友、家庭和社會,將自我認同、生命的理想全建構在跟這個偶像的關連上,可以不眠不食,恍似入定癡狂,可以萬水千山,長途跋涉,也可以傾盡所有,眾叛親離,最後更可能演變成暴力的報復或佔有(如約翰.連儂被歌迷槍殺)。
我沒有否定這些立論基礎,但同時不得不確認當中的詭辯之處﹕其一在於預設的定型,「迷者」全是感情用事的、非理性的,甚至心理狂亂、言行偏差、搗亂秩序、對抗法規的,忽略了「迷者」也有理智、守禮和學養豐富的,他們不一定是年輕人,因為專注的迷戀可達至數十年之久,歲月會將迷者催入中年暮年成熟的時段。
其二在迎合大眾的偏見,在沒有實在訪察的參與體驗下為迷者訂做一套負面的社會形象,然後尋找和放大特定的例子,進一步加強這些形象的確切性。其三是以局部代替全部,將曾經發生的狂迷事件(如歌迷或球迷的騷亂)作為這個群體的全部真相,沒有細心剖述也不願花時間訪查,在不同的地方和角落仍有許多理性的、感受力深,而且充滿節制能力的歌迷或影迷聚會。
其四在於簡單二元對立的思維公式,認為「迷者」是文化工業的受害人、消費主義的追隨者及流行文化潮流的盲從之輩,沒有主體意識、創造力和對抗性,只沉溺於媒體售賣的虛幻世界;可是,這些論者不是「迷者」,他們無法進入歌迷、影迷的思想世界與心情領域,感受當中的自主選擇與創造潛能,如何藉一個喜愛的偶像豐富自己的生命、開拓理想、帶動存在的活力、激發創造的思維等等,是這些閉關的學人永遠無法觸及的內容。再者,所謂文化工業、消費主義、潮流和媒介幻像等形式,並不是迷者自行建造的體制,因此,要追問的議題不是迷者如何沉溺,而是這些體系如何建構?以及建構了怎樣的環境與生存條件?
我們都是「迷者」
我們每個人都不能避免「迷戀」,都有機會成為「迷者」,只是有些時候我們狂迷的是一些身邊伸手或可觸及的人和事,例如刻骨銘心的愛情(不一定唾手可得)、崇高的事業(或升職)理想、永遠欲求不滿的物質享受(買房子、汽車、珠寶和衣服),有時候甚至只是迷上一項運動或一種玩意(期望勝利奪標),或子女的成績、家人的成就,只是這些欲望往往都被大眾賦予正面的價值,即所謂上進心、競爭力,因而被認可和嘉許。然而,迷戀一個偶像卻不可同日而語了,當中伴隨而來的不是積極的肯定,而是抨擊,「迷者」被說成是不切實際、妄念、不事生產、浮誇和厭世。可是,當我們能放下身段,走得深入一點的看,便會發現原來迷戀愛情、物質、成就跟迷戀偶像心理的歸屬上並無分別,都是讓孤寡的靈魂心有所屬、虛幻的人生有所歸根、疏離的社會與人際關係有所寄託。當然當迷戀變成狂迷或狂亂,失去自控,以致傷害自己、干擾他人,災患必不能避免,或因情而殺人、因物慾而盜竊、因偶像崇拜而採取暴烈的手段,行為走向極端的偏狂與乖離,那便不再是關乎個人的故事了。
在這骨節眼上,我們或許應該關注事件發生背後的因由,而不是口徑一致的單單把鏡頭的燈光聚焦在狂迷者身上,正如這次「劉德華 狂迷」事件,幾份報章的報道公式都十分雷同,在於挖掘新聞的煽動性、奇情意味和主角的悲情形態,每段報告旁邊的方格資料不是心理專家苦口婆心的勸勉年輕人切勿效尤,便是摘錄網上一些不知是否確實存在的譴責留言,照片的焦距在於放大狂迷者異常的神情、憔悴的臉容或憤恨的激情。至於整個事件背後的社會環境、文化形構的成因、香港偶像在內在傳播和接收的狀、青年人信仰真空的時代景觀等等,全部付諸闕如,並沒有觸及探討。攤開充滿同情和譴責的報道(同情和譴責不能解決問題),我很想明白狂迷者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家庭成員之間的點滴關係,以及在引起媒介關注後有沒有社會關懷?而面對這樣的困局又如何尋求可行的援助?可惜狂迷極端的言行只成為鏡頭下的獵物,被用以立證崇拜偶像的負面標籤!
歌迷會人生圖像
這些年來(又回到張國榮的曲目),無論是歌迷會為我還是我為歌迷會做的事,都已達至藤樹相的境地,彼此依存和取暖。舉辦一個悼念活動投入的人力、資源、時間和感情,我能夠體會和想像,籌辦過程中遇到的阻滯、挫折和爭拗,當中怎樣協調、斡旋、妥協或爭取,完全是切切實實的人生圖像。到活動得以完成了,看家人帶傷感的心情而來,滿足的希望而去,那份共同分擔和分享的愉悅,也是冷暖涓滴在心頭。每年兩次的紀念活動,為歌迷餘下的日子髹上向前邁進的力量、等待的希冀,恍如春泥護花,是一個不存在的人滋養了無數的存活者,讓他/她們覺得遺憾的生活過得有一點色彩,這是哥哥化身天使後留給他的迷者最後的禮物。
這些日子我在趕寫一本關於張國榮的書,而我所認識的歌迷會成員都是屬於向內的、沉靜和低調的一群,沒有歇斯底里的呼叫,沒有飛車追逐的驚險場面,因為我們與世無爭,所以外來的譴責、揶揄,也就無法動搖那份堅持的信念和恆久的聯繫,這或許能夠解釋何以張國榮的紀念活動能年復年的持續,外在社會的不願認同,加強了內部成員的團結。我不知道這些團結、堅持和感情能燃燒到何時,會否有一天燈盡灰滅,但只要曾經劃過痕,那痕便已完成了它的使命,正如當初向這世界投擲了石頭,這世界便已擁有了這塊石頭了!
文:洛楓(作者是香港詩人,任教於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專研香港文化包括詩、小說、電影、流行音樂,是「哥哥」張國榮的忠實歌影迷。)
周日話題﹕這些年來…… 張國榮的迷與思
(明報) 04月 01日 星期日 05:10AM
【明報專訊】這是我寫給哥哥張國榮的詩,日期是二○○七年一月,距離他逝世的日子已經差不多四年了,如果仍有悸動,那是延綿無絕的——這些年來斷斷續續寫了幾首關於哥哥的詩,比年少的時候用
廣 告
他的歌詞嵌入詩篇的數量更多,思愁沒有因人的不存在而消逝;正如「這些年來」(這其實是哥哥的歌名)的四月和九月,紀念他的活動從來沒有間斷;來自各地的「哥」迷,如中國大陸、日本 、韓國 、澳洲 、加拿大 、德國 和美國等地,無論懂不懂廣東話,四方八面而來聚在這個小島上,以鮮花、歌聲、錄像、展覽、研討會等各樣方式,共同懷念一個人。
每年置身於這些場景中,總有無限觸動,那些親切的人語、默哀的眼神、微顫的哭聲和安撫的笑容,每每讓我覺得自己在紙上的悼念原是那麼微不足道,尤其每天在冰冷的環境生活、工作和拼搏,已經少見人間真情如許毫無保留的傾注,內裏有一份恍若孩童的純真,因為悼念的目的很簡單,只是為了一個曾經陪伴成長卻已然離去的人——那個人的血肉之軀曾經很真實,如今只剩下流動的影像、迴響的歌音,卻已足夠讓他和懷念他的人永遠保留定格,而且細水長流,生生不息……
生死、傳奇、迷思
張國榮的悼念活動差不多成為這個城市不解的「迷思」(myth),每年四月和九月總有朋友問我﹕這些活動到底何時才會終止?我說不知道,因為懷念他的人仍然存活。然後朋友又會問﹕在二○○二年至二○○三年間逝去的歌手不止一人,為什麼偏偏只有張國榮如此「陰魂未散」?這個我知道,那是因為歌者本身的個人魅力、藝術成就,以及生死傳奇超越了時空和地域的限制,甚至凌駕了生死的界線,彷彿與我們同在——當一個人在香港流行文化及演藝歷史上投下了不可磨滅的痕和火花,那痕不但前無古人,而且後無承繼者,那火花不但照耀了舞台空間躍動的可能,而且還迸射出銀幕上千變萬化聲情形貌,那麼,這個人便會永遠的不存而在,步入了永恒的定鏡!試想想﹕紅豔的高跟鞋、Jean Paul Gautier的opera coat,還有倜儻的十二少、不的阿飛、亮麗的程蝶衣、任性的何寶榮等等,誰能忘記?是的,「迷戀」就是為了不要遺忘,歌迷會的朋友告訴我,當他/她們每年手籌辦悼念活動時,便是和哥哥最親密接觸的時候,那種貼近的感應,我相信是「迷者」(fans)以外的非關係者所不能明白、甚至無法認同的。
社會的負面定型
所謂「迷者」(fans,或粉絲、歌迷、影迷、狂迷),在社會大眾的論述中往往被賦予負面的評價,無論社會學者還是心理學家,認為「迷者」都是孤獨遺世的異常人,或精力無處發泄的年輕人,他們生活於自我設想的天地中,把時間和金錢花費在一個遙不可及的偶像身上,甚至為對方自絕於朋友、家庭和社會,將自我認同、生命的理想全建構在跟這個偶像的關連上,可以不眠不食,恍似入定癡狂,可以萬水千山,長途跋涉,也可以傾盡所有,眾叛親離,最後更可能演變成暴力的報復或佔有(如約翰.連儂被歌迷槍殺)。
我沒有否定這些立論基礎,但同時不得不確認當中的詭辯之處﹕其一在於預設的定型,「迷者」全是感情用事的、非理性的,甚至心理狂亂、言行偏差、搗亂秩序、對抗法規的,忽略了「迷者」也有理智、守禮和學養豐富的,他們不一定是年輕人,因為專注的迷戀可達至數十年之久,歲月會將迷者催入中年暮年成熟的時段。
其二在迎合大眾的偏見,在沒有實在訪察的參與體驗下為迷者訂做一套負面的社會形象,然後尋找和放大特定的例子,進一步加強這些形象的確切性。其三是以局部代替全部,將曾經發生的狂迷事件(如歌迷或球迷的騷亂)作為這個群體的全部真相,沒有細心剖述也不願花時間訪查,在不同的地方和角落仍有許多理性的、感受力深,而且充滿節制能力的歌迷或影迷聚會。
其四在於簡單二元對立的思維公式,認為「迷者」是文化工業的受害人、消費主義的追隨者及流行文化潮流的盲從之輩,沒有主體意識、創造力和對抗性,只沉溺於媒體售賣的虛幻世界;可是,這些論者不是「迷者」,他們無法進入歌迷、影迷的思想世界與心情領域,感受當中的自主選擇與創造潛能,如何藉一個喜愛的偶像豐富自己的生命、開拓理想、帶動存在的活力、激發創造的思維等等,是這些閉關的學人永遠無法觸及的內容。再者,所謂文化工業、消費主義、潮流和媒介幻像等形式,並不是迷者自行建造的體制,因此,要追問的議題不是迷者如何沉溺,而是這些體系如何建構?以及建構了怎樣的環境與生存條件?
我們都是「迷者」
我們每個人都不能避免「迷戀」,都有機會成為「迷者」,只是有些時候我們狂迷的是一些身邊伸手或可觸及的人和事,例如刻骨銘心的愛情(不一定唾手可得)、崇高的事業(或升職)理想、永遠欲求不滿的物質享受(買房子、汽車、珠寶和衣服),有時候甚至只是迷上一項運動或一種玩意(期望勝利奪標),或子女的成績、家人的成就,只是這些欲望往往都被大眾賦予正面的價值,即所謂上進心、競爭力,因而被認可和嘉許。然而,迷戀一個偶像卻不可同日而語了,當中伴隨而來的不是積極的肯定,而是抨擊,「迷者」被說成是不切實際、妄念、不事生產、浮誇和厭世。可是,當我們能放下身段,走得深入一點的看,便會發現原來迷戀愛情、物質、成就跟迷戀偶像心理的歸屬上並無分別,都是讓孤寡的靈魂心有所屬、虛幻的人生有所歸根、疏離的社會與人際關係有所寄託。當然當迷戀變成狂迷或狂亂,失去自控,以致傷害自己、干擾他人,災患必不能避免,或因情而殺人、因物慾而盜竊、因偶像崇拜而採取暴烈的手段,行為走向極端的偏狂與乖離,那便不再是關乎個人的故事了。
在這骨節眼上,我們或許應該關注事件發生背後的因由,而不是口徑一致的單單把鏡頭的燈光聚焦在狂迷者身上,正如這次「劉德華 狂迷」事件,幾份報章的報道公式都十分雷同,在於挖掘新聞的煽動性、奇情意味和主角的悲情形態,每段報告旁邊的方格資料不是心理專家苦口婆心的勸勉年輕人切勿效尤,便是摘錄網上一些不知是否確實存在的譴責留言,照片的焦距在於放大狂迷者異常的神情、憔悴的臉容或憤恨的激情。至於整個事件背後的社會環境、文化形構的成因、香港偶像在內在傳播和接收的狀、青年人信仰真空的時代景觀等等,全部付諸闕如,並沒有觸及探討。攤開充滿同情和譴責的報道(同情和譴責不能解決問題),我很想明白狂迷者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家庭成員之間的點滴關係,以及在引起媒介關注後有沒有社會關懷?而面對這樣的困局又如何尋求可行的援助?可惜狂迷極端的言行只成為鏡頭下的獵物,被用以立證崇拜偶像的負面標籤!
歌迷會人生圖像
這些年來(又回到張國榮的曲目),無論是歌迷會為我還是我為歌迷會做的事,都已達至藤樹相的境地,彼此依存和取暖。舉辦一個悼念活動投入的人力、資源、時間和感情,我能夠體會和想像,籌辦過程中遇到的阻滯、挫折和爭拗,當中怎樣協調、斡旋、妥協或爭取,完全是切切實實的人生圖像。到活動得以完成了,看家人帶傷感的心情而來,滿足的希望而去,那份共同分擔和分享的愉悅,也是冷暖涓滴在心頭。每年兩次的紀念活動,為歌迷餘下的日子髹上向前邁進的力量、等待的希冀,恍如春泥護花,是一個不存在的人滋養了無數的存活者,讓他/她們覺得遺憾的生活過得有一點色彩,這是哥哥化身天使後留給他的迷者最後的禮物。
這些日子我在趕寫一本關於張國榮的書,而我所認識的歌迷會成員都是屬於向內的、沉靜和低調的一群,沒有歇斯底里的呼叫,沒有飛車追逐的驚險場面,因為我們與世無爭,所以外來的譴責、揶揄,也就無法動搖那份堅持的信念和恆久的聯繫,這或許能夠解釋何以張國榮的紀念活動能年復年的持續,外在社會的不願認同,加強了內部成員的團結。我不知道這些團結、堅持和感情能燃燒到何時,會否有一天燈盡灰滅,但只要曾經劃過痕,那痕便已完成了它的使命,正如當初向這世界投擲了石頭,這世界便已擁有了這塊石頭了!
文:洛楓(作者是香港詩人,任教於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專研香港文化包括詩、小說、電影、流行音樂,是「哥哥」張國榮的忠實歌影迷。)
鮑比達最新爵士樂專輯《We Miss You Leslie》
煙火 發表於: 星期一 四月 30, 2007 9:46 pm 促膝長談討論區
鮑比達最新爵士樂專輯《We Miss You Leslie》
轉載自Cyberworld: http://forum.lesliecheung.cc/guestbook/show.asp?id=69719
好像在guestbook裏沒有看過有留言提及鮑比達先生 (哥哥八十年代演唱會的音樂總監) 最新的爵士樂專輯。
專輯名稱 "We Miss You Leslie",是鮑先生將哥哥10首歌曲重新編排 (包括沉默是金、想你、你在何地、拒絕再玩、風繼續吹等等),再以爵士樂曲式演譯出來。 最後一首是他自唱新作送給哥哥。
從編曲、演奏、母帶音色到小冊子裏真摯的文字,看得出來鮑先生是用了十足的誠意來做這專輯的,很值得希望以另一個層次回味想像中的哥哥的fans支持。
知怎麼的,晚上夜靜時欣賞該專輯,腦海中多次其然地出現穿着黑色厚外套的哥哥駕駛着紅色開逢跑車,在山頂的路上兜圈奔馳的形象。 這刻那像西洋偏偏公子的哥哥 + Jazz Music ~~ 型呀!
一張悅耳的 Album。 我特別喜歡"想你"、"你在何地"、"拒絕再玩"。
( 轉自聚榮堂 yomcc62 )
節錄小冊子內鮑比達一段說話:
四年前張國榮的去世給所有人帶來很大的震驚
然而,對於已離開香港一段時間的我,卻從未感到他的離去
無論我到那家唱片店
在台北也好,北京也好,新加坡也好
我必定還看到他的一幅照片,一隻唱片,甚至大大的橫幅
為表達我對這位老朋友的懷念
我決定制作這隻唱片 I Remember....Leslie
並衷心說一聲:We Miss You
鮑比達 二零零七年香港
鮑比達特別編曲,親自開腔演繹紀念哥哥的一首英文歌
We Miss You
Remember the old days when we were together then
Those good times,as always,full of fun
We Travelled all the way across the seas
just to play your tunes for shows and feasts
All your great fans
Love you till this time
Those moments,we always remember from time to time
We often still see you everywhere
All the record stores, has one pic or more
As old friends just wanna say,We miss you
Music,Lyrics&Arragement:Chris Babida
Vocal:Chris Babida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17840
鮑比達 / I Remember...Leslie
Chris Babida / I Remember...Leslie
唱片公司:彗智數位影音有限公司
音樂類型:爵士樂
唱片編號:ACJE-070401
發行日期:2007 年 05 月 11 日
高價版 / CD / 1 片裝
定價:499 元 特價:468 元
優惠期限:2007 年 06 月 30 日止
●鮑比達2007年最新錄音專輯,以爵士音樂全新詮釋張國榮歷年知名經典曲!
●JVC 20-bit K2 Super Coding、發燒片試音極品!
●日本母帶後期處理之神、JVC Mastering大師-小鐵徹(Tohru Kotetsu)親自操刀,全程在鮑比達全新私人錄音室Live Recording、以96kHz/24-bit錄製,再飛往日本橫濱市JVC Master Centre和小鐵徹共同完成母帶製作!
●邀請多位香港一流國際爵士音樂人包括:貝斯手 Sylvain Gagnon、鼓手
Marcelo Dizon、吉他手Guillermo Feugo、薩克斯風手Charles Huntley、小號手Elito Valnonte等;共同以音樂懷念好友張國榮,鮑比達首度作詞、親自演唱英文新單曲"We Miss You"!
●內附專輯介紹簡冊
●Digi-pack精美紙盒包裝
曲 目
01. 序曲… / Piano Intro
02. 沉默是金 / Silence Is Gold
03. 共同渡過 / Enduring Together
04. 想你 / Thinking Of You
05. 拒絕再玩 / Play No More
06. 倩女幽魂 / A Chinese Ghost Story
07. 無需要太多 / Not Too Much
08. 風繼續吹 / Wind Blows On
09. 深情相擁 / Embrace
10. 你在何地 / Where Are You
11. We Miss You / 鮑比達 演唱
鮑比達最新爵士樂專輯《We Miss You Leslie》
轉載自Cyberworld: http://forum.lesliecheung.cc/guestbook/show.asp?id=69719
好像在guestbook裏沒有看過有留言提及鮑比達先生 (哥哥八十年代演唱會的音樂總監) 最新的爵士樂專輯。
專輯名稱 "We Miss You Leslie",是鮑先生將哥哥10首歌曲重新編排 (包括沉默是金、想你、你在何地、拒絕再玩、風繼續吹等等),再以爵士樂曲式演譯出來。 最後一首是他自唱新作送給哥哥。
從編曲、演奏、母帶音色到小冊子裏真摯的文字,看得出來鮑先生是用了十足的誠意來做這專輯的,很值得希望以另一個層次回味想像中的哥哥的fans支持。
知怎麼的,晚上夜靜時欣賞該專輯,腦海中多次其然地出現穿着黑色厚外套的哥哥駕駛着紅色開逢跑車,在山頂的路上兜圈奔馳的形象。 這刻那像西洋偏偏公子的哥哥 + Jazz Music ~~ 型呀!
一張悅耳的 Album。 我特別喜歡"想你"、"你在何地"、"拒絕再玩"。
( 轉自聚榮堂 yomcc62 )
節錄小冊子內鮑比達一段說話:
四年前張國榮的去世給所有人帶來很大的震驚
然而,對於已離開香港一段時間的我,卻從未感到他的離去
無論我到那家唱片店
在台北也好,北京也好,新加坡也好
我必定還看到他的一幅照片,一隻唱片,甚至大大的橫幅
為表達我對這位老朋友的懷念
我決定制作這隻唱片 I Remember....Leslie
並衷心說一聲:We Miss You
鮑比達 二零零七年香港
鮑比達特別編曲,親自開腔演繹紀念哥哥的一首英文歌
We Miss You
Remember the old days when we were together then
Those good times,as always,full of fun
We Travelled all the way across the seas
just to play your tunes for shows and feasts
All your great fans
Love you till this time
Those moments,we always remember from time to time
We often still see you everywhere
All the record stores, has one pic or more
As old friends just wanna say,We miss you
Music,Lyrics&Arragement:Chris Babida
Vocal:Chris Babida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17840
鮑比達 / I Remember...Leslie
Chris Babida / I Remember...Leslie
唱片公司:彗智數位影音有限公司
音樂類型:爵士樂
唱片編號:ACJE-070401
發行日期:2007 年 05 月 11 日
高價版 / CD / 1 片裝
定價:499 元 特價:468 元
優惠期限:2007 年 06 月 30 日止
●鮑比達2007年最新錄音專輯,以爵士音樂全新詮釋張國榮歷年知名經典曲!
●JVC 20-bit K2 Super Coding、發燒片試音極品!
●日本母帶後期處理之神、JVC Mastering大師-小鐵徹(Tohru Kotetsu)親自操刀,全程在鮑比達全新私人錄音室Live Recording、以96kHz/24-bit錄製,再飛往日本橫濱市JVC Master Centre和小鐵徹共同完成母帶製作!
●邀請多位香港一流國際爵士音樂人包括:貝斯手 Sylvain Gagnon、鼓手
Marcelo Dizon、吉他手Guillermo Feugo、薩克斯風手Charles Huntley、小號手Elito Valnonte等;共同以音樂懷念好友張國榮,鮑比達首度作詞、親自演唱英文新單曲"We Miss You"!
●內附專輯介紹簡冊
●Digi-pack精美紙盒包裝
曲 目
01. 序曲… / Piano Intro
02. 沉默是金 / Silence Is Gold
03. 共同渡過 / Enduring Together
04. 想你 / Thinking Of You
05. 拒絕再玩 / Play No More
06. 倩女幽魂 / A Chinese Ghost Story
07. 無需要太多 / Not Too Much
08. 風繼續吹 / Wind Blows On
09. 深情相擁 / Embrace
10. 你在何地 / Where Are You
11. We Miss You / 鮑比達 演唱
2009/06/09
辛曉琪重出江湖發專輯‧療傷天后不再苦情
新京報 (轉自紅版) 無法再次《深情相擁》
新京報:去年在臺北開了演唱會,《深情相擁》時的場面很感人。
辛曉琪:你知道那首歌就是他(張國榮)寫的。
如果哥哥還在,我想我們真的可以一起拍《夜半歌聲》的音樂劇,演唱會上,很多張國榮的歌迷來捧場,我獨自唱《深情相擁》,想起哥哥以前說的話‘以後要是你要開演唱會,一句話的事我一定來捧場’,沒想到,我開演唱會的速度太慢,那首歌讓所有人哭成一團。
新京報:臺灣女歌手裏你和張國榮合作次數是最多的吧?
辛曉琪:對,我們合作過《眉來眼去》、《深情相擁》,他在香港的28場演唱會,每場我都是嘉賓,他很平易近人,完全沒有架子,而且很豪氣。就像大哥一樣體貼,我到香港去,他就會開著跑車帶我去吃飯,這是讓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記得我第一次坐在他跑車上還偷偷捏自己的大腿,想這怎麼可能?
新京報:有沒有特別難忘的小事?
辛曉琪:有一次他到臺灣來,我們走在飯店樓下,剛好隔壁有一家化妝店,我說要去買眼影,他很樂意陪我一起去,當我還在找我要的顏色,他一個箭步沖上去,拿一款給我說‘你是不是要這個?’我想他怎麼會知道呢?他一副不屑的表情,意思是他對這個很在行。
新京報:我很好奇面對他怎麼錄《深情相擁》呢?
辛曉琪:我很瞭解他……錄《深情相擁》的時候,他要求兩個人同時錄,但我看見他的眼睛,你知道那種深情,瞬間我感覺自己完全不會唱歌了。後來我說,‘你可以出去一下嗎?讓我先唱好不好?’當他第一次聽到我唱,就冒了一句“罵人”的話,也是他常常說的話“他媽你唱得真棒!”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新京報:2003年,張國榮離開的時候,你當時什麼樣的狀況?
辛曉琪:記得他去世那天,傍晚8點鐘的時候,我剛回家,還沒有打開電視,姐姐打來電話說“張國榮死了”我說你胡說八道什麼,然後她說“你趕緊開電視”,我開始整個人發抖,當我看到電視畫面呆住了,心想他怎麼會用這種方式結束生命,他是多麼在意自己外表的人,但驚天動地也是他的風格,後來聽到很多傳聞,可我不知道到底哪段是真的哪段是假的,我一直都認為他在我的身邊,沒有離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