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o1014 發表於: 星期日 十一月 05, 2006 8:51 pm 促膝長談討論區
(一)
雖然「霸王別姬」已是相隔10年以上的老片,我卻直到去年11月台大電影節播映時,才第一次看。
這部片有相當篇幅在描述小豆子及小石頭在梨園的成長過程,有戲評認為這段過於冗長,但我覺得對後面小豆子性別認同及對師兄感情的兩大重點鋪陳上,花這些篇幅是必要的,而且可以讓人藉此一窺這些戲子成功背後的血淚史。原來要成為角兒,是要挨數不清的罵、數不盡的打、吃上許多苦的;扮花旦的小男孩所要吃的苦,更是一般人所難以想像。在性別認同還不清楚的童年,就要被強迫認定自己是女兒身。不知在那篇影評中看到,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演花旦的男性,到最後都以女性自居;小豆子被性騷擾這類的情節,也不是虛構,看了真令人欷噓不已。
其實我基本上並不喜歡言行舉止娘娘腔的男人,但我就是喜歡程蝶衣。不只因為他的女性化是後天造成的,亦不只因他身世淒涼。細想起來,可能是他性格中「不屈服」、「從一而終」那份堅強,在柔弱外表的反襯下,更具吸引力之故。早在他初出場時,他那固執、倔強、天生傲骨的性格便已清楚地顯現出來:在被其他戲班孩子嘲笑時,小豆子(程蝶衣幼名)臉上絲毫不帶畏懼,亦沒有莽撞地憑一時之氣撲上去跟笑他的人拚個死活,只是默不吭聲將衣服燒了,教他們再也不敢看不起他。這份傲氣比被母親切去第六指那幕更令我震憾,讓我就此記住了這號人物。
小豆子初進戲班時,在自己和周遭人之間築了一面牆,似乎對任何人都無法相信,被母親拋棄的打擊畢竟太大了。直到小石頭為了他被師父責打、在大雪中頂著水盆罰跪,那份對周遭的敵意與提防才整個卸下了。或許,他是把失去的母愛轉而投射到這個唯一對他好的師兄身上了吧。但是此時,他對師兄僅止於孺慕之情。
其實回想全片,程蝶衣對師兄到底是什麼感情?對我來說似乎不只同性戀那麼簡單。因為其間還有性別錯位等複雜因素存在。何況蝶衣似乎從未有和師兄發生肉體關係的念頭,他唯一希望的,只是和師兄一起唱一輩子的戲、作一輩子的霸王和虞姬。其實,蝶衣只是個過於入戲,無法把戲與生活分開的戲癡罷了。他之所以嫉妒並討厭菊仙,是因為菊仙介入他和師兄之間,讓他們無法再如過去那般親密、那麼互依互存,小樓甚至為了菊仙決定不再唱戲。因此蝶衣對小樓的佔有欲,和菊仙還是有本質上的不同。
看電影時,我一直以為蝶衣會在與小樓絕裂時自殺,或因吸藥過量染病死亡之類的;因此看戲中時間十年又十年地跳,蝶衣和小樓也忽合忽分,還真有點錯愕。但看到電影把霸王別姬的橋段分成好幾段連著演,我又有預感最後蝶衣會以虞姬的身份在虞姬自刎時自殺,只是卻沒料到那會是在那麼多年,他倆年華都已雙雙老去之後,(電影雖未把他們的老態演出來,因為都上京劇的妝,但算算年紀至少都60以上了)甚至菊仙都已死了20多年了。
本來我覺得這樣的安排有點拖,(因為看不太懂關於歷史寓意安排的部份),不過後來跟我姐討論之後,卻又覺得這樣的安排不錯。蝶衣決定把自己當成女人,是由師兄起頭的,因此一切當然也由師兄作結。
不清楚如果最後師兄沒突發奇想,和蝶衣又練起那段「小尼姑」的台詞,蝶衣會不會自刎;或許自刎是志在必行,畢竟事隔多年後,蝶衣突然拿那把真劍邀師兄再度合演,動機本就可議,但至少這讓他在最後釋懷了。他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為何要與師兄這樣糾纏不清,讓自己無端痛苦;為何要執著虞姬這個身份,不肯放手?
順道一提,哥哥的女裝扮相真的絕美,而且平時不上妝的蝶衣,連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柔美氣質,教人心生憐惜。我最喜歡他的眼神,柔弱中帶有一份傲氣,又帶有一絲憂鬱與脆弱,讓人看完電影久久,都還無法從這樣的眼神中抽離。
再提段小樓。我最喜歡前後段兩位演員,中段那位微胖的小哥看起來有些忠厚傻氣,比較看不出屬於小樓的那份不執著。這是我姐下的評語,她說小樓就是不執著、一切隨緣;他只在乎如何幫助身邊的人、解決當下問題,而不似蝶衣和菊仙那麼執著。有些影評說小樓和蝶衣一比,境界高下立分,但我覺得這無關乎境界高低,只是各人人生觀及對事角度、處事態度不同罷了。本來我無法理解,為何一直是「幫助者」角色、有義氣的小樓,會在文革時那麼無情地狠批蝶衣、大聲說他不愛菊仙;後來我姐說,小樓當時可能覺得大家只是愛鬥,鬥一鬥高興了,就沒事了;如果不照他們說的鬥,大家一定吃不了兜著走。只是菊仙、蝶衣都不是他這種性格,都把他的話當真,而雙雙失控,這卻是小樓始料未及的。
在其它評論中也看到,文革當時如果不出來鬥自己身邊的人,只會害了他們,因此小樓的作為倒也合情合理。不過就我看來,其實小樓的志氣被歲月及不穩的世局慢慢磨光,也是一個原因。小樓在片中曾三度破磚:第一次,為了救師父;第二次,為了救菊仙;但第三次,在紅衛軍等審問他的人要求下,他卻是砸了滿頭血,苦著臉說他辦不到了。文革時的小樓,已無法再像年輕時那樣,單憑一時血氣與正義感,下決心破了那塊磚。但怎能怪他?世間一般人豈非多如小樓一樣,在年輕時充滿熱情血氣,認為天下少有做不到的事,但隨著年紀增長,不只生理,連心態上也跟著老了?只能說,小樓和菊仙、蝶衣性格上的根本差異,才是造成他們之間悲劇的主因。其間沒有誰對誰錯,只能說是造化弄人。
至於菊仙,老實說我在看電影時對她是很反感的。她表現出來的一直是個強悍、重心機的女強人形象:除了使計讓小樓娶她,她亦曾答應蝶衣,若蝶衣能把小樓從獄中救回來,就和小樓分道揚鑣,但她反悔了;她曾要小樓不再和蝶衣唱戲,和蝶衣劃清界限,以免被蝶衣所累;她曾在蝶衣無助地在法庭上尋死時,帶不屑地吐他口水;她也曾在師父打小樓時,暗示師父連蝶衣一併處罰。
但看完電影,回家細想起來,卻又意識到:菊仙也曾在小樓因蝶衣為日本人唱堂戲,一氣之下向他甩了一掌時,憐惜地用手帕為他撫臉;她也曾在蝶衣戒毒,痛苦萬分時,像母親抱著孩子一樣溫柔地抱著他、用虞姬的戲服緊緊裹住他;她也曾在小四搶了虞姬的角色時,像為蝶衣留住尊嚴似地,為他批上虞姬的袍子;她也曾在文革時,大聲阻止小樓鬥蝶衣,不顧一切地為蝶衣搶回對他意義非凡的寶劍。最後即使因為蝶衣,她在眾人面前被狠鬥一場、被小樓的言語傷害,她也只是用釋懷同情的眼神面對蝶衣。也許最後她欲言又止,是想說:「這麼一來,我們誰也不欠誰了」吧。是她造成蝶衣的痛苦,也是蝶衣間接將她送上絕路。但其實,這兩人卻是性格最相近、最了解彼此痛苦的人。
總覺得菊仙是個悲涼的角色,其悲劇程度,並不亞於程蝶衣。她的大辣辣、她的傲氣也許都只是保衛自己的一種手段。「霸王別姬」只演出小豆子自小受苦的辛酸史,如果演出菊仙的,是否也是同樣令人鼻酸的悲慘故事?因此,之後我再也不討厭菊仙了,反而對她深感同情。
「霸王別姬」這部電影,我覺得是屬於細細品味型。乍看覺得還好,其後座力卻相當驚人,令人看後心情久久無法平復。在追看一些影評、對這部片有更深的了解後,我對它的喜愛度也隨之上升。也許多看幾次,又會有不同的體會吧。目前我的境界就只能針對角色發表一些感想,對時代動盪及京戲盛衰都沒什麼領會,就把這部份留給專家來談吧!
P.S.關於它的主題曲「當愛已成往事」,雖然原詞曲作者是李宗盛,但我覺得哥哥比他更能唱出味道。看完電影時李宗盛的歌聲響起,乍聽下真的覺得很不搭,因為李宗盛的歌聲太高亢、太有流行感了,比較適合那種激勵人心的曲碼;但哥哥的歌聲很古典,又帶份哀愁,和結尾曲的畫面--一幕幕的京戲畫--更相襯。如果當時結尾曲能用哥哥的版本就好了...
(二)
因為要把這部經典介紹給弟弟,又跟他一起重看了這部於我意義重大的電影:就是這部「霸王別姬」,讓我真正認識且喜歡上哥哥。
上次的重點在蝶衣,這次我倒更多地注意到菊仙及小樓。
先說小樓。
因為電影時間跳得很快,演員們卻未因角色應有的年齡而畫老妝,不易看出時間流逝對他們造成的影響,第一次看時,我才會難以接受那個重情重義的小石頭,竟會在文革時狠心出賣蝶衣和菊仙,但其實,小樓的改變是漸進地鋪陳出來的。
在那個時代,變遷畢竟太大太快了,江山不斷易主、京劇命運大起大落。小樓在最初一個變遷--日軍進城時,還能維持他那意氣風發、敢怒敢言的本色,先是毆打不懂京戲、態度輕蔑的日軍官而入獄,出獄後又不領情地打了為救他而給日軍唱戲的蝶衣。(後來我想,如果換成文革時期的小樓,還會如此大義凜然地對蝶衣甩出一掌嗎?)這時的蝶衣臉上心上皆痛,追究起來其實還是幸福的,因為霸王霸氣猶存,小樓還是那個他熟悉的師哥。到第二次變遷,情況就開始不同了:小樓開始懂得彎腰求情。雖然這次因菊仙流產、蝶衣被捕,最後還是釀成暴力事件。共軍當政之後,袁四爺被處死,對小樓又造成更大的衝擊。在眾人吆喝著把袁四爺押出去時,他一人呆望著前方喃喃自語:「處死袁四爺?就這麼把袁四爺殺啦?」曾經如此叱吒風雲、不可一世,在改朝換代中地位始終不搖的袁四爺,竟如此輕易地被定罪處死,到此地步,小樓也不由得怕了。
之後的小樓,還算是在情義與自保中游移不定,卻明顯可見他一次次、越來越頻繁地妥協。蝶衣為京戲及現代戲孰優孰劣的問題,和小四一夥人起爭執時,他本想為蝶衣幫腔,卻在菊仙強烈的暗示下作罷;小四搶了虞姬角色時,小樓本打算為蝶衣棄演,最後考慮到後果,還是登台。雖是菊仙促成他妥協,但選擇權何嘗不在他自身呢?或許可以說,他性格中潛在的適應現實環境的部份充份地發揮了效用,讓他得以在艱困的現實中掙扎求生。因此文革時小四以性命為脅,要小樓鬥垮蝶衣,小樓猶豫時在廣場上瞥見冷酷的小四,為求自保還是心一橫,徹底為恐懼妥協,背叛了自己最親最愛的人。
而菊仙,我這次才注意到,前後段的她不論外型還是個性,變化都相當大,亦如小樓般,被亂世磨去了稜角。前段的她敢愛敢恨,為了爭取幸福,不但積極而且不惜耍些小手段。比起莽撞的小樓,她更精明更靈活,也更懂得順應時局活下去。一直以來,都是她在阻止小樓:阻止小樓唱戲、阻止小樓為蝶衣出頭...。
到了後段,或許是經歷過太多、太多風雨了,不止小樓被磨去了志氣,菊仙的那股精明銳氣,亦在憂勞中逐漸消失。她一心只想保有和小樓的微薄幸福。也是在這時候,她開始查覺蝶衣的苦,對他產生出同病相憐、天涯淪落人的憐惜,她保護的對象亦開始由小樓延伸到蝶衣。從蝶衣戒煙事件之後,這種轉變相當明顯可見:本來,為了保小樓,菊仙可以不顧蝶衣。要小樓和蝶衣一刀兩斷、不再一同登台;要師傅連蝶衣一起罰。但在戒煙事件後,菊仙開始處於「想保小樓,卻不忍傷害蝶衣」的矛盾抉擇中。「雙虞姬」事件中,她一方面害怕小樓不登台會造成的嚴重後果,一方面,面對蝶衣,她卻又遞不出手上霸王的頭冠。
順帶一提,這一幕真是全片我看得最傷心的一幕。蝶衣雖然親手為小樓戴上頭冠,但他心裡或許仍抱有期待,期待小樓會為他砸台,因此在他回身穿過人群,聽到小樓登場第一句:「來也」時,也不禁停住了步伐。從這刻起,他知道霸王不再屬於他的了,他真正成為孤獨一人了…那瞬間,我彷彿能從他單薄的背影感受到他內心的悲哀。
言歸正傳,在廣場上,一向要小樓忍氣吞聲、自保為先的菊仙,竟會出聲阻止小樓批鬥蝶衣,竟會為蝶衣奮不顧身衝出去,將手伸入火中救劍;反而小樓卻批鬥蝶衣、扔出寶劍,這是多麼諷刺的畫面!此時的菊仙,已是個散發母性光輝、平凡滄桑的女人,再不是從前那個性情火烈的大紅牌妓女了。
重看這片,感觸良多。最令我開心的是,看完片後弟弟說:「真是部好片!」之後他睡不著,還起床寫心得。看來以後又會多一個幫忙四處宣傳「霸王別姬」的人了。
P.S.第一次看時,曾覺得李宗盛版的「當愛已成往事」不如哥哥版,此次重看,我的想法卻有所改變。若說哥哥版是充份道出蝶衣哀怨心境的最佳詮釋,李宗盛那獨特的、滄桑中透有激情的聲音,則最能表現出「飲酒當歌、笑看人生」那種面對無可奈何時,瀟灑地一笑置之的豪情,兩者各有千秋,難分優劣。值得一提的是,在哥哥版MV中,已暌別程蝶衣這角色兩年多的哥哥,無論在唱腔還是畫面的神情表現,卻都百分百回復到程蝶衣的姿態,令人感覺到唱這首歌的其實是程蝶衣而非「張國榮」,這點我覺得相當有意思。
2009/06/20
碎片---追憶《霸王別姬》(轉自批踢踢的好文!)
lyo1014 發表於: 星期三 二月 21, 2007 12:36 pm 促膝長談討論區
作者 breezejean (毛毛) 看板 movie
標題 [心得] 碎片──追憶《霸王別姬》
時間 Fri Mar 3 11:39:14 2006
───────────────────────────────────
一﹐斷指
她一路抱著他在人群中前行﹐似乎﹐沒有一絲猶豫。
一個男人出現﹐搭訕﹐她眼一斜﹐一股子風塵味兒──原來﹐是個娼。
她將他拖到門外﹐蒙住他的眼睛﹐手起刀落。
一聲尖叫﹐他自此便死了。
留在世上的﹐已不是人間的他﹐是個活在夢中的妖。
他的真身﹐隨著那個斷指﹐一併去了。
二﹐年少
他是小豆子﹐他是小石頭﹔他嬌羞恐懼﹐他勇猛豪爽﹔他為他受傷﹐他心疼落淚。
他放他一條生路﹐他卻不願逃跑﹐甘心受罰。
一切﹐在冥冥中﹐早有安排──他是霸王﹐他是虞姬──或許﹐更該叫他作“她”。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當他將煙鬥塞入她的口中﹐她滿口鮮血。
這一段讖語﹐於是再無人能解。
第一次堂會﹐她和他﹐風姿綽約和偉岸高大。
依依。
一柄劍的約定﹐說好了﹐便是一輩子。
三﹐蝶衣
褪去青澀﹐她和他都成了角兒。
她是蝶衣﹐他是小樓﹔她在戲裡﹐他在戲外﹔她是妖﹐他只是人。
打開一盒的金光燦爛﹐無數顫抖的蝴蝶﹐她痴迷。
霸王的最後一筆油彩﹐總是她勾畫的。
那樣才有神。
蝶衣﹐你是不瘋魔不成活呀。他說。
因為一輩子的約定﹐太長太長﹐他無法承載。
少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叫一輩子﹗她哭喊﹐他只能給她無奈。
四﹐婊子
婊子無情。
偏生他遇上的是有情的婊子。
她縱身一躍﹐他緊緊摟住──這才是真正的女人﹐活色生香。
不似蝶衣 ﹐彷彿不食人間煙火
她為他贖身﹐把畢生的積蓄堆在鴇兒面前。
老鴇仍是搖頭──無法可想﹐她將鞋脫去﹐孤注一擲。
她贏了。
小樓只是人﹐他要的不是戲、亦不是夢。
他只要一個嫵媚風流的菊仙﹐他的妻。
五﹐戲子
戲子無義。
蝶衣卻並非不義。
他娶妻﹐她痛心疾首﹐不願作這証婚人。
隨了那戲霸去﹐無限凄涼。
庭院裡﹐分不清月影和人影。
衣袂飄飄﹐為何﹐懂戲的竟是面前的此人﹐而不是魂牽夢縈的他﹖
面前的人﹐亦為她痴迷──眉目如畫﹐隻消看一眼便醉。
於是她得到了那一柄劍。
蓬頭亂髮﹐將劍狠狠擲給新婚的他。
一拍兩散﹐更好。
六﹐爭鬥
其實不是兩個女人。
其實﹐就是兩個女人。
齒間舌尖迸出的仇恨。
她是真正的女人﹐可以為他懷孕、生子。
她不是。只能無助地抓取兒時記憶的碎片──他也曾是她的霸王﹐為她受傷流血。
卻騙不了自己﹐只能抽鴉片。
一吸一吐﹐煙霧朦朧中﹐暫時忘卻入世的悲哀。
為何﹐她的一生中﹐偏有兩個風塵女子﹐與她作對﹖
一個﹐讓她成妖﹐一個﹐讓她成魔。
七﹐怨恨
霸王很像霸王﹐爭強好鬥﹐有勇無謀。
他得罪日軍﹐她只得出面。
說好了﹐她若救他﹐戲子繼續作戲子﹐婊子仍去作婊子。
可惜命不是說了算。
她唱《牡丹亭》﹐他聽見。
待到他被釋放﹐一口唾沫吐出。
他看不起她﹐因她為救他﹐甘作漢奸──契約作廢﹐夫妻在仍一邊。
她是局外人﹐幽怨的雙眼﹐看他們雙雙離去。
八﹐報應
師傅死了﹐日軍走了﹐國軍來了。
他與她再次同台﹐唱那曲霸王別姬。
看客不懂戲﹐一味嬉鬧﹐她駭怕。
喧鬧中﹐他再次拍案而起﹐與人鬥毆。
懷孕的妻衝出來﹐喊著丈夫的名字。
血流如注﹐她小產﹐他卻追著他被逮捕的虞姬﹐漸行漸遠。
旁人的奔走相救﹐她視作無物──傲然地﹐她拒絕、認罪。
卻被無罪釋放。
九﹐背叛
分分和和﹐三個人是三條線﹐卻一次次的﹐糾纏。
霸王終究隻是像霸王。
棱角漸漸磨去﹐他不再昂起頭。
歲月慢慢侵蝕﹐他已無力回天。
他棄了蝶衣﹐亦棄了菊仙。
蝶衣只在這一刻﹐才像是生在人間──她瘋狂﹐將怨恨全然傾吐。
那邊﹐一襲紅衣﹐不甘被休的妻﹐懸樑。
彷彿回到新婚時刻﹐轉瞬﹐已是生死兩茫茫。
十﹐圓滿
再見時﹐人事全非。
他已孑然一身﹐她又何嘗不是煢煢﹖
相顧無言。
還是一曲霸王別姬﹐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年歲不饒人。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
他舊事重提﹐她恍若隔世。
還是那把劍﹐他一直帶在身邊──原來﹐她的情﹐他懂。
無憾。
拔劍自刎﹐飄然離開。
蝶衣────小豆子……
夢醒﹐劇終﹐人走﹐茶涼。
就這樣結束了一輩子的約定。
有始有終。
後記﹕和同學說了要寫《霸王別姬》﹐卻發現﹐原著和DVD﹐不知在何年何月﹐借與旁人。
手中無書﹐身旁無碟﹐這樣地寫一篇影評﹐似乎是遊戲。
但又何妨﹐人生本如此﹐一場遊戲一場夢罷了。
我們仍有長長的一輩子﹐演戲的看戲的﹐都是自己。
只是﹐我們從未像蝶衣一般﹐如此沉迷……
lyo:從不喜歡寫得像詩般的影評, 但這篇寫得真是好!! 所以就轉了...
作者 breezejean (毛毛) 看板 movie
標題 [心得] 碎片──追憶《霸王別姬》
時間 Fri Mar 3 11:39:14 2006
───────────────────────────────────
一﹐斷指
她一路抱著他在人群中前行﹐似乎﹐沒有一絲猶豫。
一個男人出現﹐搭訕﹐她眼一斜﹐一股子風塵味兒──原來﹐是個娼。
她將他拖到門外﹐蒙住他的眼睛﹐手起刀落。
一聲尖叫﹐他自此便死了。
留在世上的﹐已不是人間的他﹐是個活在夢中的妖。
他的真身﹐隨著那個斷指﹐一併去了。
二﹐年少
他是小豆子﹐他是小石頭﹔他嬌羞恐懼﹐他勇猛豪爽﹔他為他受傷﹐他心疼落淚。
他放他一條生路﹐他卻不願逃跑﹐甘心受罰。
一切﹐在冥冥中﹐早有安排──他是霸王﹐他是虞姬──或許﹐更該叫他作“她”。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當他將煙鬥塞入她的口中﹐她滿口鮮血。
這一段讖語﹐於是再無人能解。
第一次堂會﹐她和他﹐風姿綽約和偉岸高大。
依依。
一柄劍的約定﹐說好了﹐便是一輩子。
三﹐蝶衣
褪去青澀﹐她和他都成了角兒。
她是蝶衣﹐他是小樓﹔她在戲裡﹐他在戲外﹔她是妖﹐他只是人。
打開一盒的金光燦爛﹐無數顫抖的蝴蝶﹐她痴迷。
霸王的最後一筆油彩﹐總是她勾畫的。
那樣才有神。
蝶衣﹐你是不瘋魔不成活呀。他說。
因為一輩子的約定﹐太長太長﹐他無法承載。
少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叫一輩子﹗她哭喊﹐他只能給她無奈。
四﹐婊子
婊子無情。
偏生他遇上的是有情的婊子。
她縱身一躍﹐他緊緊摟住──這才是真正的女人﹐活色生香。
不似蝶衣 ﹐彷彿不食人間煙火
她為他贖身﹐把畢生的積蓄堆在鴇兒面前。
老鴇仍是搖頭──無法可想﹐她將鞋脫去﹐孤注一擲。
她贏了。
小樓只是人﹐他要的不是戲、亦不是夢。
他只要一個嫵媚風流的菊仙﹐他的妻。
五﹐戲子
戲子無義。
蝶衣卻並非不義。
他娶妻﹐她痛心疾首﹐不願作這証婚人。
隨了那戲霸去﹐無限凄涼。
庭院裡﹐分不清月影和人影。
衣袂飄飄﹐為何﹐懂戲的竟是面前的此人﹐而不是魂牽夢縈的他﹖
面前的人﹐亦為她痴迷──眉目如畫﹐隻消看一眼便醉。
於是她得到了那一柄劍。
蓬頭亂髮﹐將劍狠狠擲給新婚的他。
一拍兩散﹐更好。
六﹐爭鬥
其實不是兩個女人。
其實﹐就是兩個女人。
齒間舌尖迸出的仇恨。
她是真正的女人﹐可以為他懷孕、生子。
她不是。只能無助地抓取兒時記憶的碎片──他也曾是她的霸王﹐為她受傷流血。
卻騙不了自己﹐只能抽鴉片。
一吸一吐﹐煙霧朦朧中﹐暫時忘卻入世的悲哀。
為何﹐她的一生中﹐偏有兩個風塵女子﹐與她作對﹖
一個﹐讓她成妖﹐一個﹐讓她成魔。
七﹐怨恨
霸王很像霸王﹐爭強好鬥﹐有勇無謀。
他得罪日軍﹐她只得出面。
說好了﹐她若救他﹐戲子繼續作戲子﹐婊子仍去作婊子。
可惜命不是說了算。
她唱《牡丹亭》﹐他聽見。
待到他被釋放﹐一口唾沫吐出。
他看不起她﹐因她為救他﹐甘作漢奸──契約作廢﹐夫妻在仍一邊。
她是局外人﹐幽怨的雙眼﹐看他們雙雙離去。
八﹐報應
師傅死了﹐日軍走了﹐國軍來了。
他與她再次同台﹐唱那曲霸王別姬。
看客不懂戲﹐一味嬉鬧﹐她駭怕。
喧鬧中﹐他再次拍案而起﹐與人鬥毆。
懷孕的妻衝出來﹐喊著丈夫的名字。
血流如注﹐她小產﹐他卻追著他被逮捕的虞姬﹐漸行漸遠。
旁人的奔走相救﹐她視作無物──傲然地﹐她拒絕、認罪。
卻被無罪釋放。
九﹐背叛
分分和和﹐三個人是三條線﹐卻一次次的﹐糾纏。
霸王終究隻是像霸王。
棱角漸漸磨去﹐他不再昂起頭。
歲月慢慢侵蝕﹐他已無力回天。
他棄了蝶衣﹐亦棄了菊仙。
蝶衣只在這一刻﹐才像是生在人間──她瘋狂﹐將怨恨全然傾吐。
那邊﹐一襲紅衣﹐不甘被休的妻﹐懸樑。
彷彿回到新婚時刻﹐轉瞬﹐已是生死兩茫茫。
十﹐圓滿
再見時﹐人事全非。
他已孑然一身﹐她又何嘗不是煢煢﹖
相顧無言。
還是一曲霸王別姬﹐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年歲不饒人。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
他舊事重提﹐她恍若隔世。
還是那把劍﹐他一直帶在身邊──原來﹐她的情﹐他懂。
無憾。
拔劍自刎﹐飄然離開。
蝶衣────小豆子……
夢醒﹐劇終﹐人走﹐茶涼。
就這樣結束了一輩子的約定。
有始有終。
後記﹕和同學說了要寫《霸王別姬》﹐卻發現﹐原著和DVD﹐不知在何年何月﹐借與旁人。
手中無書﹐身旁無碟﹐這樣地寫一篇影評﹐似乎是遊戲。
但又何妨﹐人生本如此﹐一場遊戲一場夢罷了。
我們仍有長長的一輩子﹐演戲的看戲的﹐都是自己。
只是﹐我們從未像蝶衣一般﹐如此沉迷……
lyo:從不喜歡寫得像詩般的影評, 但這篇寫得真是好!! 所以就轉了...
【藍祖蔚的電影筆記20050912】生日快樂, Leslie!
霸王別姬‧依達
煙火 發表於: 星期五 六月 08, 2007 11:14 pm 促膝長談討論區
霸王別姬
依達 (小說家及專欄作家)
http://bbs.ent.163.com/zhangguorong/105541,0,50,0,40,52.html?userid=
報上不斷傳來北京拍攝『霸王別姬』的宣傳與劇情,張國榮的一臉花旦臉譜俏得令人驚艷。現觀當今影壇小生,若要反串花旦,臉譜之美,張國榮認了第二,相信沒人敢認第一。反串花旦,臉蛋最重要,然後是一雙關目,張國榮的扮相,艷中帶俏,乍眼看去,十七、八歲的小花旦,比他本人年輕得多。
這個戲也真多災多難,很想看它拍成,一阻再阻,真擔心就此胎死腹中。當時張國榮角色由尊龍替上,不禁甚為惋惜,尊龍名氣大,國際性,但扮起花旦,絕對比不上張國榮的神韻,現在這角色失而復得,是觀眾眼福。 張國榮若是幸運\,真可憑此片獲一個獎,片未看過,但對他演此角的神韻,我有百分之百信心。
許多年前住九龍,和張國榮常常玩在一起,十分稔熟。有晚一群朋友約了同出去晚餐,由我駕車去接張國榮,上了樓上按鈴,榮仔把門緩緩啟開一條縫,臉孔在門縫內半現半隱,一雙眼睛閃閃放電,嬌聲問: 『先生,你叫雞?』 事後我幾乎笑到碌地。 此種神情,影圈中無人能演,至今印象猶新。 憑這新印象,相信此片他必能淋漓發揮,此角實在是他的戲軌。
霸王別姬
依達 (小說家及專欄作家)
http://bbs.ent.163.com/zhangguorong/105541,0,50,0,40,52.html?userid=
報上不斷傳來北京拍攝『霸王別姬』的宣傳與劇情,張國榮的一臉花旦臉譜俏得令人驚艷。現觀當今影壇小生,若要反串花旦,臉譜之美,張國榮認了第二,相信沒人敢認第一。反串花旦,臉蛋最重要,然後是一雙關目,張國榮的扮相,艷中帶俏,乍眼看去,十七、八歲的小花旦,比他本人年輕得多。
這個戲也真多災多難,很想看它拍成,一阻再阻,真擔心就此胎死腹中。當時張國榮角色由尊龍替上,不禁甚為惋惜,尊龍名氣大,國際性,但扮起花旦,絕對比不上張國榮的神韻,現在這角色失而復得,是觀眾眼福。 張國榮若是幸運\,真可憑此片獲一個獎,片未看過,但對他演此角的神韻,我有百分之百信心。
許多年前住九龍,和張國榮常常玩在一起,十分稔熟。有晚一群朋友約了同出去晚餐,由我駕車去接張國榮,上了樓上按鈴,榮仔把門緩緩啟開一條縫,臉孔在門縫內半現半隱,一雙眼睛閃閃放電,嬌聲問: 『先生,你叫雞?』 事後我幾乎笑到碌地。 此種神情,影圈中無人能演,至今印象猶新。 憑這新印象,相信此片他必能淋漓發揮,此角實在是他的戲軌。
談《霸王別姬》(1)──經營「繁華舊夢」 文/焦雄屏
煙火 發表於: 星期二 十一月 25, 2008 2:02 am 促膝長談討論區
出處:《風雲際會──與當代中國電影對話》書籍
作者:焦雄屏
注:以下兩篇為焦雄屏就《霸王別姬》與陳凱歌的對話。
談《霸王別姬》(1)──經營「繁華舊夢」
請先談談《霸王別姬》的拍攝背景?
一九八八年在坎城影展第一次見到徐楓。本來並不了解她,後來一道開車去巴黎,出了車禍,有了共患難的感覺。她買了一本李碧華的《霸王別姬》給我,相信她也買了一本給藝謀。當時對誰來拍、誰來演都沒有概念。後來我在美國看了小說,並未有足夠的了解。真正認真是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我到香港,先與李碧華接觸。
我一直認為李碧華的小說單薄,計有幾項困難。一是她對大陸情境、京劇梨園不夠清楚,對文革缺乏感性的認知和身歷其境的直接感受。再者她的語言也有問題,看得出非本地人寫本地人。另外,她的篇幅無法開展,因為香港的市場問題。其實李碧華非常聰明。
我初步接觸後建議,要找大陸一位編劇合寫。後來找了西影的蘆葦。到九一年一月,初稿已經完成。
你說小說「單薄」,為什麼?
因為人物關係沒有真正建立。剛讀的時候,沒有原始的衝動,等長時間以後,找到基本可用的意念,即「人是禁不起考驗的」。我覺得人物關係應作深向挖掘,好像鞏俐演的角色菊仙,是段小樓(張豐毅飾)的妻子,以前是個妓女。原小說這角色很蒼白,我以為此片若無真正的女性站不住腳,菊仙、段小樓和張國榮飾的角色程蝶衣,建立了整個電影結構。三個人都可以成為中心,看你從哪個角度看:男女兩人站著一個男人,或兩個男人之間站了一個女人,或是真女和假女間站著一個男人。
劇本費了我整整一年,直到今年初一月三十一日才拿到最後一稿,我二月二十四日開拍。故事現在橫跨四十五年,由一九二五年拍起,那時程蝶衣九歲,直到一九七九年他已近六十歲為止。
新的《霸王別姬》想要表達什麼?
現在還不能歸納說什麼。不過,這不是有關京劇或京劇演員,或弘揚京劇藝術的電影。但京劇是有趣的,它發展初一百年受到滿清抵制,百姓在坊間唱被視為「淫詞艷曲」。到晚清不大一樣,因為慈禧偏愛京劇,是京劇進入朝廷,再影響民間對京劇的口味。京劇從民間到朝廷再到民間的歷程,可能反映了時代的變化,那時名角如程硯秋、梅蘭芳等都有貴人、財團支持。
其實我主要還時寄託在張國榮這個角色上。我給他八個字:「人戲不分,雌雄同在」。他是個戲癡,無法區別戲劇和人生,是個悲劇的命運,無非是要一點「美」而已。現在故事挺單純,穿插著《霸王別姬》這齣戲,程蝶衣無非想做再世虞姬而已。
你和李碧華的詮釋差別在哪?
原小說孤立,站不住腳。它只有一條腿,即角色之間的矛盾和問題。但這條腿重要,故事還得落在上面。不過,命運還有不能掌握之處,即他們的社會背景,這提供了人物關係和基本想法。沒有社會背景,就瑣碎,我無法接受。事實上,所有政治情況都來自個人,我並不是要對文革提出新的人性解釋,但至少可明白人為什麼要那麼做。
今年你拍《霸王別姬》,田壯壯拍了《藍風箏》,張藝謀拍了《秋菊打官司》,我有個感覺,好像你們這三位第五代導演都在面臨改變,在題材上、形式上。似乎三人都想擺脫過去的某種負擔或執念,你認為這是不是代表第五代一個轉型?
這兩位的新戲我都沒看過。藝謀據說採取偷拍的方式,又用鞏俐說陝西腔。壯壯也是年紀大了,於是想面對過去的問題。關於我們怎麼走,三個人一定都有想過。這個問題蠻難回答,可以看再拍一部會怎麼樣。不過,三個人似乎都偏走「實」的路子,這個變化正悄悄在進行。但通過什麼樣的途徑、題材則不一定。至於我自己是個蠻寂寞的人,試圖用我的方式表達。我不認為你說我們過去是個負擔。我覺得我基本未變,也有能力駕馭故事,只是過去不想做而已。以前在軍隊中,我每週給戰友講一個故事,所本的是《水滸傳》和《基督山恩仇記》,戰友為了想聽,總忙著給我炒雞蛋買酒的。那時,我就在實驗,看他們什麼時候被吸引,在期待什麼?
所以我面對新的題材時,仍有對人的基本判斷看法。剛說程蝶衣身上有我的寄託。就是說這類專業大師級人物,常常對社會一無所知,我覺得做藝術應當這樣,帶點理想主義色彩。像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就有共鳴。因為少年有不滿足,一刀下去殺的並非自己的女友,而是理想受到損傷後的反應。侯孝賢的電影,《童年往事》寫的雖然是小流氓,但其靈魂仍是知識份子,帶點理想色彩。
但在這次處理的是通俗劇,和以前到底不一樣。我是說,像張藝謀以往的電影很風格化,注重視覺設計,較概念化。這次《秋菊打官司》卻以紀錄片、生活細節為主,你的《黃土地》、《大閱兵》、《邊走邊唱》以往都重隱喻,現在拍《霸王別姬》算不算走出一條新路?
依我看,電影樣式共分兩類。一種是經營的,其氣氛、環境、光影都處心積慮。另一種是不經營的。這次我拍《霸王別姬》,把意見統一到四個字:「繁華舊夢」。要再現這繁華舊夢,一定得經營,非紀實方式。我自己看每十年為一期的中國近代史,以三零年代最為有趣、這十年是歡暢的時代,儘管內憂外患遙遙在望,但這不是政治的,而使社會的。
這次我用了大量的steadicam(手持穩定攝影機),與過去《大閱兵》用大量長焦距不同。steadicam是以「人」為主的攝影,與機器架在軌道上做tracking感覺完全不一樣。我現在看長焦距很不舒服,反而很注意主體外旁邊事的發生。steadicam機器掌握在人身上,當然也和顧長衛的視覺認識有關。
好像以往你們幾個人的作品都有重大的哲學架構,現在較不怕表現情感?田壯壯、張藝謀都是,你也不例外?
不錯。我感覺1比1.85的景框已使我不滿足,不能做完整的表達。以往《邊走邊唱》等片,我的表演都很low-key(低調),《霸王別姬》裏不但不是這樣,而且我自己很欣賞,先被convinced了!
我覺得我是材料學家,是根據材料而想怎麼做,不需要再想材料的意義,這是很大的變化。這也是作品的生命力問題,我們受過傳統影響,所謂傳統即將特定的東方的、中國的、儒教的東西,或多或少都較偏執。像中國繪畫史對文人畫就十分推崇。文人畫的藝術絕對價高,但生命力弱。如變成電影現象,我的品味較偏那邊。
我現在不寫作了,其實我一直想寫一篇「工匠論」,我們常說匠氣,好像不是藝術家。其實工匠談何容易?你看葛里菲斯(D. W. Griffith),他拍巴比倫,就是想把那驚心動魄再現以下。所謂巨匠!
所謂怎樣經營,就是要「深知其髓」,要駕輕就熟,不必用力。比如拍一個長形劇場,怎樣簡單怎樣處理,避免瑣碎的東西,人物怎麼抽菸、丟毛巾等,這次我完全覺得不重要。
你覺得第五代的這些改變,是與年齡有關?還是環境變化使然?還是有其他因素?
這些因素都有。我想我們避免了悲壯的結局。不像有些人我們回頭看,他們已經沒有了。第五代應該說是曾有一個電影運動,不論官方怎麼說,你們都是目擊者。現在大家都還沒有結束,每個人都在找一條路繼續走。
台灣、大陸電影的交流影響是很明確了,你覺得香港扮演什麼角色呢?
台灣和大陸都在往資本主義方向走。像侯孝賢的電影就是保留固有文化、傳統,以及經濟發展的矛盾中,起的良知的呼聲。我也是,我們都是反潮流的呼聲。但香港不同,它是經過百年整合的社會,它的商業電影與社會完全契合,就像可口可樂是生活的一部分。香港電影講究經營性及效益,不像我們第五代崛起那時是特殊時期,可以不講效益。而徐克已經發展一種視覺系統,深入香港社會,每個人都知道。《東方不敗》簡直就是連環畫,每個畫面都是月黑風高要殺人的氣氛。我不喜歡《東方不敗》,但我喜歡《倩女幽魂》。感性講,電影應是藝術,但我們可以客觀看這個問題。香港電影絕對會對台灣、大陸電影起重大影響,它是商業電影的帶頭人!
一九九二年八月於北京,原載《影響》雜誌,一九九二年九月
談《霸王別姬》(2)──人生也一直換舞台
《霸王別姬》電影的開頭與結尾都採取京劇《霸王別姬》的一段,請問為什麼要以此為電影的主要框架?
這是個結構上的想法,我想從舞台上開始,再從舞台上回去,提供一個倒敘的空間。由開門開燈至關燈,提供一個「舊夢」的環境。李碧華原小說是順序發展,一直寫到香港,這太複雜了,根本不可能做。
你過去說自己作品中總有一個寄情的人物,在《霸王別姬》的三個主角中,你是寄情於誰?
程蝶衣(張國榮飾)。這次是他,這人物是驚世駭俗的人物,也是不引人喜愛的人物,他潔白、純、專注、坦白、冒點傻氣,完全與世扞格不入。可是他的執著,是電影的靈魂。他也代表了我們自身的處境,把舞台變成了生活。在他看來,舞台與人生不分,虞姬在《霸王》這齣戲裡,怎演都有一死,但誰也不想他後來真的死了。程蝶衣運行在這軌道裏,一千次也不死,只有在真死之時,戲、人才合而為一。
我爸說過,悲劇有兩種,一種是命運的悲劇,另一種是性格的悲劇。性格的悲劇可以走到崇高,程蝶衣的悲劇卻是命運。他的人生是個美麗的錯誤,主要是性別認同的問題。學京劇時,他本來一直唱不了「我本是女嬌娥」,後來段小樓用銅菸筒伸到他嘴裡打他,他就改成了女人。從張太監家裡受辱出來,他撿起路邊的棄嬰,這是他真正成為女人(母親)。到了結尾,別人說,「你又錯了!」他才意識到性別問題又錯亂了,可是改已經太晚,旦角已造成他永生難以磨滅的印象,扮虞姬者為我,我即是這個女人。這個夢是一定得圓的,等到適當時機,就要實現在霸王面前自刎的美麗故事。所以蝶衣少年從千難萬苦經歷男變女的過程,晚年又得變為男的,想不做虞姬已太晚了。
電影中那把寶劍在幾個角色中傳來傳去,是有何特殊意義?
劍是傳遞物。自古寶劍酬知己,士為知己者死。寶劍是從太監張公公處到袁世海手中,再給程蝶衣,送段小樓,給菊仙,回到袁世海處,再給蝶衣給小樓給菊仙,最後回到蝶衣手中自刎。它既與死亡聯在一起,又是一種知己知恩,也是一種性具象徵。這個電影中,政治社會是次要的,舞台人生之模糊,性別認同之轉換才重要。蝶衣是妓女之子,菊仙是妓女,這中間界限模糊。有個鏡頭,暗示菊仙以母性對待蝶衣。而蝶衣恨他的母親,文革時他揭發菊仙,就是揭發他的母親。他否定女人,世間除了虞姬以外,全是婊子。
這就構成奇特的替代家庭(surrogate family)。蝶衣、菊仙、小樓三個人其實組成了一個家庭,而家庭更是中國通俗劇之主體。
中國京劇科班就是家庭。你看喜連成那種科班,每輩都有一字,雷喜福、侯喜瑞等。他們像家族一樣講大排行。電影裡的父權角色即教師爺,他有如戲班的長兄、叔叔。這家庭中沒有女人,可是又有人扮女人的角色,還有兒女。旦角即梨園家庭的女性,所以蝶衣排斥女人。菊仙出現,打破了他們原家庭結構。京劇界真正的太太地位都頗卑微,你看那些名角的自傳從不提其妻室情形。
電影中有不止一個的家庭。程蝶衣和袁世海也組成一個家庭。他們倆對酌的那場戲,我用了京劇的喜慶配樂,那是一場婚宴,袁世海也勾畫了臉,扮演霸王角色。那一晚,蝶衣便是他老婆。
至於蝶衣的養子小四是一九四九年以後看到捷徑的人。我們總愛講政治對人的影響,但小四這種人是利用政治達到自己目的的人。他的夢就是程蝶衣的夢,他以為拿了蝶衣的頭面箱子,就可以變成程蝶衣。他不成!他不是蝶衣,只不過多了袖章而已。
我有一段看不明白,蝶衣的母親抱他進戲班,切掉小指是什麼意思?
唉,我有好多段落剪掉了,將來真想把它剪成十集的電視劇,這樣才會完整。電影開始,蝶衣母親這個妓女有大段對話。主要是她接客時,兒子會在門外看,還會咬客人。兒子長大懂人事了,只好把他送走。因為他有贅指,戲班子不收,母親才拿刀把指切了。我原來想結束在一九二五年北洋兵衝進戲班砸毀一切的場面,後來覺得份量太重,才把時間拉長至文革。
電影的攝影、色調都與以往電影有顯著不同?
故事本身是舊夢,京劇更是夢中的夢。因此我全拿柔光鏡拍,儘量是柔和暖調的東西,氣氛強調華麗。只有袁世海被槍斃時突然變成藍調。文革時,我的場面是處理成華麗得近乎殘酷,熊熊的火為前景,紅旗飄揚,熱得人臉都流出油來。張豐毅說,這場面連他都相信是真的文革了。文革也是個舞台,但是蝶衣是個遲鈍笨拙的人,每個人都知道角色變了,只有他不知道。在那一場戲中,每個人都知道在演戲,而且有做惡事的快感,只有蝶衣不知道,這也是他唯一起而傷人的一次。
菊仙也是命運的悲劇。她用盡心機和段小樓在一起。她的老鴇罵她:人有萬般無奈,敵不過天命。菊仙期待的是「白頭與段到老」,但是沒想到出賣她的人就是她最愛的人。
我就是提供這些角色的外在條件。好像把細菌放在不同條件的試管看看,人生也一直在換舞台,人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的權利。你是誰,你想是誰,這中間的差別很小。但小時候,這距離會很大。
我們再談張國榮、張豐毅、鞏俐、葛優這四個演員。
鞏俐不是死用功的演員。她不見得對文化做充分的準備,但在現場即興能力強。她和我常處在交鋒狀態,不是意見不同,而是我們在溝通找尋準確的點。像那一段她對鏡自照,手摸著珠鍊,創造出極大的悲苦。這個鏡頭沒有具體的指向,但是有「對鏡貼花黃」的聯想,攬鏡瀏覽自己,幾乎總結了她在兩個男子間的辛苦,以及失去兒子的心酸。
張國榮角色困難度高。這個外表女氣、不招人喜歡的角色,是個艱鉅的任務。但此人用功,碰到語言障礙也做到竭盡所能。他表演準確,不過進入狀態較難,要對他把感覺說得很清楚。
葛優很沉得住氣,他的臉特別有吸引哩,能控制變化。我對張豐毅的總體表演能力懷疑,他沒有葛優那麼高的天分和悟性,不過此次是超自己水平的發揮。他佔了幾項優勢,一是戲本身,那角色足供演員發揮,二他無語言障礙,三他很用功。
我像一個變壓器,四個人通過我而表演變得一致。另外,他們也得通過監視器,我們每拍完一條,就讓所有演員到錄畫的監視器前自己看。這是間不容髮,電影好看,只取決在0.5秒間(0.75呎膠片),咱們得消滅這0.5秒的空白。
一九九三年二月於香港,未發表
出處:《風雲際會──與當代中國電影對話》書籍
作者:焦雄屏
注:以下兩篇為焦雄屏就《霸王別姬》與陳凱歌的對話。
談《霸王別姬》(1)──經營「繁華舊夢」
請先談談《霸王別姬》的拍攝背景?
一九八八年在坎城影展第一次見到徐楓。本來並不了解她,後來一道開車去巴黎,出了車禍,有了共患難的感覺。她買了一本李碧華的《霸王別姬》給我,相信她也買了一本給藝謀。當時對誰來拍、誰來演都沒有概念。後來我在美國看了小說,並未有足夠的了解。真正認真是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我到香港,先與李碧華接觸。
我一直認為李碧華的小說單薄,計有幾項困難。一是她對大陸情境、京劇梨園不夠清楚,對文革缺乏感性的認知和身歷其境的直接感受。再者她的語言也有問題,看得出非本地人寫本地人。另外,她的篇幅無法開展,因為香港的市場問題。其實李碧華非常聰明。
我初步接觸後建議,要找大陸一位編劇合寫。後來找了西影的蘆葦。到九一年一月,初稿已經完成。
你說小說「單薄」,為什麼?
因為人物關係沒有真正建立。剛讀的時候,沒有原始的衝動,等長時間以後,找到基本可用的意念,即「人是禁不起考驗的」。我覺得人物關係應作深向挖掘,好像鞏俐演的角色菊仙,是段小樓(張豐毅飾)的妻子,以前是個妓女。原小說這角色很蒼白,我以為此片若無真正的女性站不住腳,菊仙、段小樓和張國榮飾的角色程蝶衣,建立了整個電影結構。三個人都可以成為中心,看你從哪個角度看:男女兩人站著一個男人,或兩個男人之間站了一個女人,或是真女和假女間站著一個男人。
劇本費了我整整一年,直到今年初一月三十一日才拿到最後一稿,我二月二十四日開拍。故事現在橫跨四十五年,由一九二五年拍起,那時程蝶衣九歲,直到一九七九年他已近六十歲為止。
新的《霸王別姬》想要表達什麼?
現在還不能歸納說什麼。不過,這不是有關京劇或京劇演員,或弘揚京劇藝術的電影。但京劇是有趣的,它發展初一百年受到滿清抵制,百姓在坊間唱被視為「淫詞艷曲」。到晚清不大一樣,因為慈禧偏愛京劇,是京劇進入朝廷,再影響民間對京劇的口味。京劇從民間到朝廷再到民間的歷程,可能反映了時代的變化,那時名角如程硯秋、梅蘭芳等都有貴人、財團支持。
其實我主要還時寄託在張國榮這個角色上。我給他八個字:「人戲不分,雌雄同在」。他是個戲癡,無法區別戲劇和人生,是個悲劇的命運,無非是要一點「美」而已。現在故事挺單純,穿插著《霸王別姬》這齣戲,程蝶衣無非想做再世虞姬而已。
你和李碧華的詮釋差別在哪?
原小說孤立,站不住腳。它只有一條腿,即角色之間的矛盾和問題。但這條腿重要,故事還得落在上面。不過,命運還有不能掌握之處,即他們的社會背景,這提供了人物關係和基本想法。沒有社會背景,就瑣碎,我無法接受。事實上,所有政治情況都來自個人,我並不是要對文革提出新的人性解釋,但至少可明白人為什麼要那麼做。
今年你拍《霸王別姬》,田壯壯拍了《藍風箏》,張藝謀拍了《秋菊打官司》,我有個感覺,好像你們這三位第五代導演都在面臨改變,在題材上、形式上。似乎三人都想擺脫過去的某種負擔或執念,你認為這是不是代表第五代一個轉型?
這兩位的新戲我都沒看過。藝謀據說採取偷拍的方式,又用鞏俐說陝西腔。壯壯也是年紀大了,於是想面對過去的問題。關於我們怎麼走,三個人一定都有想過。這個問題蠻難回答,可以看再拍一部會怎麼樣。不過,三個人似乎都偏走「實」的路子,這個變化正悄悄在進行。但通過什麼樣的途徑、題材則不一定。至於我自己是個蠻寂寞的人,試圖用我的方式表達。我不認為你說我們過去是個負擔。我覺得我基本未變,也有能力駕馭故事,只是過去不想做而已。以前在軍隊中,我每週給戰友講一個故事,所本的是《水滸傳》和《基督山恩仇記》,戰友為了想聽,總忙著給我炒雞蛋買酒的。那時,我就在實驗,看他們什麼時候被吸引,在期待什麼?
所以我面對新的題材時,仍有對人的基本判斷看法。剛說程蝶衣身上有我的寄託。就是說這類專業大師級人物,常常對社會一無所知,我覺得做藝術應當這樣,帶點理想主義色彩。像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就有共鳴。因為少年有不滿足,一刀下去殺的並非自己的女友,而是理想受到損傷後的反應。侯孝賢的電影,《童年往事》寫的雖然是小流氓,但其靈魂仍是知識份子,帶點理想色彩。
但在這次處理的是通俗劇,和以前到底不一樣。我是說,像張藝謀以往的電影很風格化,注重視覺設計,較概念化。這次《秋菊打官司》卻以紀錄片、生活細節為主,你的《黃土地》、《大閱兵》、《邊走邊唱》以往都重隱喻,現在拍《霸王別姬》算不算走出一條新路?
依我看,電影樣式共分兩類。一種是經營的,其氣氛、環境、光影都處心積慮。另一種是不經營的。這次我拍《霸王別姬》,把意見統一到四個字:「繁華舊夢」。要再現這繁華舊夢,一定得經營,非紀實方式。我自己看每十年為一期的中國近代史,以三零年代最為有趣、這十年是歡暢的時代,儘管內憂外患遙遙在望,但這不是政治的,而使社會的。
這次我用了大量的steadicam(手持穩定攝影機),與過去《大閱兵》用大量長焦距不同。steadicam是以「人」為主的攝影,與機器架在軌道上做tracking感覺完全不一樣。我現在看長焦距很不舒服,反而很注意主體外旁邊事的發生。steadicam機器掌握在人身上,當然也和顧長衛的視覺認識有關。
好像以往你們幾個人的作品都有重大的哲學架構,現在較不怕表現情感?田壯壯、張藝謀都是,你也不例外?
不錯。我感覺1比1.85的景框已使我不滿足,不能做完整的表達。以往《邊走邊唱》等片,我的表演都很low-key(低調),《霸王別姬》裏不但不是這樣,而且我自己很欣賞,先被convinced了!
我覺得我是材料學家,是根據材料而想怎麼做,不需要再想材料的意義,這是很大的變化。這也是作品的生命力問題,我們受過傳統影響,所謂傳統即將特定的東方的、中國的、儒教的東西,或多或少都較偏執。像中國繪畫史對文人畫就十分推崇。文人畫的藝術絕對價高,但生命力弱。如變成電影現象,我的品味較偏那邊。
我現在不寫作了,其實我一直想寫一篇「工匠論」,我們常說匠氣,好像不是藝術家。其實工匠談何容易?你看葛里菲斯(D. W. Griffith),他拍巴比倫,就是想把那驚心動魄再現以下。所謂巨匠!
所謂怎樣經營,就是要「深知其髓」,要駕輕就熟,不必用力。比如拍一個長形劇場,怎樣簡單怎樣處理,避免瑣碎的東西,人物怎麼抽菸、丟毛巾等,這次我完全覺得不重要。
你覺得第五代的這些改變,是與年齡有關?還是環境變化使然?還是有其他因素?
這些因素都有。我想我們避免了悲壯的結局。不像有些人我們回頭看,他們已經沒有了。第五代應該說是曾有一個電影運動,不論官方怎麼說,你們都是目擊者。現在大家都還沒有結束,每個人都在找一條路繼續走。
台灣、大陸電影的交流影響是很明確了,你覺得香港扮演什麼角色呢?
台灣和大陸都在往資本主義方向走。像侯孝賢的電影就是保留固有文化、傳統,以及經濟發展的矛盾中,起的良知的呼聲。我也是,我們都是反潮流的呼聲。但香港不同,它是經過百年整合的社會,它的商業電影與社會完全契合,就像可口可樂是生活的一部分。香港電影講究經營性及效益,不像我們第五代崛起那時是特殊時期,可以不講效益。而徐克已經發展一種視覺系統,深入香港社會,每個人都知道。《東方不敗》簡直就是連環畫,每個畫面都是月黑風高要殺人的氣氛。我不喜歡《東方不敗》,但我喜歡《倩女幽魂》。感性講,電影應是藝術,但我們可以客觀看這個問題。香港電影絕對會對台灣、大陸電影起重大影響,它是商業電影的帶頭人!
一九九二年八月於北京,原載《影響》雜誌,一九九二年九月
談《霸王別姬》(2)──人生也一直換舞台
《霸王別姬》電影的開頭與結尾都採取京劇《霸王別姬》的一段,請問為什麼要以此為電影的主要框架?
這是個結構上的想法,我想從舞台上開始,再從舞台上回去,提供一個倒敘的空間。由開門開燈至關燈,提供一個「舊夢」的環境。李碧華原小說是順序發展,一直寫到香港,這太複雜了,根本不可能做。
你過去說自己作品中總有一個寄情的人物,在《霸王別姬》的三個主角中,你是寄情於誰?
程蝶衣(張國榮飾)。這次是他,這人物是驚世駭俗的人物,也是不引人喜愛的人物,他潔白、純、專注、坦白、冒點傻氣,完全與世扞格不入。可是他的執著,是電影的靈魂。他也代表了我們自身的處境,把舞台變成了生活。在他看來,舞台與人生不分,虞姬在《霸王》這齣戲裡,怎演都有一死,但誰也不想他後來真的死了。程蝶衣運行在這軌道裏,一千次也不死,只有在真死之時,戲、人才合而為一。
我爸說過,悲劇有兩種,一種是命運的悲劇,另一種是性格的悲劇。性格的悲劇可以走到崇高,程蝶衣的悲劇卻是命運。他的人生是個美麗的錯誤,主要是性別認同的問題。學京劇時,他本來一直唱不了「我本是女嬌娥」,後來段小樓用銅菸筒伸到他嘴裡打他,他就改成了女人。從張太監家裡受辱出來,他撿起路邊的棄嬰,這是他真正成為女人(母親)。到了結尾,別人說,「你又錯了!」他才意識到性別問題又錯亂了,可是改已經太晚,旦角已造成他永生難以磨滅的印象,扮虞姬者為我,我即是這個女人。這個夢是一定得圓的,等到適當時機,就要實現在霸王面前自刎的美麗故事。所以蝶衣少年從千難萬苦經歷男變女的過程,晚年又得變為男的,想不做虞姬已太晚了。
電影中那把寶劍在幾個角色中傳來傳去,是有何特殊意義?
劍是傳遞物。自古寶劍酬知己,士為知己者死。寶劍是從太監張公公處到袁世海手中,再給程蝶衣,送段小樓,給菊仙,回到袁世海處,再給蝶衣給小樓給菊仙,最後回到蝶衣手中自刎。它既與死亡聯在一起,又是一種知己知恩,也是一種性具象徵。這個電影中,政治社會是次要的,舞台人生之模糊,性別認同之轉換才重要。蝶衣是妓女之子,菊仙是妓女,這中間界限模糊。有個鏡頭,暗示菊仙以母性對待蝶衣。而蝶衣恨他的母親,文革時他揭發菊仙,就是揭發他的母親。他否定女人,世間除了虞姬以外,全是婊子。
這就構成奇特的替代家庭(surrogate family)。蝶衣、菊仙、小樓三個人其實組成了一個家庭,而家庭更是中國通俗劇之主體。
中國京劇科班就是家庭。你看喜連成那種科班,每輩都有一字,雷喜福、侯喜瑞等。他們像家族一樣講大排行。電影裡的父權角色即教師爺,他有如戲班的長兄、叔叔。這家庭中沒有女人,可是又有人扮女人的角色,還有兒女。旦角即梨園家庭的女性,所以蝶衣排斥女人。菊仙出現,打破了他們原家庭結構。京劇界真正的太太地位都頗卑微,你看那些名角的自傳從不提其妻室情形。
電影中有不止一個的家庭。程蝶衣和袁世海也組成一個家庭。他們倆對酌的那場戲,我用了京劇的喜慶配樂,那是一場婚宴,袁世海也勾畫了臉,扮演霸王角色。那一晚,蝶衣便是他老婆。
至於蝶衣的養子小四是一九四九年以後看到捷徑的人。我們總愛講政治對人的影響,但小四這種人是利用政治達到自己目的的人。他的夢就是程蝶衣的夢,他以為拿了蝶衣的頭面箱子,就可以變成程蝶衣。他不成!他不是蝶衣,只不過多了袖章而已。
我有一段看不明白,蝶衣的母親抱他進戲班,切掉小指是什麼意思?
唉,我有好多段落剪掉了,將來真想把它剪成十集的電視劇,這樣才會完整。電影開始,蝶衣母親這個妓女有大段對話。主要是她接客時,兒子會在門外看,還會咬客人。兒子長大懂人事了,只好把他送走。因為他有贅指,戲班子不收,母親才拿刀把指切了。我原來想結束在一九二五年北洋兵衝進戲班砸毀一切的場面,後來覺得份量太重,才把時間拉長至文革。
電影的攝影、色調都與以往電影有顯著不同?
故事本身是舊夢,京劇更是夢中的夢。因此我全拿柔光鏡拍,儘量是柔和暖調的東西,氣氛強調華麗。只有袁世海被槍斃時突然變成藍調。文革時,我的場面是處理成華麗得近乎殘酷,熊熊的火為前景,紅旗飄揚,熱得人臉都流出油來。張豐毅說,這場面連他都相信是真的文革了。文革也是個舞台,但是蝶衣是個遲鈍笨拙的人,每個人都知道角色變了,只有他不知道。在那一場戲中,每個人都知道在演戲,而且有做惡事的快感,只有蝶衣不知道,這也是他唯一起而傷人的一次。
菊仙也是命運的悲劇。她用盡心機和段小樓在一起。她的老鴇罵她:人有萬般無奈,敵不過天命。菊仙期待的是「白頭與段到老」,但是沒想到出賣她的人就是她最愛的人。
我就是提供這些角色的外在條件。好像把細菌放在不同條件的試管看看,人生也一直在換舞台,人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的權利。你是誰,你想是誰,這中間的差別很小。但小時候,這距離會很大。
我們再談張國榮、張豐毅、鞏俐、葛優這四個演員。
鞏俐不是死用功的演員。她不見得對文化做充分的準備,但在現場即興能力強。她和我常處在交鋒狀態,不是意見不同,而是我們在溝通找尋準確的點。像那一段她對鏡自照,手摸著珠鍊,創造出極大的悲苦。這個鏡頭沒有具體的指向,但是有「對鏡貼花黃」的聯想,攬鏡瀏覽自己,幾乎總結了她在兩個男子間的辛苦,以及失去兒子的心酸。
張國榮角色困難度高。這個外表女氣、不招人喜歡的角色,是個艱鉅的任務。但此人用功,碰到語言障礙也做到竭盡所能。他表演準確,不過進入狀態較難,要對他把感覺說得很清楚。
葛優很沉得住氣,他的臉特別有吸引哩,能控制變化。我對張豐毅的總體表演能力懷疑,他沒有葛優那麼高的天分和悟性,不過此次是超自己水平的發揮。他佔了幾項優勢,一是戲本身,那角色足供演員發揮,二他無語言障礙,三他很用功。
我像一個變壓器,四個人通過我而表演變得一致。另外,他們也得通過監視器,我們每拍完一條,就讓所有演員到錄畫的監視器前自己看。這是間不容髮,電影好看,只取決在0.5秒間(0.75呎膠片),咱們得消滅這0.5秒的空白。
一九九三年二月於香港,未發表
【PEOPLE 國際中文版 1996】張國榮談同性戀
煙火 發表於: 星期日 十一月 30, 2008 11:29 pm 促膝長談討論區
[歷史重現] 張國榮談同性戀@PEOPLE '96.2摘錄自1996年2月號的PEOPLE國際中文版。當時在BBS上的轉錄。
Blog 原址:http://www.wretch.cc/blog/gofyycat/7121643
發信人: gofyy (喀飛) 看板:motss
日期: Sun Feb 18 16:07:59 1996
標題: PEOPLE 雜誌:張國榮談同性戀!
二月的PEOPLE雜誌,有一篇
張國榮對《霸王別姬》電影中同性戀主題處理的自剖與告白。
這篇以「在銀幕光與影中,以自戀和陰柔揮發魅惑的 張國榮」為標題
的文章,是關錦鵬應英國大英電影協會(BFI,British Film Institute)之邀,
擔任【紀念電影一百年全球訪談系列紀錄片】兩岸三地部分的製作人,
而走訪許多關鍵地位的電影工作者。
PEOPLE 的文字,據說是從還未發表過的紀錄片中記下的,
很尖銳、直接的精采訪談對話;
雜誌中並且刊登十多張,攝影大師杜可風所拍,
張國榮溫柔、嬌媚、可愛的照片。
┌──────────────┐
│ 陳凱歌有同性戀恐懼症? │
└──────────────┘
當關錦鵬問到,
陳凱歌把《霸王別姬》裡面最後一場,從原來結束在
「程蝶衣與段小樓兩人在浴室裡話當年」,變成「程蝶衣角色的自殺」,
有人質疑陳凱歌有同性戀恐懼症,以張國榮跟他合作的觀察,
張國榮認為是不是這麼一回事?
張國榮承認,
「在拍結尾戲的時候,我們是有過相當激烈討論的,我曾經極力要求
保留兩個男人在澡堂的一段對話,然後如何合理地結束這個故事。」
張國榮認為,
「因為寫《霸王別姬》這本小說的李碧華是個香港人,近年來,
香港對於同性戀資訊的獲取與思考基礎多半不脫歐美的範圍,她對同性戀
的看法比較是西方的觀察角度,而
陳凱歌看同性戀是很中國化的,很道地的中國,或者甚至是
很北京的角度去看。」
「至於你問我陳凱歌有沒有同性戀恐懼症,我認為他沒有;但是
你問我他是不是那麼懂得同性戀,以我對現代同性戀的知識來看,我認為
他並不懂。」
┌──────────────────────────┐
│ 張國榮認為,程蝶衣在中國的同性戀發展上他應該是先驅 │
└──────────────────────────┘
張國榮認為,
「很多觀眾認為程蝶衣是個極其宿命與悲劇型的人物,我卻
不那樣認為,程蝶衣其實是個很積極的人。
在舞臺上,他可以醉生夢死地演出,
在舞臺外,他與師兄的感情卻是可以完全不理旁人的,
這樣的態度,在中國的同性戀發展上他應該是一種先驅。
在我們做過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不止在京劇,其他地方戲曲中也有
這種事情發生,只是許多人將它掩藏不說,
我們拜訪到的老前輩們就說,即使不明言,從一些當事人彼此互動的
小動作都可以看得出來。」
┌────────────────────────────┐
│ 中國大陸導演的思維,對男人與男人間的欽慕,還是很放不開 │
└────────────────────────────┘
張國榮坦承,
「你問我拍《霸王別姬》舒不舒服,我可以告訴你,其實是有點不舒服,
我覺得拍起來有點綁首綁腳,無法放開來作。
就這部電影來說,我覺得小孩子的部分比成年以後的部分好看,
在小孩子的部分,陳凱歌義無反顧地表現所有的東西,反而是
成年之後變得很多事是收回到心裡去不想說了。」
「大概是因為這是與他合作的第一部戲,我盡量認同他的觀點,但是
我希望下一部電影,可以擦出更多的火花。我想
這可能也是中國大陸導演的思維風格,
他們對於男人與男人之間的欽慕,還是很放不開。」
「身為一個演員,倒是希望這部電影能多著重在兩個男人的
關係描述上,因為
那才是大家最愛看也最值得探討的。」
[歷史重現] 張國榮談同性戀@PEOPLE '96.2摘錄自1996年2月號的PEOPLE國際中文版。當時在BBS上的轉錄。
Blog 原址:http://www.wretch.cc/blog/gofyycat/7121643
發信人: gofyy (喀飛) 看板:motss
日期: Sun Feb 18 16:07:59 1996
標題: PEOPLE 雜誌:張國榮談同性戀!
二月的PEOPLE雜誌,有一篇
張國榮對《霸王別姬》電影中同性戀主題處理的自剖與告白。
這篇以「在銀幕光與影中,以自戀和陰柔揮發魅惑的 張國榮」為標題
的文章,是關錦鵬應英國大英電影協會(BFI,British Film Institute)之邀,
擔任【紀念電影一百年全球訪談系列紀錄片】兩岸三地部分的製作人,
而走訪許多關鍵地位的電影工作者。
PEOPLE 的文字,據說是從還未發表過的紀錄片中記下的,
很尖銳、直接的精采訪談對話;
雜誌中並且刊登十多張,攝影大師杜可風所拍,
張國榮溫柔、嬌媚、可愛的照片。
┌──────────────┐
│ 陳凱歌有同性戀恐懼症? │
└──────────────┘
當關錦鵬問到,
陳凱歌把《霸王別姬》裡面最後一場,從原來結束在
「程蝶衣與段小樓兩人在浴室裡話當年」,變成「程蝶衣角色的自殺」,
有人質疑陳凱歌有同性戀恐懼症,以張國榮跟他合作的觀察,
張國榮認為是不是這麼一回事?
張國榮承認,
「在拍結尾戲的時候,我們是有過相當激烈討論的,我曾經極力要求
保留兩個男人在澡堂的一段對話,然後如何合理地結束這個故事。」
張國榮認為,
「因為寫《霸王別姬》這本小說的李碧華是個香港人,近年來,
香港對於同性戀資訊的獲取與思考基礎多半不脫歐美的範圍,她對同性戀
的看法比較是西方的觀察角度,而
陳凱歌看同性戀是很中國化的,很道地的中國,或者甚至是
很北京的角度去看。」
「至於你問我陳凱歌有沒有同性戀恐懼症,我認為他沒有;但是
你問我他是不是那麼懂得同性戀,以我對現代同性戀的知識來看,我認為
他並不懂。」
┌──────────────────────────┐
│ 張國榮認為,程蝶衣在中國的同性戀發展上他應該是先驅 │
└──────────────────────────┘
張國榮認為,
「很多觀眾認為程蝶衣是個極其宿命與悲劇型的人物,我卻
不那樣認為,程蝶衣其實是個很積極的人。
在舞臺上,他可以醉生夢死地演出,
在舞臺外,他與師兄的感情卻是可以完全不理旁人的,
這樣的態度,在中國的同性戀發展上他應該是一種先驅。
在我們做過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不止在京劇,其他地方戲曲中也有
這種事情發生,只是許多人將它掩藏不說,
我們拜訪到的老前輩們就說,即使不明言,從一些當事人彼此互動的
小動作都可以看得出來。」
┌────────────────────────────┐
│ 中國大陸導演的思維,對男人與男人間的欽慕,還是很放不開 │
└────────────────────────────┘
張國榮坦承,
「你問我拍《霸王別姬》舒不舒服,我可以告訴你,其實是有點不舒服,
我覺得拍起來有點綁首綁腳,無法放開來作。
就這部電影來說,我覺得小孩子的部分比成年以後的部分好看,
在小孩子的部分,陳凱歌義無反顧地表現所有的東西,反而是
成年之後變得很多事是收回到心裡去不想說了。」
「大概是因為這是與他合作的第一部戲,我盡量認同他的觀點,但是
我希望下一部電影,可以擦出更多的火花。我想
這可能也是中國大陸導演的思維風格,
他們對於男人與男人之間的欽慕,還是很放不開。」
「身為一個演員,倒是希望這部電影能多著重在兩個男人的
關係描述上,因為
那才是大家最愛看也最值得探討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