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實驗室】依附與解放 – 再續文學與電影的愛憎移形
言外之意:歷史的景深:《胭脂扣》《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和《看上去很美:小紅花》
資深影評人聞天祥主講
開講日期:2009年7月31 週五 7:30pm-9:30pm
此堂課的宣傳:http://leslie912.blogspot.com/2009/07/2005-art-2009626828-730pm-930pm-3200350.html
雖然《胭脂扣》和《霸王別姬》的電影我不知看了多少遍,相關評論也不知讀了多少,但只要它們出現在任何公開場合,我是一定不會錯過的,何況主講人是聞天祥老師,想來聽聽聞老師如何對一般觀眾介紹這兩部電影。我和一位榮迷朋友怡靜一起去,還遇到了狡童和她的朋友喔!誠品講堂的標題和內容介紹一向都很人文、挺吸引人的,但這卻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講座。放眼望去,觀眾蠻多的,小小的B2視聽室擠滿了人。
《胭脂扣》
一開場聞老師說,王朔高調,但李碧華很低調,台灣某媒體還曾經在介紹她的時候放錯照片,放成了台灣歌手李碧華的。李碧華在80-90年代常改編自己的小說,並參與編劇。她的作品通常跟歷史、傳說有關,有著古典、浪漫的味道。本來片商希望胭脂扣的聲光效果多一點,但電影又因為文藝腔重而拿了很多金馬獎。關錦鵬曾說他最不喜歡的電影就是《胭脂扣》,但聞老師笑說,他應該最不喜歡《長恨歌》才對,因為鄭秀文真是個敗筆。不過在《胭脂扣》裡,梅艷芳是配音的,雖然唱的部分是她本尊。她早期演過《緣份》,演技很差,和張國榮在裡面是哥兒們,幫忙張國榮追張曼玉。接著聞老師開始放片了,這場講座令人最開心的就是聞老師不斷地放片,我們又有在銀幕上看到哥哥的機會。一開始放的就是《胭脂扣》的開頭如花攬鏡梳妝的片段,老師說梅艷芳的出場很特別,有自戀自得的味道。接著影片馬上跳到哥哥的出場鏡頭,老師說張國榮爬樓梯也很自戀自得。接著老師花了一些時間介紹了1920年代塘西妓女的背景,1920-1930年間是全盛時期,當時約有2000個妓女,50多家妓院,靠酒樓營生的也有1000多人。有身價的掛牌的妓女當時被稱為阿姑,如花、夢影等這些花名是有根據的,是當時妓女常用的名字。影片出來以前,大家聽說梅艷芳要出演一代名妓,都不看好。但事實證明她以此片得了金馬獎影后,她能演出那種風情。放影片時,老師看到有人在笑,就說周星馳的電影裡也有如花,台灣有女諧星叫如花,還真的都是從這部電影來的。
《胭脂扣》電影中經常出現鏡子,主角們自戀自憐地照鏡子的意像,暗示愛情如鏡花水月班的幻滅。如花常停在鏡子前照自己,如花和十二少在一起時也有鏡子出現。開場時如花唱的是粵劇《客途秋恨》,講的是才子和妓女之間的愛情悲劇,對這部電影有隱喻的意思。如花唱到後來,十二少接唱,表現了兩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一開始如花和十二少都是各走各的,各唱各的,不是在同一個空間裡,直到十二少走進包廂裡。當十二少走進來時,大家突然停下來並不是因為看到十二少,而是看著如花轉變了走位。十二少一轉身,如花突然出現在他眼前。然後眾人鼓掌叫好,聞老師覺得他們叫好的“timing”很怪。這一段鏡頭是繞著他倆動來動去的,這樣的攝影技巧,表現了曖昧挑逗的氣息,還有點酷兒的意味,因為如花是以男裝出現的,她的男裝好看。這部戲選角成功的地方就在此,梅艷芳有陽剛的氣質,而張國榮有陰柔的氣質。
這部電影有今昔對照的成分。關錦鵬導演不喜歡現代戲的部分,因為他覺得情節誇張。原著小說是以現代男人萬梓良的角度看五十幾年前的愛情觀,但電影裡卻是以如花的角度看整件事。朱寶意見到萬梓良帶了一個女人回家,開始吃醋,並叫如花在房間裡脫衣服,這是導演很想剪掉的一段。大家喜歡胭脂扣這部電影的最大原因是張國榮和梅艷芳,他們倆人都有獨一無二、雌雄同體的魅力。老師接著放片並說道,在電車上,袁永定 (萬梓良) 說小時候常去太平戲院看陳寶珠的戲,台灣版的字幕上寫林黛,但事實上是陳寶珠,因為台灣人不知道陳寶珠。蕭芳芳和陳寶珠在60年代是香港最紅的少女明星,當時的香港粉絲互鬥,甚至互相傷害,情況一直持續到90年代的四大天王。題外話了…如花到了熟悉的街,有的變成了7-11,如花為什麼會笑?因為倚紅樓變成了幼稚園,本來這是一個兒童不宜的煙花場所。如花求見十二少的媽媽,但他媽媽卻用乳前龍井的例子羞辱了如花。接下來老師放的片段是我很喜歡的,十二少唱《胡不歸》。老師說,真難為張國榮要演的不會唱的樣子。老師也放了十二少登台跑龍套,如花、十二少一家人和淑賢在後台相見的一段戲。他說這部戲對張不公平,因為梅艷芳以壞女孩的形象演出這個角色,反差太大,所以大部分的人都稱讚梅的演技,其實張國榮演得一點也不含糊,但大家都以為他是本色演出。
十二少沒錢,所以在路邊攤買了胭脂扣作為給如花的信物,親手幫她戴上,並抱著她痛哭,這是令每一個女生都會感動的舉動。如花和十二少自殺的方式很豪華,吞鴉片,當年只有有錢人才抽得起鴉片啊!以朱寶意的角度來說,如花事先在酒裡放安眠藥,根本是蓄意謀殺!但後來她還是被如花感動,決定幫她找十二少。老師接著放片並說道,按照中國人的習俗,鬼魂只能上來七天,如花已經變得很虛弱了。她在戶外看野台戲,把台上的唱戲的男人看成了十二少,台上的戲碼演的是《山泊臨終》,這是一場戲外戲。本來這部電影後面要加一場法師收妖 (如花)的戲,還好沒加,否則這部戲就毀了。最後,老師把如花去片場找十二少的那段戲全放給我們看。每次看到這場戲,我的心裡還是會覺得不勝唏噓。老師下了一個結語,《胭脂扣》就是一部描寫30年代香港石塘咀男女關係的電影。
《霸王別姬》
老師一開始講《霸王別姬》,就從頭放電影,一直到小豆子被剁指頭那段,接著他放了少年小石頭和小豆子逃出戲班子看戲,甚至還有小豆子被張公公欺負那段。這些片段每次看,每次都令人怵目驚心!老師說,《霸王別姬》的劇情有特別的設計,要以時代的轉變來突顯精神的不變,有著鮮明的首尾對照,影片中演員的演出勝過《梅蘭芳》的黎明數十倍!戲裡演程蝶衣少年時的演員,是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小男生,選角很成功。他在《梅蘭芳》裡是黎明的替身,也是飾演行刺章子怡的演員。又好看又揪心的童年和少年片段結束後,接著程蝶衣和段小樓的時代登場了。老師說《霸王別姬》的內在精神就是從一而終,他看了小說後覺得電影不容易,電影有以假亂真,有幕後代唱,但做手和身段的表現有時是需要替身的。像《霸王別姬》的一些片段也有替身,如程蝶衣在舞台上表演貴妃醉酒,只要鏡頭沒照到他的臉時就是替身。這一段我一定要好好請教聞老師,因為我 (還有現場很多榮迷) 在香港參觀《霸王別姬藝術展》時,看了完整版的幕後特輯,哥哥明明從頭到尾表演了貴妃醉酒的身段和做手,包括旋轉數圈後倒臥在地上,導演喊卡後他還叫人把他扶起來呢!而且哥哥自己也在製作特輯裡說,本來劇組幫他安排了幾位替身,最後都沒有用上,他對此覺得很欣慰,因為努力有了成果。
老師忍不住感嘆,《霸王別姬》比《梅蘭芳》好太多了!叫人不要拿《梅蘭芳》跟《霸王別姬》相比是不可能的事!兩部電影中,連台下演觀眾的臨時演員都有很大的差距。為了襯托台上的人物,台下觀眾的演技是很要緊的。我看過《梅蘭芳》,覺得老師講的很有道理。看《霸王別姬》時,台下觀眾的反應真的讓我覺得程蝶衣很紅很受歡迎,但看《梅蘭芳》時卻沒有這樣的感覺。老師接著說,陳凱歌在這部電影裡主要講藝術比政治大。那把劍很有意義,師兄丟了,菊仙去撿,菊仙和蝶衣有相同的執著。電影的前後都出現《霸王別姬》圖,首尾相呼應。《霸王別姬》的原著小說很香港,和電影有很大的不同。小說裡的蝶衣後來醒了,可能比較寫實一點,年代還一直持續到1997年。而電影的《霸王別姬》,在陳凱歌的主導下比較“中國”,以歷史流動的變突顯出精神的不變。
《陽光燦爛的日子》《看上去很美:小紅花》
老師花了好多時間講《胭脂扣》和《霸王別姬》,也放了好多電影片段,只剩下幾分鐘時間講最後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了。這部片我多年以前就知道是姜文導的,但還沒看過。這部電影改編自王朔的原著小說:《動物兇猛》。姜文曾得過1994年威尼斯最佳男主角,當年的攝影獎得主是杜可風。老師說文革時間是一段黑暗的日子,是非黑白顛倒。但本片主角是政治正確的那一方,沒有直接被文革負面的地方影響到,所以這部電影和所有的文革電影都不同。演員演出了青春、燥動和騷動。老師對這部電影的著墨不多,加上我對它的了解也有限,如果想多了解這部電影的朋友可以上這個部落格,裡面有關於《陽光燦爛的日子》的介紹:http://tw.myblog.yahoo.com/jw!6RRgFZ.bChbVpOQI.SjzHH8-/article?mid=386
最後,老師介紹了另一部由大陸張元導演,同樣改編自王朔的作品:《看上去很美:小紅花》。老師放了一些片段,裡面的小演員太可愛了!尤其是主角方槍槍。這部電影以大陸60年代的幼兒園為背景,批判了成人對兒童的制約和集體意識。小紅花制度就跟現今學校老師使用的貼紙或集點數制度是很像的,我自己教書時都用過。制度雖然一直都有,但當年大陸文化的特殊性導致老師管理兒童行為的方式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當代教育還是比較注重兒童心理發展的。電影最後有個開放式的結尾,方槍槍跑到幼兒園外面去,看到一群大孩子的隊伍,卻還是看到紅花,而且還是很大的紅花!這部片子和教育有關,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心!
藍祖蔚老師為《看上去很美:小紅花》寫過一篇影評: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6/11/post-924.html
其他關於小紅花的介紹或影評: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5835&c=BA0001
http://castnet.nctu.edu.tw/view.htm?ar_pk=69
2009/07/18
聞天祥的誠品講堂
還記得聞天祥老師在《2005張國榮藝術節》上為阿飛正傳做的精彩講評嗎?
最近關於文學和電影的誠品講堂中,聞老師將分析《胭脂扣》和《霸王別姬》,令人回想起哥哥在香港大學參與過的《文學與影像比讀》講座。我個人對套課程很有興趣,不過礙於時間和金錢,沒辦法報名每一堂課,但至少聽一堂是可以辦到的。如果你也有興趣,我們就可以同行喔!
週五【藝術實驗室】Art
論再現,更論表現,迎向靈光的窗
依附與解放——再續文學與電影的愛憎移形
開講日期:2009年6月26日~8月28日 每週五7:30pm-9:30pm
整門3,200元/單講350元
講師:聞天祥/資深影評人
課程簡介:文學與電影交纏百年,忠實與背叛、依附與解放的愛憎關係,意猶未盡。
再續十講,一個重點是那些可能被低估的、對於電影潮流造成重大影響的文學家,他們的文字化為影像,作用力往往超過了單純的娛樂或藝術。第二個重點,則是討論改編工程如果還要經過地域性、時間性的移植,舶來品或者古董要怎麼轉化。最後,則是要更叛逆地把重拍電影、紀錄片也一併納入討論和聯想。電影與文學原本像是兩條緩緩流淌的江河,我們探索的則是他們匯流後狹入大海的威力。
講題:
6/26 珍奧斯汀的戀愛教室
《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獨領風騷》、《珍愛來臨》
7/03 銷量與票房:改編與全球化下的文學電影
《追風箏的孩子》、《貧民百萬富翁》、《為愛朗讀》
7/10 行萬里路,寫萬卷書:丹尼蓀的天方夜譚
《遠離非洲》、《芭比的盛宴》
7/17 東西合璧:當黑澤明遇上莎士比亞
《蜘蛛巢城》、《亂》
7/24 從三廳電影到跨界整合:瓊瑤的愛情王國
《婉君表妹》《彩雲飛》《窗外》《我是一片雲》
7/31 言外之意:歷史的景深
《胭脂扣》、《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看上去很美》
8/07 誰更天馬行空:奇幻文學╱電影
《綠野仙蹤》、《巧克力冒險工廠》、《魔戒》、《決戰夜》
8/14 紀錄片也能改編?
《電影中的同志》、《時間簡史》、《哈維米克的時代》、《布藍登提娜》
8/21 古龍小說與邵氏片廠:一個消逝的武俠電影王國
《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多情劍客無情劍》
8/28 重拍也算一種改編嗎?
《十二怒漢》、《十二怒漢:大審叛》、《刺馬》、《投名狀》
建議預讀:
除了所列參考片單的原著小說,另外推薦閱讀:
《珍.奧斯汀》(Jane Austen),Marghanita Laski著,黃美智、陳雅婷譯,貓頭鷹出版,1999。
《不朽的傳說》(Anecdotes of Destiny and Ehrengard),Isak Dinesen著,鍾清瑜譯,先覺出版,1999。
《解讀瓊瑤愛情王國》,林芳玫著,台灣商務出版,2006。
《文學香港與李碧華》,陳國球編,麥田出版,2000。
《邵氏電影初探》,黃愛玲編,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2003。
《古龍一出,誰與爭鋒──古龍新派武俠的轉型創新》,翁文信著,風雲時代出版,2008。
《奇幻文學寫作的10堂課(The Writer,s Complete Fantasy Reference)》,Daniel A. Clark等著,林以舜譯,奇幻基地出版,2008。
《同性戀平權鬥士:卡斯楚街市長哈維.米爾克》(The mayor of Castro Street : the life & times of Harvey Milk),Randy Shilts著,陳秀娟譯,新自然主義出版,1994。
資料來源:誠品講堂部落格:http://blog.eslite.com/esliteforum/archives/552#more-552
報名方式:http://blog.eslite.com/esliteforum/%e6%88%91%e8%a6%81%e5%a0%b1%e5%90%8d%ef%bc%81
最近關於文學和電影的誠品講堂中,聞老師將分析《胭脂扣》和《霸王別姬》,令人回想起哥哥在香港大學參與過的《文學與影像比讀》講座。我個人對套課程很有興趣,不過礙於時間和金錢,沒辦法報名每一堂課,但至少聽一堂是可以辦到的。如果你也有興趣,我們就可以同行喔!
週五【藝術實驗室】Art
論再現,更論表現,迎向靈光的窗
依附與解放——再續文學與電影的愛憎移形
開講日期:2009年6月26日~8月28日 每週五7:30pm-9:30pm
整門3,200元/單講350元
講師:聞天祥/資深影評人
課程簡介:文學與電影交纏百年,忠實與背叛、依附與解放的愛憎關係,意猶未盡。
再續十講,一個重點是那些可能被低估的、對於電影潮流造成重大影響的文學家,他們的文字化為影像,作用力往往超過了單純的娛樂或藝術。第二個重點,則是討論改編工程如果還要經過地域性、時間性的移植,舶來品或者古董要怎麼轉化。最後,則是要更叛逆地把重拍電影、紀錄片也一併納入討論和聯想。電影與文學原本像是兩條緩緩流淌的江河,我們探索的則是他們匯流後狹入大海的威力。
講題:
6/26 珍奧斯汀的戀愛教室
《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獨領風騷》、《珍愛來臨》
7/03 銷量與票房:改編與全球化下的文學電影
《追風箏的孩子》、《貧民百萬富翁》、《為愛朗讀》
7/10 行萬里路,寫萬卷書:丹尼蓀的天方夜譚
《遠離非洲》、《芭比的盛宴》
7/17 東西合璧:當黑澤明遇上莎士比亞
《蜘蛛巢城》、《亂》
7/24 從三廳電影到跨界整合:瓊瑤的愛情王國
《婉君表妹》《彩雲飛》《窗外》《我是一片雲》
7/31 言外之意:歷史的景深
《胭脂扣》、《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看上去很美》
8/07 誰更天馬行空:奇幻文學╱電影
《綠野仙蹤》、《巧克力冒險工廠》、《魔戒》、《決戰夜》
8/14 紀錄片也能改編?
《電影中的同志》、《時間簡史》、《哈維米克的時代》、《布藍登提娜》
8/21 古龍小說與邵氏片廠:一個消逝的武俠電影王國
《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多情劍客無情劍》
8/28 重拍也算一種改編嗎?
《十二怒漢》、《十二怒漢:大審叛》、《刺馬》、《投名狀》
建議預讀:
除了所列參考片單的原著小說,另外推薦閱讀:
《珍.奧斯汀》(Jane Austen),Marghanita Laski著,黃美智、陳雅婷譯,貓頭鷹出版,1999。
《不朽的傳說》(Anecdotes of Destiny and Ehrengard),Isak Dinesen著,鍾清瑜譯,先覺出版,1999。
《解讀瓊瑤愛情王國》,林芳玫著,台灣商務出版,2006。
《文學香港與李碧華》,陳國球編,麥田出版,2000。
《邵氏電影初探》,黃愛玲編,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2003。
《古龍一出,誰與爭鋒──古龍新派武俠的轉型創新》,翁文信著,風雲時代出版,2008。
《奇幻文學寫作的10堂課(The Writer,s Complete Fantasy Reference)》,Daniel A. Clark等著,林以舜譯,奇幻基地出版,2008。
《同性戀平權鬥士:卡斯楚街市長哈維.米爾克》(The mayor of Castro Street : the life & times of Harvey Milk),Randy Shilts著,陳秀娟譯,新自然主義出版,1994。
資料來源:誠品講堂部落格:http://blog.eslite.com/esliteforum/archives/552#more-552
報名方式:http://blog.eslite.com/esliteforum/%e6%88%91%e8%a6%81%e5%a0%b1%e5%90%8d%ef%bc%81
2009/07/14
[Red Mission公告] 霸王別姬藝術展日本站募捐行動
轉載自張國榮的網路世界:http://lesliecheung.cc/
http://www.lesliecheung.cc/Redmission/912_07/ftmcjpDonationAppeal.htm
相信不少會員已從不同途徑得知「霸王別姬藝術展」日本站已定於今年12月在日本舉行,日本哥迷已訂了場地(5個展室合共萬多呎),我們亦開始作出相應的部署。
籌備這個展覽比我們預期中困難許多,單是安排展覽物資由香港及上海運往日本,已令我們大費周章,加上日本是個物價高昂的城市,需要佈置一個萬多呎的場地,可想而知所費不菲。但為著希望把哥哥於《霸王別姬》裡的藝術成就進一步推廣至海外地方,即使任務再艱難,我們也會全力以赴,並且相信一眾哥迷也會鼎力支持的。
一如既往,為了辦好每次活動,我們均會向各地哥迷募捐,而今次也不例外。為了籌募今次日本巡展的經費。我們作了一個新嘗試。摒棄了以往印刷式的捐款禮物,我們構思了兩套特別為哥迷而設的帆布購物袋連化妝袋,並找專人設計,期望能籌到足夠款項支付日本巡展的費用。兩套袋分別為 “I am What I am” & “12956” Bags。只要你是哥迷定會知道 “12956” 是哥哥的代號,而 “I am What I am” 也是哥哥認同,一句最能代表他的自我自信真我性格的名言。
在日本舉辦「霸王別姬藝術展」相信不只是日本哥迷的心願,而是大家的心願,雖然這將會是一件十分艱巨的藝術工程,但只要大家能夠齊心實現這個夢想,定可將impossible的mission變成possible。希望世界各地的哥迷能夠不分你我,像以往般熱烈捐款贊助這次活動,以行動支持「繼續張國榮」,將哥哥的藝術生命延續下去,並且推廣到世界各地去。
參加了Hot Summer 91207生日會的會員,可於生日會現場捐款認購;如未能參加者,請留意我們稍後於網站上公佈的捐款認購辨法。 Red Mission 2007年9月 "I am What I am" & "12956" 帆布購物袋介紹 http://www.lesliecheung.cc/Redmission/912_07/baglaunch.htm
"I am What I am" & "12956" Canvas Tote Bag cum Cosmetic Bag 帆布購物袋連化妝袋
現優先讓Hot Summer 91207生日會的參加者捐款認購,捐款滿HK$250者獲贈一套 (購物袋連化妝袋),滿HK$400者獲贈兩套 (I am what I am + 12956或兩套相同均可)。
顏色:原色帆布印上黑白圖案之 "I am what I am"
顏色:黑色帆布印有白色圖案之 "12956"
購物袋尺寸: 闊44cm x 高 30.5cm 化妝袋尺寸: 闊18cm x 高12cm 設計: Kenneth To (曾為哥哥設計唱片封面的設計師)
字體: "I am what I am" 手寫字體來自哥哥國語唱片Printemps標題字體同一人手筆
特色: "I am what I am" 和 "12956" 不經意地已成為哥迷之間的一個「暗號」。
日後當大家走在街上,如果看到攜著這兩款袋的「同道中人」時,不妨與對方點頭微笑,打個招呼吧!
http://www.lesliecheung.cc/Redmission/912_07/ftmcjpDonationAppeal.htm
相信不少會員已從不同途徑得知「霸王別姬藝術展」日本站已定於今年12月在日本舉行,日本哥迷已訂了場地(5個展室合共萬多呎),我們亦開始作出相應的部署。
籌備這個展覽比我們預期中困難許多,單是安排展覽物資由香港及上海運往日本,已令我們大費周章,加上日本是個物價高昂的城市,需要佈置一個萬多呎的場地,可想而知所費不菲。但為著希望把哥哥於《霸王別姬》裡的藝術成就進一步推廣至海外地方,即使任務再艱難,我們也會全力以赴,並且相信一眾哥迷也會鼎力支持的。
一如既往,為了辦好每次活動,我們均會向各地哥迷募捐,而今次也不例外。為了籌募今次日本巡展的經費。我們作了一個新嘗試。摒棄了以往印刷式的捐款禮物,我們構思了兩套特別為哥迷而設的帆布購物袋連化妝袋,並找專人設計,期望能籌到足夠款項支付日本巡展的費用。兩套袋分別為 “I am What I am” & “12956” Bags。只要你是哥迷定會知道 “12956” 是哥哥的代號,而 “I am What I am” 也是哥哥認同,一句最能代表他的自我自信真我性格的名言。
在日本舉辦「霸王別姬藝術展」相信不只是日本哥迷的心願,而是大家的心願,雖然這將會是一件十分艱巨的藝術工程,但只要大家能夠齊心實現這個夢想,定可將impossible的mission變成possible。希望世界各地的哥迷能夠不分你我,像以往般熱烈捐款贊助這次活動,以行動支持「繼續張國榮」,將哥哥的藝術生命延續下去,並且推廣到世界各地去。
參加了Hot Summer 91207生日會的會員,可於生日會現場捐款認購;如未能參加者,請留意我們稍後於網站上公佈的捐款認購辨法。 Red Mission 2007年9月 "I am What I am" & "12956" 帆布購物袋介紹 http://www.lesliecheung.cc/Redmission/912_07/baglaunch.htm
"I am What I am" & "12956" Canvas Tote Bag cum Cosmetic Bag 帆布購物袋連化妝袋
現優先讓Hot Summer 91207生日會的參加者捐款認購,捐款滿HK$250者獲贈一套 (購物袋連化妝袋),滿HK$400者獲贈兩套 (I am what I am + 12956或兩套相同均可)。
顏色:原色帆布印上黑白圖案之 "I am what I am"
顏色:黑色帆布印有白色圖案之 "12956"
購物袋尺寸: 闊44cm x 高 30.5cm 化妝袋尺寸: 闊18cm x 高12cm 設計: Kenneth To (曾為哥哥設計唱片封面的設計師)
字體: "I am what I am" 手寫字體來自哥哥國語唱片Printemps標題字體同一人手筆
特色: "I am what I am" 和 "12956" 不經意地已成為哥迷之間的一個「暗號」。
日後當大家走在街上,如果看到攜著這兩款袋的「同道中人」時,不妨與對方點頭微笑,打個招呼吧!
轉自聚榮堂─日本霸王別姬寫真集復刊
Lisa 發表於: 星期六 九月 01, 2007 12:10 am
煙火,想請你幫忙做為臺灣的聯繫者,替我們向這位在日本留學的榮迷預訂,不知妳方便嗎?
以下轉載自聚榮堂:
【好消息】日本霸王別姬寫真集復刊,可以幫大家預定--聚榮堂(8.27更新)
聲明:gorgor_ls@163.com 才是本人的EMAIL,其他EMAIL地址與本人無關,請謹防假冒受騙!!
如果一個地區的預訂數額達到10本,書從日本直接寄往該地區聯絡人,訂購者從聯絡人手中取書
如果一個地區的預訂數額不到10本,書從日本寄往北京或上海,再由北京上海寄往訂購者手中(可以採用貨到付款郵寄) 從聯絡人手中取貨時需要提供身份證,請在發預訂EMAIL時留下與身份證相同的姓名
我是在日本留學的榮迷,霸王別姬復刊,不接受海外預定,但我可以幫大家在日本統一訂購。 日方此次發行資訊位址:
仮予定:假設預定 http://blog.book-ing.co.jp/haou/haoubekki.htm http://www.fukkan.com/fk/CartSearchDetail?i_no=68309177
現在日本出版方將視截止日期內預訂人數是否達到1000本來決定是否發行再版。如果日期內預訂數目不夠1000的話,《霸王別姬》再版計畫就將不能實現。
此次復刊版將比首刊多一個精美的收藏盒子,復刊內容將不做更改,和94年的首版一樣。 不接受海外預定,預定價3675日元(約257元人民幣)但因為還在假設預定中,出版社表示價格尚有可能浮動。 當初《慶》復刊的時候也是預定,三個月內2000本,當時日本榮迷基本上每個人訂了2本,多的還有訂10本的,但都沒到2000本, 最後還是聯名寫信給出版社才復刊成功的。
日本榮迷是這樣說的。所以我們要積極一點,日本榮迷雖然很忠心,很瘋狂,但她們畢竟人少。 現在我這邊現在開始統計下國內能預定多少預訂數量,需要預定的可以發送預訂郵件到以下郵箱 : gorgor_ls@163.com 具體價格未定。因為要加國際郵費,均攤,要看人數 預訂截止日期2007年10月1日,到時我會通知回復各位相關訂購資訊,各位然後再匯入預定金和相關資訊,以及我如何郵寄給訂購了的朋友。
預定郵件填寫:姓名(與身份證姓名相同)-----位址-----預訂數目-----聯繫電話----郵箱 郵件將自動回復以確認已經收到預訂郵件。 這次團訂的人數直接影響到哥哥的再版《霸王別姬》寫真能否實現.
_________________
但願記憶像霓虹 是不朽的證據 永遠記得~Leslie
煙火,想請你幫忙做為臺灣的聯繫者,替我們向這位在日本留學的榮迷預訂,不知妳方便嗎?
以下轉載自聚榮堂:
【好消息】日本霸王別姬寫真集復刊,可以幫大家預定--聚榮堂(8.27更新)
聲明:gorgor_ls@163.com 才是本人的EMAIL,其他EMAIL地址與本人無關,請謹防假冒受騙!!
如果一個地區的預訂數額達到10本,書從日本直接寄往該地區聯絡人,訂購者從聯絡人手中取書
如果一個地區的預訂數額不到10本,書從日本寄往北京或上海,再由北京上海寄往訂購者手中(可以採用貨到付款郵寄) 從聯絡人手中取貨時需要提供身份證,請在發預訂EMAIL時留下與身份證相同的姓名
我是在日本留學的榮迷,霸王別姬復刊,不接受海外預定,但我可以幫大家在日本統一訂購。 日方此次發行資訊位址:
仮予定:假設預定 http://blog.book-ing.co.jp/haou/haoubekki.htm http://www.fukkan.com/fk/CartSearchDetail?i_no=68309177
現在日本出版方將視截止日期內預訂人數是否達到1000本來決定是否發行再版。如果日期內預訂數目不夠1000的話,《霸王別姬》再版計畫就將不能實現。
此次復刊版將比首刊多一個精美的收藏盒子,復刊內容將不做更改,和94年的首版一樣。 不接受海外預定,預定價3675日元(約257元人民幣)但因為還在假設預定中,出版社表示價格尚有可能浮動。 當初《慶》復刊的時候也是預定,三個月內2000本,當時日本榮迷基本上每個人訂了2本,多的還有訂10本的,但都沒到2000本, 最後還是聯名寫信給出版社才復刊成功的。
日本榮迷是這樣說的。所以我們要積極一點,日本榮迷雖然很忠心,很瘋狂,但她們畢竟人少。 現在我這邊現在開始統計下國內能預定多少預訂數量,需要預定的可以發送預訂郵件到以下郵箱 : gorgor_ls@163.com 具體價格未定。因為要加國際郵費,均攤,要看人數 預訂截止日期2007年10月1日,到時我會通知回復各位相關訂購資訊,各位然後再匯入預定金和相關資訊,以及我如何郵寄給訂購了的朋友。
預定郵件填寫:姓名(與身份證姓名相同)-----位址-----預訂數目-----聯繫電話----郵箱 郵件將自動回復以確認已經收到預訂郵件。 這次團訂的人數直接影響到哥哥的再版《霸王別姬》寫真能否實現.
_________________
但願記憶像霓虹 是不朽的證據 永遠記得~Leslie
2009/06/20
我看霸王別姬---一男兩女還是兩男一女的戰爭?
lyo1014 發表於: 星期日 十一月 05, 2006 8:51 pm 促膝長談討論區
(一)
雖然「霸王別姬」已是相隔10年以上的老片,我卻直到去年11月台大電影節播映時,才第一次看。
這部片有相當篇幅在描述小豆子及小石頭在梨園的成長過程,有戲評認為這段過於冗長,但我覺得對後面小豆子性別認同及對師兄感情的兩大重點鋪陳上,花這些篇幅是必要的,而且可以讓人藉此一窺這些戲子成功背後的血淚史。原來要成為角兒,是要挨數不清的罵、數不盡的打、吃上許多苦的;扮花旦的小男孩所要吃的苦,更是一般人所難以想像。在性別認同還不清楚的童年,就要被強迫認定自己是女兒身。不知在那篇影評中看到,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演花旦的男性,到最後都以女性自居;小豆子被性騷擾這類的情節,也不是虛構,看了真令人欷噓不已。
其實我基本上並不喜歡言行舉止娘娘腔的男人,但我就是喜歡程蝶衣。不只因為他的女性化是後天造成的,亦不只因他身世淒涼。細想起來,可能是他性格中「不屈服」、「從一而終」那份堅強,在柔弱外表的反襯下,更具吸引力之故。早在他初出場時,他那固執、倔強、天生傲骨的性格便已清楚地顯現出來:在被其他戲班孩子嘲笑時,小豆子(程蝶衣幼名)臉上絲毫不帶畏懼,亦沒有莽撞地憑一時之氣撲上去跟笑他的人拚個死活,只是默不吭聲將衣服燒了,教他們再也不敢看不起他。這份傲氣比被母親切去第六指那幕更令我震憾,讓我就此記住了這號人物。
小豆子初進戲班時,在自己和周遭人之間築了一面牆,似乎對任何人都無法相信,被母親拋棄的打擊畢竟太大了。直到小石頭為了他被師父責打、在大雪中頂著水盆罰跪,那份對周遭的敵意與提防才整個卸下了。或許,他是把失去的母愛轉而投射到這個唯一對他好的師兄身上了吧。但是此時,他對師兄僅止於孺慕之情。
其實回想全片,程蝶衣對師兄到底是什麼感情?對我來說似乎不只同性戀那麼簡單。因為其間還有性別錯位等複雜因素存在。何況蝶衣似乎從未有和師兄發生肉體關係的念頭,他唯一希望的,只是和師兄一起唱一輩子的戲、作一輩子的霸王和虞姬。其實,蝶衣只是個過於入戲,無法把戲與生活分開的戲癡罷了。他之所以嫉妒並討厭菊仙,是因為菊仙介入他和師兄之間,讓他們無法再如過去那般親密、那麼互依互存,小樓甚至為了菊仙決定不再唱戲。因此蝶衣對小樓的佔有欲,和菊仙還是有本質上的不同。
看電影時,我一直以為蝶衣會在與小樓絕裂時自殺,或因吸藥過量染病死亡之類的;因此看戲中時間十年又十年地跳,蝶衣和小樓也忽合忽分,還真有點錯愕。但看到電影把霸王別姬的橋段分成好幾段連著演,我又有預感最後蝶衣會以虞姬的身份在虞姬自刎時自殺,只是卻沒料到那會是在那麼多年,他倆年華都已雙雙老去之後,(電影雖未把他們的老態演出來,因為都上京劇的妝,但算算年紀至少都60以上了)甚至菊仙都已死了20多年了。
本來我覺得這樣的安排有點拖,(因為看不太懂關於歷史寓意安排的部份),不過後來跟我姐討論之後,卻又覺得這樣的安排不錯。蝶衣決定把自己當成女人,是由師兄起頭的,因此一切當然也由師兄作結。
不清楚如果最後師兄沒突發奇想,和蝶衣又練起那段「小尼姑」的台詞,蝶衣會不會自刎;或許自刎是志在必行,畢竟事隔多年後,蝶衣突然拿那把真劍邀師兄再度合演,動機本就可議,但至少這讓他在最後釋懷了。他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為何要與師兄這樣糾纏不清,讓自己無端痛苦;為何要執著虞姬這個身份,不肯放手?
順道一提,哥哥的女裝扮相真的絕美,而且平時不上妝的蝶衣,連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柔美氣質,教人心生憐惜。我最喜歡他的眼神,柔弱中帶有一份傲氣,又帶有一絲憂鬱與脆弱,讓人看完電影久久,都還無法從這樣的眼神中抽離。
再提段小樓。我最喜歡前後段兩位演員,中段那位微胖的小哥看起來有些忠厚傻氣,比較看不出屬於小樓的那份不執著。這是我姐下的評語,她說小樓就是不執著、一切隨緣;他只在乎如何幫助身邊的人、解決當下問題,而不似蝶衣和菊仙那麼執著。有些影評說小樓和蝶衣一比,境界高下立分,但我覺得這無關乎境界高低,只是各人人生觀及對事角度、處事態度不同罷了。本來我無法理解,為何一直是「幫助者」角色、有義氣的小樓,會在文革時那麼無情地狠批蝶衣、大聲說他不愛菊仙;後來我姐說,小樓當時可能覺得大家只是愛鬥,鬥一鬥高興了,就沒事了;如果不照他們說的鬥,大家一定吃不了兜著走。只是菊仙、蝶衣都不是他這種性格,都把他的話當真,而雙雙失控,這卻是小樓始料未及的。
在其它評論中也看到,文革當時如果不出來鬥自己身邊的人,只會害了他們,因此小樓的作為倒也合情合理。不過就我看來,其實小樓的志氣被歲月及不穩的世局慢慢磨光,也是一個原因。小樓在片中曾三度破磚:第一次,為了救師父;第二次,為了救菊仙;但第三次,在紅衛軍等審問他的人要求下,他卻是砸了滿頭血,苦著臉說他辦不到了。文革時的小樓,已無法再像年輕時那樣,單憑一時血氣與正義感,下決心破了那塊磚。但怎能怪他?世間一般人豈非多如小樓一樣,在年輕時充滿熱情血氣,認為天下少有做不到的事,但隨著年紀增長,不只生理,連心態上也跟著老了?只能說,小樓和菊仙、蝶衣性格上的根本差異,才是造成他們之間悲劇的主因。其間沒有誰對誰錯,只能說是造化弄人。
至於菊仙,老實說我在看電影時對她是很反感的。她表現出來的一直是個強悍、重心機的女強人形象:除了使計讓小樓娶她,她亦曾答應蝶衣,若蝶衣能把小樓從獄中救回來,就和小樓分道揚鑣,但她反悔了;她曾要小樓不再和蝶衣唱戲,和蝶衣劃清界限,以免被蝶衣所累;她曾在蝶衣無助地在法庭上尋死時,帶不屑地吐他口水;她也曾在師父打小樓時,暗示師父連蝶衣一併處罰。
但看完電影,回家細想起來,卻又意識到:菊仙也曾在小樓因蝶衣為日本人唱堂戲,一氣之下向他甩了一掌時,憐惜地用手帕為他撫臉;她也曾在蝶衣戒毒,痛苦萬分時,像母親抱著孩子一樣溫柔地抱著他、用虞姬的戲服緊緊裹住他;她也曾在小四搶了虞姬的角色時,像為蝶衣留住尊嚴似地,為他批上虞姬的袍子;她也曾在文革時,大聲阻止小樓鬥蝶衣,不顧一切地為蝶衣搶回對他意義非凡的寶劍。最後即使因為蝶衣,她在眾人面前被狠鬥一場、被小樓的言語傷害,她也只是用釋懷同情的眼神面對蝶衣。也許最後她欲言又止,是想說:「這麼一來,我們誰也不欠誰了」吧。是她造成蝶衣的痛苦,也是蝶衣間接將她送上絕路。但其實,這兩人卻是性格最相近、最了解彼此痛苦的人。
總覺得菊仙是個悲涼的角色,其悲劇程度,並不亞於程蝶衣。她的大辣辣、她的傲氣也許都只是保衛自己的一種手段。「霸王別姬」只演出小豆子自小受苦的辛酸史,如果演出菊仙的,是否也是同樣令人鼻酸的悲慘故事?因此,之後我再也不討厭菊仙了,反而對她深感同情。
「霸王別姬」這部電影,我覺得是屬於細細品味型。乍看覺得還好,其後座力卻相當驚人,令人看後心情久久無法平復。在追看一些影評、對這部片有更深的了解後,我對它的喜愛度也隨之上升。也許多看幾次,又會有不同的體會吧。目前我的境界就只能針對角色發表一些感想,對時代動盪及京戲盛衰都沒什麼領會,就把這部份留給專家來談吧!
P.S.關於它的主題曲「當愛已成往事」,雖然原詞曲作者是李宗盛,但我覺得哥哥比他更能唱出味道。看完電影時李宗盛的歌聲響起,乍聽下真的覺得很不搭,因為李宗盛的歌聲太高亢、太有流行感了,比較適合那種激勵人心的曲碼;但哥哥的歌聲很古典,又帶份哀愁,和結尾曲的畫面--一幕幕的京戲畫--更相襯。如果當時結尾曲能用哥哥的版本就好了...
(二)
因為要把這部經典介紹給弟弟,又跟他一起重看了這部於我意義重大的電影:就是這部「霸王別姬」,讓我真正認識且喜歡上哥哥。
上次的重點在蝶衣,這次我倒更多地注意到菊仙及小樓。
先說小樓。
因為電影時間跳得很快,演員們卻未因角色應有的年齡而畫老妝,不易看出時間流逝對他們造成的影響,第一次看時,我才會難以接受那個重情重義的小石頭,竟會在文革時狠心出賣蝶衣和菊仙,但其實,小樓的改變是漸進地鋪陳出來的。
在那個時代,變遷畢竟太大太快了,江山不斷易主、京劇命運大起大落。小樓在最初一個變遷--日軍進城時,還能維持他那意氣風發、敢怒敢言的本色,先是毆打不懂京戲、態度輕蔑的日軍官而入獄,出獄後又不領情地打了為救他而給日軍唱戲的蝶衣。(後來我想,如果換成文革時期的小樓,還會如此大義凜然地對蝶衣甩出一掌嗎?)這時的蝶衣臉上心上皆痛,追究起來其實還是幸福的,因為霸王霸氣猶存,小樓還是那個他熟悉的師哥。到第二次變遷,情況就開始不同了:小樓開始懂得彎腰求情。雖然這次因菊仙流產、蝶衣被捕,最後還是釀成暴力事件。共軍當政之後,袁四爺被處死,對小樓又造成更大的衝擊。在眾人吆喝著把袁四爺押出去時,他一人呆望著前方喃喃自語:「處死袁四爺?就這麼把袁四爺殺啦?」曾經如此叱吒風雲、不可一世,在改朝換代中地位始終不搖的袁四爺,竟如此輕易地被定罪處死,到此地步,小樓也不由得怕了。
之後的小樓,還算是在情義與自保中游移不定,卻明顯可見他一次次、越來越頻繁地妥協。蝶衣為京戲及現代戲孰優孰劣的問題,和小四一夥人起爭執時,他本想為蝶衣幫腔,卻在菊仙強烈的暗示下作罷;小四搶了虞姬角色時,小樓本打算為蝶衣棄演,最後考慮到後果,還是登台。雖是菊仙促成他妥協,但選擇權何嘗不在他自身呢?或許可以說,他性格中潛在的適應現實環境的部份充份地發揮了效用,讓他得以在艱困的現實中掙扎求生。因此文革時小四以性命為脅,要小樓鬥垮蝶衣,小樓猶豫時在廣場上瞥見冷酷的小四,為求自保還是心一橫,徹底為恐懼妥協,背叛了自己最親最愛的人。
而菊仙,我這次才注意到,前後段的她不論外型還是個性,變化都相當大,亦如小樓般,被亂世磨去了稜角。前段的她敢愛敢恨,為了爭取幸福,不但積極而且不惜耍些小手段。比起莽撞的小樓,她更精明更靈活,也更懂得順應時局活下去。一直以來,都是她在阻止小樓:阻止小樓唱戲、阻止小樓為蝶衣出頭...。
到了後段,或許是經歷過太多、太多風雨了,不止小樓被磨去了志氣,菊仙的那股精明銳氣,亦在憂勞中逐漸消失。她一心只想保有和小樓的微薄幸福。也是在這時候,她開始查覺蝶衣的苦,對他產生出同病相憐、天涯淪落人的憐惜,她保護的對象亦開始由小樓延伸到蝶衣。從蝶衣戒煙事件之後,這種轉變相當明顯可見:本來,為了保小樓,菊仙可以不顧蝶衣。要小樓和蝶衣一刀兩斷、不再一同登台;要師傅連蝶衣一起罰。但在戒煙事件後,菊仙開始處於「想保小樓,卻不忍傷害蝶衣」的矛盾抉擇中。「雙虞姬」事件中,她一方面害怕小樓不登台會造成的嚴重後果,一方面,面對蝶衣,她卻又遞不出手上霸王的頭冠。
順帶一提,這一幕真是全片我看得最傷心的一幕。蝶衣雖然親手為小樓戴上頭冠,但他心裡或許仍抱有期待,期待小樓會為他砸台,因此在他回身穿過人群,聽到小樓登場第一句:「來也」時,也不禁停住了步伐。從這刻起,他知道霸王不再屬於他的了,他真正成為孤獨一人了…那瞬間,我彷彿能從他單薄的背影感受到他內心的悲哀。
言歸正傳,在廣場上,一向要小樓忍氣吞聲、自保為先的菊仙,竟會出聲阻止小樓批鬥蝶衣,竟會為蝶衣奮不顧身衝出去,將手伸入火中救劍;反而小樓卻批鬥蝶衣、扔出寶劍,這是多麼諷刺的畫面!此時的菊仙,已是個散發母性光輝、平凡滄桑的女人,再不是從前那個性情火烈的大紅牌妓女了。
重看這片,感觸良多。最令我開心的是,看完片後弟弟說:「真是部好片!」之後他睡不著,還起床寫心得。看來以後又會多一個幫忙四處宣傳「霸王別姬」的人了。
P.S.第一次看時,曾覺得李宗盛版的「當愛已成往事」不如哥哥版,此次重看,我的想法卻有所改變。若說哥哥版是充份道出蝶衣哀怨心境的最佳詮釋,李宗盛那獨特的、滄桑中透有激情的聲音,則最能表現出「飲酒當歌、笑看人生」那種面對無可奈何時,瀟灑地一笑置之的豪情,兩者各有千秋,難分優劣。值得一提的是,在哥哥版MV中,已暌別程蝶衣這角色兩年多的哥哥,無論在唱腔還是畫面的神情表現,卻都百分百回復到程蝶衣的姿態,令人感覺到唱這首歌的其實是程蝶衣而非「張國榮」,這點我覺得相當有意思。
(一)
雖然「霸王別姬」已是相隔10年以上的老片,我卻直到去年11月台大電影節播映時,才第一次看。
這部片有相當篇幅在描述小豆子及小石頭在梨園的成長過程,有戲評認為這段過於冗長,但我覺得對後面小豆子性別認同及對師兄感情的兩大重點鋪陳上,花這些篇幅是必要的,而且可以讓人藉此一窺這些戲子成功背後的血淚史。原來要成為角兒,是要挨數不清的罵、數不盡的打、吃上許多苦的;扮花旦的小男孩所要吃的苦,更是一般人所難以想像。在性別認同還不清楚的童年,就要被強迫認定自己是女兒身。不知在那篇影評中看到,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演花旦的男性,到最後都以女性自居;小豆子被性騷擾這類的情節,也不是虛構,看了真令人欷噓不已。
其實我基本上並不喜歡言行舉止娘娘腔的男人,但我就是喜歡程蝶衣。不只因為他的女性化是後天造成的,亦不只因他身世淒涼。細想起來,可能是他性格中「不屈服」、「從一而終」那份堅強,在柔弱外表的反襯下,更具吸引力之故。早在他初出場時,他那固執、倔強、天生傲骨的性格便已清楚地顯現出來:在被其他戲班孩子嘲笑時,小豆子(程蝶衣幼名)臉上絲毫不帶畏懼,亦沒有莽撞地憑一時之氣撲上去跟笑他的人拚個死活,只是默不吭聲將衣服燒了,教他們再也不敢看不起他。這份傲氣比被母親切去第六指那幕更令我震憾,讓我就此記住了這號人物。
小豆子初進戲班時,在自己和周遭人之間築了一面牆,似乎對任何人都無法相信,被母親拋棄的打擊畢竟太大了。直到小石頭為了他被師父責打、在大雪中頂著水盆罰跪,那份對周遭的敵意與提防才整個卸下了。或許,他是把失去的母愛轉而投射到這個唯一對他好的師兄身上了吧。但是此時,他對師兄僅止於孺慕之情。
其實回想全片,程蝶衣對師兄到底是什麼感情?對我來說似乎不只同性戀那麼簡單。因為其間還有性別錯位等複雜因素存在。何況蝶衣似乎從未有和師兄發生肉體關係的念頭,他唯一希望的,只是和師兄一起唱一輩子的戲、作一輩子的霸王和虞姬。其實,蝶衣只是個過於入戲,無法把戲與生活分開的戲癡罷了。他之所以嫉妒並討厭菊仙,是因為菊仙介入他和師兄之間,讓他們無法再如過去那般親密、那麼互依互存,小樓甚至為了菊仙決定不再唱戲。因此蝶衣對小樓的佔有欲,和菊仙還是有本質上的不同。
看電影時,我一直以為蝶衣會在與小樓絕裂時自殺,或因吸藥過量染病死亡之類的;因此看戲中時間十年又十年地跳,蝶衣和小樓也忽合忽分,還真有點錯愕。但看到電影把霸王別姬的橋段分成好幾段連著演,我又有預感最後蝶衣會以虞姬的身份在虞姬自刎時自殺,只是卻沒料到那會是在那麼多年,他倆年華都已雙雙老去之後,(電影雖未把他們的老態演出來,因為都上京劇的妝,但算算年紀至少都60以上了)甚至菊仙都已死了20多年了。
本來我覺得這樣的安排有點拖,(因為看不太懂關於歷史寓意安排的部份),不過後來跟我姐討論之後,卻又覺得這樣的安排不錯。蝶衣決定把自己當成女人,是由師兄起頭的,因此一切當然也由師兄作結。
不清楚如果最後師兄沒突發奇想,和蝶衣又練起那段「小尼姑」的台詞,蝶衣會不會自刎;或許自刎是志在必行,畢竟事隔多年後,蝶衣突然拿那把真劍邀師兄再度合演,動機本就可議,但至少這讓他在最後釋懷了。他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為何要與師兄這樣糾纏不清,讓自己無端痛苦;為何要執著虞姬這個身份,不肯放手?
順道一提,哥哥的女裝扮相真的絕美,而且平時不上妝的蝶衣,連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柔美氣質,教人心生憐惜。我最喜歡他的眼神,柔弱中帶有一份傲氣,又帶有一絲憂鬱與脆弱,讓人看完電影久久,都還無法從這樣的眼神中抽離。
再提段小樓。我最喜歡前後段兩位演員,中段那位微胖的小哥看起來有些忠厚傻氣,比較看不出屬於小樓的那份不執著。這是我姐下的評語,她說小樓就是不執著、一切隨緣;他只在乎如何幫助身邊的人、解決當下問題,而不似蝶衣和菊仙那麼執著。有些影評說小樓和蝶衣一比,境界高下立分,但我覺得這無關乎境界高低,只是各人人生觀及對事角度、處事態度不同罷了。本來我無法理解,為何一直是「幫助者」角色、有義氣的小樓,會在文革時那麼無情地狠批蝶衣、大聲說他不愛菊仙;後來我姐說,小樓當時可能覺得大家只是愛鬥,鬥一鬥高興了,就沒事了;如果不照他們說的鬥,大家一定吃不了兜著走。只是菊仙、蝶衣都不是他這種性格,都把他的話當真,而雙雙失控,這卻是小樓始料未及的。
在其它評論中也看到,文革當時如果不出來鬥自己身邊的人,只會害了他們,因此小樓的作為倒也合情合理。不過就我看來,其實小樓的志氣被歲月及不穩的世局慢慢磨光,也是一個原因。小樓在片中曾三度破磚:第一次,為了救師父;第二次,為了救菊仙;但第三次,在紅衛軍等審問他的人要求下,他卻是砸了滿頭血,苦著臉說他辦不到了。文革時的小樓,已無法再像年輕時那樣,單憑一時血氣與正義感,下決心破了那塊磚。但怎能怪他?世間一般人豈非多如小樓一樣,在年輕時充滿熱情血氣,認為天下少有做不到的事,但隨著年紀增長,不只生理,連心態上也跟著老了?只能說,小樓和菊仙、蝶衣性格上的根本差異,才是造成他們之間悲劇的主因。其間沒有誰對誰錯,只能說是造化弄人。
至於菊仙,老實說我在看電影時對她是很反感的。她表現出來的一直是個強悍、重心機的女強人形象:除了使計讓小樓娶她,她亦曾答應蝶衣,若蝶衣能把小樓從獄中救回來,就和小樓分道揚鑣,但她反悔了;她曾要小樓不再和蝶衣唱戲,和蝶衣劃清界限,以免被蝶衣所累;她曾在蝶衣無助地在法庭上尋死時,帶不屑地吐他口水;她也曾在師父打小樓時,暗示師父連蝶衣一併處罰。
但看完電影,回家細想起來,卻又意識到:菊仙也曾在小樓因蝶衣為日本人唱堂戲,一氣之下向他甩了一掌時,憐惜地用手帕為他撫臉;她也曾在蝶衣戒毒,痛苦萬分時,像母親抱著孩子一樣溫柔地抱著他、用虞姬的戲服緊緊裹住他;她也曾在小四搶了虞姬的角色時,像為蝶衣留住尊嚴似地,為他批上虞姬的袍子;她也曾在文革時,大聲阻止小樓鬥蝶衣,不顧一切地為蝶衣搶回對他意義非凡的寶劍。最後即使因為蝶衣,她在眾人面前被狠鬥一場、被小樓的言語傷害,她也只是用釋懷同情的眼神面對蝶衣。也許最後她欲言又止,是想說:「這麼一來,我們誰也不欠誰了」吧。是她造成蝶衣的痛苦,也是蝶衣間接將她送上絕路。但其實,這兩人卻是性格最相近、最了解彼此痛苦的人。
總覺得菊仙是個悲涼的角色,其悲劇程度,並不亞於程蝶衣。她的大辣辣、她的傲氣也許都只是保衛自己的一種手段。「霸王別姬」只演出小豆子自小受苦的辛酸史,如果演出菊仙的,是否也是同樣令人鼻酸的悲慘故事?因此,之後我再也不討厭菊仙了,反而對她深感同情。
「霸王別姬」這部電影,我覺得是屬於細細品味型。乍看覺得還好,其後座力卻相當驚人,令人看後心情久久無法平復。在追看一些影評、對這部片有更深的了解後,我對它的喜愛度也隨之上升。也許多看幾次,又會有不同的體會吧。目前我的境界就只能針對角色發表一些感想,對時代動盪及京戲盛衰都沒什麼領會,就把這部份留給專家來談吧!
P.S.關於它的主題曲「當愛已成往事」,雖然原詞曲作者是李宗盛,但我覺得哥哥比他更能唱出味道。看完電影時李宗盛的歌聲響起,乍聽下真的覺得很不搭,因為李宗盛的歌聲太高亢、太有流行感了,比較適合那種激勵人心的曲碼;但哥哥的歌聲很古典,又帶份哀愁,和結尾曲的畫面--一幕幕的京戲畫--更相襯。如果當時結尾曲能用哥哥的版本就好了...
(二)
因為要把這部經典介紹給弟弟,又跟他一起重看了這部於我意義重大的電影:就是這部「霸王別姬」,讓我真正認識且喜歡上哥哥。
上次的重點在蝶衣,這次我倒更多地注意到菊仙及小樓。
先說小樓。
因為電影時間跳得很快,演員們卻未因角色應有的年齡而畫老妝,不易看出時間流逝對他們造成的影響,第一次看時,我才會難以接受那個重情重義的小石頭,竟會在文革時狠心出賣蝶衣和菊仙,但其實,小樓的改變是漸進地鋪陳出來的。
在那個時代,變遷畢竟太大太快了,江山不斷易主、京劇命運大起大落。小樓在最初一個變遷--日軍進城時,還能維持他那意氣風發、敢怒敢言的本色,先是毆打不懂京戲、態度輕蔑的日軍官而入獄,出獄後又不領情地打了為救他而給日軍唱戲的蝶衣。(後來我想,如果換成文革時期的小樓,還會如此大義凜然地對蝶衣甩出一掌嗎?)這時的蝶衣臉上心上皆痛,追究起來其實還是幸福的,因為霸王霸氣猶存,小樓還是那個他熟悉的師哥。到第二次變遷,情況就開始不同了:小樓開始懂得彎腰求情。雖然這次因菊仙流產、蝶衣被捕,最後還是釀成暴力事件。共軍當政之後,袁四爺被處死,對小樓又造成更大的衝擊。在眾人吆喝著把袁四爺押出去時,他一人呆望著前方喃喃自語:「處死袁四爺?就這麼把袁四爺殺啦?」曾經如此叱吒風雲、不可一世,在改朝換代中地位始終不搖的袁四爺,竟如此輕易地被定罪處死,到此地步,小樓也不由得怕了。
之後的小樓,還算是在情義與自保中游移不定,卻明顯可見他一次次、越來越頻繁地妥協。蝶衣為京戲及現代戲孰優孰劣的問題,和小四一夥人起爭執時,他本想為蝶衣幫腔,卻在菊仙強烈的暗示下作罷;小四搶了虞姬角色時,小樓本打算為蝶衣棄演,最後考慮到後果,還是登台。雖是菊仙促成他妥協,但選擇權何嘗不在他自身呢?或許可以說,他性格中潛在的適應現實環境的部份充份地發揮了效用,讓他得以在艱困的現實中掙扎求生。因此文革時小四以性命為脅,要小樓鬥垮蝶衣,小樓猶豫時在廣場上瞥見冷酷的小四,為求自保還是心一橫,徹底為恐懼妥協,背叛了自己最親最愛的人。
而菊仙,我這次才注意到,前後段的她不論外型還是個性,變化都相當大,亦如小樓般,被亂世磨去了稜角。前段的她敢愛敢恨,為了爭取幸福,不但積極而且不惜耍些小手段。比起莽撞的小樓,她更精明更靈活,也更懂得順應時局活下去。一直以來,都是她在阻止小樓:阻止小樓唱戲、阻止小樓為蝶衣出頭...。
到了後段,或許是經歷過太多、太多風雨了,不止小樓被磨去了志氣,菊仙的那股精明銳氣,亦在憂勞中逐漸消失。她一心只想保有和小樓的微薄幸福。也是在這時候,她開始查覺蝶衣的苦,對他產生出同病相憐、天涯淪落人的憐惜,她保護的對象亦開始由小樓延伸到蝶衣。從蝶衣戒煙事件之後,這種轉變相當明顯可見:本來,為了保小樓,菊仙可以不顧蝶衣。要小樓和蝶衣一刀兩斷、不再一同登台;要師傅連蝶衣一起罰。但在戒煙事件後,菊仙開始處於「想保小樓,卻不忍傷害蝶衣」的矛盾抉擇中。「雙虞姬」事件中,她一方面害怕小樓不登台會造成的嚴重後果,一方面,面對蝶衣,她卻又遞不出手上霸王的頭冠。
順帶一提,這一幕真是全片我看得最傷心的一幕。蝶衣雖然親手為小樓戴上頭冠,但他心裡或許仍抱有期待,期待小樓會為他砸台,因此在他回身穿過人群,聽到小樓登場第一句:「來也」時,也不禁停住了步伐。從這刻起,他知道霸王不再屬於他的了,他真正成為孤獨一人了…那瞬間,我彷彿能從他單薄的背影感受到他內心的悲哀。
言歸正傳,在廣場上,一向要小樓忍氣吞聲、自保為先的菊仙,竟會出聲阻止小樓批鬥蝶衣,竟會為蝶衣奮不顧身衝出去,將手伸入火中救劍;反而小樓卻批鬥蝶衣、扔出寶劍,這是多麼諷刺的畫面!此時的菊仙,已是個散發母性光輝、平凡滄桑的女人,再不是從前那個性情火烈的大紅牌妓女了。
重看這片,感觸良多。最令我開心的是,看完片後弟弟說:「真是部好片!」之後他睡不著,還起床寫心得。看來以後又會多一個幫忙四處宣傳「霸王別姬」的人了。
P.S.第一次看時,曾覺得李宗盛版的「當愛已成往事」不如哥哥版,此次重看,我的想法卻有所改變。若說哥哥版是充份道出蝶衣哀怨心境的最佳詮釋,李宗盛那獨特的、滄桑中透有激情的聲音,則最能表現出「飲酒當歌、笑看人生」那種面對無可奈何時,瀟灑地一笑置之的豪情,兩者各有千秋,難分優劣。值得一提的是,在哥哥版MV中,已暌別程蝶衣這角色兩年多的哥哥,無論在唱腔還是畫面的神情表現,卻都百分百回復到程蝶衣的姿態,令人感覺到唱這首歌的其實是程蝶衣而非「張國榮」,這點我覺得相當有意思。
碎片---追憶《霸王別姬》(轉自批踢踢的好文!)
lyo1014 發表於: 星期三 二月 21, 2007 12:36 pm 促膝長談討論區
作者 breezejean (毛毛) 看板 movie
標題 [心得] 碎片──追憶《霸王別姬》
時間 Fri Mar 3 11:39:14 2006
───────────────────────────────────
一﹐斷指
她一路抱著他在人群中前行﹐似乎﹐沒有一絲猶豫。
一個男人出現﹐搭訕﹐她眼一斜﹐一股子風塵味兒──原來﹐是個娼。
她將他拖到門外﹐蒙住他的眼睛﹐手起刀落。
一聲尖叫﹐他自此便死了。
留在世上的﹐已不是人間的他﹐是個活在夢中的妖。
他的真身﹐隨著那個斷指﹐一併去了。
二﹐年少
他是小豆子﹐他是小石頭﹔他嬌羞恐懼﹐他勇猛豪爽﹔他為他受傷﹐他心疼落淚。
他放他一條生路﹐他卻不願逃跑﹐甘心受罰。
一切﹐在冥冥中﹐早有安排──他是霸王﹐他是虞姬──或許﹐更該叫他作“她”。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當他將煙鬥塞入她的口中﹐她滿口鮮血。
這一段讖語﹐於是再無人能解。
第一次堂會﹐她和他﹐風姿綽約和偉岸高大。
依依。
一柄劍的約定﹐說好了﹐便是一輩子。
三﹐蝶衣
褪去青澀﹐她和他都成了角兒。
她是蝶衣﹐他是小樓﹔她在戲裡﹐他在戲外﹔她是妖﹐他只是人。
打開一盒的金光燦爛﹐無數顫抖的蝴蝶﹐她痴迷。
霸王的最後一筆油彩﹐總是她勾畫的。
那樣才有神。
蝶衣﹐你是不瘋魔不成活呀。他說。
因為一輩子的約定﹐太長太長﹐他無法承載。
少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叫一輩子﹗她哭喊﹐他只能給她無奈。
四﹐婊子
婊子無情。
偏生他遇上的是有情的婊子。
她縱身一躍﹐他緊緊摟住──這才是真正的女人﹐活色生香。
不似蝶衣 ﹐彷彿不食人間煙火
她為他贖身﹐把畢生的積蓄堆在鴇兒面前。
老鴇仍是搖頭──無法可想﹐她將鞋脫去﹐孤注一擲。
她贏了。
小樓只是人﹐他要的不是戲、亦不是夢。
他只要一個嫵媚風流的菊仙﹐他的妻。
五﹐戲子
戲子無義。
蝶衣卻並非不義。
他娶妻﹐她痛心疾首﹐不願作這証婚人。
隨了那戲霸去﹐無限凄涼。
庭院裡﹐分不清月影和人影。
衣袂飄飄﹐為何﹐懂戲的竟是面前的此人﹐而不是魂牽夢縈的他﹖
面前的人﹐亦為她痴迷──眉目如畫﹐隻消看一眼便醉。
於是她得到了那一柄劍。
蓬頭亂髮﹐將劍狠狠擲給新婚的他。
一拍兩散﹐更好。
六﹐爭鬥
其實不是兩個女人。
其實﹐就是兩個女人。
齒間舌尖迸出的仇恨。
她是真正的女人﹐可以為他懷孕、生子。
她不是。只能無助地抓取兒時記憶的碎片──他也曾是她的霸王﹐為她受傷流血。
卻騙不了自己﹐只能抽鴉片。
一吸一吐﹐煙霧朦朧中﹐暫時忘卻入世的悲哀。
為何﹐她的一生中﹐偏有兩個風塵女子﹐與她作對﹖
一個﹐讓她成妖﹐一個﹐讓她成魔。
七﹐怨恨
霸王很像霸王﹐爭強好鬥﹐有勇無謀。
他得罪日軍﹐她只得出面。
說好了﹐她若救他﹐戲子繼續作戲子﹐婊子仍去作婊子。
可惜命不是說了算。
她唱《牡丹亭》﹐他聽見。
待到他被釋放﹐一口唾沫吐出。
他看不起她﹐因她為救他﹐甘作漢奸──契約作廢﹐夫妻在仍一邊。
她是局外人﹐幽怨的雙眼﹐看他們雙雙離去。
八﹐報應
師傅死了﹐日軍走了﹐國軍來了。
他與她再次同台﹐唱那曲霸王別姬。
看客不懂戲﹐一味嬉鬧﹐她駭怕。
喧鬧中﹐他再次拍案而起﹐與人鬥毆。
懷孕的妻衝出來﹐喊著丈夫的名字。
血流如注﹐她小產﹐他卻追著他被逮捕的虞姬﹐漸行漸遠。
旁人的奔走相救﹐她視作無物──傲然地﹐她拒絕、認罪。
卻被無罪釋放。
九﹐背叛
分分和和﹐三個人是三條線﹐卻一次次的﹐糾纏。
霸王終究隻是像霸王。
棱角漸漸磨去﹐他不再昂起頭。
歲月慢慢侵蝕﹐他已無力回天。
他棄了蝶衣﹐亦棄了菊仙。
蝶衣只在這一刻﹐才像是生在人間──她瘋狂﹐將怨恨全然傾吐。
那邊﹐一襲紅衣﹐不甘被休的妻﹐懸樑。
彷彿回到新婚時刻﹐轉瞬﹐已是生死兩茫茫。
十﹐圓滿
再見時﹐人事全非。
他已孑然一身﹐她又何嘗不是煢煢﹖
相顧無言。
還是一曲霸王別姬﹐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年歲不饒人。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
他舊事重提﹐她恍若隔世。
還是那把劍﹐他一直帶在身邊──原來﹐她的情﹐他懂。
無憾。
拔劍自刎﹐飄然離開。
蝶衣────小豆子……
夢醒﹐劇終﹐人走﹐茶涼。
就這樣結束了一輩子的約定。
有始有終。
後記﹕和同學說了要寫《霸王別姬》﹐卻發現﹐原著和DVD﹐不知在何年何月﹐借與旁人。
手中無書﹐身旁無碟﹐這樣地寫一篇影評﹐似乎是遊戲。
但又何妨﹐人生本如此﹐一場遊戲一場夢罷了。
我們仍有長長的一輩子﹐演戲的看戲的﹐都是自己。
只是﹐我們從未像蝶衣一般﹐如此沉迷……
lyo:從不喜歡寫得像詩般的影評, 但這篇寫得真是好!! 所以就轉了...
作者 breezejean (毛毛) 看板 movie
標題 [心得] 碎片──追憶《霸王別姬》
時間 Fri Mar 3 11:39:14 2006
───────────────────────────────────
一﹐斷指
她一路抱著他在人群中前行﹐似乎﹐沒有一絲猶豫。
一個男人出現﹐搭訕﹐她眼一斜﹐一股子風塵味兒──原來﹐是個娼。
她將他拖到門外﹐蒙住他的眼睛﹐手起刀落。
一聲尖叫﹐他自此便死了。
留在世上的﹐已不是人間的他﹐是個活在夢中的妖。
他的真身﹐隨著那個斷指﹐一併去了。
二﹐年少
他是小豆子﹐他是小石頭﹔他嬌羞恐懼﹐他勇猛豪爽﹔他為他受傷﹐他心疼落淚。
他放他一條生路﹐他卻不願逃跑﹐甘心受罰。
一切﹐在冥冥中﹐早有安排──他是霸王﹐他是虞姬──或許﹐更該叫他作“她”。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當他將煙鬥塞入她的口中﹐她滿口鮮血。
這一段讖語﹐於是再無人能解。
第一次堂會﹐她和他﹐風姿綽約和偉岸高大。
依依。
一柄劍的約定﹐說好了﹐便是一輩子。
三﹐蝶衣
褪去青澀﹐她和他都成了角兒。
她是蝶衣﹐他是小樓﹔她在戲裡﹐他在戲外﹔她是妖﹐他只是人。
打開一盒的金光燦爛﹐無數顫抖的蝴蝶﹐她痴迷。
霸王的最後一筆油彩﹐總是她勾畫的。
那樣才有神。
蝶衣﹐你是不瘋魔不成活呀。他說。
因為一輩子的約定﹐太長太長﹐他無法承載。
少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叫一輩子﹗她哭喊﹐他只能給她無奈。
四﹐婊子
婊子無情。
偏生他遇上的是有情的婊子。
她縱身一躍﹐他緊緊摟住──這才是真正的女人﹐活色生香。
不似蝶衣 ﹐彷彿不食人間煙火
她為他贖身﹐把畢生的積蓄堆在鴇兒面前。
老鴇仍是搖頭──無法可想﹐她將鞋脫去﹐孤注一擲。
她贏了。
小樓只是人﹐他要的不是戲、亦不是夢。
他只要一個嫵媚風流的菊仙﹐他的妻。
五﹐戲子
戲子無義。
蝶衣卻並非不義。
他娶妻﹐她痛心疾首﹐不願作這証婚人。
隨了那戲霸去﹐無限凄涼。
庭院裡﹐分不清月影和人影。
衣袂飄飄﹐為何﹐懂戲的竟是面前的此人﹐而不是魂牽夢縈的他﹖
面前的人﹐亦為她痴迷──眉目如畫﹐隻消看一眼便醉。
於是她得到了那一柄劍。
蓬頭亂髮﹐將劍狠狠擲給新婚的他。
一拍兩散﹐更好。
六﹐爭鬥
其實不是兩個女人。
其實﹐就是兩個女人。
齒間舌尖迸出的仇恨。
她是真正的女人﹐可以為他懷孕、生子。
她不是。只能無助地抓取兒時記憶的碎片──他也曾是她的霸王﹐為她受傷流血。
卻騙不了自己﹐只能抽鴉片。
一吸一吐﹐煙霧朦朧中﹐暫時忘卻入世的悲哀。
為何﹐她的一生中﹐偏有兩個風塵女子﹐與她作對﹖
一個﹐讓她成妖﹐一個﹐讓她成魔。
七﹐怨恨
霸王很像霸王﹐爭強好鬥﹐有勇無謀。
他得罪日軍﹐她只得出面。
說好了﹐她若救他﹐戲子繼續作戲子﹐婊子仍去作婊子。
可惜命不是說了算。
她唱《牡丹亭》﹐他聽見。
待到他被釋放﹐一口唾沫吐出。
他看不起她﹐因她為救他﹐甘作漢奸──契約作廢﹐夫妻在仍一邊。
她是局外人﹐幽怨的雙眼﹐看他們雙雙離去。
八﹐報應
師傅死了﹐日軍走了﹐國軍來了。
他與她再次同台﹐唱那曲霸王別姬。
看客不懂戲﹐一味嬉鬧﹐她駭怕。
喧鬧中﹐他再次拍案而起﹐與人鬥毆。
懷孕的妻衝出來﹐喊著丈夫的名字。
血流如注﹐她小產﹐他卻追著他被逮捕的虞姬﹐漸行漸遠。
旁人的奔走相救﹐她視作無物──傲然地﹐她拒絕、認罪。
卻被無罪釋放。
九﹐背叛
分分和和﹐三個人是三條線﹐卻一次次的﹐糾纏。
霸王終究隻是像霸王。
棱角漸漸磨去﹐他不再昂起頭。
歲月慢慢侵蝕﹐他已無力回天。
他棄了蝶衣﹐亦棄了菊仙。
蝶衣只在這一刻﹐才像是生在人間──她瘋狂﹐將怨恨全然傾吐。
那邊﹐一襲紅衣﹐不甘被休的妻﹐懸樑。
彷彿回到新婚時刻﹐轉瞬﹐已是生死兩茫茫。
十﹐圓滿
再見時﹐人事全非。
他已孑然一身﹐她又何嘗不是煢煢﹖
相顧無言。
還是一曲霸王別姬﹐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年歲不饒人。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
他舊事重提﹐她恍若隔世。
還是那把劍﹐他一直帶在身邊──原來﹐她的情﹐他懂。
無憾。
拔劍自刎﹐飄然離開。
蝶衣────小豆子……
夢醒﹐劇終﹐人走﹐茶涼。
就這樣結束了一輩子的約定。
有始有終。
後記﹕和同學說了要寫《霸王別姬》﹐卻發現﹐原著和DVD﹐不知在何年何月﹐借與旁人。
手中無書﹐身旁無碟﹐這樣地寫一篇影評﹐似乎是遊戲。
但又何妨﹐人生本如此﹐一場遊戲一場夢罷了。
我們仍有長長的一輩子﹐演戲的看戲的﹐都是自己。
只是﹐我們從未像蝶衣一般﹐如此沉迷……
lyo:從不喜歡寫得像詩般的影評, 但這篇寫得真是好!! 所以就轉了...
【藍祖蔚的電影筆記20050912】生日快樂, Leslie!
霸王別姬‧依達
煙火 發表於: 星期五 六月 08, 2007 11:14 pm 促膝長談討論區
霸王別姬
依達 (小說家及專欄作家)
http://bbs.ent.163.com/zhangguorong/105541,0,50,0,40,52.html?userid=
報上不斷傳來北京拍攝『霸王別姬』的宣傳與劇情,張國榮的一臉花旦臉譜俏得令人驚艷。現觀當今影壇小生,若要反串花旦,臉譜之美,張國榮認了第二,相信沒人敢認第一。反串花旦,臉蛋最重要,然後是一雙關目,張國榮的扮相,艷中帶俏,乍眼看去,十七、八歲的小花旦,比他本人年輕得多。
這個戲也真多災多難,很想看它拍成,一阻再阻,真擔心就此胎死腹中。當時張國榮角色由尊龍替上,不禁甚為惋惜,尊龍名氣大,國際性,但扮起花旦,絕對比不上張國榮的神韻,現在這角色失而復得,是觀眾眼福。 張國榮若是幸運\,真可憑此片獲一個獎,片未看過,但對他演此角的神韻,我有百分之百信心。
許多年前住九龍,和張國榮常常玩在一起,十分稔熟。有晚一群朋友約了同出去晚餐,由我駕車去接張國榮,上了樓上按鈴,榮仔把門緩緩啟開一條縫,臉孔在門縫內半現半隱,一雙眼睛閃閃放電,嬌聲問: 『先生,你叫雞?』 事後我幾乎笑到碌地。 此種神情,影圈中無人能演,至今印象猶新。 憑這新印象,相信此片他必能淋漓發揮,此角實在是他的戲軌。
霸王別姬
依達 (小說家及專欄作家)
http://bbs.ent.163.com/zhangguorong/105541,0,50,0,40,52.html?userid=
報上不斷傳來北京拍攝『霸王別姬』的宣傳與劇情,張國榮的一臉花旦臉譜俏得令人驚艷。現觀當今影壇小生,若要反串花旦,臉譜之美,張國榮認了第二,相信沒人敢認第一。反串花旦,臉蛋最重要,然後是一雙關目,張國榮的扮相,艷中帶俏,乍眼看去,十七、八歲的小花旦,比他本人年輕得多。
這個戲也真多災多難,很想看它拍成,一阻再阻,真擔心就此胎死腹中。當時張國榮角色由尊龍替上,不禁甚為惋惜,尊龍名氣大,國際性,但扮起花旦,絕對比不上張國榮的神韻,現在這角色失而復得,是觀眾眼福。 張國榮若是幸運\,真可憑此片獲一個獎,片未看過,但對他演此角的神韻,我有百分之百信心。
許多年前住九龍,和張國榮常常玩在一起,十分稔熟。有晚一群朋友約了同出去晚餐,由我駕車去接張國榮,上了樓上按鈴,榮仔把門緩緩啟開一條縫,臉孔在門縫內半現半隱,一雙眼睛閃閃放電,嬌聲問: 『先生,你叫雞?』 事後我幾乎笑到碌地。 此種神情,影圈中無人能演,至今印象猶新。 憑這新印象,相信此片他必能淋漓發揮,此角實在是他的戲軌。
談《霸王別姬》(1)──經營「繁華舊夢」 文/焦雄屏
煙火 發表於: 星期二 十一月 25, 2008 2:02 am 促膝長談討論區
出處:《風雲際會──與當代中國電影對話》書籍
作者:焦雄屏
注:以下兩篇為焦雄屏就《霸王別姬》與陳凱歌的對話。
談《霸王別姬》(1)──經營「繁華舊夢」
請先談談《霸王別姬》的拍攝背景?
一九八八年在坎城影展第一次見到徐楓。本來並不了解她,後來一道開車去巴黎,出了車禍,有了共患難的感覺。她買了一本李碧華的《霸王別姬》給我,相信她也買了一本給藝謀。當時對誰來拍、誰來演都沒有概念。後來我在美國看了小說,並未有足夠的了解。真正認真是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我到香港,先與李碧華接觸。
我一直認為李碧華的小說單薄,計有幾項困難。一是她對大陸情境、京劇梨園不夠清楚,對文革缺乏感性的認知和身歷其境的直接感受。再者她的語言也有問題,看得出非本地人寫本地人。另外,她的篇幅無法開展,因為香港的市場問題。其實李碧華非常聰明。
我初步接觸後建議,要找大陸一位編劇合寫。後來找了西影的蘆葦。到九一年一月,初稿已經完成。
你說小說「單薄」,為什麼?
因為人物關係沒有真正建立。剛讀的時候,沒有原始的衝動,等長時間以後,找到基本可用的意念,即「人是禁不起考驗的」。我覺得人物關係應作深向挖掘,好像鞏俐演的角色菊仙,是段小樓(張豐毅飾)的妻子,以前是個妓女。原小說這角色很蒼白,我以為此片若無真正的女性站不住腳,菊仙、段小樓和張國榮飾的角色程蝶衣,建立了整個電影結構。三個人都可以成為中心,看你從哪個角度看:男女兩人站著一個男人,或兩個男人之間站了一個女人,或是真女和假女間站著一個男人。
劇本費了我整整一年,直到今年初一月三十一日才拿到最後一稿,我二月二十四日開拍。故事現在橫跨四十五年,由一九二五年拍起,那時程蝶衣九歲,直到一九七九年他已近六十歲為止。
新的《霸王別姬》想要表達什麼?
現在還不能歸納說什麼。不過,這不是有關京劇或京劇演員,或弘揚京劇藝術的電影。但京劇是有趣的,它發展初一百年受到滿清抵制,百姓在坊間唱被視為「淫詞艷曲」。到晚清不大一樣,因為慈禧偏愛京劇,是京劇進入朝廷,再影響民間對京劇的口味。京劇從民間到朝廷再到民間的歷程,可能反映了時代的變化,那時名角如程硯秋、梅蘭芳等都有貴人、財團支持。
其實我主要還時寄託在張國榮這個角色上。我給他八個字:「人戲不分,雌雄同在」。他是個戲癡,無法區別戲劇和人生,是個悲劇的命運,無非是要一點「美」而已。現在故事挺單純,穿插著《霸王別姬》這齣戲,程蝶衣無非想做再世虞姬而已。
你和李碧華的詮釋差別在哪?
原小說孤立,站不住腳。它只有一條腿,即角色之間的矛盾和問題。但這條腿重要,故事還得落在上面。不過,命運還有不能掌握之處,即他們的社會背景,這提供了人物關係和基本想法。沒有社會背景,就瑣碎,我無法接受。事實上,所有政治情況都來自個人,我並不是要對文革提出新的人性解釋,但至少可明白人為什麼要那麼做。
今年你拍《霸王別姬》,田壯壯拍了《藍風箏》,張藝謀拍了《秋菊打官司》,我有個感覺,好像你們這三位第五代導演都在面臨改變,在題材上、形式上。似乎三人都想擺脫過去的某種負擔或執念,你認為這是不是代表第五代一個轉型?
這兩位的新戲我都沒看過。藝謀據說採取偷拍的方式,又用鞏俐說陝西腔。壯壯也是年紀大了,於是想面對過去的問題。關於我們怎麼走,三個人一定都有想過。這個問題蠻難回答,可以看再拍一部會怎麼樣。不過,三個人似乎都偏走「實」的路子,這個變化正悄悄在進行。但通過什麼樣的途徑、題材則不一定。至於我自己是個蠻寂寞的人,試圖用我的方式表達。我不認為你說我們過去是個負擔。我覺得我基本未變,也有能力駕馭故事,只是過去不想做而已。以前在軍隊中,我每週給戰友講一個故事,所本的是《水滸傳》和《基督山恩仇記》,戰友為了想聽,總忙著給我炒雞蛋買酒的。那時,我就在實驗,看他們什麼時候被吸引,在期待什麼?
所以我面對新的題材時,仍有對人的基本判斷看法。剛說程蝶衣身上有我的寄託。就是說這類專業大師級人物,常常對社會一無所知,我覺得做藝術應當這樣,帶點理想主義色彩。像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就有共鳴。因為少年有不滿足,一刀下去殺的並非自己的女友,而是理想受到損傷後的反應。侯孝賢的電影,《童年往事》寫的雖然是小流氓,但其靈魂仍是知識份子,帶點理想色彩。
但在這次處理的是通俗劇,和以前到底不一樣。我是說,像張藝謀以往的電影很風格化,注重視覺設計,較概念化。這次《秋菊打官司》卻以紀錄片、生活細節為主,你的《黃土地》、《大閱兵》、《邊走邊唱》以往都重隱喻,現在拍《霸王別姬》算不算走出一條新路?
依我看,電影樣式共分兩類。一種是經營的,其氣氛、環境、光影都處心積慮。另一種是不經營的。這次我拍《霸王別姬》,把意見統一到四個字:「繁華舊夢」。要再現這繁華舊夢,一定得經營,非紀實方式。我自己看每十年為一期的中國近代史,以三零年代最為有趣、這十年是歡暢的時代,儘管內憂外患遙遙在望,但這不是政治的,而使社會的。
這次我用了大量的steadicam(手持穩定攝影機),與過去《大閱兵》用大量長焦距不同。steadicam是以「人」為主的攝影,與機器架在軌道上做tracking感覺完全不一樣。我現在看長焦距很不舒服,反而很注意主體外旁邊事的發生。steadicam機器掌握在人身上,當然也和顧長衛的視覺認識有關。
好像以往你們幾個人的作品都有重大的哲學架構,現在較不怕表現情感?田壯壯、張藝謀都是,你也不例外?
不錯。我感覺1比1.85的景框已使我不滿足,不能做完整的表達。以往《邊走邊唱》等片,我的表演都很low-key(低調),《霸王別姬》裏不但不是這樣,而且我自己很欣賞,先被convinced了!
我覺得我是材料學家,是根據材料而想怎麼做,不需要再想材料的意義,這是很大的變化。這也是作品的生命力問題,我們受過傳統影響,所謂傳統即將特定的東方的、中國的、儒教的東西,或多或少都較偏執。像中國繪畫史對文人畫就十分推崇。文人畫的藝術絕對價高,但生命力弱。如變成電影現象,我的品味較偏那邊。
我現在不寫作了,其實我一直想寫一篇「工匠論」,我們常說匠氣,好像不是藝術家。其實工匠談何容易?你看葛里菲斯(D. W. Griffith),他拍巴比倫,就是想把那驚心動魄再現以下。所謂巨匠!
所謂怎樣經營,就是要「深知其髓」,要駕輕就熟,不必用力。比如拍一個長形劇場,怎樣簡單怎樣處理,避免瑣碎的東西,人物怎麼抽菸、丟毛巾等,這次我完全覺得不重要。
你覺得第五代的這些改變,是與年齡有關?還是環境變化使然?還是有其他因素?
這些因素都有。我想我們避免了悲壯的結局。不像有些人我們回頭看,他們已經沒有了。第五代應該說是曾有一個電影運動,不論官方怎麼說,你們都是目擊者。現在大家都還沒有結束,每個人都在找一條路繼續走。
台灣、大陸電影的交流影響是很明確了,你覺得香港扮演什麼角色呢?
台灣和大陸都在往資本主義方向走。像侯孝賢的電影就是保留固有文化、傳統,以及經濟發展的矛盾中,起的良知的呼聲。我也是,我們都是反潮流的呼聲。但香港不同,它是經過百年整合的社會,它的商業電影與社會完全契合,就像可口可樂是生活的一部分。香港電影講究經營性及效益,不像我們第五代崛起那時是特殊時期,可以不講效益。而徐克已經發展一種視覺系統,深入香港社會,每個人都知道。《東方不敗》簡直就是連環畫,每個畫面都是月黑風高要殺人的氣氛。我不喜歡《東方不敗》,但我喜歡《倩女幽魂》。感性講,電影應是藝術,但我們可以客觀看這個問題。香港電影絕對會對台灣、大陸電影起重大影響,它是商業電影的帶頭人!
一九九二年八月於北京,原載《影響》雜誌,一九九二年九月
談《霸王別姬》(2)──人生也一直換舞台
《霸王別姬》電影的開頭與結尾都採取京劇《霸王別姬》的一段,請問為什麼要以此為電影的主要框架?
這是個結構上的想法,我想從舞台上開始,再從舞台上回去,提供一個倒敘的空間。由開門開燈至關燈,提供一個「舊夢」的環境。李碧華原小說是順序發展,一直寫到香港,這太複雜了,根本不可能做。
你過去說自己作品中總有一個寄情的人物,在《霸王別姬》的三個主角中,你是寄情於誰?
程蝶衣(張國榮飾)。這次是他,這人物是驚世駭俗的人物,也是不引人喜愛的人物,他潔白、純、專注、坦白、冒點傻氣,完全與世扞格不入。可是他的執著,是電影的靈魂。他也代表了我們自身的處境,把舞台變成了生活。在他看來,舞台與人生不分,虞姬在《霸王》這齣戲裡,怎演都有一死,但誰也不想他後來真的死了。程蝶衣運行在這軌道裏,一千次也不死,只有在真死之時,戲、人才合而為一。
我爸說過,悲劇有兩種,一種是命運的悲劇,另一種是性格的悲劇。性格的悲劇可以走到崇高,程蝶衣的悲劇卻是命運。他的人生是個美麗的錯誤,主要是性別認同的問題。學京劇時,他本來一直唱不了「我本是女嬌娥」,後來段小樓用銅菸筒伸到他嘴裡打他,他就改成了女人。從張太監家裡受辱出來,他撿起路邊的棄嬰,這是他真正成為女人(母親)。到了結尾,別人說,「你又錯了!」他才意識到性別問題又錯亂了,可是改已經太晚,旦角已造成他永生難以磨滅的印象,扮虞姬者為我,我即是這個女人。這個夢是一定得圓的,等到適當時機,就要實現在霸王面前自刎的美麗故事。所以蝶衣少年從千難萬苦經歷男變女的過程,晚年又得變為男的,想不做虞姬已太晚了。
電影中那把寶劍在幾個角色中傳來傳去,是有何特殊意義?
劍是傳遞物。自古寶劍酬知己,士為知己者死。寶劍是從太監張公公處到袁世海手中,再給程蝶衣,送段小樓,給菊仙,回到袁世海處,再給蝶衣給小樓給菊仙,最後回到蝶衣手中自刎。它既與死亡聯在一起,又是一種知己知恩,也是一種性具象徵。這個電影中,政治社會是次要的,舞台人生之模糊,性別認同之轉換才重要。蝶衣是妓女之子,菊仙是妓女,這中間界限模糊。有個鏡頭,暗示菊仙以母性對待蝶衣。而蝶衣恨他的母親,文革時他揭發菊仙,就是揭發他的母親。他否定女人,世間除了虞姬以外,全是婊子。
這就構成奇特的替代家庭(surrogate family)。蝶衣、菊仙、小樓三個人其實組成了一個家庭,而家庭更是中國通俗劇之主體。
中國京劇科班就是家庭。你看喜連成那種科班,每輩都有一字,雷喜福、侯喜瑞等。他們像家族一樣講大排行。電影裡的父權角色即教師爺,他有如戲班的長兄、叔叔。這家庭中沒有女人,可是又有人扮女人的角色,還有兒女。旦角即梨園家庭的女性,所以蝶衣排斥女人。菊仙出現,打破了他們原家庭結構。京劇界真正的太太地位都頗卑微,你看那些名角的自傳從不提其妻室情形。
電影中有不止一個的家庭。程蝶衣和袁世海也組成一個家庭。他們倆對酌的那場戲,我用了京劇的喜慶配樂,那是一場婚宴,袁世海也勾畫了臉,扮演霸王角色。那一晚,蝶衣便是他老婆。
至於蝶衣的養子小四是一九四九年以後看到捷徑的人。我們總愛講政治對人的影響,但小四這種人是利用政治達到自己目的的人。他的夢就是程蝶衣的夢,他以為拿了蝶衣的頭面箱子,就可以變成程蝶衣。他不成!他不是蝶衣,只不過多了袖章而已。
我有一段看不明白,蝶衣的母親抱他進戲班,切掉小指是什麼意思?
唉,我有好多段落剪掉了,將來真想把它剪成十集的電視劇,這樣才會完整。電影開始,蝶衣母親這個妓女有大段對話。主要是她接客時,兒子會在門外看,還會咬客人。兒子長大懂人事了,只好把他送走。因為他有贅指,戲班子不收,母親才拿刀把指切了。我原來想結束在一九二五年北洋兵衝進戲班砸毀一切的場面,後來覺得份量太重,才把時間拉長至文革。
電影的攝影、色調都與以往電影有顯著不同?
故事本身是舊夢,京劇更是夢中的夢。因此我全拿柔光鏡拍,儘量是柔和暖調的東西,氣氛強調華麗。只有袁世海被槍斃時突然變成藍調。文革時,我的場面是處理成華麗得近乎殘酷,熊熊的火為前景,紅旗飄揚,熱得人臉都流出油來。張豐毅說,這場面連他都相信是真的文革了。文革也是個舞台,但是蝶衣是個遲鈍笨拙的人,每個人都知道角色變了,只有他不知道。在那一場戲中,每個人都知道在演戲,而且有做惡事的快感,只有蝶衣不知道,這也是他唯一起而傷人的一次。
菊仙也是命運的悲劇。她用盡心機和段小樓在一起。她的老鴇罵她:人有萬般無奈,敵不過天命。菊仙期待的是「白頭與段到老」,但是沒想到出賣她的人就是她最愛的人。
我就是提供這些角色的外在條件。好像把細菌放在不同條件的試管看看,人生也一直在換舞台,人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的權利。你是誰,你想是誰,這中間的差別很小。但小時候,這距離會很大。
我們再談張國榮、張豐毅、鞏俐、葛優這四個演員。
鞏俐不是死用功的演員。她不見得對文化做充分的準備,但在現場即興能力強。她和我常處在交鋒狀態,不是意見不同,而是我們在溝通找尋準確的點。像那一段她對鏡自照,手摸著珠鍊,創造出極大的悲苦。這個鏡頭沒有具體的指向,但是有「對鏡貼花黃」的聯想,攬鏡瀏覽自己,幾乎總結了她在兩個男子間的辛苦,以及失去兒子的心酸。
張國榮角色困難度高。這個外表女氣、不招人喜歡的角色,是個艱鉅的任務。但此人用功,碰到語言障礙也做到竭盡所能。他表演準確,不過進入狀態較難,要對他把感覺說得很清楚。
葛優很沉得住氣,他的臉特別有吸引哩,能控制變化。我對張豐毅的總體表演能力懷疑,他沒有葛優那麼高的天分和悟性,不過此次是超自己水平的發揮。他佔了幾項優勢,一是戲本身,那角色足供演員發揮,二他無語言障礙,三他很用功。
我像一個變壓器,四個人通過我而表演變得一致。另外,他們也得通過監視器,我們每拍完一條,就讓所有演員到錄畫的監視器前自己看。這是間不容髮,電影好看,只取決在0.5秒間(0.75呎膠片),咱們得消滅這0.5秒的空白。
一九九三年二月於香港,未發表
出處:《風雲際會──與當代中國電影對話》書籍
作者:焦雄屏
注:以下兩篇為焦雄屏就《霸王別姬》與陳凱歌的對話。
談《霸王別姬》(1)──經營「繁華舊夢」
請先談談《霸王別姬》的拍攝背景?
一九八八年在坎城影展第一次見到徐楓。本來並不了解她,後來一道開車去巴黎,出了車禍,有了共患難的感覺。她買了一本李碧華的《霸王別姬》給我,相信她也買了一本給藝謀。當時對誰來拍、誰來演都沒有概念。後來我在美國看了小說,並未有足夠的了解。真正認真是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我到香港,先與李碧華接觸。
我一直認為李碧華的小說單薄,計有幾項困難。一是她對大陸情境、京劇梨園不夠清楚,對文革缺乏感性的認知和身歷其境的直接感受。再者她的語言也有問題,看得出非本地人寫本地人。另外,她的篇幅無法開展,因為香港的市場問題。其實李碧華非常聰明。
我初步接觸後建議,要找大陸一位編劇合寫。後來找了西影的蘆葦。到九一年一月,初稿已經完成。
你說小說「單薄」,為什麼?
因為人物關係沒有真正建立。剛讀的時候,沒有原始的衝動,等長時間以後,找到基本可用的意念,即「人是禁不起考驗的」。我覺得人物關係應作深向挖掘,好像鞏俐演的角色菊仙,是段小樓(張豐毅飾)的妻子,以前是個妓女。原小說這角色很蒼白,我以為此片若無真正的女性站不住腳,菊仙、段小樓和張國榮飾的角色程蝶衣,建立了整個電影結構。三個人都可以成為中心,看你從哪個角度看:男女兩人站著一個男人,或兩個男人之間站了一個女人,或是真女和假女間站著一個男人。
劇本費了我整整一年,直到今年初一月三十一日才拿到最後一稿,我二月二十四日開拍。故事現在橫跨四十五年,由一九二五年拍起,那時程蝶衣九歲,直到一九七九年他已近六十歲為止。
新的《霸王別姬》想要表達什麼?
現在還不能歸納說什麼。不過,這不是有關京劇或京劇演員,或弘揚京劇藝術的電影。但京劇是有趣的,它發展初一百年受到滿清抵制,百姓在坊間唱被視為「淫詞艷曲」。到晚清不大一樣,因為慈禧偏愛京劇,是京劇進入朝廷,再影響民間對京劇的口味。京劇從民間到朝廷再到民間的歷程,可能反映了時代的變化,那時名角如程硯秋、梅蘭芳等都有貴人、財團支持。
其實我主要還時寄託在張國榮這個角色上。我給他八個字:「人戲不分,雌雄同在」。他是個戲癡,無法區別戲劇和人生,是個悲劇的命運,無非是要一點「美」而已。現在故事挺單純,穿插著《霸王別姬》這齣戲,程蝶衣無非想做再世虞姬而已。
你和李碧華的詮釋差別在哪?
原小說孤立,站不住腳。它只有一條腿,即角色之間的矛盾和問題。但這條腿重要,故事還得落在上面。不過,命運還有不能掌握之處,即他們的社會背景,這提供了人物關係和基本想法。沒有社會背景,就瑣碎,我無法接受。事實上,所有政治情況都來自個人,我並不是要對文革提出新的人性解釋,但至少可明白人為什麼要那麼做。
今年你拍《霸王別姬》,田壯壯拍了《藍風箏》,張藝謀拍了《秋菊打官司》,我有個感覺,好像你們這三位第五代導演都在面臨改變,在題材上、形式上。似乎三人都想擺脫過去的某種負擔或執念,你認為這是不是代表第五代一個轉型?
這兩位的新戲我都沒看過。藝謀據說採取偷拍的方式,又用鞏俐說陝西腔。壯壯也是年紀大了,於是想面對過去的問題。關於我們怎麼走,三個人一定都有想過。這個問題蠻難回答,可以看再拍一部會怎麼樣。不過,三個人似乎都偏走「實」的路子,這個變化正悄悄在進行。但通過什麼樣的途徑、題材則不一定。至於我自己是個蠻寂寞的人,試圖用我的方式表達。我不認為你說我們過去是個負擔。我覺得我基本未變,也有能力駕馭故事,只是過去不想做而已。以前在軍隊中,我每週給戰友講一個故事,所本的是《水滸傳》和《基督山恩仇記》,戰友為了想聽,總忙著給我炒雞蛋買酒的。那時,我就在實驗,看他們什麼時候被吸引,在期待什麼?
所以我面對新的題材時,仍有對人的基本判斷看法。剛說程蝶衣身上有我的寄託。就是說這類專業大師級人物,常常對社會一無所知,我覺得做藝術應當這樣,帶點理想主義色彩。像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就有共鳴。因為少年有不滿足,一刀下去殺的並非自己的女友,而是理想受到損傷後的反應。侯孝賢的電影,《童年往事》寫的雖然是小流氓,但其靈魂仍是知識份子,帶點理想色彩。
但在這次處理的是通俗劇,和以前到底不一樣。我是說,像張藝謀以往的電影很風格化,注重視覺設計,較概念化。這次《秋菊打官司》卻以紀錄片、生活細節為主,你的《黃土地》、《大閱兵》、《邊走邊唱》以往都重隱喻,現在拍《霸王別姬》算不算走出一條新路?
依我看,電影樣式共分兩類。一種是經營的,其氣氛、環境、光影都處心積慮。另一種是不經營的。這次我拍《霸王別姬》,把意見統一到四個字:「繁華舊夢」。要再現這繁華舊夢,一定得經營,非紀實方式。我自己看每十年為一期的中國近代史,以三零年代最為有趣、這十年是歡暢的時代,儘管內憂外患遙遙在望,但這不是政治的,而使社會的。
這次我用了大量的steadicam(手持穩定攝影機),與過去《大閱兵》用大量長焦距不同。steadicam是以「人」為主的攝影,與機器架在軌道上做tracking感覺完全不一樣。我現在看長焦距很不舒服,反而很注意主體外旁邊事的發生。steadicam機器掌握在人身上,當然也和顧長衛的視覺認識有關。
好像以往你們幾個人的作品都有重大的哲學架構,現在較不怕表現情感?田壯壯、張藝謀都是,你也不例外?
不錯。我感覺1比1.85的景框已使我不滿足,不能做完整的表達。以往《邊走邊唱》等片,我的表演都很low-key(低調),《霸王別姬》裏不但不是這樣,而且我自己很欣賞,先被convinced了!
我覺得我是材料學家,是根據材料而想怎麼做,不需要再想材料的意義,這是很大的變化。這也是作品的生命力問題,我們受過傳統影響,所謂傳統即將特定的東方的、中國的、儒教的東西,或多或少都較偏執。像中國繪畫史對文人畫就十分推崇。文人畫的藝術絕對價高,但生命力弱。如變成電影現象,我的品味較偏那邊。
我現在不寫作了,其實我一直想寫一篇「工匠論」,我們常說匠氣,好像不是藝術家。其實工匠談何容易?你看葛里菲斯(D. W. Griffith),他拍巴比倫,就是想把那驚心動魄再現以下。所謂巨匠!
所謂怎樣經營,就是要「深知其髓」,要駕輕就熟,不必用力。比如拍一個長形劇場,怎樣簡單怎樣處理,避免瑣碎的東西,人物怎麼抽菸、丟毛巾等,這次我完全覺得不重要。
你覺得第五代的這些改變,是與年齡有關?還是環境變化使然?還是有其他因素?
這些因素都有。我想我們避免了悲壯的結局。不像有些人我們回頭看,他們已經沒有了。第五代應該說是曾有一個電影運動,不論官方怎麼說,你們都是目擊者。現在大家都還沒有結束,每個人都在找一條路繼續走。
台灣、大陸電影的交流影響是很明確了,你覺得香港扮演什麼角色呢?
台灣和大陸都在往資本主義方向走。像侯孝賢的電影就是保留固有文化、傳統,以及經濟發展的矛盾中,起的良知的呼聲。我也是,我們都是反潮流的呼聲。但香港不同,它是經過百年整合的社會,它的商業電影與社會完全契合,就像可口可樂是生活的一部分。香港電影講究經營性及效益,不像我們第五代崛起那時是特殊時期,可以不講效益。而徐克已經發展一種視覺系統,深入香港社會,每個人都知道。《東方不敗》簡直就是連環畫,每個畫面都是月黑風高要殺人的氣氛。我不喜歡《東方不敗》,但我喜歡《倩女幽魂》。感性講,電影應是藝術,但我們可以客觀看這個問題。香港電影絕對會對台灣、大陸電影起重大影響,它是商業電影的帶頭人!
一九九二年八月於北京,原載《影響》雜誌,一九九二年九月
談《霸王別姬》(2)──人生也一直換舞台
《霸王別姬》電影的開頭與結尾都採取京劇《霸王別姬》的一段,請問為什麼要以此為電影的主要框架?
這是個結構上的想法,我想從舞台上開始,再從舞台上回去,提供一個倒敘的空間。由開門開燈至關燈,提供一個「舊夢」的環境。李碧華原小說是順序發展,一直寫到香港,這太複雜了,根本不可能做。
你過去說自己作品中總有一個寄情的人物,在《霸王別姬》的三個主角中,你是寄情於誰?
程蝶衣(張國榮飾)。這次是他,這人物是驚世駭俗的人物,也是不引人喜愛的人物,他潔白、純、專注、坦白、冒點傻氣,完全與世扞格不入。可是他的執著,是電影的靈魂。他也代表了我們自身的處境,把舞台變成了生活。在他看來,舞台與人生不分,虞姬在《霸王》這齣戲裡,怎演都有一死,但誰也不想他後來真的死了。程蝶衣運行在這軌道裏,一千次也不死,只有在真死之時,戲、人才合而為一。
我爸說過,悲劇有兩種,一種是命運的悲劇,另一種是性格的悲劇。性格的悲劇可以走到崇高,程蝶衣的悲劇卻是命運。他的人生是個美麗的錯誤,主要是性別認同的問題。學京劇時,他本來一直唱不了「我本是女嬌娥」,後來段小樓用銅菸筒伸到他嘴裡打他,他就改成了女人。從張太監家裡受辱出來,他撿起路邊的棄嬰,這是他真正成為女人(母親)。到了結尾,別人說,「你又錯了!」他才意識到性別問題又錯亂了,可是改已經太晚,旦角已造成他永生難以磨滅的印象,扮虞姬者為我,我即是這個女人。這個夢是一定得圓的,等到適當時機,就要實現在霸王面前自刎的美麗故事。所以蝶衣少年從千難萬苦經歷男變女的過程,晚年又得變為男的,想不做虞姬已太晚了。
電影中那把寶劍在幾個角色中傳來傳去,是有何特殊意義?
劍是傳遞物。自古寶劍酬知己,士為知己者死。寶劍是從太監張公公處到袁世海手中,再給程蝶衣,送段小樓,給菊仙,回到袁世海處,再給蝶衣給小樓給菊仙,最後回到蝶衣手中自刎。它既與死亡聯在一起,又是一種知己知恩,也是一種性具象徵。這個電影中,政治社會是次要的,舞台人生之模糊,性別認同之轉換才重要。蝶衣是妓女之子,菊仙是妓女,這中間界限模糊。有個鏡頭,暗示菊仙以母性對待蝶衣。而蝶衣恨他的母親,文革時他揭發菊仙,就是揭發他的母親。他否定女人,世間除了虞姬以外,全是婊子。
這就構成奇特的替代家庭(surrogate family)。蝶衣、菊仙、小樓三個人其實組成了一個家庭,而家庭更是中國通俗劇之主體。
中國京劇科班就是家庭。你看喜連成那種科班,每輩都有一字,雷喜福、侯喜瑞等。他們像家族一樣講大排行。電影裡的父權角色即教師爺,他有如戲班的長兄、叔叔。這家庭中沒有女人,可是又有人扮女人的角色,還有兒女。旦角即梨園家庭的女性,所以蝶衣排斥女人。菊仙出現,打破了他們原家庭結構。京劇界真正的太太地位都頗卑微,你看那些名角的自傳從不提其妻室情形。
電影中有不止一個的家庭。程蝶衣和袁世海也組成一個家庭。他們倆對酌的那場戲,我用了京劇的喜慶配樂,那是一場婚宴,袁世海也勾畫了臉,扮演霸王角色。那一晚,蝶衣便是他老婆。
至於蝶衣的養子小四是一九四九年以後看到捷徑的人。我們總愛講政治對人的影響,但小四這種人是利用政治達到自己目的的人。他的夢就是程蝶衣的夢,他以為拿了蝶衣的頭面箱子,就可以變成程蝶衣。他不成!他不是蝶衣,只不過多了袖章而已。
我有一段看不明白,蝶衣的母親抱他進戲班,切掉小指是什麼意思?
唉,我有好多段落剪掉了,將來真想把它剪成十集的電視劇,這樣才會完整。電影開始,蝶衣母親這個妓女有大段對話。主要是她接客時,兒子會在門外看,還會咬客人。兒子長大懂人事了,只好把他送走。因為他有贅指,戲班子不收,母親才拿刀把指切了。我原來想結束在一九二五年北洋兵衝進戲班砸毀一切的場面,後來覺得份量太重,才把時間拉長至文革。
電影的攝影、色調都與以往電影有顯著不同?
故事本身是舊夢,京劇更是夢中的夢。因此我全拿柔光鏡拍,儘量是柔和暖調的東西,氣氛強調華麗。只有袁世海被槍斃時突然變成藍調。文革時,我的場面是處理成華麗得近乎殘酷,熊熊的火為前景,紅旗飄揚,熱得人臉都流出油來。張豐毅說,這場面連他都相信是真的文革了。文革也是個舞台,但是蝶衣是個遲鈍笨拙的人,每個人都知道角色變了,只有他不知道。在那一場戲中,每個人都知道在演戲,而且有做惡事的快感,只有蝶衣不知道,這也是他唯一起而傷人的一次。
菊仙也是命運的悲劇。她用盡心機和段小樓在一起。她的老鴇罵她:人有萬般無奈,敵不過天命。菊仙期待的是「白頭與段到老」,但是沒想到出賣她的人就是她最愛的人。
我就是提供這些角色的外在條件。好像把細菌放在不同條件的試管看看,人生也一直在換舞台,人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的權利。你是誰,你想是誰,這中間的差別很小。但小時候,這距離會很大。
我們再談張國榮、張豐毅、鞏俐、葛優這四個演員。
鞏俐不是死用功的演員。她不見得對文化做充分的準備,但在現場即興能力強。她和我常處在交鋒狀態,不是意見不同,而是我們在溝通找尋準確的點。像那一段她對鏡自照,手摸著珠鍊,創造出極大的悲苦。這個鏡頭沒有具體的指向,但是有「對鏡貼花黃」的聯想,攬鏡瀏覽自己,幾乎總結了她在兩個男子間的辛苦,以及失去兒子的心酸。
張國榮角色困難度高。這個外表女氣、不招人喜歡的角色,是個艱鉅的任務。但此人用功,碰到語言障礙也做到竭盡所能。他表演準確,不過進入狀態較難,要對他把感覺說得很清楚。
葛優很沉得住氣,他的臉特別有吸引哩,能控制變化。我對張豐毅的總體表演能力懷疑,他沒有葛優那麼高的天分和悟性,不過此次是超自己水平的發揮。他佔了幾項優勢,一是戲本身,那角色足供演員發揮,二他無語言障礙,三他很用功。
我像一個變壓器,四個人通過我而表演變得一致。另外,他們也得通過監視器,我們每拍完一條,就讓所有演員到錄畫的監視器前自己看。這是間不容髮,電影好看,只取決在0.5秒間(0.75呎膠片),咱們得消滅這0.5秒的空白。
一九九三年二月於香港,未發表
【PEOPLE 國際中文版 1996】張國榮談同性戀
煙火 發表於: 星期日 十一月 30, 2008 11:29 pm 促膝長談討論區
[歷史重現] 張國榮談同性戀@PEOPLE '96.2摘錄自1996年2月號的PEOPLE國際中文版。當時在BBS上的轉錄。
Blog 原址:http://www.wretch.cc/blog/gofyycat/7121643
發信人: gofyy (喀飛) 看板:motss
日期: Sun Feb 18 16:07:59 1996
標題: PEOPLE 雜誌:張國榮談同性戀!
二月的PEOPLE雜誌,有一篇
張國榮對《霸王別姬》電影中同性戀主題處理的自剖與告白。
這篇以「在銀幕光與影中,以自戀和陰柔揮發魅惑的 張國榮」為標題
的文章,是關錦鵬應英國大英電影協會(BFI,British Film Institute)之邀,
擔任【紀念電影一百年全球訪談系列紀錄片】兩岸三地部分的製作人,
而走訪許多關鍵地位的電影工作者。
PEOPLE 的文字,據說是從還未發表過的紀錄片中記下的,
很尖銳、直接的精采訪談對話;
雜誌中並且刊登十多張,攝影大師杜可風所拍,
張國榮溫柔、嬌媚、可愛的照片。
┌──────────────┐
│ 陳凱歌有同性戀恐懼症? │
└──────────────┘
當關錦鵬問到,
陳凱歌把《霸王別姬》裡面最後一場,從原來結束在
「程蝶衣與段小樓兩人在浴室裡話當年」,變成「程蝶衣角色的自殺」,
有人質疑陳凱歌有同性戀恐懼症,以張國榮跟他合作的觀察,
張國榮認為是不是這麼一回事?
張國榮承認,
「在拍結尾戲的時候,我們是有過相當激烈討論的,我曾經極力要求
保留兩個男人在澡堂的一段對話,然後如何合理地結束這個故事。」
張國榮認為,
「因為寫《霸王別姬》這本小說的李碧華是個香港人,近年來,
香港對於同性戀資訊的獲取與思考基礎多半不脫歐美的範圍,她對同性戀
的看法比較是西方的觀察角度,而
陳凱歌看同性戀是很中國化的,很道地的中國,或者甚至是
很北京的角度去看。」
「至於你問我陳凱歌有沒有同性戀恐懼症,我認為他沒有;但是
你問我他是不是那麼懂得同性戀,以我對現代同性戀的知識來看,我認為
他並不懂。」
┌──────────────────────────┐
│ 張國榮認為,程蝶衣在中國的同性戀發展上他應該是先驅 │
└──────────────────────────┘
張國榮認為,
「很多觀眾認為程蝶衣是個極其宿命與悲劇型的人物,我卻
不那樣認為,程蝶衣其實是個很積極的人。
在舞臺上,他可以醉生夢死地演出,
在舞臺外,他與師兄的感情卻是可以完全不理旁人的,
這樣的態度,在中國的同性戀發展上他應該是一種先驅。
在我們做過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不止在京劇,其他地方戲曲中也有
這種事情發生,只是許多人將它掩藏不說,
我們拜訪到的老前輩們就說,即使不明言,從一些當事人彼此互動的
小動作都可以看得出來。」
┌────────────────────────────┐
│ 中國大陸導演的思維,對男人與男人間的欽慕,還是很放不開 │
└────────────────────────────┘
張國榮坦承,
「你問我拍《霸王別姬》舒不舒服,我可以告訴你,其實是有點不舒服,
我覺得拍起來有點綁首綁腳,無法放開來作。
就這部電影來說,我覺得小孩子的部分比成年以後的部分好看,
在小孩子的部分,陳凱歌義無反顧地表現所有的東西,反而是
成年之後變得很多事是收回到心裡去不想說了。」
「大概是因為這是與他合作的第一部戲,我盡量認同他的觀點,但是
我希望下一部電影,可以擦出更多的火花。我想
這可能也是中國大陸導演的思維風格,
他們對於男人與男人之間的欽慕,還是很放不開。」
「身為一個演員,倒是希望這部電影能多著重在兩個男人的
關係描述上,因為
那才是大家最愛看也最值得探討的。」
[歷史重現] 張國榮談同性戀@PEOPLE '96.2摘錄自1996年2月號的PEOPLE國際中文版。當時在BBS上的轉錄。
Blog 原址:http://www.wretch.cc/blog/gofyycat/7121643
發信人: gofyy (喀飛) 看板:motss
日期: Sun Feb 18 16:07:59 1996
標題: PEOPLE 雜誌:張國榮談同性戀!
二月的PEOPLE雜誌,有一篇
張國榮對《霸王別姬》電影中同性戀主題處理的自剖與告白。
這篇以「在銀幕光與影中,以自戀和陰柔揮發魅惑的 張國榮」為標題
的文章,是關錦鵬應英國大英電影協會(BFI,British Film Institute)之邀,
擔任【紀念電影一百年全球訪談系列紀錄片】兩岸三地部分的製作人,
而走訪許多關鍵地位的電影工作者。
PEOPLE 的文字,據說是從還未發表過的紀錄片中記下的,
很尖銳、直接的精采訪談對話;
雜誌中並且刊登十多張,攝影大師杜可風所拍,
張國榮溫柔、嬌媚、可愛的照片。
┌──────────────┐
│ 陳凱歌有同性戀恐懼症? │
└──────────────┘
當關錦鵬問到,
陳凱歌把《霸王別姬》裡面最後一場,從原來結束在
「程蝶衣與段小樓兩人在浴室裡話當年」,變成「程蝶衣角色的自殺」,
有人質疑陳凱歌有同性戀恐懼症,以張國榮跟他合作的觀察,
張國榮認為是不是這麼一回事?
張國榮承認,
「在拍結尾戲的時候,我們是有過相當激烈討論的,我曾經極力要求
保留兩個男人在澡堂的一段對話,然後如何合理地結束這個故事。」
張國榮認為,
「因為寫《霸王別姬》這本小說的李碧華是個香港人,近年來,
香港對於同性戀資訊的獲取與思考基礎多半不脫歐美的範圍,她對同性戀
的看法比較是西方的觀察角度,而
陳凱歌看同性戀是很中國化的,很道地的中國,或者甚至是
很北京的角度去看。」
「至於你問我陳凱歌有沒有同性戀恐懼症,我認為他沒有;但是
你問我他是不是那麼懂得同性戀,以我對現代同性戀的知識來看,我認為
他並不懂。」
┌──────────────────────────┐
│ 張國榮認為,程蝶衣在中國的同性戀發展上他應該是先驅 │
└──────────────────────────┘
張國榮認為,
「很多觀眾認為程蝶衣是個極其宿命與悲劇型的人物,我卻
不那樣認為,程蝶衣其實是個很積極的人。
在舞臺上,他可以醉生夢死地演出,
在舞臺外,他與師兄的感情卻是可以完全不理旁人的,
這樣的態度,在中國的同性戀發展上他應該是一種先驅。
在我們做過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不止在京劇,其他地方戲曲中也有
這種事情發生,只是許多人將它掩藏不說,
我們拜訪到的老前輩們就說,即使不明言,從一些當事人彼此互動的
小動作都可以看得出來。」
┌────────────────────────────┐
│ 中國大陸導演的思維,對男人與男人間的欽慕,還是很放不開 │
└────────────────────────────┘
張國榮坦承,
「你問我拍《霸王別姬》舒不舒服,我可以告訴你,其實是有點不舒服,
我覺得拍起來有點綁首綁腳,無法放開來作。
就這部電影來說,我覺得小孩子的部分比成年以後的部分好看,
在小孩子的部分,陳凱歌義無反顧地表現所有的東西,反而是
成年之後變得很多事是收回到心裡去不想說了。」
「大概是因為這是與他合作的第一部戲,我盡量認同他的觀點,但是
我希望下一部電影,可以擦出更多的火花。我想
這可能也是中國大陸導演的思維風格,
他們對於男人與男人之間的欽慕,還是很放不開。」
「身為一個演員,倒是希望這部電影能多著重在兩個男人的
關係描述上,因為
那才是大家最愛看也最值得探討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