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發表於: 星期二 四月 03, 2007 2:21 pm
<紅>
當我見到天上星星
想念造物者的光榮
十七年前自高處俯視你
跑車的鮮紅
我知道了色
十二少 我們都是琉璃屋裏孤獨的薔薇
花落如塵
你隨風而逝
以脆弱的玻璃
把我這愚人
立地成堅強的泡沫
我頓悟了空
把你走後的空位
讓給眾生
原諒我這濫情的伯牙
以你的告別
化作偈語普度
只願文華沒有孟婆茶
毋忘淺水灣有望海觀音
保佑我們
曾在此笑談成歌
我們輸給情緒
卻戰勝了永恆
如露如電亦如花
在妖媚花瓣凋謝前
你穿過的高跟鞋
化成
萬有中的一點紅
直到四年後的今夜
你靈魂是否美麗如昔
我肉/身是否焦慮如昨
愛別離
怨憎會
求不得
假如留戀難以斷念
讓我是水而你是浮萍
在湖中張望彼岸的菩提樹
路過的蜻蜓不甘寂寞
點唱空靈的挽歌
2009/07/14
張國榮的兩個背影
http://lesliecheung.cc/memories/nextmagazinetaiwan.htm
台灣新銳作家張蕙菁
一個背影。 電影《阿飛正傳》,張國榮尋找自己的生身母親未果,離開時感覺有人在背後的窗口看他,或許就是那不願出面認他的女人。但是他不回頭,只管邁開步走。他穿著條紋的襯衫。第二個背影。
第一九九七年,有雜誌記者拍到張國榮和男友唐鶴德的照片。夜裡,他們顯然已經發現有記者在旁。唐鶴德回頭看,但張國榮拉著他繼續走。右手指夾著菸,始終背對鏡頭。第一個背影是從片中母親,也是我們觀眾的角度看見的。他走得很快。有一種賭氣的意味。彷彿是說,妳不認我,我不會求妳,妳也不必看,我會抬頭挺胸走出去。母親沒有出現,但我們和張國榮一同感受到她的存在。在背後,南國陽光照不到的室內,陰暗的地方。也許她在猶豫,或是有那麼一點後悔,想起了從前的事。張國榮大步走著的背影充滿訊息,是給那躲藏起來的母親看的,決絕而挑釁,幾秒鐘內便永遠出了視線,帶著她一切的祕密。
第二個背影不是戲。先是被記者的鏡頭看到,刊出後也就成了我們這些觀眾的視角。唐與張兩個人牽著的手構成一奇妙的角度,似乎唐還在後顧遲疑,而張早已經決定。我們看不見張國榮的臉,卻感受他的背影裡有一種堅定:要說什麼隨你們去說吧。雖說是隨你們,但何嘗不是充滿訊息的背影?彷彿是:我知道這正是你們等著看的,你們的視線總是攜帶價值的判斷,但我不會、也不願被那樣的判斷干預。觀眾的視線改變不了什麼,甚至打不亂一個夜晚。沒有閃避,沒有飛車追逐,兩人背對鏡頭牽手離開,那個晚上過得越平淡,背影的訊息就越強烈。
站在一個人的正後方,看著他的背影,他的走動就都成了走開。《阿飛正傳》裡張國榮從母親走開,九七年現實生活中的他牽著男友從我們眼前走開。被觀看者越走越遠,除非採取什麼行動,叫住他、追上他,否則距離的魔咒不會打破。而且我們永遠看不到他的表情,被他身體擋住的風景。所以,背影的訊息實際上是說,你看到的不是全景。沒有人能看到全景。觀看者專注凝視著背影,但無法看到背影的面前,他正要走去的地方。
關於張國榮這個人,我們的認識一定也是不全面的。香港、台灣、大陸的觀眾分別是在不同時期認識張國榮的。張國榮於一九七七年參加香港的歌唱比賽踏入歌壇後,大概有六、七年十分困窘,表演經常被噓,直到八○年代中期他的演藝事業才突然出現了轉機。我在台灣長大,又不屬於同學當中會去萬年大樓買港星照片、對香港情報比自家巷子還熟的一群,早期的張國榮對我而言是空白的,要到他去世我才從報上得知他曾經有過一段奮鬥史。八○年代末張國榮演《倩女幽魂》而走紅台灣時,他在香港早就已經有天王級的地位了。對台灣大部分觀眾而言,張國榮一開始就是巨星,到死都是。我們記憶中不存在為噓聲落淚的張國榮。於是張國榮的死,及雜誌紀念特集刊出的大量回顧照片,對台灣觀眾起了補白的作用。當中有他剛出道時不能免俗擺出的陽光男孩、青春偶像姿態。看著那些稚氣的照片我們驚訝地發現,他後來面對鏡頭的從容並不是與生俱來。一個演員在不斷扮演別人中,逐漸成為了他自己。晚期的張國榮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有種雌雄同體的艷異,在台下剪了頭髮的他同樣美麗,卻常有小男孩般的表情。這些我們熟悉的張國榮,同志朋友口中「看到有一個人在那裡,很努力而且過得很幸福」的典範人物,當他開始用背影說話,而我們也懂得聽的時候,他才成為張國榮。但即使如此,我們看到的仍不是全景。
張國榮葬禮的次日,我到圖書館去找十九世紀英國畫家透納(J.M.W.Turner)的畫冊。有一次透納搭船遇上了暴風雪,他要水手將他綁在船桅上,在巨浪中堅持觀察風雪四個小時,後來畫出全名為《暴風雪,港口外的蒸氣船在淺\水中發送信號,鉛測前進。畫家在阿里爾號離開哈維克港當晚置身風暴中》的作品。透納的朋友對他說,他母親曾經歷過類似的暴風雪,因此非常喜歡這幅畫。透納問:「你的母親是位畫家嗎?」「不是。」「那麼,」透納無情地說:「她想的應該是另一回事。」我想透納的意思是,他以畫家之眼,冒著生命的危險,在暴風雪的深處企圖捕捉當時的景況,那是獨一無二的經驗。世上不會有一模一樣的兩場暴風雪。他朋友的母親坐在船艙中,看到的不會是他綑在船桅上經歷的畫面。以這倨傲的回答,透納頑強地保護著他的畫與經驗。在張國榮的兩個背影裡,保護著他的經驗,不被後方觀看者干擾的,在第一個背影是孤獨,在第二個背影是愛情。張國榮給人的印象絕不是個甘於孤獨的人。在《英雄本色》海報上是三個演員的側面像,張國榮與狄龍、周潤發都望著遠處,周潤發明朗,狄龍沉靜,而張國榮的眼光彷彿在散向遠方/未來的同時卻又對眼前/現在充滿沾帶與耽溺。在他生前死後,親友證言與媒體披露照片都暗示著,張國榮是個需要愛的人。他的眾多同性與異性朋友,他和年輕時的女友仍保持著好朋友的關係,他對外甥女兒說「我好疼妳」,他在舞台上的公開傳情。愛是動機。從一個眼神,一個手勢,生出旁人斷不清的種種關係。是愛人是朋友?是助理是情人?婚姻與性別的規範早已失效,關係的定義也已無可追問。在愛情中耽溺的人,悖反現代社會要求的明快效率,寧可在混亂中徘徊,也不要乾淨俐索的一刀兩斷。但也許愛與孤獨並不那麼不同。愛人是孤獨的,即使對方就睡在身邊。用意念反覆摩擦他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種顏色或氣味。在心裡把他縮小,小到捧在手心;把他放大,好看清楚他的一根睫毛。這都是一個人做的事。愛情的成立雖然需要對方存在,卻同時是世上最孤獨的事。
張國榮在《阿飛正傳》中的角色說:「除非到死前,我不會知道這輩子最愛的是誰。」這是一個追求絕對的人,在相對的時間裡等待愛情的孤獨時刻來臨。原來絕對的愛與幸福無關。那是一個背影。一切關於死者生前情愛糾葛的猜測終歸徒勞。因為對於背影,我們看不見他眼裡的風景,只能目送他離去。
作者簡介:台大歷史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碩士。 著有《末日早晨》、《閉上眼睛數到十》、《活得像一句廢話》等書。
張惠菁 ~ 步行書 台灣壹周刊第100期24/4/2003
台灣新銳作家張蕙菁
一個背影。 電影《阿飛正傳》,張國榮尋找自己的生身母親未果,離開時感覺有人在背後的窗口看他,或許就是那不願出面認他的女人。但是他不回頭,只管邁開步走。他穿著條紋的襯衫。第二個背影。
第一九九七年,有雜誌記者拍到張國榮和男友唐鶴德的照片。夜裡,他們顯然已經發現有記者在旁。唐鶴德回頭看,但張國榮拉著他繼續走。右手指夾著菸,始終背對鏡頭。第一個背影是從片中母親,也是我們觀眾的角度看見的。他走得很快。有一種賭氣的意味。彷彿是說,妳不認我,我不會求妳,妳也不必看,我會抬頭挺胸走出去。母親沒有出現,但我們和張國榮一同感受到她的存在。在背後,南國陽光照不到的室內,陰暗的地方。也許她在猶豫,或是有那麼一點後悔,想起了從前的事。張國榮大步走著的背影充滿訊息,是給那躲藏起來的母親看的,決絕而挑釁,幾秒鐘內便永遠出了視線,帶著她一切的祕密。
第二個背影不是戲。先是被記者的鏡頭看到,刊出後也就成了我們這些觀眾的視角。唐與張兩個人牽著的手構成一奇妙的角度,似乎唐還在後顧遲疑,而張早已經決定。我們看不見張國榮的臉,卻感受他的背影裡有一種堅定:要說什麼隨你們去說吧。雖說是隨你們,但何嘗不是充滿訊息的背影?彷彿是:我知道這正是你們等著看的,你們的視線總是攜帶價值的判斷,但我不會、也不願被那樣的判斷干預。觀眾的視線改變不了什麼,甚至打不亂一個夜晚。沒有閃避,沒有飛車追逐,兩人背對鏡頭牽手離開,那個晚上過得越平淡,背影的訊息就越強烈。
站在一個人的正後方,看著他的背影,他的走動就都成了走開。《阿飛正傳》裡張國榮從母親走開,九七年現實生活中的他牽著男友從我們眼前走開。被觀看者越走越遠,除非採取什麼行動,叫住他、追上他,否則距離的魔咒不會打破。而且我們永遠看不到他的表情,被他身體擋住的風景。所以,背影的訊息實際上是說,你看到的不是全景。沒有人能看到全景。觀看者專注凝視著背影,但無法看到背影的面前,他正要走去的地方。
關於張國榮這個人,我們的認識一定也是不全面的。香港、台灣、大陸的觀眾分別是在不同時期認識張國榮的。張國榮於一九七七年參加香港的歌唱比賽踏入歌壇後,大概有六、七年十分困窘,表演經常被噓,直到八○年代中期他的演藝事業才突然出現了轉機。我在台灣長大,又不屬於同學當中會去萬年大樓買港星照片、對香港情報比自家巷子還熟的一群,早期的張國榮對我而言是空白的,要到他去世我才從報上得知他曾經有過一段奮鬥史。八○年代末張國榮演《倩女幽魂》而走紅台灣時,他在香港早就已經有天王級的地位了。對台灣大部分觀眾而言,張國榮一開始就是巨星,到死都是。我們記憶中不存在為噓聲落淚的張國榮。於是張國榮的死,及雜誌紀念特集刊出的大量回顧照片,對台灣觀眾起了補白的作用。當中有他剛出道時不能免俗擺出的陽光男孩、青春偶像姿態。看著那些稚氣的照片我們驚訝地發現,他後來面對鏡頭的從容並不是與生俱來。一個演員在不斷扮演別人中,逐漸成為了他自己。晚期的張國榮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有種雌雄同體的艷異,在台下剪了頭髮的他同樣美麗,卻常有小男孩般的表情。這些我們熟悉的張國榮,同志朋友口中「看到有一個人在那裡,很努力而且過得很幸福」的典範人物,當他開始用背影說話,而我們也懂得聽的時候,他才成為張國榮。但即使如此,我們看到的仍不是全景。
張國榮葬禮的次日,我到圖書館去找十九世紀英國畫家透納(J.M.W.Turner)的畫冊。有一次透納搭船遇上了暴風雪,他要水手將他綁在船桅上,在巨浪中堅持觀察風雪四個小時,後來畫出全名為《暴風雪,港口外的蒸氣船在淺\水中發送信號,鉛測前進。畫家在阿里爾號離開哈維克港當晚置身風暴中》的作品。透納的朋友對他說,他母親曾經歷過類似的暴風雪,因此非常喜歡這幅畫。透納問:「你的母親是位畫家嗎?」「不是。」「那麼,」透納無情地說:「她想的應該是另一回事。」我想透納的意思是,他以畫家之眼,冒著生命的危險,在暴風雪的深處企圖捕捉當時的景況,那是獨一無二的經驗。世上不會有一模一樣的兩場暴風雪。他朋友的母親坐在船艙中,看到的不會是他綑在船桅上經歷的畫面。以這倨傲的回答,透納頑強地保護著他的畫與經驗。在張國榮的兩個背影裡,保護著他的經驗,不被後方觀看者干擾的,在第一個背影是孤獨,在第二個背影是愛情。張國榮給人的印象絕不是個甘於孤獨的人。在《英雄本色》海報上是三個演員的側面像,張國榮與狄龍、周潤發都望著遠處,周潤發明朗,狄龍沉靜,而張國榮的眼光彷彿在散向遠方/未來的同時卻又對眼前/現在充滿沾帶與耽溺。在他生前死後,親友證言與媒體披露照片都暗示著,張國榮是個需要愛的人。他的眾多同性與異性朋友,他和年輕時的女友仍保持著好朋友的關係,他對外甥女兒說「我好疼妳」,他在舞台上的公開傳情。愛是動機。從一個眼神,一個手勢,生出旁人斷不清的種種關係。是愛人是朋友?是助理是情人?婚姻與性別的規範早已失效,關係的定義也已無可追問。在愛情中耽溺的人,悖反現代社會要求的明快效率,寧可在混亂中徘徊,也不要乾淨俐索的一刀兩斷。但也許愛與孤獨並不那麼不同。愛人是孤獨的,即使對方就睡在身邊。用意念反覆摩擦他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種顏色或氣味。在心裡把他縮小,小到捧在手心;把他放大,好看清楚他的一根睫毛。這都是一個人做的事。愛情的成立雖然需要對方存在,卻同時是世上最孤獨的事。
張國榮在《阿飛正傳》中的角色說:「除非到死前,我不會知道這輩子最愛的是誰。」這是一個追求絕對的人,在相對的時間裡等待愛情的孤獨時刻來臨。原來絕對的愛與幸福無關。那是一個背影。一切關於死者生前情愛糾葛的猜測終歸徒勞。因為對於背影,我們看不見他眼裡的風景,只能目送他離去。
作者簡介:台大歷史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碩士。 著有《末日早晨》、《閉上眼睛數到十》、《活得像一句廢話》等書。
張惠菁 ~ 步行書 台灣壹周刊第100期24/4/2003
2009/07/13
張國榮:一個好榜樣
kittychao 發表於: 星期六 七月 07, 2007 2:01 pm
(轉自紅版)
摘自2007年7月4日的《上海壹周》之C08~C09版《少年子弟江湖老》 文/指尖沙
這十年間,香港男星依舊挑著大樑,只是挑大樑的年齡越來越大,老人配老車,新人做配角,許多男星早已滿臉皺紋,卻依舊在漫不經心的當著孩子。
1個天皇巨星離開:張國榮
10年中,離開我們的香港影人很多,但沒有一個像張國榮那樣戲劇和轟動,這不僅因為他的名,更因香港在困難時期喪失了青年榜樣。
1997年,回歸祖國的不僅有香港,還有張國榮的全面復出。那年他憑《色情男女》入圍香港電影金像獎,意外輸給鄭則士。那年他和梁朝偉主演的《春光乍洩》,插入了鄧小平逝世的新聞,提醒男主角「該回家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贏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為梁朝偉獲得次年金像獎影帝,而帶給張國榮的是兩個影帝提名和異樣揣測。
1997年,宣布告別樂壇近10年的張國榮復歸歌壇,復出理由是:「看到有些歌手唱歌,覺得很奇怪。歌怎麼可以這麼唱的。我唱得多好,我要回來唱給大家聽。」在演唱會上,他一反常態,穿高跟鞋唱《紅》,把《月亮代表我的心》獻給「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唐唐,正式公開同性戀身份。這一年,張國榮拋下偶像身架,向世人呈現自我回歸,梁朝偉說:「哥哥連說髒話都那麼有氣質。」
金融風暴後,香港電影陷入低谷,香港導演呼吁救世,計劃每個導演找明星低價拍片,把錢放回制作,絕大多數演員都拒絕減酬,只有張國榮象征性的收了1元錢片酬拍了《流星語》,並參與選角、劇本、場面設定,替劇組借車、安排食宿。
香港每次需要張國榮的時候,他都在場,可是2003年當全港陷入SARS恐慌時,想不到香港的「哥哥」會在愚人節讓「沒有腳的鳥」落地。
2003年4月1日晚6時41分,張國榮被發現「倒臥於中環文華東方酒店的士站與馬路間,由於沖力過猛,壓斷鐵欄,手腳折斷倒臥血泊」。
爾東升等他拍《三少爺的劍》、徐楓等他拍《美麗上海》、徐克新劇本打算4月2日送到他手裡、新唱片只錄了一半……而他只是偷偷在自家傭人帳號裡存了數月工資。
張學友評價說:「哥哥是一個敢愛而勇於承認,敢言而不失分寸,對長輩尊敬、對後輩提攜、對愛情專一、對工作專業、對生活認真、對家庭負責,為朋友竭盡所能,心地善良,無論開工、約會,從不遲到的人。他是我的做人指標。」
榜樣走了。
(轉自紅版)
摘自2007年7月4日的《上海壹周》之C08~C09版《少年子弟江湖老》 文/指尖沙
這十年間,香港男星依舊挑著大樑,只是挑大樑的年齡越來越大,老人配老車,新人做配角,許多男星早已滿臉皺紋,卻依舊在漫不經心的當著孩子。
1個天皇巨星離開:張國榮
10年中,離開我們的香港影人很多,但沒有一個像張國榮那樣戲劇和轟動,這不僅因為他的名,更因香港在困難時期喪失了青年榜樣。
1997年,回歸祖國的不僅有香港,還有張國榮的全面復出。那年他憑《色情男女》入圍香港電影金像獎,意外輸給鄭則士。那年他和梁朝偉主演的《春光乍洩》,插入了鄧小平逝世的新聞,提醒男主角「該回家了。」《春光乍洩》讓王家衛贏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為梁朝偉獲得次年金像獎影帝,而帶給張國榮的是兩個影帝提名和異樣揣測。
1997年,宣布告別樂壇近10年的張國榮復歸歌壇,復出理由是:「看到有些歌手唱歌,覺得很奇怪。歌怎麼可以這麼唱的。我唱得多好,我要回來唱給大家聽。」在演唱會上,他一反常態,穿高跟鞋唱《紅》,把《月亮代表我的心》獻給「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唐唐,正式公開同性戀身份。這一年,張國榮拋下偶像身架,向世人呈現自我回歸,梁朝偉說:「哥哥連說髒話都那麼有氣質。」
金融風暴後,香港電影陷入低谷,香港導演呼吁救世,計劃每個導演找明星低價拍片,把錢放回制作,絕大多數演員都拒絕減酬,只有張國榮象征性的收了1元錢片酬拍了《流星語》,並參與選角、劇本、場面設定,替劇組借車、安排食宿。
香港每次需要張國榮的時候,他都在場,可是2003年當全港陷入SARS恐慌時,想不到香港的「哥哥」會在愚人節讓「沒有腳的鳥」落地。
2003年4月1日晚6時41分,張國榮被發現「倒臥於中環文華東方酒店的士站與馬路間,由於沖力過猛,壓斷鐵欄,手腳折斷倒臥血泊」。
爾東升等他拍《三少爺的劍》、徐楓等他拍《美麗上海》、徐克新劇本打算4月2日送到他手裡、新唱片只錄了一半……而他只是偷偷在自家傭人帳號裡存了數月工資。
張學友評價說:「哥哥是一個敢愛而勇於承認,敢言而不失分寸,對長輩尊敬、對後輩提攜、對愛情專一、對工作專業、對生活認真、對家庭負責,為朋友竭盡所能,心地善良,無論開工、約會,從不遲到的人。他是我的做人指標。」
榜樣走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