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o1014 發表於: 星期日 十一月 05, 2006 8:52 pm 促膝長談討論區
這部電影是哥哥出演的三部王家衛電影中,我最晚看的一部。三部中,只有「東邪西毒」是一看就懂、一看就喜歡;「春光乍洩」則和「阿飛正傳」一樣,都是第一次看時,情節都懂了,就是不懂片子想表達什麼。一直到看了許多影評對畫面、對一些象徵物品的分析,才有較為通盤的了解;把先前剛看完電影時,心頭那股自己也說不上來的愁緒釐清。之所以說愁緒,是因為王家衛的片子很重氛圍,講的是一種心情;很有美感,卻是一種揉合深深失落與疏離、錯過的美感,讓人看後不勝欷歔。
總的來說,這篇心得是我看過影評(尤以「的灰」那篇對我影響最大,認同感也最深),以及第二遍「春光乍洩」後的感想。
開頭那段具爭議性的激情戲,我接受度蠻大的,因為我覺得惜鏡如金的王家衛採用這一段,必定有他的用意,不只是製造賣點與話題這麼簡單。國外網友討論時說,或許這一幕是要讓觀眾了解他們同志的身份,並從他們的上下位置看出誰是這段關係中的「主權者」,我頗認同這個說法。當然有趣的是,之後觀眾就會發現,實際上的主權者是看似弱小的何寶榮。
我看過的同志電影不多,但據我所知,有激情戲的不在少數,演員也不見得就是同志,因此我並不覺得梁朝偉犧牲特別大,我反而在意哥哥。因為接演這部片,等同把自己的性向放大到螢幕上讓觀眾審視;觀眾在了解他的背景下,亦很難跳脫既定印象來看他的演出。記得我弟弟在我第一次看這部片時路過,正好看到這段激情戲,當時他問我:「梁朝偉是同志嗎?」在我回答「不是」後,他露出既佩服又同情的表情說:「那他不是犧牲很大嗎?」當時我沒多說什麼,其實心裡好難過,抱持此種想法者想必不在少數。當初決定最佳男主角提名還是得獎人選時,就有評委以「同性戀演好同性戀是正常的」為出發點來看哥哥的演出,但這種說法實在欠缺根據,流於偏見。如同異性戀者有千百種個性,同性戀者亦如是,何寶榮並不等同張國榮,要演好這個角色,仍需要演員下工夫去揣摩。張叔平就說過,哥哥私下其實比較像黎耀輝,都是生活井然有序、很有人生規劃的類型,因此哥哥曾為如何表現這個角色傷了不少腦筋、下過不少工夫。只因性向而將演員下過的一切苦工一筆勾銷,未免太不公平。
言歸正傳,第一次看這部片時,我的感想其實跟一般大眾比較類似,都比較同情黎耀輝,而對何寶榮反感。那時我對何寶榮的任性不置可否,看他手傷一好就跟黎耀輝翻牌而去,完全不顧黎一直以來的付出,覺得他根本是在利用黎。因此後來何寶榮租回黎耀輝住過的公寓,努力打掃並排好菸時,我看了還想:「現在才想補償,已經來不及了吧」;但看過「的灰」的影評後重看此片,感覺卻又整個不同了。基本上,這是個無關異性戀還是同性戀的愛情故事,它著重的只是凡人皆有的、面對愛情時的無奈心情。正如IMDB上的網友所說,這部片是「在表達一個悲傷卻不可避免的愛情失落的過程」。片中黎耀輝與何寶榮這對情侶雖然相愛,卻因彼此個性的差異,而導致嫉妒、猜忌與爭吵,終致分道揚鑣、各走各路。
電影沒演出兩人之前不斷分合的過程,不知道何寶榮每一次的心態是不是都跟片中這次一樣認真,但從開頭可以推知,之前的分開大都是何寶榮的任性與易倦使然。黎耀輝說何寶榮的「重頭來過」可以有兩種意思,至於意思為何就沒細說,據我自己猜測,或許第一種是「暫找避風港」,另一種則是「就此廝守」。何寶榮電影中指的應是後一種意思,因此,兩人最終的分開更顯悲哀。
這部片有一大段是黑白,王家衛說畫面的黑白與否是隨黎耀輝的心情轉變的,因此與何寶榮分開那段過去,對他而言就是黑白的。只是,市面上找得到的DVD版本,字幕都是內嵌型的,既小又白,畫面黑白時更難看懂,對不懂粵語的我而言實在吃力。但我仍深感慶幸,即便是台灣代理版本亦選用粵語發音而非國語配音,因為何寶榮的「聲音表情」有時比肢體語言更能表現出他的個性及感情,若是國語配音,就完全走調了。
話說回來,我真的好喜歡片中兩人甜蜜的片段。喜歡他們一個默默付出照顧對方,一個任性撒嬌地接受對方照顧,那種互補的關係。王家衛把這些片段處理得極好,從精簡的幾個鏡頭、幾句對話,就充份表現出兩人的親密感。(當然,兩位演員極為自然的演出也是一大功臣)
令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幕:一是何寶榮跑去沙發和黎耀輝同睡時,黎耀輝問:「怎麼你有床不睡?」何寶榮答:「我鐘意。」(值得注意的是黎耀輝這時還沒有趕他走或改去睡床的意思)接著黎耀輝突然叫一聲:「你幹嘛咬我?」何寶榮則像隻小動物似地,拖著長長的尾音答:「我餓~」這一段我真是百看不厭,每次都不禁被他們的無限甜蜜蕩出濃濃笑意。另一個我極喜歡的片段則是黎耀輝因何寶榮提議晨跑而凍病了,何寶榮跑去關心他,說著說著竟要黎耀輝抱病起床去煮飯給他吃那段。看到黎耀輝大罵何寶榮沒人性的同時,還是乖乖裹著毯子臭著張臉去煮飯,就忍不住要笑。這兩人真是太妙了,簡直是天生一對,我打心底這麼覺得。至於廣受中外影評盛讚,認為拍得極美那段廚房共舞,雖然也很不錯,但相較之下,我更喜歡兩人分開後,何寶榮接受外國人共舞要求,心裡卻想著黎耀輝的那段相擁輕舞的畫面,輕柔、緩慢,沒有激情,卻更能讓人感受到其中濃情。
其實我覺得兩人之所以再度分開,除了個性因素—黎耀輝顧家,過著固定平實的生活;何寶榮則愛玩、嚮往自由,做事總憑一時興起—外,主要還是先前失敗的經驗導致的。何寶榮個性中難以捉摸的一面,讓黎耀輝欠缺安全感,因此打從他回心轉意那刻起,黎耀輝就處處謹慎小心,除了當晚就偷藏起何寶榮的護照外,更為小張惡作劇的一聲「喂」疑神疑鬼、緊張得大發脾氣,反而讓本沒多想的何寶榮起了疑心,從而引起兩人間的猜疑與爭吵。其實何寶榮真要搜,根本不會神不知鬼不覺地搜,以他的個性,應該會唯恐天下不知地搜,但已被焦慮弄得昏頭的黎耀輝根本想不到這些,他只是不放心。第一次看這部片時,我不能理解何寶榮看到黎耀輝買回來那成堆的菸,為什麼要那麼生氣,當時我覺得,黎耀輝這麼為他著想難道不好嗎?還覺得他不知好歹;後來我才明白,這除了是一種束縛,也是一種不信任。
在某種程度上,「春光乍洩」的何寶榮與黎耀輝,其實相當類似「阿飛正傳」中的旭仔與蘇麗珍。蘇麗珍希望以結婚取得穩定的感情關係,正如黎耀輝試圖透過偷藏護照、約束何寶榮的外出(替他買好菸,讓他沒有出門的理由)來留住何寶榮,但結果旭仔及何寶榮都是像風一般難以束縛的人,越束縛他們越欲逃脫。只不過何寶榮不似旭仔那麼灑脫,拿得起放得下,即使在乎也能裝作遺忘,而總為自己的衝動後悔。到頭來,得以重新過生活的還是黎耀輝、蘇麗珍,旭仔和何寶榮就只能在異鄉墮落,然後凋零。就這點來看,兩人的悲劇性是一致的。
黎耀輝的獨白說,何寶榮受傷那段日子是他最快樂的日子,他多麼希望何寶榮的傷永遠別好。這段話一方面令人傷感,因為內斂的黎耀輝從來只有默默付出,未曾將自己的愛意毫無保留地透露給何寶榮知道,若他能將這段話說給何寶榮聽,或許兩人就不會走到決裂的地步;另一方面,從這段話卻也可窺知黎耀輝強烈的獨占欲。他只希望何寶榮永遠脆弱地在房間等他回來,等他煮飯給何寶榮吃、替何寶榮換藥,那裡也別去。從某篇影評上看到,就黎耀輝種種行徑看來,其實他更像夫妻關係中妻子的角色:總是煮好飯等丈夫回來,怕丈夫貪玩,在外頭花天酒地,而想盡辦法要把他綁在家裡(被剪掉的片段更顯示黎耀輝恨不得買把鎖,把何寶榮鎖在家裡),對這種說法我還挺認同的。
在何寶榮又回頭來找黎耀輝,以拿回護照為藉口希望復合時,有一幕是何寶榮半夜去敲黎耀輝的門,黎耀輝開門後門外卻空無一人。有人認為何寶榮真的有去找黎耀輝,只是黎耀輝太久才去開門,所以他已經離開了,但我更相信這一切只是黎耀輝作的夢。除了何寶榮的個性不像會就此罷休,而應該會繼續或者更急更囂張地大聲敲門之外,也因黎耀輝的下一段獨白開頭就是「最近我又開始失眠...」。不就是這樣一種夢境,讓他驚覺自己潛意識的渴望,害怕再度陷入惡性循環,而焦慮得夜不成眠(甚至不敢入睡,以免再作同樣的夢)?之後他又有一段獨白:「我承認他那句話對我真的很有殺傷力,我只是不想再繼續」,也證明黎耀輝內心深處是期待何寶榮回來的,只是理智告訴他一切不會有結果,因此最後他還是選擇逃避到屠宰場進行夜間工作。這段獨白的下一幕鏡頭,就是他空洞地沖著地上的牛血。諷刺的是,那灘被一遍遍沖開,又積聚起來的牛血,彷彿就是他自身寫照。像他心頭的傷,還未癒就被何寶榮那句帶殺傷力的話一遍遍割開;也彷彿是一種無聲的嘲笑,笑他努力沖刷也是徒勞無功,最終見了何寶榮,他還是會屈服在那句帶殺傷力的話之下...
因此最終,黎耀輝還是沒敢見何寶榮;取而代之地,他把何寶榮的護照留在桌上,也把兩人共同夢想的那盞燈留下,自己造訪了瀑布,像要藉此正式向這段戀情告別,正式為它劃下句點。(不過我跟我姐姐的疑問都是,如果何寶榮後來沒去租那間公寓怎麼辦?難道黎耀輝不怕護照被別人拿走?)一直以來都是何寶榮向他提出:「讓我們重新來過」,但這次,是他要讓自己的人生重頭來過,是他要向父親提出重新來過的要求。在台北的捷運上,我想他真的看開了,他的人生似乎像那捷運一樣,要向前飛駛,不再回頭;也像那捷運一樣,終於歸了站。
但何寶榮呢?小張及黎耀輝都有個家,他的家在那裡?他比旭仔更像無腳鳥,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要往那去,只知道他嚮往自由,一生中不停地飛,卻原來他那兒也沒去過,因為他一開始就已經死了。
不知道重新開始後的黎耀輝,是不是真能就此忘記那個他曾深愛過的人,也不知道將來還有沒有緣份讓黎耀輝能再巧遇何寶榮,給他說那句話的機會。或許更有可能的是何寶榮會一輩子抱著遺憾,就此寂寞地靡爛凋零在異鄉,我還是寧願相信他們的感情不會隨影片演完。
至於小張,其實我覺得張震的演出不盡理想,總覺得他台詞說得不自然,不是台灣國語的影響,而是語調中不帶什麼感情張力與抑揚的戲感,讓我產生這種感覺。或許這是角色需要,為了表現出小張的單純活潑的關係?總之每次一看到他和梁朝偉對戲,就覺得一股不平衡感襲面而來,演技的層次實在差太多了啊!這時就份外希望黎耀輝快快回家,和何寶榮飆戲去。
總的來說,這部片真的很棒,攝影美指配樂皆屬上乘之作。難以想像王家衛是怎麼從那幾萬呎的底片中,取出短短70幾分鐘的精華,來說這麼一個精彩的故事。更神奇的是,只要他願意,隨時可以剪出完全不同的故事。只能說王家衛真是個天才...
P.S.順帶一提,據說在某個韓國舉辦的「王家衛電影中最相配的戀人」之類的票選中,黎耀輝及何寶榮奪得冠軍,分析家認為這是起因於同性戀題材特別引人矚目的關係,我卻認為這完全是起因於這兩人激起的強力火花,強到讓我已把這對戀人視為經典,再也想不出如此相配的螢幕情侶還有誰...
2009/06/24
春光乍洩影評(轉自批踢踢實業坊的好文!)
煙火 發表於: 星期三 二月 21, 2007 12:26 pm 促膝長談討論區
作者 yyla (會家子) 看板 Leslie
標題 [心得] 呼應一下春光乍洩
時間 Fri Feb 16 13:24:48 2007
───────────────────────────────────
看過這部電影三次,第一次是一九九七年在戲院看的,記得當時新聞炒的焦點是張國榮與梁朝偉飾演一對同志情人,但是導演堅稱這不是一部同志電影,於是我的眼鏡先是塗上一層同志影像,然後又要塗去那層同志影像,坐在漆黑電影院裡的我,於是眼神昏亂,無法對焦。那個時期的我,選擇相信導演的話,除了這是他拍的片子之外,還有一點,「我不是很喜歡『同性戀』三個字被一窩蜂地拿來當作宣傳重點」。
然而,那是一九九七年;我發現,帶著那副塗上又塗去的眼鏡,走出電影院時,竟感覺有些暈眩。看不出所以然,或者,不想看出所以然。
這並不是一部快樂的電影,黎耀輝與何寶榮。一個說「他受傷的日子是我和他最開心的」,正是因為這種心態,才會讓對方覺得悶吧?在他沒受傷的時候,你懂不懂得如何開心?一個老是將「讓我們重新開始」掛在嘴邊,這句話,可以讓對方妥協,卻改變不了重新開始之後的兩個人。
於是,不開心加上重新開始,一次又一次輪迴。他們的眼光是望向對方的,只是沒能真的碰觸在一起。黎耀輝給輪迴搞得失去信心,無助到奢望買一堆煙回來,就可以讓情人不要出去。自由鳥,要的只是飛翔的自由,沒人說,他就一定是要飛走,除非,你逼他飛;他要的自由你給不起,於是,他的選擇,也同樣是錯誤。
其實我不知道在他們兩個之間,是否存在著幸福的可能;然而,我還是為了兩個人分開這件事情感覺到難過。
很久以後再看這部片,先是看的在網路上發現的劇本,王家衛的劇本,單獨來讀,也別有風味,不比電影更乏味。讀的時候,很多模糊的影像只靠記憶拼湊,當文字取勝的時候,我讀出來的不是同志片,而是想家的感覺。記得那天,我讀到一個人兀自落淚,剎那間,我好像也終於見過世界的盡頭了;如果連世界的盡頭都見過,你還會想再往前看到什麼?什麼都不想了,你只想轉身,回「家」。
不知道那是否貼近幾分導演當時的心境?他說他拍的是香港,是九七。在多年之後,我想我終於有些許領悟。
於是,我又將錄影帶借回來看,看了兩遍。當影像說話的時候,家的味道淡了,gay的意味加重。這是可以當作同志片好好收藏的一部片子,裡頭的肢體、燈光、服裝都好gay啊!如果我是gay,我想我會愛上梁朝偉飾演的黎耀輝吧!但我沒把握我們會開心的,他愛人的方式,真的好悶啊!當我把自己放在「愛上黎耀輝」的位置上,我似乎突然間明白了,為什麼,何寶榮會一再地離去。唉!我以為當黎耀輝明白了「寂寞的時候,每個人都一樣」的道理,他們倆會有再一次的機會,可惜,他已經不想這樣下去了。
當看到片尾演員名單,哥哥排名在梁朝偉前,我感到有些訝異,論戲份,梁是最重的,連哥哥都說,拍出來他像個男配角似的,不明白,在這裡,王導葫蘆裡又是擺了什麼。
常常還是會想念他。
哥哥在這部片子當中的演出,是需要被細細咀嚼的那種細膩,包裝在角色外表喧嘩的任性之下,層次豐富。
不知道我的想像可有幾分真確,但我認為,在這樣一個不能算是友善的大環境下,一個男同志藝人要飾演男同志角色,並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吧!大家看張國榮與梁朝偉,只想到異性戀飾演同性戀所要克服的心理障礙,卻沒想,在這種情形下,同性戀要飾演同性戀也可能面對另一種心理障礙?
所以我看霸王別姬與春光乍洩,心裡頭總是會特別地感覺到難受……
文章出處/http://kuso.cc/1fW&
作者 yyla (會家子) 看板 Leslie
標題 [心得] 呼應一下春光乍洩
時間 Fri Feb 16 13:24:48 2007
───────────────────────────────────
看過這部電影三次,第一次是一九九七年在戲院看的,記得當時新聞炒的焦點是張國榮與梁朝偉飾演一對同志情人,但是導演堅稱這不是一部同志電影,於是我的眼鏡先是塗上一層同志影像,然後又要塗去那層同志影像,坐在漆黑電影院裡的我,於是眼神昏亂,無法對焦。那個時期的我,選擇相信導演的話,除了這是他拍的片子之外,還有一點,「我不是很喜歡『同性戀』三個字被一窩蜂地拿來當作宣傳重點」。
然而,那是一九九七年;我發現,帶著那副塗上又塗去的眼鏡,走出電影院時,竟感覺有些暈眩。看不出所以然,或者,不想看出所以然。
這並不是一部快樂的電影,黎耀輝與何寶榮。一個說「他受傷的日子是我和他最開心的」,正是因為這種心態,才會讓對方覺得悶吧?在他沒受傷的時候,你懂不懂得如何開心?一個老是將「讓我們重新開始」掛在嘴邊,這句話,可以讓對方妥協,卻改變不了重新開始之後的兩個人。
於是,不開心加上重新開始,一次又一次輪迴。他們的眼光是望向對方的,只是沒能真的碰觸在一起。黎耀輝給輪迴搞得失去信心,無助到奢望買一堆煙回來,就可以讓情人不要出去。自由鳥,要的只是飛翔的自由,沒人說,他就一定是要飛走,除非,你逼他飛;他要的自由你給不起,於是,他的選擇,也同樣是錯誤。
其實我不知道在他們兩個之間,是否存在著幸福的可能;然而,我還是為了兩個人分開這件事情感覺到難過。
很久以後再看這部片,先是看的在網路上發現的劇本,王家衛的劇本,單獨來讀,也別有風味,不比電影更乏味。讀的時候,很多模糊的影像只靠記憶拼湊,當文字取勝的時候,我讀出來的不是同志片,而是想家的感覺。記得那天,我讀到一個人兀自落淚,剎那間,我好像也終於見過世界的盡頭了;如果連世界的盡頭都見過,你還會想再往前看到什麼?什麼都不想了,你只想轉身,回「家」。
不知道那是否貼近幾分導演當時的心境?他說他拍的是香港,是九七。在多年之後,我想我終於有些許領悟。
於是,我又將錄影帶借回來看,看了兩遍。當影像說話的時候,家的味道淡了,gay的意味加重。這是可以當作同志片好好收藏的一部片子,裡頭的肢體、燈光、服裝都好gay啊!如果我是gay,我想我會愛上梁朝偉飾演的黎耀輝吧!但我沒把握我們會開心的,他愛人的方式,真的好悶啊!當我把自己放在「愛上黎耀輝」的位置上,我似乎突然間明白了,為什麼,何寶榮會一再地離去。唉!我以為當黎耀輝明白了「寂寞的時候,每個人都一樣」的道理,他們倆會有再一次的機會,可惜,他已經不想這樣下去了。
當看到片尾演員名單,哥哥排名在梁朝偉前,我感到有些訝異,論戲份,梁是最重的,連哥哥都說,拍出來他像個男配角似的,不明白,在這裡,王導葫蘆裡又是擺了什麼。
常常還是會想念他。
哥哥在這部片子當中的演出,是需要被細細咀嚼的那種細膩,包裝在角色外表喧嘩的任性之下,層次豐富。
不知道我的想像可有幾分真確,但我認為,在這樣一個不能算是友善的大環境下,一個男同志藝人要飾演男同志角色,並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吧!大家看張國榮與梁朝偉,只想到異性戀飾演同性戀所要克服的心理障礙,卻沒想,在這種情形下,同性戀要飾演同性戀也可能面對另一種心理障礙?
所以我看霸王別姬與春光乍洩,心裡頭總是會特別地感覺到難受……
文章出處/http://kuso.cc/1fW&
【藍祖尉的電影筆記: 20060814】斑斕花內褲
煙火 發表於: 星期六 六月 02, 2007 1:03 am 促膝長談討論區
【藍祖尉的電影筆記: 20060814】斑斕花內褲
感謝藍祖尉老師授權轉載: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2980966
十年了,熱情繽紛的《春光乍洩》再度上市,而且附贈了一條花色內褲。
除了家人,有誰會送你內褲?
答案可能得多加個選項:情人。
但是,我的第三個選項是:行銷公關。
最近幾年來,我收過兩條內褲,都和家人與情人無關,而是來自電影公司的行銷公關。
第一條內褲是藏青色,那是1950、1960年代長大的孩子曾經習慣的內褲樣式,蘇照彬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愛情靈藥》,走的是Kuso路線,電影天馬行空,行銷策略也很另類,因此有了復古內褲的誕生。
問題是這款內褲,通常你不太敢穿,摸摸看看,不是放到衣櫃底層,就是隨手拋了,畢竟不好時時欣賞把玩。
第二條內褲則是五色斑斕的花內褲,包在新上市的《春光乍洩》新版DVD大紅禮盒中。
《春光乍洩》是王家衛1997年的扛鼎之作,當年的坎城影展選作世界首映後,在影展宮殿的大銀幕上,頹廢的光影和色彩,天涯浪子的放逐心情,不可告人的孽子情懷,飄泊無根的情海迷航,紅牌演員的肉身布施……都讓人看得目瞪口呆,王家衛的藝術大師地位在那一刻確立,張國榮也等於做了出櫃告白的暖身準備,梁朝偉的感情世界則更顯撲朔迷離,杜可風的攝影風貌,Contaeno Veloso的「鴿子歌」都成了影迷窩心的瑰寶。
1997年的夏天,台北的戲院搶鮮推出了《春光乍洩》,皮亞佐拉的探戈音樂和Frank Zappa的動聽情歌都成了我在電台中一播再播的搶手歌曲,至於台北木柵捷運在燈火輝煌中熱情奔馳時伴隨而來的「Happy Togrther」,更讓人熱血沸騰,王家衛親口告訴我:「解嚴後的台北,到處都充滿了生命力,我的電影只是要表現我對這塊土地上人民的敬意!」他做到了,不但木柵捷運轟傳國際,連遼寧街夜市都成了永恆的大地之歌了。
然而,影迷對《春光乍洩》的記憶是各不相同的,有人難忘南美大瀑布,有人嚮往世界最南的燈塔,更多的人對於張國榮與梁朝偉在片中就穿著小內褲在床上翻來滾去的戲念念難忘,戲是同志戲,情是同志情,大明星不再拘泥名氣與身段,就那樣吻過來滾過去的真情畢露,何等的敬業感人。
這條花內褲就是那間小房間的記憶濃縮,具現著南美的溫度,阿根廷的色澤,你還是不一定想要穿它,卻一定會想起電影的魅力。
十年光陰就這樣過去了,張國榮往生了,杜可風已經分道揚鑣了,這套DVD包含著電影、原聲帶和關淑怡白忙一場的《攝氏零度》紀錄片,王家衛從1996年搭機前往阿根廷一直到1997年完成電影原聲帶的告白也都收羅其中,再附上一張十周年的紀念海報,算是一次全紀錄了。
今天走進錄音間,一首接一首聽著原聲帶的音樂,我想起了1997年也同樣坐在麥可風前述說電影風情的自己。
【藍祖尉的電影筆記: 20060814】斑斕花內褲
感謝藍祖尉老師授權轉載: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2980966
十年了,熱情繽紛的《春光乍洩》再度上市,而且附贈了一條花色內褲。
除了家人,有誰會送你內褲?
答案可能得多加個選項:情人。
但是,我的第三個選項是:行銷公關。
最近幾年來,我收過兩條內褲,都和家人與情人無關,而是來自電影公司的行銷公關。
第一條內褲是藏青色,那是1950、1960年代長大的孩子曾經習慣的內褲樣式,蘇照彬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愛情靈藥》,走的是Kuso路線,電影天馬行空,行銷策略也很另類,因此有了復古內褲的誕生。
問題是這款內褲,通常你不太敢穿,摸摸看看,不是放到衣櫃底層,就是隨手拋了,畢竟不好時時欣賞把玩。
第二條內褲則是五色斑斕的花內褲,包在新上市的《春光乍洩》新版DVD大紅禮盒中。
《春光乍洩》是王家衛1997年的扛鼎之作,當年的坎城影展選作世界首映後,在影展宮殿的大銀幕上,頹廢的光影和色彩,天涯浪子的放逐心情,不可告人的孽子情懷,飄泊無根的情海迷航,紅牌演員的肉身布施……都讓人看得目瞪口呆,王家衛的藝術大師地位在那一刻確立,張國榮也等於做了出櫃告白的暖身準備,梁朝偉的感情世界則更顯撲朔迷離,杜可風的攝影風貌,Contaeno Veloso的「鴿子歌」都成了影迷窩心的瑰寶。
1997年的夏天,台北的戲院搶鮮推出了《春光乍洩》,皮亞佐拉的探戈音樂和Frank Zappa的動聽情歌都成了我在電台中一播再播的搶手歌曲,至於台北木柵捷運在燈火輝煌中熱情奔馳時伴隨而來的「Happy Togrther」,更讓人熱血沸騰,王家衛親口告訴我:「解嚴後的台北,到處都充滿了生命力,我的電影只是要表現我對這塊土地上人民的敬意!」他做到了,不但木柵捷運轟傳國際,連遼寧街夜市都成了永恆的大地之歌了。
然而,影迷對《春光乍洩》的記憶是各不相同的,有人難忘南美大瀑布,有人嚮往世界最南的燈塔,更多的人對於張國榮與梁朝偉在片中就穿著小內褲在床上翻來滾去的戲念念難忘,戲是同志戲,情是同志情,大明星不再拘泥名氣與身段,就那樣吻過來滾過去的真情畢露,何等的敬業感人。
這條花內褲就是那間小房間的記憶濃縮,具現著南美的溫度,阿根廷的色澤,你還是不一定想要穿它,卻一定會想起電影的魅力。
十年光陰就這樣過去了,張國榮往生了,杜可風已經分道揚鑣了,這套DVD包含著電影、原聲帶和關淑怡白忙一場的《攝氏零度》紀錄片,王家衛從1996年搭機前往阿根廷一直到1997年完成電影原聲帶的告白也都收羅其中,再附上一張十周年的紀念海報,算是一次全紀錄了。
今天走進錄音間,一首接一首聽著原聲帶的音樂,我想起了1997年也同樣坐在麥可風前述說電影風情的自己。
【藍祖尉的電影筆記: 20050816】世紀末華麗
煙火 發表於: 星期六 六月 02, 2007 1:13 am 促膝長談討論區
【藍祖尉的電影筆記: 20050816】世紀末華麗
感謝藍祖尉老師授權轉載: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391613
不能讓人心馳神往,就不叫好電影,《春光乍洩》就是一部讓人熱血沸騰的電影!
1997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那一年香港從英國手中交到了中國,那年六月,《春光乍洩》和《第五元素》先後於台北上映,那年六月,霪雨紛飛,政治嘈雜。難得的快樂,唯一的快樂,全靠電影院裡的好看電影。
只因為有朋友再提到了張國榮,所以就重看了《春光乍洩》,就想起了1997年《春光乍洩》和《第五元素》炒熱台灣電影市場的往事。
王家衛┼張叔平┼杜可風=?
你的答案是什麼?
盧貝松┼丹維爾┼尚保羅高帝耶=?
你的答案又是什麼?
我的第一個答案是:浪漫。
極度的浪漫。
我的第二個答案則是:狂想。
激越的狂想。
不論是浪漫或狂想,《春光乍洩》和《第五元素》光影交織,聲光交響的情景,卻不折不扣,構成了一場世紀末的視覺饗宴。
因為是世紀末,所以華麗是絕對必要的。
世紀末,又遭逢香港驚天動地的分水嶺,不華麗如何顯得出心靈的蒼白浮動?
站在世紀末的高峰,探索未知的二十三世紀,不華麗如何雕砌得出海市幻影?
王家衛的華麗是暈黃、輝煌、但又斑駁的。
梁朝偉的心情是像那盞始終看不清楚全貌的瀑布燈?還是他房間花不隆咚,讓人對不清焦距的彩紋壁紙?
花色斑斕是美麗的偽裝,就像生物世界的保護色一樣,本來就不想讓人懂。而且,讓看不懂的人頭暈眩迷,有什麼不好?又有什麼不對?只有剋星,才能穿透保護色,一舉擒獲獵物。一旦遇上剋星,不認命,又能怎麼辦?
沒有人知道張國榮和梁朝偉為什麼一定要點著大燈,燈火通明地睡大覺?燈火下掙扎的欲望,其實就像燈光下搖晃的人形,越光亮,影越亂,只有更添寂寞。
華麗和斑駁本來就只有一線之隔,分寸掌握,靠的是導演的才情和直覺。
其次則是場面的調度和鏡頭的運動旋律。
酒肆狂歡出來,酒意深濃的張國榮腳步已蹣跚,但是意識依然清明,他可以不抬頭,不直視,就像一個觸角靈敏的生物,清楚收到牆腳邊有人在等他的訊息。
等他窩進計程車內,透過後車窗,讓梁朝偉的人形就浮動在車窗後,然後再悄悄地側過頭來,告訴所有的觀眾,他的視而不見,是一種故意,是一種姿態,是一種折磨。
戲,可以不要對白,就說出跳動的情緒。一字不出,意境盡出,最是高明。
繞旋瀑布的鏡頭,環繞世界盡頭燈塔的鏡頭運動,都有明確的節奏旋律,準確傳達出人們面對自然奇觀的感動與冥思。
但是另外有一種不規則的運動,發生在:
(1) 午夜床邊,梁朝偉和張國榮兩個相對觀點,兩個相對個體的凝視;
(2) 張震和梁朝偉行前話別的擁抱,慢動作中的抽格;
(3) 高反差,強背光的小廣場足球賽,人物走位和鏡位出入的矛盾相悖。
(1) 不規則,造成了喜趣的情境對比。
(2) 不規則,點出了當事人猶豫難安的離別心情。
(3) 不規則,營建了閃動跳躍的莫名意念。
規律,往往是人們自以為是的必然;不規律,卻可能才是自然的必然。當我們習慣於自以為是的規律的時候,人為的不規律,卻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我們不敢面對,羞於面對,或者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的生命真相。
王家衛用他的理性與知性,帶領我們走進一個感性充沛的世紀末情欲殿堂。
相對地,盧貝松卻是用他的感性與任性,堆砌一個頹廢至極的世紀末迷宮。
迷宮的設計師,一筆一畫,都有巧思光華。但是,走進迷宮的人們,卻膛目結舌,把不定自己的羅盤方位。
所以,我們只能驚訝於機械企鵝般的外星救世主造型,以及體能與智能完全不成比例的尷尬。
所以,我們只能像蜜拉.喬娃薇琪一樣,茫茫於三度空間的交通亂像,進退失據,只好捨身蹤躍,投身於不可知的未來。
所以,我們只好羨慕盧貝松可以有那麼多優渥的空間和財力,把習見的電影公式:警匪追逐、希特勒式歹徒、海天旅遊、單槍戰群魔、愛情至上論……逐一換穿上銀子鑄造的新衣,炫死你、迷死你、暈死你……
銀子不是萬能物,但是沒有銀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肯定是很難具像華麗的;但是沒有了想像力,再多的銀子,也鋪串不出亮晶晶的觀影喜悅。
盧貝松捉住了銀子,就像神勇的「賓漢」,捉準了韁繩,駕馭著他的想像力馬車往前狂奔,買票上車的你,隨車顛奔,快意吼叫,激情飛天,車停走人,汗流浹背,心滿意足。
我們的觀影資料庫裡,有太多看過就忘的膠片和青春,一旦得能巧遇讓我們銘記於心的作品,就當高歌歡唱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兩千年前的曹孟德就這樣唱過了,今天的我們,更沒啥好猶豫的。
【藍祖尉的電影筆記: 20050816】世紀末華麗
感謝藍祖尉老師授權轉載: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391613
不能讓人心馳神往,就不叫好電影,《春光乍洩》就是一部讓人熱血沸騰的電影!
1997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那一年香港從英國手中交到了中國,那年六月,《春光乍洩》和《第五元素》先後於台北上映,那年六月,霪雨紛飛,政治嘈雜。難得的快樂,唯一的快樂,全靠電影院裡的好看電影。
只因為有朋友再提到了張國榮,所以就重看了《春光乍洩》,就想起了1997年《春光乍洩》和《第五元素》炒熱台灣電影市場的往事。
王家衛┼張叔平┼杜可風=?
你的答案是什麼?
盧貝松┼丹維爾┼尚保羅高帝耶=?
你的答案又是什麼?
我的第一個答案是:浪漫。
極度的浪漫。
我的第二個答案則是:狂想。
激越的狂想。
不論是浪漫或狂想,《春光乍洩》和《第五元素》光影交織,聲光交響的情景,卻不折不扣,構成了一場世紀末的視覺饗宴。
因為是世紀末,所以華麗是絕對必要的。
世紀末,又遭逢香港驚天動地的分水嶺,不華麗如何顯得出心靈的蒼白浮動?
站在世紀末的高峰,探索未知的二十三世紀,不華麗如何雕砌得出海市幻影?
王家衛的華麗是暈黃、輝煌、但又斑駁的。
梁朝偉的心情是像那盞始終看不清楚全貌的瀑布燈?還是他房間花不隆咚,讓人對不清焦距的彩紋壁紙?
花色斑斕是美麗的偽裝,就像生物世界的保護色一樣,本來就不想讓人懂。而且,讓看不懂的人頭暈眩迷,有什麼不好?又有什麼不對?只有剋星,才能穿透保護色,一舉擒獲獵物。一旦遇上剋星,不認命,又能怎麼辦?
沒有人知道張國榮和梁朝偉為什麼一定要點著大燈,燈火通明地睡大覺?燈火下掙扎的欲望,其實就像燈光下搖晃的人形,越光亮,影越亂,只有更添寂寞。
華麗和斑駁本來就只有一線之隔,分寸掌握,靠的是導演的才情和直覺。
其次則是場面的調度和鏡頭的運動旋律。
酒肆狂歡出來,酒意深濃的張國榮腳步已蹣跚,但是意識依然清明,他可以不抬頭,不直視,就像一個觸角靈敏的生物,清楚收到牆腳邊有人在等他的訊息。
等他窩進計程車內,透過後車窗,讓梁朝偉的人形就浮動在車窗後,然後再悄悄地側過頭來,告訴所有的觀眾,他的視而不見,是一種故意,是一種姿態,是一種折磨。
戲,可以不要對白,就說出跳動的情緒。一字不出,意境盡出,最是高明。
繞旋瀑布的鏡頭,環繞世界盡頭燈塔的鏡頭運動,都有明確的節奏旋律,準確傳達出人們面對自然奇觀的感動與冥思。
但是另外有一種不規則的運動,發生在:
(1) 午夜床邊,梁朝偉和張國榮兩個相對觀點,兩個相對個體的凝視;
(2) 張震和梁朝偉行前話別的擁抱,慢動作中的抽格;
(3) 高反差,強背光的小廣場足球賽,人物走位和鏡位出入的矛盾相悖。
(1) 不規則,造成了喜趣的情境對比。
(2) 不規則,點出了當事人猶豫難安的離別心情。
(3) 不規則,營建了閃動跳躍的莫名意念。
規律,往往是人們自以為是的必然;不規律,卻可能才是自然的必然。當我們習慣於自以為是的規律的時候,人為的不規律,卻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我們不敢面對,羞於面對,或者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的生命真相。
王家衛用他的理性與知性,帶領我們走進一個感性充沛的世紀末情欲殿堂。
相對地,盧貝松卻是用他的感性與任性,堆砌一個頹廢至極的世紀末迷宮。
迷宮的設計師,一筆一畫,都有巧思光華。但是,走進迷宮的人們,卻膛目結舌,把不定自己的羅盤方位。
所以,我們只能驚訝於機械企鵝般的外星救世主造型,以及體能與智能完全不成比例的尷尬。
所以,我們只能像蜜拉.喬娃薇琪一樣,茫茫於三度空間的交通亂像,進退失據,只好捨身蹤躍,投身於不可知的未來。
所以,我們只好羨慕盧貝松可以有那麼多優渥的空間和財力,把習見的電影公式:警匪追逐、希特勒式歹徒、海天旅遊、單槍戰群魔、愛情至上論……逐一換穿上銀子鑄造的新衣,炫死你、迷死你、暈死你……
銀子不是萬能物,但是沒有銀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肯定是很難具像華麗的;但是沒有了想像力,再多的銀子,也鋪串不出亮晶晶的觀影喜悅。
盧貝松捉住了銀子,就像神勇的「賓漢」,捉準了韁繩,駕馭著他的想像力馬車往前狂奔,買票上車的你,隨車顛奔,快意吼叫,激情飛天,車停走人,汗流浹背,心滿意足。
我們的觀影資料庫裡,有太多看過就忘的膠片和青春,一旦得能巧遇讓我們銘記於心的作品,就當高歌歡唱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兩千年前的曹孟德就這樣唱過了,今天的我們,更沒啥好猶豫的。
影評《春光乍洩》讓開始重新我們吧
煙火 發表於: 星期一 六月 25, 2007 1:17 am 促膝長談討論區
轉載自【東森新聞報】: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527/17/eyit.html
直到待役的那段期間才完整的把王家衛團隊的《春光乍洩》看完,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怎麼久才去把這部片找出來看完,不過此時此刻的我終於可以把這篇停滯腦中已久的觀影心得完成,雖然距離看完電影僅僅相隔了一年多,但這期間的人事交替卻讓我對時光的變遷有點力不從心之感,但是至少在此片上映的十週年前寫成,我希望自己可以很牽強地對身邊周遭的人事物說:「讓我們重新開始。」
以一個東方社會體系的觀眾來說,能看到一部將愛情表達得那麼如此純熟的作品,老實說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或然,恰巧這部電影又是一部很容易被模糊焦點的同志電影,今天以《春光乍洩》回頭檢視國內外的同志片,我只想用一句話來檢帶過就好,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真的如我們所想如此的簡易扼要?
觀眾應該注目的不是開頭的床戲,那只是標明身分關係的過程,一對有性關係的同性戀男子和一對有性關係的男女以及一對有性關係的女女其實真正的差別在於愛情的本質。在短短的數十分鐘內,我們很難去判別到劇中人物性體驗的差異,有的電影以為「喔!接吻了!」「喔!做愛了」就足以概括一部電影情感層面的強度,所謂近代疏離式愛情的定義我想並不是真正的漠不關心,真正的疏離,而是在這個寂寞孤獨且短暫的人生中真正的感受到對方的心跳,你的,我的,張震的,何耀輝的,張國榮的,梁朝偉的。
「為什麼愛一個人要分男的女的,我X他祖宗十八代的同性戀、異性戀和雙性戀!」這是我在最近亂寫的小說自己有感而發的台詞。
也許很多時侯我內心的旁白是「為什麼一部電影要分臺灣的好萊塢的,或是同志片呢?」
這會不會是一種碰觸不到而強說愁的藉口呢?
「在異地」成了重新開始的催化劑,只是孤寂被放大檢視,對方輪廓的真正浮現,如果一對戀人真的能經歷一段旅程,我想那代表的是彼此承受住了對方孤寂不安的劑量,「在異地」也許是一種情感放大的縮影,把情感結構的放大重現。
而黎耀輝和何寶榮兩人的感情糾葛從某個角度都僅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幾種型態,我個人認為整個劇情所呈現出來對於情感描述的精準與強度,是整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
何寶榮於失愛之後,依然在他熟悉的酒吧與人共舞,此時肢體的記憶卻停留在他與黎耀輝共舞的情景裡。小張說,有些事情用耳朵聽比用眼睛看來得清楚,何寶榮聞著過往時空的味道,不禁失聲痛哭。
而黎耀輝嗟嘆著為何到達了目的時,終究還是孤單一人。必須得坦承自己在情感面的脆弱,因為情感本身就是一件很脆弱的事情。
最近在電視新聞聽到關於對張震的報導,大意是張震在歷屆坎城影展中都是以非主線男主角的身分出席,所以很難受到真正的注目。在我接連看了《手》和複習《春光乍洩》之後,不能不否認張震本身在電影給人的感覺都會自然而然有一種另類的感覺,不只是口條的問題, 而是張震的演出往往最後都會成為很特殊的穿插,或許在某些作品中,張震的出現就是一種帶點實驗精神的氛圍。
而在《春光乍洩》這部電影中,張震所飾演的臺灣男孩小張卻很成功地扮演了劇情和微妙關係的轉折點,「在異地」一個陌生且熟悉的臉孔,前一段感情的失落襲上心頭,而何寶榮所掘出的窟窿竟成了孤獨的黑洞。像冰河流轉般的緩慢而不自知,直到小張離去的那一天,兩人才知道彼此的情感已經預設了某種想念。
我很喜歡小張帶著黎耀輝的不開心到世界的盡頭,從酒吧到最後梁朝偉坐在捷運做為結局的整場戲。小張最後沒有聽到黎耀輝說了什麼,僅聽見了兩聲很像哭聲的聲音,我只能這樣臆測,或許人在真正悲傷的時候,任何的言語和文字都是一種很沉重的負擔,要說出來是一件很稀薄的事情,但也或許是酒吧太吵了吧!真正的愛情、情感亦或稱之感情的東西是什麼?僅僅是眼淚或是忌妒爭吵等等顯而易見的表象所能說服我們的嗎?當我們撐著皮相而將疲憊不堪的情感塞進無關緊要的角落中,也或許在那些應該言說而怯懦表達的場景中暗自神傷,如能愛過,如能真正地愛過,無論是任何形式,對任何一個人,當我們已經聽到自己以及對方的心跳聲時,在我愛你或是我喜歡你的禁語尚未從嘴形透露秘密之際,亦或被一段感情籠罩一段時日,而困惑終日之際,倘若我們聽到彼此的心跳聲,真正的聽到,也許就無關感情的濃烈疏離了。
如能Happy Together該有多好。
註:黎耀輝和何寶榮除了是劇中人物的姓名,同時也是此片的助理攝影。
●東森論壇徵稿區→http://www.ettoday.com/write/●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ettoday.com
(●作者gohole,男,高雄縣人。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轉載自【東森新聞報】: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527/17/eyit.html
直到待役的那段期間才完整的把王家衛團隊的《春光乍洩》看完,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怎麼久才去把這部片找出來看完,不過此時此刻的我終於可以把這篇停滯腦中已久的觀影心得完成,雖然距離看完電影僅僅相隔了一年多,但這期間的人事交替卻讓我對時光的變遷有點力不從心之感,但是至少在此片上映的十週年前寫成,我希望自己可以很牽強地對身邊周遭的人事物說:「讓我們重新開始。」
以一個東方社會體系的觀眾來說,能看到一部將愛情表達得那麼如此純熟的作品,老實說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或然,恰巧這部電影又是一部很容易被模糊焦點的同志電影,今天以《春光乍洩》回頭檢視國內外的同志片,我只想用一句話來檢帶過就好,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真的如我們所想如此的簡易扼要?
觀眾應該注目的不是開頭的床戲,那只是標明身分關係的過程,一對有性關係的同性戀男子和一對有性關係的男女以及一對有性關係的女女其實真正的差別在於愛情的本質。在短短的數十分鐘內,我們很難去判別到劇中人物性體驗的差異,有的電影以為「喔!接吻了!」「喔!做愛了」就足以概括一部電影情感層面的強度,所謂近代疏離式愛情的定義我想並不是真正的漠不關心,真正的疏離,而是在這個寂寞孤獨且短暫的人生中真正的感受到對方的心跳,你的,我的,張震的,何耀輝的,張國榮的,梁朝偉的。
「為什麼愛一個人要分男的女的,我X他祖宗十八代的同性戀、異性戀和雙性戀!」這是我在最近亂寫的小說自己有感而發的台詞。
也許很多時侯我內心的旁白是「為什麼一部電影要分臺灣的好萊塢的,或是同志片呢?」
這會不會是一種碰觸不到而強說愁的藉口呢?
「在異地」成了重新開始的催化劑,只是孤寂被放大檢視,對方輪廓的真正浮現,如果一對戀人真的能經歷一段旅程,我想那代表的是彼此承受住了對方孤寂不安的劑量,「在異地」也許是一種情感放大的縮影,把情感結構的放大重現。
而黎耀輝和何寶榮兩人的感情糾葛從某個角度都僅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幾種型態,我個人認為整個劇情所呈現出來對於情感描述的精準與強度,是整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
何寶榮於失愛之後,依然在他熟悉的酒吧與人共舞,此時肢體的記憶卻停留在他與黎耀輝共舞的情景裡。小張說,有些事情用耳朵聽比用眼睛看來得清楚,何寶榮聞著過往時空的味道,不禁失聲痛哭。
而黎耀輝嗟嘆著為何到達了目的時,終究還是孤單一人。必須得坦承自己在情感面的脆弱,因為情感本身就是一件很脆弱的事情。
最近在電視新聞聽到關於對張震的報導,大意是張震在歷屆坎城影展中都是以非主線男主角的身分出席,所以很難受到真正的注目。在我接連看了《手》和複習《春光乍洩》之後,不能不否認張震本身在電影給人的感覺都會自然而然有一種另類的感覺,不只是口條的問題, 而是張震的演出往往最後都會成為很特殊的穿插,或許在某些作品中,張震的出現就是一種帶點實驗精神的氛圍。
而在《春光乍洩》這部電影中,張震所飾演的臺灣男孩小張卻很成功地扮演了劇情和微妙關係的轉折點,「在異地」一個陌生且熟悉的臉孔,前一段感情的失落襲上心頭,而何寶榮所掘出的窟窿竟成了孤獨的黑洞。像冰河流轉般的緩慢而不自知,直到小張離去的那一天,兩人才知道彼此的情感已經預設了某種想念。
我很喜歡小張帶著黎耀輝的不開心到世界的盡頭,從酒吧到最後梁朝偉坐在捷運做為結局的整場戲。小張最後沒有聽到黎耀輝說了什麼,僅聽見了兩聲很像哭聲的聲音,我只能這樣臆測,或許人在真正悲傷的時候,任何的言語和文字都是一種很沉重的負擔,要說出來是一件很稀薄的事情,但也或許是酒吧太吵了吧!真正的愛情、情感亦或稱之感情的東西是什麼?僅僅是眼淚或是忌妒爭吵等等顯而易見的表象所能說服我們的嗎?當我們撐著皮相而將疲憊不堪的情感塞進無關緊要的角落中,也或許在那些應該言說而怯懦表達的場景中暗自神傷,如能愛過,如能真正地愛過,無論是任何形式,對任何一個人,當我們已經聽到自己以及對方的心跳聲時,在我愛你或是我喜歡你的禁語尚未從嘴形透露秘密之際,亦或被一段感情籠罩一段時日,而困惑終日之際,倘若我們聽到彼此的心跳聲,真正的聽到,也許就無關感情的濃烈疏離了。
如能Happy Together該有多好。
註:黎耀輝和何寶榮除了是劇中人物的姓名,同時也是此片的助理攝影。
●東森論壇徵稿區→http://www.ettoday.com/write/●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ettoday.com
(●作者gohole,男,高雄縣人。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2009/06/08
影評.《春光乍洩》讓開始重新我們吧
原址已被移除‧文章日期:2007/05/28 00:23
記者:gohole
直到待役的那段期間才完整的把王家衛團隊的《春光乍洩》看完,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怎麼久才去把這部片找出來看完,不過此時此刻的我終於可以把這篇停滯腦中已久的觀影心得完成,雖然距離看完電影僅僅相隔了一年多,但這期間的人事交替卻讓我對時光的變遷有點力不從心之感,但是至少在此片上映的十週年前寫成,我希望自己可以很牽強地對身邊周遭的人事物說:「讓我們重新開始。」
以一個東方社會體系的觀眾來說,能看到一部將愛情表達得那麼如此純熟的作品,老實說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或然,恰巧這部電影又是一部很容易被模糊焦點的同志電影,今天以《春光乍洩》回頭檢視國內外的同志片,我只想用一句話來檢帶過就好,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真的如我們所想如此的簡易扼要?
觀眾應該注目的不是開頭的床戲,那只是標明身分關係的過程,一對有性關係的同性戀男子和一對有性關係的男女以及一對有性關係的女女其實真正的差別在於愛情的本質。在短短的數十分鐘內,我們很難去判別到劇中人物性體驗的差異,有的電影以為「喔!接吻了!」「喔!做愛了」就足以概括一部電影情感層面的強度,所謂近代疏離式愛情的定義我想並不是真正的漠不關心,真正的疏離,而是在這個寂寞孤獨且短暫的人生中真正的感受到對方的心跳,你的,我的,張震的,何耀輝的,張國榮的,梁朝偉的。
「為什麼愛一個人要分男的女的,我X他祖宗十八代的同性戀、異性戀和雙性戀!」這是我在最近亂寫的小說自己有感而發的台詞。
也許很多時侯我內心的旁白是「為什麼一部電影要分臺灣的好萊塢的,或是同志片呢?」
這會不會是一種碰觸不到而強說愁的藉口呢?
「在異地」成了重新開始的催化劑,只是孤寂被放大檢視,對方輪廓的真正浮現,如果一對戀人真的能經歷一段旅程,我想那代表的是彼此承受住了對方孤寂不安的劑量,「在異地」也許是一種情感放大的縮影,把情感結構的放大重現。
而黎耀輝和何寶榮兩人的感情糾葛從某個角度都僅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幾種型態,我個人認為整個劇情所呈現出來對於情感描述的精準與強度,是整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
何寶榮於失愛之後,依然在他熟悉的酒吧與人共舞,此時肢體的記憶卻停留在他與黎耀輝共舞的情景裡。小張說,有些事情用耳朵聽比用眼睛看來得清楚,何寶榮聞著過往時空的味道,不禁失聲痛哭。
而黎耀輝嗟嘆著為何到達了目的時,終究還是孤單一人。必須得坦承自己在情感面的脆弱,因為情感本身就是一件很脆弱的事情。
最近在電視新聞聽到關於對張震的報導,大意是張震在歷屆坎城影展中都是以非主線男主角的身分出席,所以很難受到真正的注目。在我接連看了《手》和複習《春光乍洩》之後,不能不否認張震本身在電影給人的感覺都會自然而然有一種另類的感覺,不只是口條的問題, 而是張震的演出往往最後都會成為很特殊的穿插,或許在某些作品中,張震的出現就是一種帶點實驗精神的氛圍。
而在《春光乍洩》這部電影中,張震所飾演的臺灣男孩小張卻很成功地扮演了劇情和微妙關係的轉折點,「在異地」一個陌生且熟悉的臉孔,前一段感情的失落襲上心頭,而何寶榮所掘出的窟窿竟成了孤獨的黑洞。像冰河流轉般的緩慢而不自知,直到小張離去的那一天,兩人才知道彼此的情感已經預設了某種想念。
我很喜歡小張帶著黎耀輝的不開心到世界的盡頭,從酒吧到最後梁朝偉坐在捷運做為結局的整場戲。小張最後沒有聽到黎耀輝說了什麼,僅聽見了兩聲很像哭聲的聲音,我只能這樣臆測,或許人在真正悲傷的時候,任何的言語和文字都是一種很沉重的負擔,要說出來是一件很稀薄的事情,但也或許是酒吧太吵了吧!真正的愛情、情感亦或稱之感情的東西是什麼?僅僅是眼淚或是忌妒爭吵等等顯而易見的表象所能說服我們的嗎?當我們撐著皮相而將疲憊不堪的情感塞進無關緊要的角落中,也或許在那些應該言說而怯懦表達的場景中暗自神傷,如能愛過,如能真正地愛過,無論是任何形式,對任何一個人,當我們已經聽到自己以及對方的心跳聲時,在我愛你或是我喜歡你的禁語尚未從嘴形透露秘密之際,亦或被一段感情籠罩一段時日,而困惑終日之際,倘若我們聽到彼此的心跳聲,真正的聽到,也許就無關感情的濃烈疏離了。 如能Happy Together該有多好。
註:黎耀輝和何寶榮除了是劇中人物的姓名,同時也是此片的助理攝影。
●東森論壇徵稿區→http://www.ettoday.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 public@ettoday.com
(●作者gohole,男,高雄縣人。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記者:gohole
直到待役的那段期間才完整的把王家衛團隊的《春光乍洩》看完,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怎麼久才去把這部片找出來看完,不過此時此刻的我終於可以把這篇停滯腦中已久的觀影心得完成,雖然距離看完電影僅僅相隔了一年多,但這期間的人事交替卻讓我對時光的變遷有點力不從心之感,但是至少在此片上映的十週年前寫成,我希望自己可以很牽強地對身邊周遭的人事物說:「讓我們重新開始。」
以一個東方社會體系的觀眾來說,能看到一部將愛情表達得那麼如此純熟的作品,老實說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或然,恰巧這部電影又是一部很容易被模糊焦點的同志電影,今天以《春光乍洩》回頭檢視國內外的同志片,我只想用一句話來檢帶過就好,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真的如我們所想如此的簡易扼要?
觀眾應該注目的不是開頭的床戲,那只是標明身分關係的過程,一對有性關係的同性戀男子和一對有性關係的男女以及一對有性關係的女女其實真正的差別在於愛情的本質。在短短的數十分鐘內,我們很難去判別到劇中人物性體驗的差異,有的電影以為「喔!接吻了!」「喔!做愛了」就足以概括一部電影情感層面的強度,所謂近代疏離式愛情的定義我想並不是真正的漠不關心,真正的疏離,而是在這個寂寞孤獨且短暫的人生中真正的感受到對方的心跳,你的,我的,張震的,何耀輝的,張國榮的,梁朝偉的。
「為什麼愛一個人要分男的女的,我X他祖宗十八代的同性戀、異性戀和雙性戀!」這是我在最近亂寫的小說自己有感而發的台詞。
也許很多時侯我內心的旁白是「為什麼一部電影要分臺灣的好萊塢的,或是同志片呢?」
這會不會是一種碰觸不到而強說愁的藉口呢?
「在異地」成了重新開始的催化劑,只是孤寂被放大檢視,對方輪廓的真正浮現,如果一對戀人真的能經歷一段旅程,我想那代表的是彼此承受住了對方孤寂不安的劑量,「在異地」也許是一種情感放大的縮影,把情感結構的放大重現。
而黎耀輝和何寶榮兩人的感情糾葛從某個角度都僅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幾種型態,我個人認為整個劇情所呈現出來對於情感描述的精準與強度,是整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
何寶榮於失愛之後,依然在他熟悉的酒吧與人共舞,此時肢體的記憶卻停留在他與黎耀輝共舞的情景裡。小張說,有些事情用耳朵聽比用眼睛看來得清楚,何寶榮聞著過往時空的味道,不禁失聲痛哭。
而黎耀輝嗟嘆著為何到達了目的時,終究還是孤單一人。必須得坦承自己在情感面的脆弱,因為情感本身就是一件很脆弱的事情。
最近在電視新聞聽到關於對張震的報導,大意是張震在歷屆坎城影展中都是以非主線男主角的身分出席,所以很難受到真正的注目。在我接連看了《手》和複習《春光乍洩》之後,不能不否認張震本身在電影給人的感覺都會自然而然有一種另類的感覺,不只是口條的問題, 而是張震的演出往往最後都會成為很特殊的穿插,或許在某些作品中,張震的出現就是一種帶點實驗精神的氛圍。
而在《春光乍洩》這部電影中,張震所飾演的臺灣男孩小張卻很成功地扮演了劇情和微妙關係的轉折點,「在異地」一個陌生且熟悉的臉孔,前一段感情的失落襲上心頭,而何寶榮所掘出的窟窿竟成了孤獨的黑洞。像冰河流轉般的緩慢而不自知,直到小張離去的那一天,兩人才知道彼此的情感已經預設了某種想念。
我很喜歡小張帶著黎耀輝的不開心到世界的盡頭,從酒吧到最後梁朝偉坐在捷運做為結局的整場戲。小張最後沒有聽到黎耀輝說了什麼,僅聽見了兩聲很像哭聲的聲音,我只能這樣臆測,或許人在真正悲傷的時候,任何的言語和文字都是一種很沉重的負擔,要說出來是一件很稀薄的事情,但也或許是酒吧太吵了吧!真正的愛情、情感亦或稱之感情的東西是什麼?僅僅是眼淚或是忌妒爭吵等等顯而易見的表象所能說服我們的嗎?當我們撐著皮相而將疲憊不堪的情感塞進無關緊要的角落中,也或許在那些應該言說而怯懦表達的場景中暗自神傷,如能愛過,如能真正地愛過,無論是任何形式,對任何一個人,當我們已經聽到自己以及對方的心跳聲時,在我愛你或是我喜歡你的禁語尚未從嘴形透露秘密之際,亦或被一段感情籠罩一段時日,而困惑終日之際,倘若我們聽到彼此的心跳聲,真正的聽到,也許就無關感情的濃烈疏離了。 如能Happy Together該有多好。
註:黎耀輝和何寶榮除了是劇中人物的姓名,同時也是此片的助理攝影。
●東森論壇徵稿區→http://www.ettoday.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 public@ettoday.com
(●作者gohole,男,高雄縣人。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