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4

《英雄本色》影片介紹

資料整理 蕙婷

出品 新藝城/ 監製:徐克 / 導演:吳宇森/ 美術指導:雷志良/ 編劇:吳宇森、陳慶嘉、梁淑華

剪接:金馬
攝影指導:黃永恒
服裝指導:余家安
動作指導:董偉、柯受良
配樂:胡大為
(主題曲『當年情』由顧嘉輝作曲,黃霑作詞,張國榮主唱。)


首映:1986.8.2/ 票房:34,651,324

獲第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 (黃永恆 )、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作曲 (顧家輝)等多項提名,最後並獲最佳影片及最佳男主角 (周潤發) 兩項大獎;

獲第23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 (吳宇森)、最佳男主角 (狄龍)、最佳攝影 (黃永恒)、最佳錄音 (新藝城公司)。

2005年被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電影評論學會選為中國百大電影第二名(為港產片之首)


--------------------------------------------------------------------------------

角色介紹:

宋子豪 (豪哥)(狄龍飾):香港黑社會大哥,以印刷偽鈔為生,為人重情好義。為了弟弟打算退出江湖,卻在最後一次買賣時遭人出賣,父親亦因而被殺,造成兄弟兩人反目成仇。

李馬克 (Mark哥)(周潤發飾):香港黑社會大哥,宋子豪的好兄弟,是個血性男兒,平生最恨被人瞧不起。豪在台灣出事後隻身尋仇,亦因此中鎗而變成殘廢,但他一直忍辱負重地等豪出獄,希望和他再度聯手闖蕩江湖。

宋子杰 (張國榮飾):宋子豪的弟弟,是警隊中的督察,為人衝動單純。本來不知道豪的黑社會身份,對這個哥哥敬愛有佳,知道真相後一度不諒解豪,不願和他相認。

譚成 (李子雄飾):本為豪及Mark的手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是個奸險之徒。

Jackie (朱寶意飾):宋子杰的女友,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個性單純迷糊,間接害死自己未來的公公。但她個性善良,一直希望能從中調解,讓子豪和子杰言歸於好。

堅叔 (曾江飾):計程車公司老闆,本身亦曾入獄,因此專收不為社會接受的出獄人士為員工,子豪回港後亦投靠他。是個有情有義的人。

台灣探長 (吳宇森客串演出):負責拘捕豪及偵緝Mark及成等人的案件。

音樂學院評審 (徐克客串):汽車的玻璃被Jackie失手打破。



--------------------------------------------------------------------------------

劇情介紹:

宋子豪和Mark同是黑社會偽鈔集團的核心分子,兩人亦情同手足。子豪為了考上警校的弟弟,決心幹完在台灣的最後一筆買賣後,就退出江湖。然而子豪卻在這次交易中遭手下譚成出賣、被捕入獄,父親亦遭殺害,使弟弟子杰對他恨之入骨;Mark則為子豪赴台灣尋仇,卻不幸中槍成了殘廢,在幫裡的地位一落千丈。
出獄後的子豪一心想改頭換面、重新做人,但他面對的卻是對自己毫不諒解的弟弟、雖成了殘廢卻一心要和他再度共闖天下的Mark、及不擇手段地逼他重出江湖的譚成…


--------------------------------------------------------------------------------

電影詳談:

以黑幫、江湖為主題的電影歷來是香港電影中的強勢類型,不覺間見證了香港電影及社會的熙鬧落寞、滄海桑田。江湖片的發韌,早在六七十年代張徹導演的電影中已隱約可現,那是善惡分明、且陽剛味十足的男性世界。

《英雄本色》最早是1967年由龍剛導演的同名電影。龍剛的版本受六十年代日本的一系列「太陽族」電影(描述暴走族男女自甘墮落的故事)影響,描述爆竊慣匪李卓雄(謝賢)出獄後,決意改過自新,不再涉足江湖,為免影響弟弟李志琛(王偉),而一直隱瞞曾入獄的事。匪幫大佬獨眼龍(石堅)見雄拒絕再入夥,遂利用志琛逼卓雄就範。卓雄堅持不屈,最後為保志琛之清白,獨自承擔一切,再度入獄。


八十年代中期,吳宇森(張徹的得意門生)正值電影生涯停滯不前的困境,在徐克的幫助下,於1986年執導了新版《英雄本色》,由狄龍、周潤發、張國榮主演。新版的主要情節與龍剛版本相同,亦與一般江湖片一樣,是一部宣揚江湖義氣、親情和友情、導人改惡從善的電影,但黑幫兄弟間的情義、仇殺在吳宇森的導演下變得異常凶險,吳宇森亦能把中國傳統情感和當代動作片元素相結合,在硬朗的男性情誼內,注入蕩氣回腸的柔情元素,形成獨樹一幟的浪漫主義英雄風格,據說這是受日本暴力大導深作欣二及黑幫片(yakuza films)大導石井輝男的影響。吳宇森在《英雄本色》內拍攝的唯美鎗戰暴力、描寫的兄弟間的情義和手足情成為日後的經典,形成他往後作品的「暴力美學」風格。

《英雄本色》在香港上映後,曾獲得海外一些電影專家及媒體的廣泛讚譽,亦被認爲是與同時期(指1980年代)的好萊塢優秀動作片齊名的一部十分優秀的香港電影。它不但打破當年電影最高票房紀錄,亦開創香港八十年代黑社會英雄片的先河,及由成家班功夫喜劇主導八十年代香港影壇的局面,影響了往後香港一系列英雄電影的發展。此外,這部片亦讓當時面臨事業瓶頸的周潤發和吳宇森大紅大紫,吳宇森因此片而奠定其電影風格與地位,周潤發亦由「票房毒藥」轉為電影巨星,小馬哥穿著風衣的經典形象在多年後仍為人所模仿。順帶一提,片中Mark為替子豪報仇,以雙鎗獨闖「楓林閣」火併的慢鏡頭,是吳宇森電影的最經典場面之一。

由於《英雄本色I》的空前成功,其後又接連拍了兩部續集《英雄本色II》及《英雄本色III》,俱由周潤發任主角。其中,II 仍由吳宇森執導,III 則因吳宇森轉往好萊塢發展,而改由《英雄本色》I 及II 的監製徐克執導,票房都相當不錯,但論成就則與《英雄本色》相去甚遠。

而《英雄本色》在海外,如日韓,亦都掀起過一陣熱潮。由於此片於日本上映時譯名為《男たちの挽歌》,此後在日上映的港產江湖片便多冠以「xxxx挽歌」之名,可見此片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



--------------------------------------------------------------------------------

補充介紹:

導演(吳宇森):


生於1948年9月22日的吳宇森,自小便迷上電影。年輕時的他愛上了《刺客列傳》,崇尚「士為知己者死」的浪漫犧牲精神,他也喜歡看存在主義書藉,認為做人要「存在而不失去自我」。他還有其他的鍾愛:繪畫、音樂、五六十年代歌舞片等,這一切塑造成今日這個崇尚俠客精神、注重藝術美感的吳宇森——反映在他的電影中,便成為捨身取義、肝膽相照的浪漫情懷,以及充滿音樂感、如詩如歌的浪漫動作場面,博得了「動作美學大師」的美譽。

吳宇森在香港拍了26部電影,以《喋血雙雄》獲第九屆金像獎最佳導演獎。1993年往好萊塢執導的第一部西片《終極標靶》即引起轟動,使帶有東方色彩的武打動作風格與西方的暴力初次結合,融入美國片的主流。新鮮感十足的《斷箭》(Broken Arrow)與《變臉》(Face Off)奠定了他在美國華人導演「一哥」的地位。《變臉》裏大量摻入寫實元素,並將危急時刻人類共通的本質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1995年,吳宇森被美國多文化電影協會授予「多面手大獎」。’98年又獲香港導演學會授予「終身成就大獎」。目前,他正在澳洲執導《碟中諜續集》。

男主角(狄龍):


因成功扮演《英雄本色》中的豪哥一角,而獲第23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殊榮的狄龍,是香港著名動作片巨星。他自小習武,22歲入電影圈,在一系列古裝動作片中擔任男主角。1973年,他在《刺馬》裡飾演反派人物馬新貽,獲第11屆金馬獎優秀演技特別獎,同時榮獲第19屆亞洲影展「表現突出性格」的男演員獎。以後,他又因主演《冷血十三鷹》獲第25屆亞洲影展演技最突出的男主角獎。

除演大俠外,他的「文戲」表現也很出色,例如他在《辛亥雙十》中扮演的共進會領導人鄧玉麟、《傾國傾城》中扮演的憂國憂民、主張改革卻受制於慈禧的光緒皇帝等。近幾年,狄龍仍時常在幕前演出,在無線劇集《新包青天》裡飾包公、《廉政行動》中扮演廉署調查員等人物形象。


參考資料:

Wikipedia(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9%9B%84%E6%9C%AC%E8%89%B2 )http://hk.movies.yahoo.com/040605/173/10roe.html
電影雙周刊—Home Entertainment DVD
http://www.cuhkacs.org/~benng/Bo-Blog/read.php?170 (文中照片亦源於此部落格)
http://www.geocities.com/hkmovies168/abettertomorrowi.htm
http://suntao.diy.myrice.com/filmmaster/johnwoo/abettertommorow.htm

異度空間太嚇人

chiahua 發表於: 星期三 十一月 08, 2006 12:44 am 促膝長談討論區

The refined Leslie
in the 21st century



記者蔣慧芬/台北報導

來源:ETtoday
http://news.pchome.com.tw/entertainment/ettoday/20021223/index-20021223164923800949.html


在今年金馬獎大放光芒的林嘉欣,23日下午與導演羅志良,一起抵台為電影《異度空間》展開2天的宣傳。林嘉欣說,能與張國榮合作是件幸福的事,只是導演把氣氛弄得太恐怖,讓她拍完了片還無法抽離,回到飯店就哭了起來!

在《異度空間》片中,林嘉欣飾演一個自稱見鬼、實際上卻有精神病的獨居女孩,而張國榮則是她的心理醫生。私底下的林嘉欣,15歲就一個人住在外地,她以前從來不敢看鬼片,就是因為怕自己一個人待在家裡會害怕,沒想到這次拍了《異度空間》,才終於體會到恐懼的滋味。

林嘉欣說,導演羅志良很會營造氣氛,拍片現場的房子佈置得很陰森,讓人一走進去就不寒而慄,而片中出現的女鬼,也都是出其不意地出現,所以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她一直覺得很緊張。所以導演羅志良說,林嘉欣演得真的很好,因為她不必裝,就是一副備受驚嚇的模樣。

就是因為太害怕了,讓林嘉欣拍完了戲,還無法完全從角色中抽離,在香港回到飯店,還嚇得哭了起來,直到打電話到加拿大給爸爸,才覺得自己真的已經離開拍片現場。而且還好接下來就與謝霆鋒拍了一部喜劇《戀愛行星》,才讓嘉欣很快就忘了害怕的感覺。

而第一次與張國榮合作,林嘉欣坦承剛開始時真的很緊張,尤其她與張國榮第一次見面時,張國榮還臨時起意要林嘉欣與他排一場戲,不過,林嘉欣說,張國榮真的是一個很專業、也很有耐心的演員,他不會刁難新人,而且還會不斷給對方表現的機會,讓她學到很多東西。

尤其兩人在片中飾演一對情侶,張國榮常會給她浪漫的驚喜,林嘉欣形容,張國榮真的很會放電,無論是擁抱或親吻,都讓林嘉欣毫無招架之力。林嘉欣說,「當哥哥親我的臉頰時,我真的整個人都軟掉了呢!」

因為一連在金馬獎與香港金像獎中獲獎,林嘉欣的戲約不斷,1月份她將擔任香港電台「中文金曲獎」的嘉賓,然後就要到大陸與劉燁合拍《Floating Landscape》,而 3月還將拍喜劇片《八個單身一個家》,為了這兩部片,看起來已經清瘦不少的林嘉欣還要減肥,她說:「至少還得瘦個3磅才可以!」

香港影評學會主辦的《異度空間》座談會

煙火 發表於: 星期日 十二月 07, 2008 5:39 am 促膝長談討論區

香港影評學會主辦的《異度空間》座談會

出處:香港電影評論協會網站:http://filmcritics.org.hk/big5/index.php

CIA三面睇放映後座談會
日期
2002年4月28日

地點
藝術中心林百欣影院

影片
《異度空間》


講者
影評人:林錦波 (林)、趙嘉薇 (趙)

嘉賓
導演:羅志良 (羅)、觀眾 (觀)

精華撮要

羅:
在原先的構思是沒有鬼的,因為很大的原因是我不相信有鬼,我相信如果自己不信有鬼,就拍不到一部有鬼的戲。幾年前有個編劇,她寫了一個大概四十五分鐘的劇本,是關於一個女人,在家中疑神疑鬼的戲,這個情況是大多數獨居的人的感覺,而我亦是獨居,我有那種感覺,就是半夜三點鐘,突然外出有人清理垃圾,你會想究竟是清理垃圾還是"其他甚麼"呢? 因為我是很晚才睡的人,我在半夜四點鐘還未睡,你明知是假的,但你會有個興趣就是我應否行近大門,打開防盜眼,究竟是甚麼呢? 原先我希望是一個相當簡單的構思,就是獨居的人,可能會有如此的經驗,再推而廣之,大家就會問,為何通常是獨居的人才有呢? 因為獨居的人,通常沒有朋友,沒有很多與人溝通的東西,你就會疑神疑鬼。至於空間感的問題,是自己由年少時至長大,去到一些地方,未必是黑漆漆,但只要是很大,大到沒有盡頭,我會驚慌,不知是不是驚鬼,但我就是不信有鬼。

我以前做暑期工,我就做個護衛員,是要巡商場,那個商場當年有一層是空置的,當你發覺要半夜三點鐘去巡商場,我終於知道所有玻璃都會冷縮熱脹,你入到商場,玻璃是會"霹靂拍勒"的響;我也對自己說,若果有人叫我,我會否回頭? 我發覺是不應該回頭。同時簽簿的地方,我始終不明白為何要走到角落,打開抽屜,然後才簽到,我時常覺得有日打開抽屜時,會有個頭跌出來。

起初想做的其實是這樣,但到中期,我想是我自己個人的問題;我覺得自己前半段是做這樣的,但是經過很多不同的轉折之後,很多東西有所改變,可能是因為我不太相信那樣東西,所以有很多地方不大協調。

座談紀錄

登:
歡迎大家蒞臨CIA 三面睇的《異度空間》放映會,今天我們很高興導演羅志良能參予這個座談會。在我的最右邊的是本會的資深影評人林錦波,跟著是羅志良導演,然後是本會另一位資深會員趙嘉薇小姐,而我是登徒。

我從一個影評人的角度,想問一問羅志良,曾看過一些訪問,亦提到其實這部戲的難度在於沒有鬼,而大部份是兩間屋拍完整個故事,亦花了心思令到同一間屋的空間大為不同;先問"沒有鬼"的問題,這個設計是如何構思? 而拍攝的時候,是否真的希望一隻鬼也沒有,還是箇中有些曲折的情況,可以與我們分享?

羅:
歡在原先的構思是沒有鬼的,因為很大的原因是我不相信有鬼,我相信如果自己不信有鬼,就拍不到一部有鬼的戲。幾年前有個編劇,她寫了一個大概四十五分鐘的劇本,是關於一個女人,在家中疑神疑鬼的戲,這個情況是大多數獨居 的人的感覺,而我亦是獨居,我有那種感覺,就是半夜三點鐘,突然外出有人清理垃圾,你會想究竟是清理垃圾還是"其他甚麼"呢? 因為我是很晚才睡的人,我在半夜四點鐘還未睡,你明知是假的,但你會有個興趣就是我應否行近大門,打開防盜眼,究竟是甚麼呢? 那你就會驚恐,若果打開防盜眼,而沒有垃圾婆,你又會不會驚呢? 原先我希望是一個相當簡單的構思,就是獨居的人,可能會有如此的經驗,再推而廣之,大家就會問,為何通常是獨居的人才有呢? 因為獨居的人,通常沒有朋友,沒有很多與人溝通的東西,你就會疑神疑鬼。至於空間感的問題,是自己由年少時至長大,去到一些地方,未必是黑漆漆,但只要是很大,大到沒有盡頭,我會驚慌,不知是不是驚鬼,但我就是不信有鬼。

我以前做暑期工,我就做個護衛員,是要巡商場,那個商場當年有一層是空置的,當你發覺要半夜三點鐘去巡商場,我終於知道所有玻璃都會冷縮熱脹,你入到商場,玻璃是會"霹靂拍勒"的響;我也對自己說,若果有人叫我,我會否回頭? 我發覺是不應該回頭。同時簽簿的地方,我始終不明白為何要走到角落,打開抽屜,然後才簽到,我時常覺得有日打開抽屜時,會有個頭跌出來。

起初想做的其實是這樣,但到中期,我想是我自己個人的問題;我覺得自己前半段是做這樣的,但是經過很多不同的轉折之後,很多東西有所改變,可能是因為我不太相信那樣東西,所以有很多地方不大協調。

登:
歡你剛才提出的問題,很多影評人亦提到的那部戲的前半段與後半段是兩個故事,甚至是兩種Tone,去到後半部,變成了一個愛情重傷的故事作結。有很多訪問亦問過你,是你的Contribution,還是有其他人的Contribution。現在這部戲已經上畫,你再以平常心去看,有甚麼看法?

羅:
歡我當初有人跟我說過,你的想法太偏,於是有一日,我去做一些東西,未必一定是我盡信的,我覺得人沒有全部東西是自己的,我嘗試去相信其他人說的東西,嘗試去跟他的某些方向走;這未必是那件事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未有足夠時間,令我自己去相信,後半段是我明白的東西,明白的意思是,我明白那件事,但未令我轉到最後,是繼續走回我當初想要的東西。這是我個人的問題,因為當初我相信,或者說我嘗試令自己去信這件事,然後我嘗試去做這件事的時候,我越走就越覺得,原來我不相信。這個是我今次的經驗,去到事後,我去到現場,我有權去質問自己,為何要這樣? 對我而言,我覺得這個是很大的問題,我中段曾經出了亂子,我那時想不是這樣,我當我嘗試做我自己想做的東西,但又是否可行?

登:
歡不如我直接問,監製爾冬陞的參予去到甚麼程度? 你剛才也很坦白,說得很委屈圪

羅:
歡我覺得不是委屈,依心直說,我與他的關係是有不同的,因為始終他是第一個讓我有機會寫劇本的人,他是第一個讓我做導演的人,所以我與他的關係,不是一個正常的導演與監製的關係,這個我直至如今也覺得很奇怪的,有時會爭吵不休,差一些就會拍檯說不拍了。但有時我又會覺得他有些提議是對的,我承認他有些東西是我沒有的。可是在今次我覺得,我實在不可能去代入他的世界,我不可以將我的世界融入他的世界,因為我覺得最大的矛盾是,我不相信愛情是如此具傷害性的,簡單而言,我不覺得仇恨是要延續下去,如此令我覺得很難去控制後半段,但我就算不相信,那可否用技巧補救,我得到的經驗是,技巧好像令到整部戲都沒有問題,但仍騙不到人。

登:
我想問一問林錦波,從一個影評人的角度,我們之前亦討論了《異度空間》不少的perspective,你的意見又如何?

林:
導演亦說過,上半部與下半部是很不同,但我的感覺是你舖排上半部,是為了說下半部,但很奇怪,你也可以將上半部與下半部銜接,可能真是技術補救。我第一次聽你說故事的來源時,我發覺這很好,因為我認識一個精神科醫生,我曾經問他關於這部戲,他就說很多地方也不對,特別是愛情方面;反而你說到一個人住而產生幻覺,這種情況在精神病的例子,的確是發生過,也是很常見的情況,所以影片的上半部,我是拍爛手掌,我很喜歡上半部,但下半部就的確是有問題的,但我又覺得你好像是舖排下半部,我就有點奇怪。

羅:
就算我原先最早的方向,其實也是舖排的。因為起初的構思,是由林嘉欣的寂寞,然後去到張國榮的寂寞,就是這樣簡單;寂寞其實不一定與愛情有關,但亦有權牽涉愛情,其實當初只不過是互相幫助,最原初想的說當張國榮認識林嘉欣,然後越來越幫忙林嘉欣,他會有些奇怪的事情出現,終於發現他比林嘉欣更加寂寞,這是引發他開始見到奇怪事情的原因,當然他的背後有以前的事情,但那件事與現在是有不同,我們原先構思以前的事,是說在張國榮五、六歲時,涉及一些貼身的事情,那就是大家五、六歲的時候,起碼我們那一代是這樣,一定會去過墳場玩,大家互相嚇人,而就是這樣,他去扮鬼,嚇死一個小孩,在那個時候,他是發現自己暈倒了,然後他忘記了一切,他家人再不跟他說這件事。

若果你說牽涉這個問題,我也問過精神科,精神科認為這也可能發生的,同時家人通常也不讓他知道;我們也問過,若果在這個情況,我可不可以任精神科醫生,那個精神科醫生答了一句:正常而言是可以的,因為沒有人會調查你的家事,然後他還說了一句,都很合理的,通常是有問題的人,才會去讀精神科。醫生通常一定會有原因去做醫生,通常是家人,或者是朋友患病而救不來,然後才立志做醫生,去拯救世人。而精神科醫生大多數本身都可能有點問題,這是個別精神科醫生跟我說的話。

可以說以前舖敘的方法與現在的舖敘方法是沒有分別的,都是在說張國榮的事,惟一的分別是,我最初的構思是林嘉欣幫助張國榮,而現在的結局是林嘉欣沒有辦法幫助張國榮。

登:
想問一問Edith,這部戲佔了很重的愛情線,你又覺得如何?

趙:
其實反而不理有沒有愛情線,而是起初看張國榮的形象和他與林嘉欣的溝通,都用一個權威的形象和專家的口吻去舖敘兩人的關係,我覺得很不自在。但去到有個Twist,發現張國榮也有自己的問題,兩人的關係也開始有變化,誠如剛才羅導演說過,原先是寫林嘉欣最後會幫助張國榮,是兩人互助幫助,不論說是不是愛情,那兩人的關係會比較自然及舒服。但現在變成是張國榮要親身處理自己的問題,又反而令我想到影片由頭至尾,每個人其實都是獨處,即自己一個人住、在某程度上很自閉,但其實張國榮最後又可以處理到自己的問題,又看到一些人本身正面的力量,但雖然,這又未必是羅導演原先要的東西。

登:
若然你這樣說,你是指出這兩個題旨本身是矛盾的,如果一個人獨處是寂寞,而最後又可以自己處理問題,是相互矛盾的。

趙:
但亦可以相互補足,我看到的是人是有兩面的。

登:
大家有沒有問題?

林:
不如我問吧,若果我是站在一個劇情的角度去看,我覺得這部片最大的問題是你不相信鬼,若果本片你是相信鬼,並不一定要說相信,而是你的確是疑神疑鬼,我覺得這個結局在這個類型而言是可行的、或者成功的。

羅:
我不覺得信與不信有鬼,是最大的要點,因為其實最後你說有沒有鬼,若果你信有鬼,你入場就會當這部戲是鬼片,你不信有鬼,我怎樣拍你也當是沒有鬼。我記得當初我第一個想法是,我不是在拍是否有鬼,你說的矛盾不是我信不信有鬼,而是我要拍有鬼。

林:
我覺得影片的宏旨是你在說世界上是沒有鬼,這個宏旨是很明顯的。

羅:
有些東西是自己想得太美好,今次的教訓是你想到的未必做到。我當初接納這個結局的時候,我對自己說,若果最後沒有奇蹟出現,那件事是不會完結的。

這不可以責怪公司,亦不可以責怪任何人,因為當初我自己去接受這個製作的規範。我發覺原來我做不到我原先的構思的時候,原來我自己真的不信,原來我不相信,是我去不到那個位,我覺得這是最大的問題。當然你說信不信鬼,可能是會有影響,但我覺得那個不只影響後半段,也會影響前半段,若果是這樣,我前半段不會這樣拍。

其實故事裡的女人,某程度是原本這個編劇,當初寫了四十五分鐘的劇本,是根據她的朋友的真人真事去寫,我們突然發覺身邊越來越多這些人,這個朋友住在尖沙咀,在對面的樓房突然有人看她,她會聽到有人跟她說,你為甚麼每晚都看這個節目,我們站在朋友的立場,應該說她是有鬼還是有精神病;她說是有鬼,但大家就說,你去到這個程度,是不是要去看醫生呢? 我們知道其實很多人害怕去看精神科醫生,然後這個女人越來越好轉,當然她不是看精神科,她是看中醫推拿。

林:
分別可能不太大。

羅:
是的。中醫推拿也做精神科醫生的。但西藥也是有用的。

林:
我的理解是,我可能會有錯,精神出現問題其實是因為你身體的機能失調,西醫及中醫都可以調理。

觀眾1:
我想問一問影片中女鬼的造型,前半段拍得真好,而鬼好像較為恐怖,後半段的鬼可能出現得太多,同時那些鬼的造型是否你設計的?

羅:
是的。

觀眾1:
那是不是前半段比較有心思,後半段沒有心思?

羅:
那不是。我也覺得很奇怪,因為公映之後有很多人跟我說,鬼的造型像貞子。我記得由第一次開始,我們決定不要貞子的造型,我首先想那些形象我會驚,就是穿校服的人。由最初開始,我也說過我不是拍鬼片,所以我想拍得很"光猛",然後見到鬼,但我做不到。我想未必是化妝的問題,而是整個做法的問題,你可以是前半段因為見得少,而在後半段的最大問題,是我不當它是驚慄片去拍。若果我要當它是驚慄片去拍,我會再遷就,也會用另一些方法去做,但我覺得這是決策上的錯誤。可是我覺得很奇怪,為甚麼很多人會覺得像貞子,不知道貞子是否太深入民心了,只要穿白色衣服的都是貞子。我們研討的時候,都在想那隻鬼究竟穿甚麼衣服,中國人通常是穿紅色衣服,但穿紅色衣服,別人就會說你抄襲,我們是中國人,那一定要拍中國鬼 ,況且影片前半段也說過,那些鬼是你看過才有的。大家最後覺得就簡簡單單吧,就要校服,同時如果拍年代限定的戲,校服是最便宜的。

觀眾2:
我沒有看電視及看報紙,我知道有這部戲,完全是因為海底隧道的廣告板,這個廣告給我很強烈的訊息,就是這部戲是鬼故事,但戲名又不是鬼片。我看完這部戲的感受,是覺得這是很可惜的,為何我會在起初以為這是一部鬼片,但我又很喜歡你的故事,很喜歡你以不是鬼片的角度去拍這部戲,所以我對後半段也不太滿意,我想問你關於宣傳及其效果的意見。

羅:
我個人覺得,我放棄了一些東西,例如戲名,由起初我就不喜歡《異度空間》這個戲名,但我想不到一個更好的戲名。入行之後,有人跟我說,當你沒有一個更好的,不要說人家的不好,這是對的。那你說是不是當一部鬼片去宣傳,我覺得是應該當一部鬼片去宣傳,宣傳上是沒有錯誤。我只覺得是後半段,自己拍得不好。

登:
現今香港的鬼片與驚慄片的分野,一直都不太清晰,很多人都覺得鬼片是驚慄片,在外國鬼片、恐怖片是horror,與驚慄片是不同的form,而香港只有鬼片是市場上的定位清晰,而亦有一群追捧鬼片的觀眾,反而港產的驚慄片,這個觀眾群就不太清晰,亦相信人數也不多,這是我的看法,你的看法又如何? 如果你不要鬼片,而要驚慄片,其實這是更小的市場。

羅:
我當初沒有考慮這個問題,我想當初可以說服老闆,去投資這部電影,是大家相信,只要認真去拍一部驚慄片或鬼片,應該會有市場,這是大家的經驗所得。而純粹說票房的收入,原來現在所謂的大檔,好像已經消失,是很奇怪的,電影圈的人會質疑,大檔是不是一個好檔,原來在香港,一個大檔是在暑假,另一個大檔是新年。大家也很清楚,《2002》在聖誕上映,卻只收七百多萬,你就知道聖誕不是大檔。如果《2002》第一周,星期六的兩點有十萬,如果以前的計法,該片起碼有九十萬,但是當日的五點半、七點半及九點半是上映Harry Potter,為何一部可以有九十萬的戲,為何要有三場上映Harry Potter,但有人告訴你,Harry Potter的票房更好,那就會發覺,除了那兩個真正大檔之外,其餘的大檔也未必有著數,如果純粹以票房計,現在通常賣錢的是閒檔。

觀眾3:
其實剛才的影評人很dominate,將這部影片分成前半部及後半部,可是我並不如此認為,而我之前又沒有看報,也不知道影評人如何評論。其實我覺得如果劇本的結構,在上半部是集中在林嘉欣的故事,之後再寫張國榮的另一面,這是可以的。只是去到見鬼之後,他的樣子很驚慌,我開始覺得不太舒服;即是說,他不像會那麼驚恐,而驚到擁著部電腦去打字,可能你想回應林嘉欣之前去打字,而去到走廊用電腦打字的時候,我會覺得有點像Caligari一樣,會將前半段的戲反轉過來,全部之前的橋段,是張國榮自己的想像,我那一刻覺得張國榮由始至終都是個病人。其實去到那一場,我也覺得很得意,我不覺得後半段明顯的改變是有問題,但是若果之前的愛情線舖敘更多,可能是好的,即是說前半段雖然很順暢,我就覺得張國榮對林嘉欣是軟化一點,後半段不會有那麼多問題。可能那隻鬼出現得太多,反而有反效果,原本我也相信,但她出現得太多,我反而不怕了,可能又是因為你剛才的原因,就是拍得太光,在車內的鏡頭已經足夠,但之後她還不癒G出現,已經不令人信服,可以令到張國榮那麼感動。

羅:
我絕對認同你的看法。

觀眾3:
我想問張國榮有多少input?他作為一個演員,有沒有多一些影響?

羅:
今次是有的。

登:
他是如何工作的呢?

羅:
今次有點奇怪,以前我是有full script 才跟他談,但今次我也說過,我有前半段的四十五分鐘,還欠四十五分鐘,他是有將自己想過的醫生說出來,例如他夢遊,因為他小時候有夢遊,當日我覺得可行,是因為他相信,他亦做過。另外就是由起初我就不相信這個男人,今次我覺得我給予他很多空間,讓他自己發揮,結果是有點出岔子,不是他的演技有問題,而是整體有問題,我覺得他的情緒不連貫,是我不清楚他這個角色的問題。

你問跟他怎樣合作? 因為我跟他合作得很多,而跟他合作不難,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他與林嘉欣在廳裡,那隻鬼的出現是奇怪的,我記得跟他說,我要全改,我想改成當所有回憶之後,張國榮看到的只是個影,然後林嘉欣阻止他去看,隨後林嘉欣變成那個女人,接著他推跌林嘉欣。那時我揀的場景,是因為有水池在外面,而林嘉欣就跌到水裡,林嘉欣是差點死去;我起初談到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這個人有一個原因,要離開這個家,因為他知道若果他不離開這個家,他會殺死林嘉欣。最後我都是想走這個方向,就是他知道自己有很大的問題,他不知道這是鬼還是甚麼,但他知道他跟這個女人在一起,他會殺了她,那他才會走。當然我有以上的構思的時候,我記得有人反對,我當時亦覺得自己很累,我在能力上,我未能堅持,這是我的責任。這就是最大的問題,有個好朋友說張國榮上街之後失控,那是當然的,因為導演本身都已經失控,你怎能要求演員及其他人不失控。這是個有趣的經驗。我在上一次拍《鎗王》,雖然他做不到我要的結局,但我仍然知道,正在發生甚麼事,我知道那兩個主角是同一個人,我知道我是反英雄,但只牽涉製作的問題,並沒有離開主位。可是今次我最後發覺我失了主位,這是令我自己控制不了後半段的問題,若果我可以清晰一點,就算是現在這個結局,其實由一條線轉到第二條線,這是結構,轉得好與否,並不是他寫得好與否,而是因為轉變成兩個tone。大家如果留意到,其實前半段的角色沒有太多對話,後半段那些人突然說很多東西,這就是大家突然轉變成另一部戲的問題。這是香港的導演、監製、出品人都不相信一部驚慄片是可以拍成電影。我起初其實想拍一部純粹的驚慄片,當然我亦做不到。我記得我看《目露凶光》的時候,前半段是很好看,但為何後半段變成了警匪片。《等著你回來》的前半段又是很好看,但他又是拍了二份一,跟著後半段變成了另一部片。我對自己說,千萬不要這樣,但原來大家都不敢去試。

登:
我想問本片的卡士,在這個情況而言,那些side cast是很重要,因為除了兩個人的世界之外,其他人是一些外力,令到這個故事有多些momentum。有幾個角色是很特別的,包括李子雄飾演的醫生兼好同學、徐少強的角色及林嘉欣住所樓上的住客,其實影片就算沒有這些人,仍可以用這個form去說故事,但你仍選擇起用這些side cast。 特別是徐少強,令我聯想到《瘋劫》,一個滿身罪孽的角色在這部很恐怖的驚慄片,同時現在片中的李子雄其實作用不大,可否說說你在設計上的看法?

羅:
在最早的時候,編劇已經設定了七樓的男人及徐少強的角色,我也比較喜歡這兩個角色。我不是說李子雄演得不好,他現在是演得很好,但由起初,我就知道他的發揮是不多的,因為他與故事,有一個地方是不吻合的,就是他沒有問題,因為原先的設計是這部片的每一個角色都有問題。我以前住在村屋,是可以聽到樓上說甚麼,我覺得或多或少,人是有偷窺及偷聽的興趣。而樓上的男人之所以有興趣去偷聽或嚇人,其實因為他寂寞,由始至終,我不覺得他是一個簡單的人,他與林嘉欣是一樣。原先不是張國榮去罵樓上的男人,而是張國榮幫助林嘉欣之後,開始發覺她見不到鬼的時候,當樓上的男人去嚇她,她是去樓上跟那男人說,你出來,我不怕你,她終於肯面對這是人還是鬼,然後樓上的男人打開門說,這不是我說的,當然其實所有人都知道是他說的,但林嘉欣將以前張國榮送給她的巧克力,再給了那男人,然後跟他說,若果以後你想找人聊天,你繼續說吧。林嘉欣是將張國榮給她的,她再給另一個人,這是一直轉開去的。我們拍一部孤獨的電影去提倡孤獨,是很有問題的,大家覺得人是不應孤獨,而是每一個人都有另一個朋友,在這座大樓住的人,全都成為朋友。

至於徐少強的角色,這男人是真的想見鬼,因為他愛他的妻兒,他很想見他們,現在的處理似乎是少了這些設計,我當日實在不應放棄這條線,因為他知道林嘉欣見鬼的時候,他曾經問過林嘉欣,他怎樣可以見鬼,又若果她真是見到的時候,真的轉告他們怎樣找到我,完全是一個人去愛另一個人的時候,很希望見到他們,其實有沒有鬼不重要,見鬼不一定會驚,若果你愛他,你怕甚麼。原本的圓圈是要靠徐少強的,而張國榮為何會驚鬼,是因為他做錯事,但是現在徐少強的線索又少了。

而李子雄的設計,我是最陌生的,因為那部份,最後不是我寫的,我沒有對他有很深入的想法,他只是幫助張國榮。當然周嘉玲的角色,是比現在更多,她有另一個作用,她是令林嘉欣開始,變成一個不是寂寞的人。我是放棄了某些side cast。

趙:
你剛才曾說過,在某個處境,張國榮當了林嘉欣是他從前的女朋友;那麼在起初穿校服的女孩出場,我以為是林嘉欣年少時的樣子,這個是否刻意令觀眾混淆?

羅:
是的。

趙:
那是否是張國榮一直過不了愛情重傷的關口?

羅:
若果根據現在的故事,我是設定他在那件事後,從來未拍過拖,一個人孤獨生活了二十年,他的問題不是今天才發生。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是這樣想? 但當他真真正正去接受一個人的時候,原來有人在你家中,就知道你有問題而已。我會很接受張國榮一直都有事,他怎會因為林嘉欣的事才勾起一切的事?他是二十年來也有事。而林嘉欣的事,並不是因為張國榮醫治她,而引發他見鬼,而是因為女人終於住在他的家。我沒有可能說張國榮是因為林嘉欣影響,而勾起從前的事,因為這不合理,除非那是件大事,只有一個可能是,他一直都有問題。很多人可能都有些一直不透露的事情,這是我的經驗,我記得有個朋友,當他的一個親人離開的時候,大家也以為沒有事,原來他可以五、六年以來,這件事是從來沒有忘記過,但每次你提這件事,他會哭得很厲害。我相信有些事情,是不離開就是不離開,但若果依照原先的構思,我覺得不應該要這些事情,帶去下一世,所以有這個結局。我當日接受這個結局,是只有一個方向去處理,他一定要解決到那件事,若果解決不了這件事,這部戲是不應該拍,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登:
你的監製認為這件事能否解決?

羅:
是互相傷害得來的解決,不是平和的解決。

登:
不是釋放?

羅:
我覺得不是釋放,仍有怨恨。這是最大的分別。我不接受這件事是要用怨恨去解決。他以前的構思是,他會勾起這個女孩做錯的事情,在我的立場就是這件事不是誰對誰錯,因為人生一定有做對或做錯,而是你怎去面對那件事,那件事是過去了,就是過去了,你有權終生都不快樂去過,但亦有權去正面面對,我是做錯了,那又怎樣,是不是每天都要懲罰自己? 這不是欺騙自己,有些事情是要自己面對,那世界就會不同,這是我的經驗。

登:
我補充一句,其實爾冬陛監製的電影,之前有《我愛你》,也是這樣的一個故事,但似乎《我愛你》也不是他覺得滿意或成功的電影,甚至假手另一個導演,都拍不到他的故事。今次其實都是他心目中的故事,那麼可以貼近他理想的原型嗎? 若果仍是未如理想,那下一部他監製的電影,再會出現這隻鬼?

羅:
很難回答,但我覺得是會的。每個導演都有情意結,王家衛的情意結是互相傷害,這沒甚麼問題。

觀眾4:
在這個討論會,我覺得導演的遺憾,還多於我們看這部戲。其實我們看這部戲,並不如你所說,有那麼多遺憾。很多觀眾也覺得這部戲是有誠意的,也很好看。

羅:
若果不如此,我不知道自己之後怎樣做,那不是遺憾,而是我要清楚,我不可以"企兩邊",原來走中間是最危險,亦不會work。今次的討論會不只你們去發問,而是我去反思,不是反思票房,因為我不能控制票房,而是我知道我不相信的,就不應該去拍。

乍洩的春光 其實是無奈--我看春光乍洩

lyo1014 發表於: 星期日 十一月 05, 2006 8:52 pm 促膝長談討論區

這部電影是哥哥出演的三部王家衛電影中,我最晚看的一部。三部中,只有「東邪西毒」是一看就懂、一看就喜歡;「春光乍洩」則和「阿飛正傳」一樣,都是第一次看時,情節都懂了,就是不懂片子想表達什麼。一直到看了許多影評對畫面、對一些象徵物品的分析,才有較為通盤的了解;把先前剛看完電影時,心頭那股自己也說不上來的愁緒釐清。之所以說愁緒,是因為王家衛的片子很重氛圍,講的是一種心情;很有美感,卻是一種揉合深深失落與疏離、錯過的美感,讓人看後不勝欷歔。

總的來說,這篇心得是我看過影評(尤以「的灰」那篇對我影響最大,認同感也最深),以及第二遍「春光乍洩」後的感想。

開頭那段具爭議性的激情戲,我接受度蠻大的,因為我覺得惜鏡如金的王家衛採用這一段,必定有他的用意,不只是製造賣點與話題這麼簡單。國外網友討論時說,或許這一幕是要讓觀眾了解他們同志的身份,並從他們的上下位置看出誰是這段關係中的「主權者」,我頗認同這個說法。當然有趣的是,之後觀眾就會發現,實際上的主權者是看似弱小的何寶榮。

我看過的同志電影不多,但據我所知,有激情戲的不在少數,演員也不見得就是同志,因此我並不覺得梁朝偉犧牲特別大,我反而在意哥哥。因為接演這部片,等同把自己的性向放大到螢幕上讓觀眾審視;觀眾在了解他的背景下,亦很難跳脫既定印象來看他的演出。記得我弟弟在我第一次看這部片時路過,正好看到這段激情戲,當時他問我:「梁朝偉是同志嗎?」在我回答「不是」後,他露出既佩服又同情的表情說:「那他不是犧牲很大嗎?」當時我沒多說什麼,其實心裡好難過,抱持此種想法者想必不在少數。當初決定最佳男主角提名還是得獎人選時,就有評委以「同性戀演好同性戀是正常的」為出發點來看哥哥的演出,但這種說法實在欠缺根據,流於偏見。如同異性戀者有千百種個性,同性戀者亦如是,何寶榮並不等同張國榮,要演好這個角色,仍需要演員下工夫去揣摩。張叔平就說過,哥哥私下其實比較像黎耀輝,都是生活井然有序、很有人生規劃的類型,因此哥哥曾為如何表現這個角色傷了不少腦筋、下過不少工夫。只因性向而將演員下過的一切苦工一筆勾銷,未免太不公平。

言歸正傳,第一次看這部片時,我的感想其實跟一般大眾比較類似,都比較同情黎耀輝,而對何寶榮反感。那時我對何寶榮的任性不置可否,看他手傷一好就跟黎耀輝翻牌而去,完全不顧黎一直以來的付出,覺得他根本是在利用黎。因此後來何寶榮租回黎耀輝住過的公寓,努力打掃並排好菸時,我看了還想:「現在才想補償,已經來不及了吧」;但看過「的灰」的影評後重看此片,感覺卻又整個不同了。基本上,這是個無關異性戀還是同性戀的愛情故事,它著重的只是凡人皆有的、面對愛情時的無奈心情。正如IMDB上的網友所說,這部片是「在表達一個悲傷卻不可避免的愛情失落的過程」。片中黎耀輝與何寶榮這對情侶雖然相愛,卻因彼此個性的差異,而導致嫉妒、猜忌與爭吵,終致分道揚鑣、各走各路。

電影沒演出兩人之前不斷分合的過程,不知道何寶榮每一次的心態是不是都跟片中這次一樣認真,但從開頭可以推知,之前的分開大都是何寶榮的任性與易倦使然。黎耀輝說何寶榮的「重頭來過」可以有兩種意思,至於意思為何就沒細說,據我自己猜測,或許第一種是「暫找避風港」,另一種則是「就此廝守」。何寶榮電影中指的應是後一種意思,因此,兩人最終的分開更顯悲哀。

這部片有一大段是黑白,王家衛說畫面的黑白與否是隨黎耀輝的心情轉變的,因此與何寶榮分開那段過去,對他而言就是黑白的。只是,市面上找得到的DVD版本,字幕都是內嵌型的,既小又白,畫面黑白時更難看懂,對不懂粵語的我而言實在吃力。但我仍深感慶幸,即便是台灣代理版本亦選用粵語發音而非國語配音,因為何寶榮的「聲音表情」有時比肢體語言更能表現出他的個性及感情,若是國語配音,就完全走調了。

話說回來,我真的好喜歡片中兩人甜蜜的片段。喜歡他們一個默默付出照顧對方,一個任性撒嬌地接受對方照顧,那種互補的關係。王家衛把這些片段處理得極好,從精簡的幾個鏡頭、幾句對話,就充份表現出兩人的親密感。(當然,兩位演員極為自然的演出也是一大功臣)

令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幕:一是何寶榮跑去沙發和黎耀輝同睡時,黎耀輝問:「怎麼你有床不睡?」何寶榮答:「我鐘意。」(值得注意的是黎耀輝這時還沒有趕他走或改去睡床的意思)接著黎耀輝突然叫一聲:「你幹嘛咬我?」何寶榮則像隻小動物似地,拖著長長的尾音答:「我餓~」這一段我真是百看不厭,每次都不禁被他們的無限甜蜜蕩出濃濃笑意。另一個我極喜歡的片段則是黎耀輝因何寶榮提議晨跑而凍病了,何寶榮跑去關心他,說著說著竟要黎耀輝抱病起床去煮飯給他吃那段。看到黎耀輝大罵何寶榮沒人性的同時,還是乖乖裹著毯子臭著張臉去煮飯,就忍不住要笑。這兩人真是太妙了,簡直是天生一對,我打心底這麼覺得。至於廣受中外影評盛讚,認為拍得極美那段廚房共舞,雖然也很不錯,但相較之下,我更喜歡兩人分開後,何寶榮接受外國人共舞要求,心裡卻想著黎耀輝的那段相擁輕舞的畫面,輕柔、緩慢,沒有激情,卻更能讓人感受到其中濃情。

其實我覺得兩人之所以再度分開,除了個性因素—黎耀輝顧家,過著固定平實的生活;何寶榮則愛玩、嚮往自由,做事總憑一時興起—外,主要還是先前失敗的經驗導致的。何寶榮個性中難以捉摸的一面,讓黎耀輝欠缺安全感,因此打從他回心轉意那刻起,黎耀輝就處處謹慎小心,除了當晚就偷藏起何寶榮的護照外,更為小張惡作劇的一聲「喂」疑神疑鬼、緊張得大發脾氣,反而讓本沒多想的何寶榮起了疑心,從而引起兩人間的猜疑與爭吵。其實何寶榮真要搜,根本不會神不知鬼不覺地搜,以他的個性,應該會唯恐天下不知地搜,但已被焦慮弄得昏頭的黎耀輝根本想不到這些,他只是不放心。第一次看這部片時,我不能理解何寶榮看到黎耀輝買回來那成堆的菸,為什麼要那麼生氣,當時我覺得,黎耀輝這麼為他著想難道不好嗎?還覺得他不知好歹;後來我才明白,這除了是一種束縛,也是一種不信任。

在某種程度上,「春光乍洩」的何寶榮與黎耀輝,其實相當類似「阿飛正傳」中的旭仔與蘇麗珍。蘇麗珍希望以結婚取得穩定的感情關係,正如黎耀輝試圖透過偷藏護照、約束何寶榮的外出(替他買好菸,讓他沒有出門的理由)來留住何寶榮,但結果旭仔及何寶榮都是像風一般難以束縛的人,越束縛他們越欲逃脫。只不過何寶榮不似旭仔那麼灑脫,拿得起放得下,即使在乎也能裝作遺忘,而總為自己的衝動後悔。到頭來,得以重新過生活的還是黎耀輝、蘇麗珍,旭仔和何寶榮就只能在異鄉墮落,然後凋零。就這點來看,兩人的悲劇性是一致的。

黎耀輝的獨白說,何寶榮受傷那段日子是他最快樂的日子,他多麼希望何寶榮的傷永遠別好。這段話一方面令人傷感,因為內斂的黎耀輝從來只有默默付出,未曾將自己的愛意毫無保留地透露給何寶榮知道,若他能將這段話說給何寶榮聽,或許兩人就不會走到決裂的地步;另一方面,從這段話卻也可窺知黎耀輝強烈的獨占欲。他只希望何寶榮永遠脆弱地在房間等他回來,等他煮飯給何寶榮吃、替何寶榮換藥,那裡也別去。從某篇影評上看到,就黎耀輝種種行徑看來,其實他更像夫妻關係中妻子的角色:總是煮好飯等丈夫回來,怕丈夫貪玩,在外頭花天酒地,而想盡辦法要把他綁在家裡(被剪掉的片段更顯示黎耀輝恨不得買把鎖,把何寶榮鎖在家裡),對這種說法我還挺認同的。

在何寶榮又回頭來找黎耀輝,以拿回護照為藉口希望復合時,有一幕是何寶榮半夜去敲黎耀輝的門,黎耀輝開門後門外卻空無一人。有人認為何寶榮真的有去找黎耀輝,只是黎耀輝太久才去開門,所以他已經離開了,但我更相信這一切只是黎耀輝作的夢。除了何寶榮的個性不像會就此罷休,而應該會繼續或者更急更囂張地大聲敲門之外,也因黎耀輝的下一段獨白開頭就是「最近我又開始失眠...」。不就是這樣一種夢境,讓他驚覺自己潛意識的渴望,害怕再度陷入惡性循環,而焦慮得夜不成眠(甚至不敢入睡,以免再作同樣的夢)?之後他又有一段獨白:「我承認他那句話對我真的很有殺傷力,我只是不想再繼續」,也證明黎耀輝內心深處是期待何寶榮回來的,只是理智告訴他一切不會有結果,因此最後他還是選擇逃避到屠宰場進行夜間工作。這段獨白的下一幕鏡頭,就是他空洞地沖著地上的牛血。諷刺的是,那灘被一遍遍沖開,又積聚起來的牛血,彷彿就是他自身寫照。像他心頭的傷,還未癒就被何寶榮那句帶殺傷力的話一遍遍割開;也彷彿是一種無聲的嘲笑,笑他努力沖刷也是徒勞無功,最終見了何寶榮,他還是會屈服在那句帶殺傷力的話之下...

因此最終,黎耀輝還是沒敢見何寶榮;取而代之地,他把何寶榮的護照留在桌上,也把兩人共同夢想的那盞燈留下,自己造訪了瀑布,像要藉此正式向這段戀情告別,正式為它劃下句點。(不過我跟我姐姐的疑問都是,如果何寶榮後來沒去租那間公寓怎麼辦?難道黎耀輝不怕護照被別人拿走?)一直以來都是何寶榮向他提出:「讓我們重新來過」,但這次,是他要讓自己的人生重頭來過,是他要向父親提出重新來過的要求。在台北的捷運上,我想他真的看開了,他的人生似乎像那捷運一樣,要向前飛駛,不再回頭;也像那捷運一樣,終於歸了站。

但何寶榮呢?小張及黎耀輝都有個家,他的家在那裡?他比旭仔更像無腳鳥,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要往那去,只知道他嚮往自由,一生中不停地飛,卻原來他那兒也沒去過,因為他一開始就已經死了。

不知道重新開始後的黎耀輝,是不是真能就此忘記那個他曾深愛過的人,也不知道將來還有沒有緣份讓黎耀輝能再巧遇何寶榮,給他說那句話的機會。或許更有可能的是何寶榮會一輩子抱著遺憾,就此寂寞地靡爛凋零在異鄉,我還是寧願相信他們的感情不會隨影片演完。

至於小張,其實我覺得張震的演出不盡理想,總覺得他台詞說得不自然,不是台灣國語的影響,而是語調中不帶什麼感情張力與抑揚的戲感,讓我產生這種感覺。或許這是角色需要,為了表現出小張的單純活潑的關係?總之每次一看到他和梁朝偉對戲,就覺得一股不平衡感襲面而來,演技的層次實在差太多了啊!這時就份外希望黎耀輝快快回家,和何寶榮飆戲去。

總的來說,這部片真的很棒,攝影美指配樂皆屬上乘之作。難以想像王家衛是怎麼從那幾萬呎的底片中,取出短短70幾分鐘的精華,來說這麼一個精彩的故事。更神奇的是,只要他願意,隨時可以剪出完全不同的故事。只能說王家衛真是個天才...

P.S.順帶一提,據說在某個韓國舉辦的「王家衛電影中最相配的戀人」之類的票選中,黎耀輝及何寶榮奪得冠軍,分析家認為這是起因於同性戀題材特別引人矚目的關係,我卻認為這完全是起因於這兩人激起的強力火花,強到讓我已把這對戀人視為經典,再也想不出如此相配的螢幕情侶還有誰...

春光乍洩影評(轉自批踢踢實業坊的好文!)

煙火 發表於: 星期三 二月 21, 2007 12:26 pm 促膝長談討論區

作者 yyla (會家子) 看板 Leslie
標題 [心得] 呼應一下春光乍洩
時間 Fri Feb 16 13:24:48 2007
───────────────────────────────────

看過這部電影三次,第一次是一九九七年在戲院看的,記得當時新聞炒的焦點是張國榮與梁朝偉飾演一對同志情人,但是導演堅稱這不是一部同志電影,於是我的眼鏡先是塗上一層同志影像,然後又要塗去那層同志影像,坐在漆黑電影院裡的我,於是眼神昏亂,無法對焦。那個時期的我,選擇相信導演的話,除了這是他拍的片子之外,還有一點,「我不是很喜歡『同性戀』三個字被一窩蜂地拿來當作宣傳重點」。

然而,那是一九九七年;我發現,帶著那副塗上又塗去的眼鏡,走出電影院時,竟感覺有些暈眩。看不出所以然,或者,不想看出所以然。

這並不是一部快樂的電影,黎耀輝與何寶榮。一個說「他受傷的日子是我和他最開心的」,正是因為這種心態,才會讓對方覺得悶吧?在他沒受傷的時候,你懂不懂得如何開心?一個老是將「讓我們重新開始」掛在嘴邊,這句話,可以讓對方妥協,卻改變不了重新開始之後的兩個人。

於是,不開心加上重新開始,一次又一次輪迴。他們的眼光是望向對方的,只是沒能真的碰觸在一起。黎耀輝給輪迴搞得失去信心,無助到奢望買一堆煙回來,就可以讓情人不要出去。自由鳥,要的只是飛翔的自由,沒人說,他就一定是要飛走,除非,你逼他飛;他要的自由你給不起,於是,他的選擇,也同樣是錯誤。

其實我不知道在他們兩個之間,是否存在著幸福的可能;然而,我還是為了兩個人分開這件事情感覺到難過。

很久以後再看這部片,先是看的在網路上發現的劇本,王家衛的劇本,單獨來讀,也別有風味,不比電影更乏味。讀的時候,很多模糊的影像只靠記憶拼湊,當文字取勝的時候,我讀出來的不是同志片,而是想家的感覺。記得那天,我讀到一個人兀自落淚,剎那間,我好像也終於見過世界的盡頭了;如果連世界的盡頭都見過,你還會想再往前看到什麼?什麼都不想了,你只想轉身,回「家」。

不知道那是否貼近幾分導演當時的心境?他說他拍的是香港,是九七。在多年之後,我想我終於有些許領悟。

於是,我又將錄影帶借回來看,看了兩遍。當影像說話的時候,家的味道淡了,gay的意味加重。這是可以當作同志片好好收藏的一部片子,裡頭的肢體、燈光、服裝都好gay啊!如果我是gay,我想我會愛上梁朝偉飾演的黎耀輝吧!但我沒把握我們會開心的,他愛人的方式,真的好悶啊!當我把自己放在「愛上黎耀輝」的位置上,我似乎突然間明白了,為什麼,何寶榮會一再地離去。唉!我以為當黎耀輝明白了「寂寞的時候,每個人都一樣」的道理,他們倆會有再一次的機會,可惜,他已經不想這樣下去了。

當看到片尾演員名單,哥哥排名在梁朝偉前,我感到有些訝異,論戲份,梁是最重的,連哥哥都說,拍出來他像個男配角似的,不明白,在這裡,王導葫蘆裡又是擺了什麼。

常常還是會想念他。

哥哥在這部片子當中的演出,是需要被細細咀嚼的那種細膩,包裝在角色外表喧嘩的任性之下,層次豐富。

不知道我的想像可有幾分真確,但我認為,在這樣一個不能算是友善的大環境下,一個男同志藝人要飾演男同志角色,並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吧!大家看張國榮與梁朝偉,只想到異性戀飾演同性戀所要克服的心理障礙,卻沒想,在這種情形下,同性戀要飾演同性戀也可能面對另一種心理障礙?

所以我看霸王別姬與春光乍洩,心裡頭總是會特別地感覺到難受……




文章出處/http://kuso.cc/1fW&

【藍祖尉的電影筆記: 20060814】斑斕花內褲

煙火 發表於: 星期六 六月 02, 2007 1:03 am 促膝長談討論區

【藍祖尉的電影筆記: 20060814】斑斕花內褲

感謝藍祖尉老師授權轉載: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2980966




十年了,熱情繽紛的《春光乍洩》再度上市,而且附贈了一條花色內褲。

除了家人,有誰會送你內褲?

答案可能得多加個選項:情人。

但是,我的第三個選項是:行銷公關。

最近幾年來,我收過兩條內褲,都和家人與情人無關,而是來自電影公司的行銷公關。

第一條內褲是藏青色,那是1950、1960年代長大的孩子曾經習慣的內褲樣式,蘇照彬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愛情靈藥》,走的是Kuso路線,電影天馬行空,行銷策略也很另類,因此有了復古內褲的誕生。

問題是這款內褲,通常你不太敢穿,摸摸看看,不是放到衣櫃底層,就是隨手拋了,畢竟不好時時欣賞把玩。

第二條內褲則是五色斑斕的花內褲,包在新上市的《春光乍洩》新版DVD大紅禮盒中。

《春光乍洩》是王家衛1997年的扛鼎之作,當年的坎城影展選作世界首映後,在影展宮殿的大銀幕上,頹廢的光影和色彩,天涯浪子的放逐心情,不可告人的孽子情懷,飄泊無根的情海迷航,紅牌演員的肉身布施……都讓人看得目瞪口呆,王家衛的藝術大師地位在那一刻確立,張國榮也等於做了出櫃告白的暖身準備,梁朝偉的感情世界則更顯撲朔迷離,杜可風的攝影風貌,Contaeno Veloso的「鴿子歌」都成了影迷窩心的瑰寶。

1997年的夏天,台北的戲院搶鮮推出了《春光乍洩》,皮亞佐拉的探戈音樂和Frank Zappa的動聽情歌都成了我在電台中一播再播的搶手歌曲,至於台北木柵捷運在燈火輝煌中熱情奔馳時伴隨而來的「Happy Togrther」,更讓人熱血沸騰,王家衛親口告訴我:「解嚴後的台北,到處都充滿了生命力,我的電影只是要表現我對這塊土地上人民的敬意!」他做到了,不但木柵捷運轟傳國際,連遼寧街夜市都成了永恆的大地之歌了。

然而,影迷對《春光乍洩》的記憶是各不相同的,有人難忘南美大瀑布,有人嚮往世界最南的燈塔,更多的人對於張國榮與梁朝偉在片中就穿著小內褲在床上翻來滾去的戲念念難忘,戲是同志戲,情是同志情,大明星不再拘泥名氣與身段,就那樣吻過來滾過去的真情畢露,何等的敬業感人。

這條花內褲就是那間小房間的記憶濃縮,具現著南美的溫度,阿根廷的色澤,你還是不一定想要穿它,卻一定會想起電影的魅力。

十年光陰就這樣過去了,張國榮往生了,杜可風已經分道揚鑣了,這套DVD包含著電影、原聲帶和關淑怡白忙一場的《攝氏零度》紀錄片,王家衛從1996年搭機前往阿根廷一直到1997年完成電影原聲帶的告白也都收羅其中,再附上一張十周年的紀念海報,算是一次全紀錄了。

今天走進錄音間,一首接一首聽著原聲帶的音樂,我想起了1997年也同樣坐在麥可風前述說電影風情的自己。

【藍祖尉的電影筆記: 20050816】世紀末華麗

煙火 發表於: 星期六 六月 02, 2007 1:13 am 促膝長談討論區

【藍祖尉的電影筆記: 20050816】世紀末華麗

感謝藍祖尉老師授權轉載: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391613



不能讓人心馳神往,就不叫好電影,《春光乍洩》就是一部讓人熱血沸騰的電影!

1997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那一年香港從英國手中交到了中國,那年六月,《春光乍洩》和《第五元素》先後於台北上映,那年六月,霪雨紛飛,政治嘈雜。難得的快樂,唯一的快樂,全靠電影院裡的好看電影。

只因為有朋友再提到了張國榮,所以就重看了《春光乍洩》,就想起了1997年《春光乍洩》和《第五元素》炒熱台灣電影市場的往事。

王家衛┼張叔平┼杜可風=?

你的答案是什麼?

盧貝松┼丹維爾┼尚保羅高帝耶=?

你的答案又是什麼?

我的第一個答案是:浪漫。

極度的浪漫。

我的第二個答案則是:狂想。

激越的狂想。

不論是浪漫或狂想,《春光乍洩》和《第五元素》光影交織,聲光交響的情景,卻不折不扣,構成了一場世紀末的視覺饗宴。

因為是世紀末,所以華麗是絕對必要的。

世紀末,又遭逢香港驚天動地的分水嶺,不華麗如何顯得出心靈的蒼白浮動?

站在世紀末的高峰,探索未知的二十三世紀,不華麗如何雕砌得出海市幻影?

王家衛的華麗是暈黃、輝煌、但又斑駁的。

梁朝偉的心情是像那盞始終看不清楚全貌的瀑布燈?還是他房間花不隆咚,讓人對不清焦距的彩紋壁紙?

花色斑斕是美麗的偽裝,就像生物世界的保護色一樣,本來就不想讓人懂。而且,讓看不懂的人頭暈眩迷,有什麼不好?又有什麼不對?只有剋星,才能穿透保護色,一舉擒獲獵物。一旦遇上剋星,不認命,又能怎麼辦?

沒有人知道張國榮和梁朝偉為什麼一定要點著大燈,燈火通明地睡大覺?燈火下掙扎的欲望,其實就像燈光下搖晃的人形,越光亮,影越亂,只有更添寂寞。

華麗和斑駁本來就只有一線之隔,分寸掌握,靠的是導演的才情和直覺。

其次則是場面的調度和鏡頭的運動旋律。

酒肆狂歡出來,酒意深濃的張國榮腳步已蹣跚,但是意識依然清明,他可以不抬頭,不直視,就像一個觸角靈敏的生物,清楚收到牆腳邊有人在等他的訊息。

等他窩進計程車內,透過後車窗,讓梁朝偉的人形就浮動在車窗後,然後再悄悄地側過頭來,告訴所有的觀眾,他的視而不見,是一種故意,是一種姿態,是一種折磨。

戲,可以不要對白,就說出跳動的情緒。一字不出,意境盡出,最是高明。

繞旋瀑布的鏡頭,環繞世界盡頭燈塔的鏡頭運動,都有明確的節奏旋律,準確傳達出人們面對自然奇觀的感動與冥思。

但是另外有一種不規則的運動,發生在:

(1) 午夜床邊,梁朝偉和張國榮兩個相對觀點,兩個相對個體的凝視;

(2) 張震和梁朝偉行前話別的擁抱,慢動作中的抽格;

(3) 高反差,強背光的小廣場足球賽,人物走位和鏡位出入的矛盾相悖。

(1) 不規則,造成了喜趣的情境對比。

(2) 不規則,點出了當事人猶豫難安的離別心情。

(3) 不規則,營建了閃動跳躍的莫名意念。

規律,往往是人們自以為是的必然;不規律,卻可能才是自然的必然。當我們習慣於自以為是的規律的時候,人為的不規律,卻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我們不敢面對,羞於面對,或者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的生命真相。

王家衛用他的理性與知性,帶領我們走進一個感性充沛的世紀末情欲殿堂。

相對地,盧貝松卻是用他的感性與任性,堆砌一個頹廢至極的世紀末迷宮。

迷宮的設計師,一筆一畫,都有巧思光華。但是,走進迷宮的人們,卻膛目結舌,把不定自己的羅盤方位。

所以,我們只能驚訝於機械企鵝般的外星救世主造型,以及體能與智能完全不成比例的尷尬。

所以,我們只能像蜜拉.喬娃薇琪一樣,茫茫於三度空間的交通亂像,進退失據,只好捨身蹤躍,投身於不可知的未來。

所以,我們只好羨慕盧貝松可以有那麼多優渥的空間和財力,把習見的電影公式:警匪追逐、希特勒式歹徒、海天旅遊、單槍戰群魔、愛情至上論……逐一換穿上銀子鑄造的新衣,炫死你、迷死你、暈死你……

銀子不是萬能物,但是沒有銀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肯定是很難具像華麗的;但是沒有了想像力,再多的銀子,也鋪串不出亮晶晶的觀影喜悅。

盧貝松捉住了銀子,就像神勇的「賓漢」,捉準了韁繩,駕馭著他的想像力馬車往前狂奔,買票上車的你,隨車顛奔,快意吼叫,激情飛天,車停走人,汗流浹背,心滿意足。

我們的觀影資料庫裡,有太多看過就忘的膠片和青春,一旦得能巧遇讓我們銘記於心的作品,就當高歌歡唱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兩千年前的曹孟德就這樣唱過了,今天的我們,更沒啥好猶豫的。

影評《春光乍洩》讓開始重新我們吧

煙火 發表於: 星期一 六月 25, 2007 1:17 am 促膝長談討論區

轉載自【東森新聞報】: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527/17/eyit.html

直到待役的那段期間才完整的把王家衛團隊的《春光乍洩》看完,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怎麼久才去把這部片找出來看完,不過此時此刻的我終於可以把這篇停滯腦中已久的觀影心得完成,雖然距離看完電影僅僅相隔了一年多,但這期間的人事交替卻讓我對時光的變遷有點力不從心之感,但是至少在此片上映的十週年前寫成,我希望自己可以很牽強地對身邊周遭的人事物說:「讓我們重新開始。」

以一個東方社會體系的觀眾來說,能看到一部將愛情表達得那麼如此純熟的作品,老實說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或然,恰巧這部電影又是一部很容易被模糊焦點的同志電影,今天以《春光乍洩》回頭檢視國內外的同志片,我只想用一句話來檢帶過就好,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真的如我們所想如此的簡易扼要?

觀眾應該注目的不是開頭的床戲,那只是標明身分關係的過程,一對有性關係的同性戀男子和一對有性關係的男女以及一對有性關係的女女其實真正的差別在於愛情的本質。在短短的數十分鐘內,我們很難去判別到劇中人物性體驗的差異,有的電影以為「喔!接吻了!」「喔!做愛了」就足以概括一部電影情感層面的強度,所謂近代疏離式愛情的定義我想並不是真正的漠不關心,真正的疏離,而是在這個寂寞孤獨且短暫的人生中真正的感受到對方的心跳,你的,我的,張震的,何耀輝的,張國榮的,梁朝偉的。

「為什麼愛一個人要分男的女的,我X他祖宗十八代的同性戀、異性戀和雙性戀!」這是我在最近亂寫的小說自己有感而發的台詞。

也許很多時侯我內心的旁白是「為什麼一部電影要分臺灣的好萊塢的,或是同志片呢?」

這會不會是一種碰觸不到而強說愁的藉口呢?

「在異地」成了重新開始的催化劑,只是孤寂被放大檢視,對方輪廓的真正浮現,如果一對戀人真的能經歷一段旅程,我想那代表的是彼此承受住了對方孤寂不安的劑量,「在異地」也許是一種情感放大的縮影,把情感結構的放大重現。

而黎耀輝和何寶榮兩人的感情糾葛從某個角度都僅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幾種型態,我個人認為整個劇情所呈現出來對於情感描述的精準與強度,是整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

何寶榮於失愛之後,依然在他熟悉的酒吧與人共舞,此時肢體的記憶卻停留在他與黎耀輝共舞的情景裡。小張說,有些事情用耳朵聽比用眼睛看來得清楚,何寶榮聞著過往時空的味道,不禁失聲痛哭。

而黎耀輝嗟嘆著為何到達了目的時,終究還是孤單一人。必須得坦承自己在情感面的脆弱,因為情感本身就是一件很脆弱的事情。

最近在電視新聞聽到關於對張震的報導,大意是張震在歷屆坎城影展中都是以非主線男主角的身分出席,所以很難受到真正的注目。在我接連看了《手》和複習《春光乍洩》之後,不能不否認張震本身在電影給人的感覺都會自然而然有一種另類的感覺,不只是口條的問題, 而是張震的演出往往最後都會成為很特殊的穿插,或許在某些作品中,張震的出現就是一種帶點實驗精神的氛圍。

而在《春光乍洩》這部電影中,張震所飾演的臺灣男孩小張卻很成功地扮演了劇情和微妙關係的轉折點,「在異地」一個陌生且熟悉的臉孔,前一段感情的失落襲上心頭,而何寶榮所掘出的窟窿竟成了孤獨的黑洞。像冰河流轉般的緩慢而不自知,直到小張離去的那一天,兩人才知道彼此的情感已經預設了某種想念。

我很喜歡小張帶著黎耀輝的不開心到世界的盡頭,從酒吧到最後梁朝偉坐在捷運做為結局的整場戲。小張最後沒有聽到黎耀輝說了什麼,僅聽見了兩聲很像哭聲的聲音,我只能這樣臆測,或許人在真正悲傷的時候,任何的言語和文字都是一種很沉重的負擔,要說出來是一件很稀薄的事情,但也或許是酒吧太吵了吧!真正的愛情、情感亦或稱之感情的東西是什麼?僅僅是眼淚或是忌妒爭吵等等顯而易見的表象所能說服我們的嗎?當我們撐著皮相而將疲憊不堪的情感塞進無關緊要的角落中,也或許在那些應該言說而怯懦表達的場景中暗自神傷,如能愛過,如能真正地愛過,無論是任何形式,對任何一個人,當我們已經聽到自己以及對方的心跳聲時,在我愛你或是我喜歡你的禁語尚未從嘴形透露秘密之際,亦或被一段感情籠罩一段時日,而困惑終日之際,倘若我們聽到彼此的心跳聲,真正的聽到,也許就無關感情的濃烈疏離了。

如能Happy Together該有多好。

註:黎耀輝和何寶榮除了是劇中人物的姓名,同時也是此片的助理攝影。

●東森論壇徵稿區→http://www.ettoday.com/write/●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ettoday.com

(●作者gohole,男,高雄縣人。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