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5

《胭脂扣》影片介紹

資料整理 蕙婷

出品 威禾/ 監製:成龍 / 導演:關錦鵬/ 出品人:何冠昌/ 編劇:邱戴安平、李碧華

剪接:張耀宗
攝影:黄仲剽
配樂:黎小田
(同名主題曲『胭脂扣』
由梅豔芳主唱。)


首映:1988.1.11

『胭脂扣』歌詞
誓言幻作煙雲字 費盡千般心思
情像火灼般熱 怎燒一生一世 延續不容易
負情是你的名字 錯付千般相思
情像水向東逝去 癡心枉注 願那天未曾遇
只怕相依 那管見盡憾世事
漸老方華 愛火未滅人面變異
祈求在那天重遇 訴盡千般相思
祈求不再辜負我 癡心的關注 人被愛留住 (問那天會重遇)


--------------------------------------------------------------------------------

法國第10屆第三世界影展金球大獎

獲1989年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關錦鵬)、最佳女主角(梅艷芳)、最佳剪接(張耀宗)、
最佳電影配樂(黎小田)、最佳電影歌曲(「胭脂扣」);張國榮獲提名最佳男主角

獲1987年第24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梅艷芳)、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改編劇本獎

獲1988年 獲義大利都靈青年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1988年 南特三大洲電影節 Golden Montgolfiere

獲1989年 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梅艷芳)



--------------------------------------------------------------------------------

角色介紹:

陳振邦 (張國榮飾):為一風流倜儻、外型俊俏的紈絝子弟,又稱「十二少」,但這並非暗示他在家中排行十二
(事實上他排行第二)。1930年代流行於望族之間的習俗中,取這種別名是為了聽起來人丁旺盛一點。

如花 (梅艷芳飾):為香港30年代石塘咀的紅牌妓女。對十二少一往情深,為情不惜一死,死後亦念念不忘舊情人而苦苦
等待五十多年,是一感情激烈、專一的女子。

袁永定 (萬梓良飾):在香港報館任職的正直男子,同情如花的遭遇而傾力幫她尋找十二少。

凌楚絹 (朱寶意飾):永定的同事,事業心強的現代女性。和永定一同幫助如花,在發現如花和十二少殉情的真相後一度
無法諒解。


--------------------------------------------------------------------------------

劇情介紹:

三零年代的香港。紈絝子弟十二少深深迷戀上名妓如花,使盡追求絕招,終於擄獲美人心,兩人以一個胭脂匣定情。然而因十二少父母的反對,兩人情路坎坷,最後只能攜手走上殉情之路。

八零年代的香港。一位欲刊登尋人廣告的冷豔女子,四個承諾再見的「密碼」,揭露一段歷經五十多年等待的愛情真相…


--------------------------------------------------------------------------------

深入解析---小說與電影:

《胭脂扣》(Rouge,註一)改編自香港女暢銷作家李碧華的同名小說,該小說被視為女性主義意識覺醒之代表作。據推斷,其寫作背景資料應來自羅澧銘(筆名「塘西舊侶」)的半歷史小說《塘西花月痕》。因相隔大半個世紀,目睹當年盛況的人大多已離去,有關塘西(註二)花事的史料,大概只有在羅氏這本遺留下的著作才找得到。

這部作品的深刻之處,是從一個女鬼的愛情中,確立了一種永恆的價值觀,以此來對應當代社會易碎的人倫關係。在小說中有這麼一段話:「我們都不懂得愛情,有時,世人且以為這是一種『風俗』。」這句話已暗中把作品的浪漫性與社會因素契合在一起。


李碧華所塑造的人物,如程蝶衣、如花,其引人入勝之處之所以遠超出純浪漫,不僅因為他/她是屬於「過去」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他們已成為一種「傳奇」,他們所代表的那一個時代的價值觀,在當代社會已不復存在。而這種缺失,看在李碧華眼中,是對現世的莫大諷刺。因此,她常把「傳奇」和現世的愛情並置、比較,讓在其中進進出出的人物彼此在有意無意中把對方看作自己的鏡子;在鏡中,他們會發現自己不為人知、甚至不為己知的另一面。

正是出自構設鏡像關係的考慮,李碧華經常把普通的情節特定化,並將角色指派到時常變動的位置,賦予他們流動而多變的功能,他們在得到映射的同時,常受到鏡像的另一位人物的震擾。袁永定和凌楚娟就是被如花的痴情所感動,而重新檢討兩人之間的關係。跟現世的眾多情侶一樣,這對現代戀人似乎原只是為了「互相方便」才走在一起的,他們對婚姻並不熱衷,生活與工作的急速節奏又往往使他們心浮氣躁、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會感動於如花對愛情的堅貞不渝,但最終,他們也就停留在此而已,如花為愛情所做的,他們是絕不會做的。「傳奇」依然是「傳奇」,或者這也說明了李碧華對現世愛情,乃至文明進程的失望吧。

周茜評論李碧華時說:「對八十年後期的讀者和觀眾來說,這種鴛鴦蝴蝶式的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重要的原因在於它的社會背景。李碧華顯然為寫這篇小說做了不少歷史調查,搜羅了二十世紀初各方面有關香港娼妓這門職業的有趣資料。小說《胭脂扣》因此也可看作某個歷史時代的重構,透過這個時代的習俗、禮儀、言語、服飾、建築,以至以賣淫為基礎的畸型人際關係,這個時代得以重現眼前。」

《胭脂扣》由此而在香港颳起了一股「懷舊」風潮,與世紀末世界性的「懷舊」潮流相契合,並使香港的「懷舊」與當初的「西洋風」轉入「中國式」,從中讓人看到文學跟社會、政治、經濟變化的莫大關聯。李碧華的觀察力是敏銳過人的。

而由香港著名導演關錦鵬執導的電影版,雖然以當時香港風行的鬼怪靈異故事為主題(註三),但拍得非常哀怨纏綿、自然流暢,把如花這個「鬼」刻畫得甚通人性,塘西風月的部分則拍出了港片罕見的頹廢美感,是可以較完整地反映關錦鵬電影中情色世界的代表作品。

電影情節大致忠於原著,但不再將敘事觀點鎖定在袁永定身上---原著是以袁永定的第一人身敘述進行故事,讀者是隨著他與如花的交往而獲知一切;電影版則不斷穿梭於三十年代的塘西和八十年代的都市之間,現世的部份似乎是袁永定的經歷,昔日塘西風月的璀璨影像卻是如花回憶的呈現。歷史的論述向來都以男性為中心,關錦鵬卻透過一個女人---特別是一個處於邊緣位置的女人---來創造過去。《胭脂扣》的懷舊並不是純然理性的歷史,而是在帝王將相的正史以外,提供一種對昔日的另類想像。

名妓如花這個全劇的關鍵角色, 是由當時紅透半邊天的影視歌星梅豔芳演出,原本這是不太合適的,一來當時梅豔芳的戲路經常是活潑壞女孩(例如《緣份》、《壞女孩》),二來梅豔芳的樣貌算不上標緻,與八十年代中後期最年輕靚仔的張國榮飾演的十二少(據傳這角色本由鄭少秋來演),實在毫不相襯。但梅豔芳把生前的如花演得風情萬種,把死後的如花演得楚楚動人,表現令人刮目相看。而在《塘西花月痕》書中附的舊圖片告訴我們,當時的名妓其實也不是傾國傾城的佳人,甚至反而是貌不驚人、身材矮小扁平的普通女子。(註四)

此片推翻了一些(在以前的電影中)關於鬼的固有觀念(如讓鬼可以在白天出現,以及吃東西是用鼻子嗅等),上映後轟動一時,國內國外獲獎無數,除了讓梅豔芳榮登影后寶座之外,導演關錦鵬因此片及後一部《人在紐約》的大獲成功,躋身港臺著名導演之列,原作者李碧華亦開始走紅,自1989年起,進入創作的旺盛期。

題外話,由於李碧華很欣賞張國榮,當初籌拍電影時,十二少的第一人選便非張國榮不作他人想,後來還為十二少加了許多戲。而張國榮不俗的演出讓他獲得許多正面評價,戲份雖少,仍獲提名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註一:電影的英文名稱Rouge,是指現代口紅出現前,婦女用細長紙片染上紅色色素,然後用嘴唇抿住紙片,讓顏色附於唇上的胭脂,如花在影片開頭便是用此方法抹上口紅。

註二:塘西是石塘咀的舊稱,乃燈紅酒綠的煙花之地,但絕不是三教九流聚集之處。不單是尋歡作樂的公子哥兒甚有文化修養,連老舉本身也是知書達禮的。而塘西這個熱鬧的小社會久而久之也培養出一種小圈子的文化(有點像廟街或現今的「旺角」),在《塘西花月痕》一書中,羅氏原原本本地記錄了這種文化,那些可堪玩味的名詞便是一例:「乾煎石斑」形容心急乾等的人客,「蓆嘜」形容情迷戲子。在片中,十二少送大床到妓寨,古慧珍演的老妓對如花說:「我由水坑口做到黎石塘咀,都無見過好似你呢個「溫心老契」咁,咁識「溫」姑娘("learn"聲)」。汪禹演的少爺投訴妓女珊珊來遲,令他的朋友「一個身後蕭條,一個後顧茫茫」。《塘》書特別指出,當時各名寨的門口都有一副對聯,沒有對聯的大寨,並不入流。片中,十二少為博取如花的歡心,也題了「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一聯。今日的石塘咀則僅是港島區普通的商住地方,與筲箕灣、北角等地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

註三:不少學者都以九七大限來解讀八十年代末的懷舊風與鬼片熱潮,視之為對當前身份危機的反應或是對前途恐懼的投射,片中一再出現的「五十年不變」便令人聯想到北京政府回收香港前的政治承諾。

註四:二三十年代的香港社會風氣依然很保守,正當人家的女子鮮有淪落風塵,通常只有無依無靠的才會在塘西當妓女。電影中,如花以妓女之身冒昧拜訪陳家,譚倩紅飾演的陳母諷刺她說:「這可能就是你們風塵女子的作風吧。」可見當時的保守風氣與深厚的階級觀念。而當時從妓的,最終目的其實是找頭好人家「埋街食井水」,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塘西大寨似是高級的徵友會社,多於人肉橫流之地。又因為物以稀為貴,塘西妓女的身價都非常高,散盡千金為博紅顏一笑的亦大有人在。而當時社會的審美觀以林黛玉型的骨感美人為準,所以當時的塘西妓女身材都較羸弱。如花醜,也得到俊美的十二少的心,除了有歷史的根據之外,也是因為十二少認為「老婆醜,老公就靚溜溜」才算有夫妻相吧。


--------------------------------------------------------------------------------

補充介紹:

導演(關錦鵬):


香港出生,浸信會學院大眾傳播系畢業。從早期被定位為女性電影導演,到「出櫃」後被人評說作品裏的「同志」暗流,關錦鵬的電影中一直含有悲美的情愫。他擅長用不加粉飾的純粹情色來描述男人、女人、異性亦或同性之間若有似無的情感糾葛。

如果說,電影反映人生,那麼關錦鵬的電影便是不斷呈現了現代人在感情中,載浮載沉的人生際遇。從1985年的處女作《女人心》、1986年的《地下情》到1987年的《胭脂扣》,關錦鵬將自己對女性電影的理解推至極致。


原作者(李碧華):


香港文壇大名鼎鼎的專欄作家,中學時代開始給報刊投稿。1986年至今,曾任職記者(人物專訪)、電視編劇及電影策劃,在影視、舞台劇等藝術領域頗有建樹,並由劇作家跨入小說創作,認為寫小說是「先娛己,然後再娛人的享受」。其作品大部份在發表同時拍成電影,影響較大的有《父子情》、《胭脂扣》、《霸王別姬》、《潘金蓮之前世今生》、《秦俑》、《川島芳子》、《誘僧》、《青蛇》等,屢獲多種國際獎項,有「奇情才女」之稱。

李碧華認為,人生所追求不外「自由」與「快樂」,作風低調,行蹤神秘,堅持不公開照片、身世、年齡。為回避與讀者見面,她甚至放棄了「香港十大暢銷書獎」。自述最愛、最恨的都是男人。又因為『極度虛榮,無可救藥』,所以希望『不勞而獲,才色兼收,醉生夢死』,遺憾的是『上述願望俱成空想泡影』。

她的小說選材冷僻刁鑽,揭示人物複雜豐富的心靈世界,表達了作者對情的執著追求,並融入歷史的、社會的、美學的、哲學的意蘊,所以她書中的人物獨具一格,故事別出心裁、瑰奇詭異、雅俗共賞,為她贏得了「天下言情第一人」的美譽。她尤擅長寫帶有血腥味的愛情,一直探討女人、愛情與命運的奇妙關係,大膽質疑蓋棺定論之說,為古今有爭議的女性進行故事新編,展示出新的女性主義觀點,而被文學評論界喻為「新女性主義視角」代表人。

李碧華的小說有豐富的內涵、深刻的主題、渾然天成的技巧,有別於通俗小說,在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出現李碧華是個奇跡,可以說,她在純文學和商業寫作之間找到了第三條道路。


資料來源:

http://www.taiwan123.com.tw/song/movie/newmovie01.htm
http://bn.sina.com.cn/movie/2005-12-02/170012739.html 、維基百科
http://www.mymui.com/film-rouge.html (照片亦出自此處)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3-02/17/content_731710.htm
http://www.hkbookcity.com/searchbook2.php?key=author&keyword=李碧華&startnum=1 、http://read.anhuinews.com/system/2006/02/14/001433970.shtml
「超越男性視角:改編自小說的關錦鵬電影」(文‧蕭恒)
http://hqys.ccwb.net/News.aspx?id=1437 、
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20620/200206200001.html
「李碧華的詭異言情小說」(劉登翰作,選自<香港文學史>,香港作家出版社)
「胭脂扣---悼念梅艷芳(1963-2003)」(http://www.stanleyng.net/1201200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