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6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3.4.18】張國榮的臉

煙火發表於:八月 05, 2007 11:53 am 促膝長談.後張國榮時代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3.4.18】張國榮的臉

一般人只有一張臉,明星卻有好多好多張臉,張國榮的臉也是寧采臣的臉,也是十二少的臉、程蝶衣的臉、何寶榮的臉。一般人的臉會老會醜,明星的臉卻是迂迴複雜的時間網絡,如蛛網纏繞如血管交疊,讓賽珞璐膠片上的美麗容顏,可快轉、可倒帶、可停格、可淡入淡出、幻化無常。

怎樣的臉讓人魂縈夢牽?怎樣的臉最為神祕莫測?花靨與夢魘、謎團與線索,會不會都寫在臉上,讓臉成為一個人最公開也最私密的身體部位。

張國榮有著一張華人電影史上堪稱絕美的臉,五官的比例完美,眉宇之間的英氣與嫵媚,高挺典雅的鼻樑,輪廓有致的雙唇,再配上一雙時而頹廢、時而驚恐、時而稚氣、時而嬌瞋的大眼睛,在男生女相、成人童身的曖昧中擺盪,留下靚仔美男子、臨水照花人的永恆身影。

但他的墜樓猝逝,卻讓這張絕美的臉,吸納了所有好友影迷的椎心哀痛,投射了眾人對戰爭、對病毒的挫折絕望,也勾動了對青春年代驟逝的莫名感傷。張國榮的臉,負載著憂傷的重力加速度,化為時代的垂直落體,砰然落地。一張最美的臉,也是一張最面目全非的臉,成為二十一世紀華人電影史上最殘酷的肉身寓言。

電影面相學的臉部特寫

臉一向被當成確定身分認同的最佳視覺憑證,我認得這張臉,我記得這張臉,我看過這張臉,一張臉幾乎成為一個人身分認同的「提喻」,以部份代替全體。但明星的臉卻與眾不同,一般人只有一張臉,明星卻有好多好多張臉,張國榮的臉也是甯采臣的臉,也是十二少的臉、程蝶衣的臉、何寶榮的臉。一般人的臉會老會醜,明星的臉卻是迂迴複雜的時間網絡,如蛛網纏繞如血管交疊,讓賽珞璐膠片上的美麗容顏,可快轉、可倒帶、可停格、可淡入淡出、幻化無常。

張國榮死了, 張國榮螢幕上的臉卻早已是金剛不壞之身。

記憶中的張國榮,總是電影銀幕上一張一張迷媚且頹廢的臉部特寫,心想,張國榮會不會是華人電影史上擁有最多臉部特寫的男演員?為何他會有這麼多的臉部特寫?

孤獨是一張緘默的臉

但並不是每一個男演員的臉都可以特寫的。

張國榮膚質與五官輪廓的麗質天生(當然也包括了許多的後天改造),讓他比其他知名男演員都更有條件近距離拍攝。在華人電影圈眾多名導的攝影鏡頭中,張國榮都留下了美麗而又憂鬱的臉部特寫。有時他的臉像一扇窗戶,讓我們偷窺到其中的孤傲與徬徨,有時他的臉是一張淒絕美絕的面具,望不透看不穿他的喜怒憂傷,有時他的臉是放蕩頹唐的性慾風景、貪瞋痴孽的暴露告白,有時他的臉則是望向另一個陌生世界的界面,怔忪出神,半神半獸的可疑地帶。

但讓我們最無法忘懷的,還這張臉上氤氳不去的「孤獨」。「孤獨」可以是一種美學形式的必然。電影的臉部特寫,讓銀幕上男生女相、雌雄同體的張國榮更加「陰性化」、「戀物化」,也讓銀幕上落拓不羈、徬徨少年的張國榮更顯得異常沈默孤寂。愛森斯坦的名言,電影讓古代的面相學起死回生,臉部特寫鏡頭是「緘默語言的獨白」。銀幕上的明星,不能像舞台上的演員用語言的「獨白」方式訴說內心,轉而以面部表情做為內在情感、情緒、思考的傳達。但這個面部特寫鏡頭還必須是緊閉雙唇的,因為說話的嘴部動作與話語內容,會帶出表達模式的深度內在性,打破臉部特寫的靜態美學與戀物表面。這種「雙重緘默」的臉部獨白形式,讓電影裡的臉部特寫,都必然出現一種揮之不去的精神孤獨樣貌。

換言之,臉部特寫鏡頭特多的張國榮,一定顯得更加緘默孤獨。但張國榮的「孤獨」,不僅是一種臉部的美學形式,更是一種明星特質的縈繞氛圍。張國榮的電影讓他成為一則孤獨的城市傳說、孤獨的愛情傳奇。與女鬼共枕的張國榮是孤獨的,不敢與愛人吞鴉片共赴黃泉的張國榮是孤
獨的,與師兄同台演出、少一分少一秒都不叫一輩子的張國榮是孤獨的,與愛人同志在異鄉激情做愛扭打的張國榮也是孤獨的。

但除此之外,會不會張國榮雌雄同體的流動認同,早已格格不入於男歸男、女歸女的僵化分類範疇,無法歸屬?會不會張國榮的極度自戀,讓他特別有一種冷眼紅塵的疏離與冷漠?會不會置身同志情慾「暗櫃」數十載的張國榮,雖有出櫃後眾人的祝福與欽羨,但暗櫃時期的不可說,也早已化為與異性戀直社會、直道德的幽微齟齬?張國榮的孤獨是一種不與你們同國、不與你們為伍的孤獨,但這種傲慢卻又無助的孤獨,卻轉化為螢光幕上巨大的誘惑動力,讓人忍不住投射認同、讓人忍不住表達愛寵。他的臉上明白寫著「離開我」「讓我獨處」,影迷觀眾卻蜂擁而上、流連不去。

真實、破相與死亡的臉

而死亡往往正是人存在方式的最終孤獨形式。

歷史是反諷的,面對最愛梳妝打扮的張愛玲,我們卻不忍談論她辭世時的穿著,面對最自戀最愛美的張國榮,我們卻不忍想像他墜樓後的身影面容。沒有人被允許拍攝張國榮的遺容,沒有影迷忍心揣測張國榮墜樓後的樣貌,所有的追憶與哀悼,都化成一幕幕演唱會與電影畫面的剪輯,在媒體上川流不息,而最終都聚焦於摯愛唐先生與家人共同挑選的靈堂遺照之上。

靈堂遺照是張國榮拍攝《金枝玉葉》的宣傳劇照,照片中的張國榮深情凝睇、風華絕代,以側面相向,右半邊的臉光潔明亮無暇、左半邊的臉則在陰影中隱沒,左右交界的中線,則由對比的光影明暗,拉出絕美的鼻樑與唇部輪廓線條。照片中的張國榮真美,但照片中的張國榮也真孤獨。絕大多數的遺照都是正面示人,側面的遺照給人孤傲之感,而不在座落在正前方的視覺焦點,更營造出一種內在封閉的自戀空間,拒絕他人進入。

這張照片是死亡的美學形式,不僅在於它被當成靈堂遺照,更在於它所呈現張國榮臉部特寫的完美方式。羅蘭巴特曾經評論過女明星嘉寶的臉,他說嘉寶的臉不食人間煙火,因為太過於完美無缺,看不見肉體的隳敗與腐朽,是昇華後神性的臉,不是人性的臉。但這超越死亡的不朽本身,卻也讓美麗成為一種最終的死亡形式。而張國榮的這張照片,則是交疊著多重的死亡。先是將張國榮的肉身,轉化為臉部美學特寫的純粹形式,而照片中的陰影更昭告著死亡的到來。再是將電影時空的流動形式,僵止成攝影「此曾在」的靜止模式,最終成為掛在靈堂之上供眾人哀悼祝禱的遺照。

在張國榮死亡之前,我一直讀不懂精神分析大師拉崗的那句叮嚀:真實是「現實的鬼臉」(the grimace of reality),張國榮死後,我想我依稀彷彿了解到這句話語中的部份玄機。大家都在問,明明約好朋友打球的張國榮,為何會突然從二十四層高樓跳下?就好像一直到現在都還有人在問,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為何會在自殺之前還向鎌倉端泉寺預訂了四十人份的精進料理席,準備宴請好友。大家都覺得一心追求完美的張國榮,勢必無法忍受變老變醜的生理衰退,但怎樣的戲劇化性格,也無法讓人了解愛美自戀如張國榮者,會採取墜樓這種最面目全非、慘不忍睹的自殺方式?是不是「真實」到來的黑暗時刻,所有理性的判斷與選擇,像瞬間停電般徹底無法啟動,危顫顫的深淵斷崖就在腳下,沒有退路?是不是選擇自殺的本身,也就是一種最終極形式的無法選擇?

張小虹 人間
From: news.chinatimes.com
18/4/2003

【成報2004】李偉儀 - 想念張國榮

煙火發表於:八月 07, 2007 11:17 pm 促膝長談.後張國榮時代

【成報】李偉儀 - 想念張國榮

07- 06- 2004
情色都市﹕想念張國榮  

哥哥逝世周年之際,本想寫一點懷念哥哥的說話,加上知道台灣同志書店「晶晶書庫」舉行了《情書與高跟鞋》紀念會,參加者都帶一封給哥哥的情書,並穿上一雙象徵哥哥公開宣示「同志」身分的紅色高跟鞋。如此種種,也想和大家分享。可是,在下筆之際,卻有一種寫不下的感覺。  

回想仍覺得四月的日子過得特別慢,憂傷的事情特別多。攝影名家陳老先生在四月第一天出殯,他跟我是在編書時認識的﹔與天水圍倫常案的女死者素未謀面,她卻是我認識的一群庇護中心婦女的朋友﹔愛人的父親在四月辭世﹔好友潘詩韻在四月第一天於藝術中心演出獨腳戲紀念身故的弟弟,她的弟弟在張國榮跳樓後翌日,用同樣的方法了結了生命。想念四月離開的人,令人患上了傷感症候群。  

直到這幾天,互聯網上又出現張國榮的報道,有人散播哥哥還活著的傳言,指近來數家阿根廷媒體報道有目擊者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頭見過哥哥。據稱一名當地華人曾見到戴墨鏡的張國榮,而言之鑿鑿地判斷哥哥依然在世。又流傳哥哥只是安排身亡的假象,乘坐遠洋貨輪去了南美大陸,作為了斷自己所厭倦的生活云云。更有消息指王家衛得知報道後,認為可能哥哥真的沒死,而即時去了阿根廷尋找他。  

新聞組鬧哄哄地討論。有人說,以前很多名人於身故後,尤其是非自然死亡的,例如被暗殺的John Lennon和美國總統等,都曾被傳出所謂未死的「真相」,孰真孰假,還是興波作浪,實在無人知曉。又有人說,那會不會是哥哥的表堂兄弟,或人有相似,甚至是鬼魂眷戀紅塵﹖王家衛前往阿根廷,也許不過是為了找出這個酷似哥哥的男士,找他做哥哥的替身。又有人考慮到法律責任,如果有人發放欺騙全世界的死訊,要不要坐監﹖  

在阿根廷出現的,是真身也好,是游魂浪魄也好,也不過是想得到一片優游。贈一闋李後主詞﹕「夢裏不知身是客,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哥哥有心別離,世人何必執,苦苦追蹤﹖

08- 06- 2004
情色都市﹕當王子遇上王子  

昨天談過張國榮,令我想起台灣作家許佑生。許佑生和張國榮有相似的人生經歷──是同志,也患了憂鬱症。  

許佑生畢業於台大中文系,紐約理工學院傳播碩士,曾任報社主編。2001年,他前往舊金山「人類情慾進階研究學院」修讀博士課程,並已取得學位。他現在專職同志文字創作,是繼白先勇後,另一位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台灣作家。  

許佑生那一段「當王子遇上王子」的情緣,發生在紐約。  

某年,許佑生到紐約旅行,認識了比他大一歲的美籍大學行政人員葛瑞。隨便聊聊天,覺得很投契,之後再相約出來再聊,葛瑞又做許佑生的嚮導,種下感情。數月後,許佑生重臨紐約,二人展開長達三年的同居生活。有一次,他倆參加朋友的婚禮,期間被周遭氣氛感動,許佑生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做成一個環,套入葛瑞的手指,葛瑞則以緊握拳頭來表示「我願意」。之後,二人正式註冊結婚,許佑生接受台北越洋訪問,正式公開身分,並決定回台北補辦喜宴。  

許佑生父母早歿,家裏只有一個姊姊。姊姊恍如晴天霹靂,其後讀了弟弟所寫《當王子遇上王子》一書,才明白了同志的愛情,並做了婚禮的證婚人。  

同性婚姻在台灣未獲承認,許佑生認為「婚姻除了法律證明之外,最重要是兩個人認定對方和這段關係」。1996年,許佑生穿上瀟灑的中山裝,挽他的愛人葛瑞,在花炮和掌聲中緩緩走上宴會廳的紅地毯。  

許佑生覺得這場婚禮的最大特色,就是跟其他異性戀者的婚禮沒有不同,同樣有新人踏紅地毯進場、證婚人主持儀式、新人敬酒,只是場內掛上象徵同志的彩虹旗。  

法律上未獲確認,卻得到文化認同。婚禮獲傳媒廣泛報道,就連台灣民眾也替二人高興。他們收到無數的讚美與祝福,而當時台北市市長陳水扁給一對新人送上「白頭偕老」的賀匾。許佑生讀出愛的宣言,讀至「我們是一對平凡相愛的伴侶」,他紅了眼,葛瑞不諳中文,卻緊握他的手,沉默了十多秒,許佑生才繼續唸下去。後來,許佑生解釋,那是由於他曾經因同志身分而受盡白眼,甚至自殺,熬至現在才能達成做一對「平凡相愛的伴侶」的願望。(二之一)

09- 06- 2004
情色都市﹕藍色憂鬱  

好景不常,2000年夏天,許佑生被長期失眠和內心莫名的極度焦慮所困,經診斷是憂鬱症。期間他想要跳樓,也兩次服藥輕生獲救,幸好有葛瑞和親友適時出現。治療期間,許佑生按時覆診和服用藥物,但神經衰弱、喜怒無常、鬱躁苦悶依然牽絆。  

後來,許佑生發覺自己遺傳了父親失眠和母親抑鬱,加上之前所背負的社會壓力,儘管他快樂勇敢地舉行了轟動的「同志婚禮」、從事同志人權運動,但這只是更令他體會到人類豐盛的文明,竟在情慾這一關侷促困頓,無法抵擋的藍色憂鬱因此而起。自張國榮逝世那天,許佑生即成為媒體採訪的焦點人物,然而他都以情緒不佳婉拒。  

在張國榮逝世一周年,許佑生刊登了一篇文章,文中是這樣寫的﹕  

「病苦仍未離去,我還滿屋子找樑想上吊,結果發現現代裝潢的房子裏,居然密合到一根樑柱都找不到,只好想到衣櫃的門上緣,可以固定一下,暫時替代。站在矮子上,心情萬般苦澀,是該走的時候嗎﹖想起一年前,張國榮在二十四層高樓上,是不是也曾經過一番內心的煎熬與掙扎,最後才選擇了那個一躍飛出的下場﹖」  

「我這次憂鬱症復發,來得非常急速,也很兇猛,幾乎讓身邊的人來不及應付,我就已經搖搖晃晃走在生死的邊界了。我的另一半葛瑞遠在舊金山工作,心急如焚,計劃立即趕回台灣,就在上網路預訂機票時,忽然接到南美洲烏拉圭家鄉的電話,說他媽媽摔跤,骨盆破裂,正送進醫院急救。」  

「他不得不忍痛臨時將往台灣的機票,改成飛回烏拉圭,然後在電話中告訴我﹕我一定得回去看我媽媽,因為她獨自生活在那裏,這時最缺乏有人在旁照顧,何況老人家不禁摔,摔得嚴重恐怕有致命的危險。」  

對於憂鬱症患者,尤其是一個神經線高度敏感的作家來說,死亡大概是有奇異的吸引力。當許佑生想怎樣殺死自己的時候,電腦傳來了一句他一生中聽過最動人的話﹕「我無法忍受失去你,更糟的是,萬一同時在這時失去了你跟我媽媽……」許佑生立即反過來想﹕「如果是葛瑞要上吊離我而去,我不是要崩潰了嗎﹖那我將心比心,怎麼忍心讓他下半輩子承受這種我也無法單獨熬下來的苦﹖」守得雲開見月明,許佑生,祝福你早日戰勝這場藍色的風暴。(二之二)

李偉儀

「天下第一樓」編劇何冀平才華 深受已逝張國榮青睞

煙火發表於:八月 08, 2008 1:02 am 促膝長談.後張國榮時代

「天下第一樓」編劇何冀平才華 深受已逝張國榮青睞
2003/09/16 20:10

記者蕭玫玲/台北報導

日前香港多位歌手齊聚一堂,舉辦一場悼念張國榮的慈善音樂會,演唱多首哥哥的成名曲,此情此景看在名作家何冀平女士眼中,感觸自是良多,因為當初要不是她正在北京忙著電視劇「天下第一樓」的劇本改編工作,多開導張國榮,也許憾事就不會發生。

性格要求完美的張國榮,一直想拍一部由演員跨行導演的作品「偷心」,並透過圈內人介紹,拜託名編劇何冀平為他寫劇本,何冀平被張國榮的熱情感動,雖然手邊待完成的工作堆積如山,但還是挪出時間,和哥哥一起為電影「偷心」做準備,連服裝、道具、演員、執行導演都選好了,沒想到卻因為出資者資金的臨時變動,讓這部電影流產。

拍片計劃胎死腹中,讓張國榮受到很大打擊,情緒跌到谷底,看到哥哥難過的樣子,何冀平還安慰他,有機會一定還會幫他把電影進行到底,沒想到,張國榮以跳樓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偷心」永遠沒有拍成的一天。何冀平表示,如果電影能順利完成,張國榮成功轉型成導演,也許會改寫令人遺憾的結局。在何冀平眼中,張國榮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他不允許自己失敗,他想做的事一定要成功,這種性格,註定要活得比別人辛苦。

何冀平所編的劇本,商業與藝術並重,筆下人物栩栩如生,戲劇張力十足,因此一部描寫北京全聚德烤鴨興衰史的代表作「天下第一樓」,才能與老舍的「茶館」並列為大陸最受歡迎的經典舞台劇,歷經十五年而不衰,並曾創造了一個觀眾連看27場的紀錄,就知道何冀平的功力。

從張國榮忌日想起”2004-04-01

煙火發表於:十一月 25, 2008 1:30 am促膝長談.後張國榮時代

許佑生“從張國榮忌日想起”

2004-04-01

謝謝你,也許我不認識你 這次我的憂鬱症復發,正值舊曆年春雨綿綿的天氣,整個人陷落在無底的苦楚黑洞中。有時,嚴重到有活不下去的壓迫感,一次還胡亂將不可混用的危險藥物一口吞下,幸運的是,陰錯陽差我被送進急診室,又回了魂。

接著幾次,其實病苦仍未離去,我還滿屋子找梁想上吊,結果發現現代裝潢的房子裏,居然密合到一根樑柱都找不到,只好想到衣櫃的門上緣,可以固定一下,暫時替代。

站在矮凳子上,心情萬般苦澀,是該走的時候嗎?想起一年前,張國榮在二十四層高樓上,是不是也曾經過一番內心的煎熬與掙扎,最後才選擇了那個一躍飛出的下場?

本來,我以為把脖子吊在堅韌的棉布圍巾上,試試看,心想隨時可以把自己從圍巾那圈中將脖子拔出來。豈料我錯了,當我的身體稍一離開凳子,身體重量往下壓時,就發現那副全身的重力如排山倒海,令人根本無法照原來設想的那樣,想說隨時反悔,脖子要抽身還來得及。

如果那次我的矮凳子沒有踢遠一點,我的腳構不到的話,那我全身一定馬上往下墜,重量會立即將自己的脖子勒緊,緊到神智急慌,無法如願脫「頸」而出,恐怕真的變成一具掛在半空中的晃動陰影了。

我這次憂鬱症復發,來得非常急速,也很兇猛,幾乎讓身邊的人來不及應付,我就已經搖搖晃晃走在生死的邊界了。我的另一半葛瑞遠在三藩市工作,心急如焚,計畫立即趕回臺灣,就在上網路預訂機票時,忽然接到南美洲烏拉圭家鄉的電話,說他媽媽摔跤,骨盤破裂,正送進醫院急救。

他不得不忍痛臨時將往臺灣的機票,改成飛回烏拉圭,然後在電話中告訴我:我一定得回去看我媽媽,因為她獨自生活在那裏,這個時刻最缺乏有人在旁照顧,何況老人家不禁摔,摔得嚴重恐怕都有致命的危險。他要求我一定要堅強活著,雖然他無法飛回到我身邊,但是他會時時掛念我,希望我撐著,不要胡亂做傻事。

有一次,我又萬念俱灰,站在衣櫃邊,或許憂鬱症的毒素又在發作,使我心想結束生命。剛好,我有隨時開電腦的習慣,突然看見葛瑞傳來及時通訊息,問我好嗎?我說不好,感覺生命很苦,死亡念頭一直在我腦中盤旋。我又說,也許當他回來一切都太晚了,我提及自己真幸運能遇到他這麼好的伴侶,將來他也會遇見同樣的好人吧。 這種話聽起來有訣別的意味,葛瑞立即說了一句我一生中聽過最動人的話,他說:「我無法忍受失去你,更糟的是,萬一同時在這時失去了你跟我媽媽…」。這樣的話,讓我想起我跟他十一年來、攜手並肩走過的歲月,日日月月,每一滴酸甜苦辣,百感交集。是啊,反過來想,如果是葛瑞要上吊離我而去,我不是要崩潰了嗎?那我將心比心,怎麼忍心讓他下半輩子承受這種我也無法單獨熬下來的苦?

因為這段話我的命「暫時」留下來了,有次在一個活動場合提到「異國戀」這個主題,我就提到了我跟葛瑞的這段斯私密對話。活動結束後,有位可愛的小男生走到我面前,說:「我們也同樣不能忍受失去你,期待你的更多作品。」他還送給我一包裹著甜漿的軟糖,大概希望我的生活,從此可以由苦變甘。

他在紙袋中還放了一張明信片,寫著 : 「Dear佑生大哥您好,很高興能在今日這個分享會上和您碰面,我是在下午才得知今晚的聚會,當下就決定放下手邊的作業,懷著無比的喜悅心情來看您,聽您說故事,也將我的祝福和感謝送到您手中。我想我對您有許多的敬佩與謝意,敬佩您勇敢come out,並走過憂鬱症的陰霾,感謝您將一路的成長過程出版成書,撫慰許多年稚彷徨的心房。自己在圈子裏也是跌跌撞撞,但是正倘佯在穩定的感情中,我很幸福,祝許大哥與Gray都好!」

謝謝你,這位元我不認識的貼心讀者,你在我生命中最黯淡的時刻,為我點燃一根溫暖的燭光。我最近也透過電子信箱,收到不少讀者為我打氣鼓勵的信,有的還來遠自德國、大陸,真的內心充滿安慰與感激。想到自己在全世界還有那麼多人跟我一樣在奮鬥,我就多了一份力量。雖然克服憂鬱症的路仍漫長,但為了愛我的人,我會跟這個可怕又可敬的對手比賽到底。

祝福各位,也謝謝大家。讓我們一起在四月一日的今天,懷念哥哥張國榮。我們也無法忍受失去他,但他畢竟走了,只希望他獲得渴望的寧靜。

拒絕─記我們的張國榮 (20030912)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煙火發表於:十一月 25, 2008 1:32 am 促膝長談.後張國榮時代

拒絕──記我們的張國榮

◎藩研  (20030912)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很難說,王家衛的電影講的是愛情,他的主題一直都是拒絕。阿飛的母親拒絕見兒子一面,阿飛報復地拒絕了所有人。西毒拒絕的女人成為自己的嫂子,嫂子後來死了,他拒絕喝醉生夢死酒。到了《春光乍洩》裡,何寶榮和黎耀輝用自己的態度,彼此渴望著對方、同時拒絕著對方,直到最後,眼淚一場,完全絕望。電影本身,都非常壓抑。開始時已經是拒絕,結束處更是絕望。

現實中每個人都嘗過渴望與被拒絕,那些滋味就算忘不掉,也真不值得回味。問題是,四月以來,關於拒絕的問題一直纏繞著我。Leslie用他的拒絕推開這個花花世界,那麼,這個世界是不是之前就已經拒絕了他呢?

被公認最能契合Leslie個人氣質的角色有三個:阿飛,程蝶衣和何寶榮。阿飛是叛逆掙扎的青春期,程蝶衣是風華絕代的藝術生涯,何寶榮是魅惑矛盾的現實人生。Leslie說自己對何寶榮這個角色的演繹沒有遺憾,就好像他對熱情演唱會沒有遺憾一樣。真的沒有遺憾嗎?有人說,演完何寶榮之後,Leslie便拒絕屈於名牌大導演的束縛,他後來的角色:變態殺人犯、落魄養父、共產黨人、臥底和心理醫生等,都帶有很濃重的「張國榮」味。對此,我無意反駁。但我所疑問的是,究竟是Leslie自己對那一切的拒絕,還是他對自己被拒絕的報復?

一九八九年,有兩個鏡頭是可以重疊的:阿飛頭也不回地離開母親的家門前,和告別演唱會結尾處Leslie帶淚的眼神。一個是走動的背面,一個是靜止的正面。那也是他的高傲,不留餘地的拒絕。一九九三年,他以程蝶衣的形象和自己的跨越九七演唱會,告訴所有的人:他回來了,他要做最好的藝術家,而且同時要在電影音樂兩邊都做到最好。雖然沒有得到獎項上的肯定,但他得到了超然的地位。他被公認是活得最放肆的藝人,一次次高調地張揚著自己對世俗的不屑。

很多觀眾,就像《春光乍洩》裡的黎耀輝,不想看到Leslie搞出種種令人咋舌的花樣,只要他西裝革履作個乖乖仔,如果可以用重鎖把他緊緊鎖住最好。這到底算自私呢,還是愛呢?Leslie拒絕束縛,雖然他後期的嘗試並不能算很成功。但如同王家衛早已為我們展示過的一樣,拒絕後的結局只能是絕望和記憶。Leslie把絕望留給了自己,把記憶送給所有的人,包括王家衛。

我不知道王家衛是否會喝那罈醉生夢死酒,是我,絕對不會。

共同度過 (陳毅樺)

煙火發表於:十一月 25, 2008 1:49 am促膝長談.後張國榮時代

共同度過 (陳毅樺)   

1974年生於香港。大學修讀政治及行政學,數年來於雜誌及圖片社工作。從未公開發表過文章,今次爲偶像開筆,算破了例——其實,最想是永不破這種例。  

以前我們不叫他哥哥,叫Leslie。年輕、開朗的熒幕形象,俊朗的臉孔,花翹的眼神 ,讓《少女心事》、《Monica》、《不羈的風》等等,所向披靡。情竇初開時,怎不迷戀?偶像如此誕生:藏在心中的神話,不敢承認的白馬王子。   

出身于貴族名校的優秀女生,不允許自己迷戀偶像特別是只懂唱流行歌曲的小白臉。爲此,想了無數的理由來爲自己解說:他並非單靠一張臉歌手,他的魅力是來自他的才華,他的確是很有才華呀,形象多麽前衛,聲音多麽特別,歌路縱橫……多番掙扎,終於洋洋自得地向同學宣佈:Leslie並不是單純的一個熒幕偶像,他是一個歌手,一個演員,將來准是個superstar。   

1990年的夏天,很熱很熱的夏天,他宣佈退出歌壇,33場的演唱會沒有機會參加,還是很清貧的中學生。那年我以爲我長大了,默默支援他的選擇,爲他的美好未來暗暗祝禱。Leslie絕少再公開露面,一年大概只拍一部電影。印象深刻的並不是什麽《阿飛正傳》,是跟林青霞主演的《白髮魔女傳》。爲此,半夜裏在銀行門口揭了一張差不多一米高的巨型電影海報,深藍的背景襯托他跟林青霞相擁,願我長留,伴我所愛。卓一航那張蓄著絡腮鬍子的俏臉嵌著一雙深邃的眼,斜邪地看著我,從大學預科到畢業到工作。   

念公共行政管理的我,沒想到頭一份工作是在American Express的信用卡中心當客戶服務員。工作之沈悶不在話下,每天應付成千上萬的查詢電話,眼睛不睜開也對答如流,就在這個時候,奇妙事情發生了。在芸芸客戶之中,居然有一位叫Leslie Cheung Kwok Wing(Mr.)   

工作突然充滿莫名刺激,也許有天電話的那邊會是這位張先生,那麽怎麽辦。有這麽一個理由,我在那裏等了半年。每天都要翻翻他的記錄,偷窺他的生活,看看到哪里吃飯,哪里購物,哪里消遣。偶爾會在東京,偶爾在巴黎,當然大部分時間是在香港。記錄顯示單月的消費很少很少超過五千,吃飯一般在兩千左右,小費驚人(兩三百元),喜歡淺水灣酒店的西餐廳Veranda,君悅酒店的中菜,還有一些沒聽說過的小菜館,大概一兩個月,總會重臨。那些日子裏仿佛跟這位超級偶像,貼得很近:偶像生活講究,專一、簡樸、四處跑。不屬於我的好運氣一直沒有來光顧,離職那天,聽說他曾經打進來,也不清楚哪位小姐跟他接上,反正不是在下。復出歌壇的演唱會一連看了兩場,平生第一次跟偶像近距離接觸。坐在不記得是第四排還是第五排的位子,細細看著他的一舉一動。已是20多的我,跟許多許多的歌迷混在一起,尖叫起舞。歌聲、叫聲、哨子聲混合在一起的紅堪體育館也不能否認:That is a superstar。1997年的耶誕節和除夕之夜,我有幸跟他共同渡過。一萬人一起的倒數,夫復何求。我答應自己,還要再看他的演唱會,要再看這個風騷入骨的男人,如何挑逗來自四方八面的歌迷,如何顛倒眾生,吹灰不費。   

白天與黑夜重復著自己,當年十六七的少女早已忘記那些曾經爲偶像做過的綺夢,說過的癡心話。Leslie也不再叫Leslie,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爲哥哥,初聽有點肉麻,再聽,還可以接受。不過叫慣了要改,真有點不順口。哥哥是神,哥哥是人,哥哥是天皇巨星,無論是什麽一種稱呼,現在的哥哥當年的Leslie,依然纏繞於心。男朋友換了幾個,心儀他沒有改變。男友總是妒忌,說三道四,每次都被我狠狠地臭駡一頓。不理他喜歡男人還是女人,不影響這個忠心的擁戴者。   

哥哥經常掛在嘴邊的一件糗事,當年(20年多前)臺上表演,興奮之際,脫帽扔給台下的觀衆,結果不幸給扔回臺上。幾年前,朋友告訴我,那位頑皮學生就是他的哥哥。帶點諷刺,帶點傷感,舊事重提。不想深究到底孰是孰非,只想當年假如換了是我,縱然不會那樣不禮貌,也許好不到那裏。   

開在禮頓中心右側的“爲你鍾情” 咖啡店,曾經是跟他扯上關係的,不肯定現在是不是還是與他有關。告別演唱會上戲言:只要留住票尾,我請你們喝咖啡,也許那時他已計劃著,有這麽一天。開幕的那天,堵在人山人海的小巷,希望見上他一面,等了也不知多久,只看一支箭從門口沖進去。沒頭沒腦,氣死了。隔著玻璃窗,還是不肯走,隱約看見他談笑風生,像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兩千有三的四月一日下午六點三十五分,在灣仔,金鍾交接的告示打道,塞車。計算著是否應改道,穿過中環再往半山。結果車道突然順了,也就打消了那一刹那的念頭。如果取道中環,六點四十,我會正好經過文華酒店門外;事實是我在文華前一個轉彎處,爬了上山。也許那分鐘,無論在哪里,只要我擡頭仰望,都會看見那只隕落的蝴蝶,帶著最後一個笑容,得到解脫的開懷。   

今後香港進入一個沒有巨星的時代,我對這再沒異議。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新聞的片段停留在路邊一攤還不及擦去的液體,安安靜靜地躺在原地,是兩年來每天上班必經之地,距離下車處只有十幾步,走過這個門口,向左拐,一直走,一直走……

何德何能張國榮?!

煙火發表於:十二月 09, 2008 11:22 pm 促膝長談.後張國榮時代

何德何能張國榮?!

文/詹銘洲(景嚴)
egg999@ms31.hinet.net

■ 這篇文章,記錄了一段在張國榮先生過世三天時,
發生在「台灣同志人權協會」的小故事!

==============================================

大概是在四月三號晚上八點三十分左右,偶爾會來支援台灣同志人權協會設計活動場地的小崗,那天為了四月五日在文化中心的反戰音樂會,來幫忙整理一些剪報資料。許久沒翻閱報紙的他,雖然知道張國榮過世的消息,但並未預料到他的死所引發的新聞效應。

在「英美侵略伊拉克戰爭」和「SARS病毒」新聞的夾擊之下,他的消息仍舊被許多報紙以頭版頭條大幅刊登,要將戰爭新聞、張國榮新聞分類的他,才翻了報紙一下,隨即冒出一句話:

「張國榮是何德何能啊,自殺可以被刊登頭版頭條....」,對於媒體用大幅刊登張國榮跳樓身亡,顯然讓他有些不滿。

處於略微憂鬱狀態的我,被這突兀的質疑,弄得有點不悅,但心想媒體報導這事,不如報導一般事件單純(多數媒體習慣以消費和重新複製對同志的負面刻板印象的企圖大過於肯定),於是又習慣性的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來回答小崗的質疑。        

「如果您想上頭版,不必什麼德能,我可以幫您,還附贈SNG給你!要不要....」。

「我才不要哩!」。           

喔!這小子,雖然還聽不懂我的弦外之音,不過倒也清楚知道被刊登頭版並非完全是好事。

過沒兩分鐘,繼續翻報紙的他,看到幾乎所有的報紙,都以頭版頭條,並以跨頁連載的方式報導時,這不知道又觸動了他哪一條思考神經,讓他又重複剛剛那句話,而且是更大聲地說:             

「他是何德何能啊!全都是頭版,還被報導那麼多。」        

這樣的質疑,不僅挑釁了景巖對於張國榮先生的敬意,並讓景巖升起捍衛張國榮先生的心,決定要修理、點醒他。不過,小崗是個頭腦很硬的人,言詞過於犀利,可是會讓他翻臉不幫忙的,所以我用迂迴的方式,帶著親切笑容的聲音(這是景巖自我防衛系統啟動的慣性反射動作!):「不然這樣說好了,你認為在華人演藝事業上,具國際知名度,並集歌、演創作全方位皆優異的男藝人,能出其右的還有誰?」。

小崗停下一切動作,用很認真的神情在思考。看來這句話也激起了他的腎上腺素上升,一場激戰即將引發。不到三秒鐘,他興奮的回答:

「泰 迪 羅 賓 !」

原本一直盤旋著張國榮「想你」的迷愁旋律的腦海,突然轉換成舉起機關槍,在林青霞的身前面載歌載舞的泰迪羅賓高歌著:「夜來香,舉著機關槍....」的影像。

「是嗎!?會是他嗎?」,我蹙眉微笑的看著小崗。

「啊!他是沒有張國榮的美色!」小崗理直氣壯解釋著。

看著小崗一副環胸托腮認真執著的思考模樣,倒也解了我近日來因張國榮驟逝的鬱悶!

其實,該用什麼簡單的方式或言語,一語來點出,二十年來,張國榮在演藝生涯中,在那同性戀刑事化尚未被解除的英國宗教保守殖民地 --香港,張國榮一直遭受外界以其性向攻擊,倍受壓力的力爭上游,從未為保護自身利益而說出不利同志族群的話,並在大起大落後,再度登上世人矚目的演藝地位,其名利和利益來源,皆可能因出櫃而瞬間化為烏有的威脅下,選擇了勇敢出櫃和誠實面對世人。那樣連異性戀都難有的勇氣和屬於華人前無來人,後也難有來者的『同志驕傲』!我該用何種方法表達,讓小崗或一些朋友知道,他的離世對於華人同志族群的損失呢。

我想了想,最笨方法也可能是最聰明的方法,尤其小崗最常出入我的生活,對於景巖與父母同住生活並同時出櫃搞同志運動,長期遭受外來壓力的父母家人與我之間所產生的互相磨難,他最能體會那種『外邊是戰場,家裡像是隱形刑場!』的感受。我想用彼此共通的生活經驗做出發,應該會讓他比較容易瞭解。       

「好!在『出櫃』是同志最大生命課題下,我列舉我們都算熟悉的同志出櫃的公眾人物,你來選擇下列五位出櫃男同志,誰的出櫃最為不易,最為艱辛,最具現實利益考量和厲害關係。」

「 1. 同志作家許佑生。  
2. 同志紀片導演陳俊志。  
3. 同志書店經營者賴正哲。  
4. 於原鄉與父母同住,菜市場攤販詹景巖。  
5. 國際知名名利早已皆具的藝人張國榮。」        

在過去,我想如沒有將張國榮列入為選項的話,相信小崗必然會選擇,他最常看見景巖的生活真實面,因他除了經常「有幸體驗」過景巖父母遭受壓力所釋放出的「強力能量」外,當然也清楚知道,不會有人因為知道景巖是同志而跑到菜市場跟他買滷蛋的道理,甚至還得時時擔心成為景巖搞運動的經濟勒索受害者。           

此時的他,態度不再那麼一副理直氣壯,崢嶸的表情有了些緩和的猶豫,雖然他最後還是沒有給出答案..... 看過這篇有點無厘頭的對話故事後,你的選擇是誰呢?             

如果有人問景巖選擇是誰?因投身運動與父母家人一起面對社會龐大壓力磨難,過去經常會感到心疼難挨的景巖,是很想說就是我自己!但是,就正因為自己經歷過這樣的艱困,在多年來的同志運動參與,出道也二十多年,接觸不算少,富貴的、貧賤的、平凡的、男女同志朋友,瞭解他們在面對出櫃的最後選擇態度上,我十分清楚瞭解。 張國榮的出櫃歷程,以其所居位置所受的壓力點和面對娛樂界環境的不友善,他不畏懼公眾的異樣眼光及演藝生涯可能因之而毀於一旦,(他的今天成就,講白點,也就是他的衣食父母可不是我們同志族群!),而勇敢出櫃,那是相當違反「人性」和忤逆「私慾」。        

簡單的說,景巖常會被調侃說,盡幹些不是一般人會幹的事,很不像是個正常人。那麼這個已習慣被稱不是正常人,站在同志運動和人性觀點下,看待張國榮先生的出櫃,更深刻感受認為;張國榮他更是幹了那些位高權重、名利富貴皆有,十輩子不會也不願幹的事情。他的勇氣與敢於面對權勢挑戰,和甘冒放棄一切現實利益的他,當然更不是個『人』了。         

其實,這也正是我為何陷入有如失去精神戰友,進而產生極大悲傷和失落的原因。而不是以失去一位『一代大師梅蘭芳』或林黛、樂蒂、李小龍等屬於某個年代的『一代巨星』,或者僅是以失去一個可以自我投射的對象,那樣單一而幾近膚淺到沒有同志意識的來看待張國榮的離世。  

因此,在新聞炒作效應後,一同用誠摯的心,用最深刻的緬懷,來追思和再次體會到張國榮先生的魅力與影響。

【20030502 蘋果日報‧蔡康永專欄】十年前,張國榮

煙火發表於:十二月 09, 2008 11:26 pm促膝長談. 後張國榮時代

【20030502 蘋果日報】十年前,張國榮 

蔡康永專欄   

黑暗中,跟第一次見面的人,躺著,眼睛對望著,說些秘密的話。這,在我們玩樂的日子裡,常發生,過後也很容易就忘記了,除非,對方是張國榮。  

十年前,台北辦了個長達一整年的電影節,大小活動不斷,所有剛學了電影回來的,都被分派到一些差事。有一天,F君跟我接到電話,指派我們代為接待張國榮兩天。F君跟我,雖然都不算是張國榮的影迷,但這樣的人物,認識一下也很有趣。  

F君很盡責,白天開車載張國榮逛了不少地方,我白天大概在忙別的事,只有晚上陪著吃晚飯。

吃完晚飯,邀請單位安排張國榮去拜訪兩位很傑出的女製片。在去的路上,我告訴張國榮,他將見到的這兩位女生,是一對情侶。  

張國榮聽了,只哦了一聲,沒接話。開車的F君則責怪地瞪我一眼。F君是謹慎有禮的君子,一定是覺得我太冒失了。  

拜訪很愉快。結束後,我等各自散去,F君開車送張國榮回他住的飯店。我剛回到家不久,就接到F君打來的電話,F君果然怪我說話冒失,他說張國榮在回程的車上,還又提了一次,說他不明白我為什麼特別跟他說那件事。那時的張國榮是顛峰的偶像,對這些話覺得很緊張,可以理解。  F君的電話之後,過了半小時,電話又響。我接起來,是張國榮從飯店打來的。  

「你為什麼會想到要告訴我那兩個女生一對?」他問。  

「我希望你自在一點。你是客人,我希望客人自在一點,放鬆一點。」我說。  

他在電話那頭沈默了一下,然後冒出一句「謝謝你」,就掛電話了。  

過了一分鐘,電話又響起,又是他打來的。

「你可不可以陪我出去走走?」他問。  

我當然說可以。講好了要做接待的工作,日班是F君,夜班當然該我。  

我跑去飯店他的房間找他,他說他想去很特別的地方,香港沒有的地方。

我決定帶他去公園見識一下。我打電話向比較熟悉公園的朋友請教該注意的事,朋友聽說我的客人身份特殊,指導我要選擇靠近馬路出口的位置,如果有什麼動靜,就帶客人出公園、上馬路,立刻成為「路人」,置身事外。  

出發前,張國榮拿出棒球帽一戴,立刻遮去大半個臉。他笑著問我要不要再戴墨鏡,我請他省略,以免別人以為是科幻片的隱形人出巡。  

十年前還沒有狗仔隊,香港明星在台北行動也比較放心。我帶他進了公園,找了個樹影中的座位,陰影很重,不逼近二十公分內,別人絕對看不出來是他。  

他很樂,兩手揣在口袋裡,不停「嘻嘻」笑著,觀察此起彼落、你進我退的小儀式。靠近半夜十二點時,公園廣播響起冷酷的女聲,叫大家出去,說公園要關門了。他聽得更樂了,一直誇這個錄音的女聲「夠無情」。  

我帶他出了公園,在路口埋伏好,讓他見識十二點整公園鎖門前,有多少人會從公園湧出來。當他看到形形色色的男生三三兩兩如河水四散分岔、漫入土中時,他又一直稱讚:「嘩,好多人。」  

跟這樣一個大明星,半夜坐在街頭,我總覺得不安。我問他要不要去酒吧,可以喝酒跳舞免蚊子叮。他問我:「如果很多人過來要簽名怎麼辦?」  

我嘆口氣,說我可以再電召五、六名朋友出來共赴此難,替他擋人。  

車送張國榮回他住的飯店。  

他猶豫了三秒,搖搖頭,說他不想喝酒跳舞,他想聊天。  

「想跟什麼樣的人聊天?」我問。  

「跟你呀。」他說。  

於是我要陪他回飯店,他說飯店房間沒有好音樂,他不要回飯店。於是改成我帶他回我家。進了我家,他望向窗外,喃喃自語:「月亮呢?剛才在公園裡的月亮呢?」  

我放了音樂,倒了酒,然後叫他躺在靠窗台的沙發上,向上看,就可以看見高掛的月亮了。他躺上沙發後,分我一個墊子,要我也躺在沙發旁的窗台上,這樣他就可以看著我,跟我聊天,又同時可以看見我背後的月亮。  

我只好把窗台上的盆栽植物移開,躺上窗台。窗台有點窄,我躺好以後,望著他,跟他說這樣有點危險。我如果往後翻,可能會翻出窗戶,掉到樓下去,死掉。  

「我一定會抓住你,我不會讓你掉下去的。」他看著我,臉上似笑非笑。他又補了一句:「我發誓。」  

那晚,我當然沒有摔到樓下去。  

第二天,他就回香港了。之後,我們沒有再通過電話、也沒有再見過面。  

我其實也已經很久沒有想起那個夜晚了,直到最近。當我想起那個夜晚的時候,我就躺在窗邊的沙發,讓月光照在我的臉上。我會一直看著月亮,一直看,直到月亮太亮,我把眼睛閉起來。

蘋果日報20030502 E10版

我介意的

chiahua發表於:十一月 08, 2006 12:46 am 促膝長談.精純的21世紀
我介意的

The refined Leslie
in the 21st century

轉自:舊紅版
文‧林燕妮

同樣一句話,說自不同人的嘴裡,自會令聽者有不同感受。自己被不少傳媒訪問過,同樣地,也在朋友聊天式氣氛底下寫過許多訪問槁。圈內圈外的朋友也一大堆,萬人迷哥哥張國榮便是其中之一。他由未走紅至紅得發光,只覺得日比日可愛。

今日,他有更大的抱負,他要為港片爭光,拍一齣令港人驕傲的影片。說到期間令他稍感難過的是,投資拍這部電影的不是香港人,而是日本人與內地人。香港人,似乎對生意有興趣多一點。

說了,他還是帶著自信與童真地說,他不但有了第一部片子的投資者,而是第二部的也有了。人問他,今日的他已那樣有錢,也該無求了吧。他認真地說人是不會無求的,人要講的是志氣。

志氣令張國榮成熟得更俊美。那是團團烈火,燃燒他的心、他的理想。然而,說美,他還是愛美的。問他會否介意在螢幕上年華老去,哥哥認真地回答:「我介意的。」問他會否因投資者不是香港人而難過,他更肯定地答:「我難過啊。」唯有張國榮,才會令聽者認真肯定他口中的認真與肯定。

新報

張國榮上海演唱會記者會

chiahua發表於:十一月 08, 2006 12:48 am 促膝長談.精純的21世紀

The refined Leslie in the 21st century

張國榮上海演唱會記者會

轉自:舊紅版&紅版  

8月23日下午,張國榮在『2000熱•情上海演唱會』的新聞發佈會上,接受了上海和外埠多家媒體的採訪,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在回答了影院熱線特派記者的提問後(原定這是最後一個問題),似乎意猶未盡,表示可以回答記者們的更多提問,使原本只安排半小時的新聞發佈會延長到了一個多小時。以下就是影院熱線記者根據張國榮的回答整理的本次採訪的相關內容報導。

關於自己:   

由於香港特區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使我有機會當上了導演。其實當導演比當演員要累很多,許多事必須要你來決定,要不停地思考問題,現在我整個人比在香港演唱會上瘦了8公斤,再加上每天都在太陽底下拍戲,所以大家看到我,會覺得我曬了很黑。目前,我正努力使自己體重儘快增加,否則在開演唱會時,我那些精心準備的服裝就只能給梅豔芳穿了。不過在我當導演期間,得到了圈內眾多朋友的全力支持,梅豔芳、王力宏、莫文蔚等都不計任何報酬來幫助我,讓我感到輕鬆了許多。   

我是屬猴子的,記得我看到過一尊猴子的雕像,是捂著耳朵,閉著眼睛,蹲在那裏。我覺得很有意思。對於現在外面傳媒對我的一些歪曲報導,我雖然感到很氣憤,但我不會去理睬他們,給他們找到繼續攻擊我的口舌,我會做一個「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行」的猴子。   

有人問我,我以後會不會寫書,出自傳。我想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我覺得目前我個人的資歷還很淺,出書、寫自傳還不夠條件,目前還沒有過這個考慮。   

我目前不感到寂寞,也沒有任何遺憾。正如剛才有位元記者提到,他從小就喜歡聽我的歌,還有他的母親,已經六十多歲了,還喜歡聽我的歌,有那麼多歌迷還喜歡我的歌,我感到很快樂、很滿足。

關於演唱會:   

在內地開演唱會,一直是我多年來的心願,但過去由於各種原因,條件不太成熟。這次能來內地演出,也總算了卻了我多年的心願。上海這座城市我很熟悉,幾年來,我在這裏拍了多部電影,對上海很有些感情,因此把內地巡迴演出的第一站定在了上海。   

我這次在上海連開兩場演唱會,完全是市場需求的原因,並不是要破什麼紀錄。在演唱會上,我會唱許多老歌,也會唱一些新創作的歌曲。至於為什麼演唱會的主題會定為「熱•情」,一方面,演唱會開的時候,天氣還會十分炎熱,現場的氣氛也會十分火熱;另一方面,這次大陸巡演可算是到處留情,在演唱會上,我會演唱多首以「情」為主題的歌曲。在演唱會上,我要把歌迷們對我的關愛之情在演唱會上回饋給歌迷。   

關於演唱會的海報設計,大家可能覺得有些特別。其實,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我沒有太多的參與,完全是設計師的意思,現在的海報,看上去充滿了熱情和動感,給人不是以冷冰冰、呆板的感覺,再加上別有風味的南海島嶼風光,讓歌迷感到我張國榮還能唱能跳。   

這次演唱會上,我穿的服裝應該是和在香港舉辦的演唱會沒有什麼兩樣。這些服裝都是由英國著名時裝設計師Jean Paul Caultier專門為我訂制的。Gaultier的服裝設計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他曾專為瑪丹娜設計過演出服,在亞洲,我可以算第一個得到他垂青的人,肯主動為我設計演出服裝。現在,一些人對我的演出服頗有非議,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只能說明這些人的檔次太低,不瞭解世界時尚的流行趨勢。   

有傳媒報導,在香港演唱會上,我曾把一條貝殼裙送了人,其實這是一個誤會,Gauliter大師設計的服裝,許多都被送進了博物館珍藏,那一件貝殼裙可以說是凝聚了大師心血的傑作,我怎麼會輕易送人,只是那天臨時換裝的需要,隨手交給了旁邊的伴唱,演唱會結束後,我馬上又要了回來,說不定以後大家會在哪個服裝博物館裏看到這件衣服。   

我這次內地巡演會在許多城市舉辦個人演唱會,在別的地方,演唱的節目應該和上海演唱會沒有什麼區別,可能根據場地的不同,設計會略有改變,畢竟在上海我是在國內最大的、能容納8萬人的體育場開演唱會嘛。   

9月份,上海也有很多場演唱會,比如說羅大佑會來,Coco李玟也會來,都是在上海8萬人的體育場開個人演唱會。我對我自己有信心,也不會和他們刻意地去比拼競爭,我只要求自己做得最好就行。一些看過演唱會的歐美圈內人士認為,我的演唱會水準已經達到了世界級的水準,在上海也將同樣是世界級的,我會把最好聽的歌、最動感的舞蹈、最靚麗的服裝,和最佳的舞臺設計奉獻給廣大歌迷。請相信我有這樣的實力。

關於合作夥伴:

對於王菲的個人生活,我不能多說什麼。在我和王菲合作以前,我看了她主演的一部電影,覺得她有點奇怪,對她一直存在著疑問。直到我有機會和她在影片《戀戰沖繩》中有了第一次合作,才發覺她其實是一個很不錯的演員,演戲的時候很投入,對角色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   

王家衛是一個很有才氣的導演,香港許多導演都不可能像他這樣花錢拍片。我曾經和他合作過,感到很有收穫。以後仍然希望有機會和他繼續合作,不過目前似乎還不太有緣分,因為現在我實在太忙了。   

我在這裏再次聲明我和譚詠麟一直是朋友,我們一直有來往,常常在一起聊天。當年歌迷主要分成了兩派勢力,稱他為校長,管我叫哥哥,當時主要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現在,當年的這些歌迷已經長大了,許多人已經有孩子了,新生代的孩子也去追謝霆鋒他們了,我們也不太惹人注目了,因此也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我可以在大排擋上舒心地吃一碗餛飩麵,他也可以自由地去吃他的魚翅和燕窩。目前我們還經常保持聯繫,相互有溝通。

關於唱片和電影:

現在我仍然和原來的唱片公司續了約。最近那首新歌《我》的主題應該說是很積極向上,歌曲的詞作者林夕想告訴大家的是,要懂得去愛別人,學會理解和寬容,雖然有時候會被人誤解和誹謗,但自己的肚量要大些。   

作為演員,要嘗試在銀幕上塑造各種類型的角色。我曾在銀幕上塑造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有黑道英雄、革命志士、古代書生等等。最近,我在影片《槍王》中塑造的變態殺手,可以說是一個反英雄的代表,對自己也是全新的挑戰。雖說在觀眾群中引起了不同的反應,我認為是很正常的。因為人的檔次不同,反應也會不一樣。但我可以告訴大家,電影圈內人對我的這部影片的評價都是正面的、積極的。   

最近,我拍了一個以戒煙為主題的公益電影,名字現在已經改成了《煙飛煙滅》。整個拍攝週期非常短,還有在片中我要扮演一個嗜煙如命的癮君子,一直要不停地抽煙,要知道我已經有5年時間沒有抽煙了。感覺真的很難受。   

對於我的唱片和電影遭到大量盜版,我的感覺當然是很氣憤,但要改變目前已經存在的事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這要有待於全民素質的提高。

關於傳媒:

我作為公眾人物,少不了要和媒體打交道,藝人和媒體可以說雙方應是互惠互利的。現在,香港大部分媒體和記者都很正直,所作的報導也很真實客觀。但也有一部分媒體和記者,現在不是在寫新聞,而是在捏造新聞,無中生有地製造一些聳人聽聞的消息。香港藝人1000個中,大概有998個會遇到這些缺乏道德修養的記者騷擾。現在香港市民對於這些花邊新聞已經不感興趣了。因為他們已經知道這些花邊新聞已經失去了「公信率」。   

對於這些無事生非的記者,我只有採取對他不理不睬的方法,否則又會給他們找到攻擊你的口舌。他們這些人有些該報導的事不去報導,比如我和梅豔芳等拼命工作的情況;而總是在片場不斷地騷擾,影響我們的工作。這種人只能說檔次太低。

此文章的編輯方式被Webmaster 煙火修改過

張國榮美麗現實主意者挑戰

chiahua發表於:十一月 08, 2006 12:50 am 促膝長談.精純的21世紀

The refined Leslie
in the 21st century

《魅力無限亞洲明星專訪》超級巨星張國榮篇,16-26頁,

翻譯:resridaisuki

香港電影界的瑰寶-張國榮
《霸王別姬》中主演芳華絕代的男旦
《春光乍泄》中主演渴望愛情的同性戀青年
螢幕上的張國榮,一直緊緊地抓住我們的心
作為電影演員,作為歌手,如今到達頂峰的他,想著什麼?感受著什麼?

下午兩點,香港麗晶酒店內能夠一望維多利亞灣的咖啡館,今天,就在這裏做張國榮專訪。和張國榮約的是下午三點,離採訪還有一小時,為了做心理準備而提早到了。

告訴咖啡館的服務生,訂過位子的,今天在這裏採訪張國榮。服務生會意,帶領往最裏邊的那張桌子走去。

可是,服務生引領的那張桌子已有先客了,年輕的男孩和他的幾個朋友。心想,這是為張國榮預約的,讓你們在這裏吃麵的話就麻煩了。大概是感覺到這邊的視線,吃著 麵的男孩抬起了頭。啊!不是男孩!這個津津有味吃著麵的,竟是張國榮本人!

「是來採訪的吧,我以為還早著呢(笑)。本準備邊吃邊和工作人員談工作計畫,然後接受採訪的,你看我的衣服都還沒換呢(笑)。」

「不用擔心,我們談的也差不多了。可不可以讓我把這碗麵吃完再開始採訪?」

二 『我是第一個不要片酬的電影演員。這是很光榮的(笑)。』

灰色的T恤,棉質的褲子,如此著裝的張國榮,看上去只有20多歲。他吃完麵便離座,「去換一下衣服就來」。這個訪問結束後,他還有電影新作《流星語》和新專輯《陪你倒數》的宣傳。

在香港電影界片酬價是數一數二的張國榮,因不要片酬而出演《流星語》,成為一大話題。

「《流星語》是爾東陞等有志導演組成的『創意聯盟』的作品,『創意聯盟』致力於以低成本創作好作品。你知道這些導演為什麼要組織這個『創意聯盟』嗎?」

「現在香港電影界,說實話是不景氣。電影觀眾在減少,公映的電影作品也在年年減少。和我一起工作過的同事中,就有因為不能維生而轉職的。」

「這不僅僅是因為香港經濟不景氣,香港電影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前一階段的粗製濫造。誤以為反正有的是觀眾而大量製造品質低劣的作品,造成觀眾遠離電影。電影業成為不能營利的產業,投資商也不再投資電影。沒有資金,也就無法創作好作品・・・,這樣便開始了惡性循環。」 「

為了讓觀眾回到電影院,只有拍出有魅力的作品,而且是低成本的。這就是『創意聯盟』的宗旨。」

「在考慮哪個演員會答應以低片酬出演時他們想到了我,這不是件很光榮的事嘛(笑)。」

三 『越是資深演員越是要充實自己。』

思路清晰地回答著問題的張國榮,沒有一般明星身上易見的浮世感,給人的印象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既追求夢想又面對現實。

在《流星語》中,張國榮首次挑戰父親一角。

「這個故事的靈感源自卓別林的《The Kid》,我飾演的證券經紀因給委託人造成很大的損失而失去工作,豪華遊艇生活到此為止,戀人也離去,就是這樣的一個男人,在撿到棄兒後再次找到人生的希望。」

「他們在找我出演時非常緊張,付不起片酬,還是一個有孩子的角色,大家擔心我會不會拒絕。我當場表態,錢一分也不要,一起來拍部好電影吧。」

「你問我為什麼接這部片子?不要片酬和飾演父親角色,這都是我不曾經歷過的呀(笑)。香港有句古話,叫『活到老學到老』,意思是即使是年歲老了也要畢生學習。越是資深演員越是有必要作新的挑戰。」

「接此片的另一個理由是,對作品本身所發出的message產生共鳴。這樣正面題材的電影,在香港已好久不見,所以想參加演出。」

四 莫文蔚和舒淇都是在被張國榮發現後大放光彩的演員。以能夠培養年輕人著稱的張國榮,據說他在和沒有演戲經驗的孩子合作時遇到過困難。

「至今和不少新人合作過,可小孩子完全不同。如果是成人,我可以從自己的經驗中給予助言,而這在和小孩子合作時就行不通了,比如在休息時一起對臺詞,這只會使他反感。」

「這麼說或許會產生誤解,小孩子和狗狗有相似之處(笑)。不熟的時候,他不會看向你,也不會聽你的話。可是一旦向你敞開心扉,會纏著你,還會乖乖地聽你的(笑)。」

「所以,在《流星語》拍攝期間,我儘量和小孩子在一起。每天儘量和他一起玩。去片場,與其說是去拍戲,還不如說是去和他玩。感覺是在當照看孩子的保姆(笑)。」

「話說回來,小孩子真是難以預料。開拍前左右關照,可他一旦面對鏡頭會冷不防說出大人無法預測的對白,而且比原先準備的臺詞還要好,不是刻意安排的,而是充滿真實感情的。」

「我以為我在《流星語》中的作用,就是如何更好地應對小孩子的即興臺詞。」

五 『想做導演,但不想操之過急』

在《色情男女》中,張國榮導演了其中幾分鐘的一個片段。他在《夜半歌聲》還擔任監製。人們關注著他會在何時會做起真正意義上的導演,他本人說今年是不可能了。

「很早開始就想自己拍電影。實際上,已找人在寫劇本,是個出色的劇作家,已經寫了好幾年了。不管怎麼說,電影離不開故事情節,並不是只要有有人氣的演員出演就會成功的。演員嘛,多打幾個電話就可以召集到的(笑)。」

「可是,如今的香港電影界,缺少動人的故事情節。」

「只要能夠完成好的劇本,就想馬上開拍,不過,今年的檔期已經排滿。今年當電影導演是不可能的了,再快也要到明年才能開拍吧。」

六 『至今最喜歡的是《東邪西毒》,吃驚嗎?』

「有很多人喜歡我在《阿飛正傳》、《霸王別姬》中的表演,我自己喜歡《東邪西毒》。對於我選擇王家衛導演的作品吃驚嗎?(笑)」

「在《阿飛正傳》、《霸王別姬》中,作為演員,不是沒有遺憾的。比如拿《阿飛正傳》來說吧,情節的展開有牽強附會之嫌,而且,在這部電影裏,我像棋盤上的一枚小棋,掌握全局的只有王家衛一人,情節也和最初被告知的似是而非了(笑)。」

七 1999年,張國榮借轉簽新唱片公司之際設立了CD製作公司,2000年,還有世界巡演計畫。不僅作為演員,作為歌手活躍著的他,同樣引人注目。 「

你問我在設立製作公司時的感想?挺麻煩的(笑)。以前呢,CD銷量不好的話可以怪罪唱片公司,以後就不行了(笑)。」

「王菲的唱片監製也加盟了。以後有可能和王菲合作。」

「這次的新專輯《陪你倒數》的主題是引起社會的轟動,希望能夠如願有轟動效應。」

八 『世界巡演時肯定會有日本場』

「原來打算8月份在香港紅館開演唱會,因為有另一個大的活動計畫,8月份有可能不在香港。」

「我一般是先在香港開演唱會,然後再世界巡演,今年可能會有變動,世界巡演後年底在香港開壓軸演唱會的可能性很大。當然會有日本場。再過些日子,詳細的日程安排會確定下來。」

九 『電影表演和唱歌是相依相存的,想都繼續下去』

「對演員來說,臺詞和臺詞之間的、一舉手一投足的節奏感很重要。可幸的是我還是歌手,能夠對節奏感運用自如。」

「同時,拿唱歌來說,我並不以為自己的嗓音條件好(笑)。因為自己的嗓音是天生的,無法改變,所以,我總是用畫畫的感覺來唱歌。」

「任何一幅畫,都能夠描繪故事。任何一首歌,也都能夠敍述故事。不管嗓音條件如何,我通過歌聲所表達的情感,是他人無法模仿的。在這裏,演員經歷幫了我不少忙。」

「我一直在用心唱每一首歌,讓大家一聽就知道是張國榮的歌。我的理想是通過唱歌為大家帶來視覺上的衝擊。今後將繼續歌唱和表演事業。」

十 『也有和日本演員的合作計畫』

已確立作為演員和歌手的堅固地位的張國榮。今後,作為artist,目標是什麼?

「最近和張曼玉談到,不想為了金錢或為了出名而工作。希望能夠創造美好的回憶,在以後轉入幕後時能夠感到幸福。」

「電影方面,導演是日本人,如岩井俊二導演,100%的日本投資,演員也都是日本人,只有我一個香港人加入,我對這種電影的拍攝方式感興趣。對一般意義上的合作電影,已感覺不到它的魅力了。」

「實際上,現在,和日本演員的合作計畫正在進行中,是陳果導演的作品。還沒有正式簽約,所以不能透露太多。女演員××××的身高有多少?哦,還蠻高的嘛。那○○○○呢?是嘛。不行呀,這些人的名字可不能寫出來的(笑)。」

《日本主婦之友社》2000年專訪(四月出版)

貼於臥室的海報

chiahua發表於:十一月 08, 2006 12:52 am 促膝長談.精純的21世紀

The refined Leslie
in the 21st century 《

時代》與香港演員歌星張國榮一席談
2001/05/03 《TIME》 by Stephen Short

轉自:榮門客棧
翻譯:Robin Chen

張國榮,香港樂壇的巨星。
這位出色的歌星兼演員與時代週刊的Stephen Short就電影、名氣和成長進行了坦誠的對話。

內容摘錄如下:

時代:人們有時稱你為"one-take Leslie"(即一個鏡頭完成),因為導演很快就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這是真的嗎?

張 :我拍的最長一個鏡頭是拍王家衛的《阿飛正傳》時。我和張曼玉坐在床上談論她的表姐。我們花了兩天拍了39個 鏡頭才拍完。王家衛完全沒有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演。甚至當我和張曼玉問他之前的38個鏡頭有什麼問題時,他也 不告訴我們。

時代:曾經拒絕過王家衛的戲嗎?

張 :通常我都是他的首選。我是他最喜歡的演員。他打算拍《重慶森林》時,找的首先是我,然後才是梁朝偉。但是 我當時很忙,正在拍《新上海灘》和陳可辛的《金枝玉葉》。家衛打電話給我說:「Leslie,我有個很好的劇本, 想不想和王菲拍電影?」那時候,我有所保留。我問他:「家衛,她會演戲嗎?」我告訴他很願意和他合作,但 可惜太忙,沒時間。後來,他找了梁朝偉。他也有找我拍《墮落天使》,後來黎明拍了這部戲。再後來家衛找我 拍《春光乍洩》。開始的時候,劉德華想拍這部戲,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沒有拍。當時我正在拍《色情男女》。於 是我再跟家衛談,覺得他的提議挺合理,當然,他也花了點工夫說服我。我們談了檔期、條件、期限…家衛是個非 常聰明的人,他知道如何處理事情。

時代:我採訪過的人都說想和你合作。你又想和誰合作呢?

張 :我希望明年與章子怡合作。我想莫文蔚和她拍一齣電影,一定很精彩。這方面,我還得做些工作。電影會類似 Bette Midler的《海灘》。有意思。你說是嗎?

時代:你可以安排章子怡和莫文蔚一起拍一個雀巢咖啡的廣告,我一定會出很多錢去看的。你在80年代是樂壇的天王 巨星。自那以後發生了什麼變化?

張 :情況變得越來越保守,而且帶政治性。很幸運,我還沒被淘汰,還能夠保持顛峰的位置。這與傳媒有很大的關 係。幾年前,出現在小報上的儘是些負面的新聞。以梁朝偉為例,他贏了康城影帝,這在香港理應是大新聞,但 你所看到的只是報紙一個小角落裏一幅很小的照片報導他得獎的消息,而重點則是他的女朋友劉嘉玲以及她和某 某傳出誹聞。傳媒迎合了人們好奇的心理。

時代:你是不是常常被人問及《春光乍洩》?

張 :是的,不過現在我已經習慣了。這似乎成了每日的習慣。如果有人問我香港知識產權的問題,我會不知道如何回 答。事情真不該發展到這樣的地步。

時代:你喜歡留學英國時的生活嗎?

張 :我不得不作許多調整去適應那裏的生活。那裏有種族問題,有歧視。但這增長了我的見聞。例如,我可以坐火車 去倫敦。我一點也不感到寂寞。頭三個月,我完全沒有想家的感覺。每個星期,我都會寫信給父母和家人。我 想,就是那時候,我們的關係開始緊密起來。週末的時候,我到Southend-on-Sea探望親戚,他們在那裏開了 一間餐館,我就在那當酒保。我還開始表演。那時我只有13歲,但在週末都會作一些業餘性的演唱。

時代:你喜歡香港嗎?

張 :香港是個揮霍放縱的地方……十分奢華。對香港而言,我太脆弱了。我經常沒將自己當作「他們的一分子」。現 在我不會將垃圾放在屋外,因為有人會在垃圾中找東西拿去賣。甚至我去銅鑼灣時,記者也會跟蹤我。他們知道 我的車牌號碼,所以無論我是去Mandarin Oriental咖啡店或Propaganda,我都會被跟蹤。

時代:你是許多女演員的疑難解答專家,對嗎?

張 :我非常愛護她們。二十年前,我自己也當過新人,所以我喜歡幫助那些女孩子,告訴她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 做。例如最近,我批評莫文蔚在她個人演唱會上做得不夠好。不過,我在臺上吻了她一下。她還感謝我這個叔叔 給了她第一次在演唱會上唱歌的機會呢。

--------------------------------------------------------------------------------

Bedroom Pinup
TIME talks to Hong Kong actor/singer boy Leslie Cheung

BY STEPHEN SHORT
Thursday, May. 3, 2001

Forever Leslie: Teasing his audiences with a seductive style that both flirts and forbids, durable Leslie Cheung actor, singer, pop idol Hong Kong's great phantom lover......

Leslie Cheung is Hong Kong's great male diva.

The flamboyant singer and actor talks candidly with TIME's Stephen Short about movies, fame and growing up. Edited excerpts:

TIME: You are sometimes called one-take Leslie, because directors get what they want immediately. Is that so?

Cheung: The longest scene I ever shot was with Wong Kar-wai in "Days of Being Wild." Maggie Cheung and I are having a conversation in bed about her cousin or something like that. Anyway, it took two days and 39 takes to shoot. Wong did not give us a clue as to what role he wanted us to play. Even when Maggie and I asked what was wrong with the previous 38 takes, he wouldn't tell us.

TIME: Have you ever turned down a project from Kar-wai?

Cheung: I'm usually Kar-wai's first pick. I'm his favorite. Even for "Chungking Express" he approached me first, before Tony Leung. But as you know I was so busy at that time. I was doing "Shanghai Grand." I was working with Peter Chan on "He's a Woman, She's a Man." So Kar-wai calls me up and says, 'Leslie, I've got this great story. Would you like to try doing a film with Faye Wong?' At that time I had some reservations. I said to him, 'Kar-wai, can she really act?' I told him it would be delightful to work with him, but sadly not at that time, as I was too busy. So then he approached Tony Leung. He also asked me to do "Fallen Angels," for which Leon Lai got picked. Later Kar-wai called me up for "Happy Together." Andy Lau originally wanted to be in the movie, but I'm not sure what happened to that. I was doing "Viva Erotica" at the time. So I spoke with Kar-wai again and thought his offer was quite reasonable, though I took some convincing. We talked schedules, terms, deadlines... Kar-wai's a very clever guy. He knows how to handle things.

TIME: Everybody I talk to wants to work with you. Who do you want to work with?

Cheung: I'm hoping to work with (Chinese actress) Zhang Ziyi next year. I think (singer) Karen Mok and her would be brilliant in a film. I'll have to pull some strings. The movie would be similar to "Beaches," the Bette Midler film. Interesting. Don't you think so?

TIME: You could put Karen and Ziyi in a Nescafe commercial and I'd pay good money to watch it. You were a huge Canto star in the '80s. What's changed since?

Cheung: Things are getting much more conservative. And politically correct. I'm lucky that I can still survive and maintain my place at the top. A lot of it is to do with the media. A few years back they never put anything positive in the tabloids. Take Tony Leung, for example. He wins the Best Actor award at Cannes. Now that should be huge news in Hong Kong, but all you get is a small piece in the corner of the paper about his award, and the main focus is about actress Carina Lau and who she's having an affair with. The media cater to gossip.

TIME: You must get asked about "Happy Together" all the time?

Cheung: Yes, although now I'm used to it. It's like a daily routine. But if someone tries to ask me an intellectual question in Hong Kong then I get quite stumped. It really shouldn't be like this.

TIME: Did you enjoy school in England?

Cheung: I had to make a lot of readjustments. There were racial problems, discrimination. But it enabled me to see things. I could take a train to London, for example. So I didn't feel lonely. My first bit of homesickness didn't happen for three months. I used to write letters to my parents and family every week. I think that started to pull us closer. During weekends I used to go to Southend- on-Sea to see my relatives; they ran a restaurant there, and I'd be a bartender. I also started performing. I was only 13 years old, but I'd do amateur singing every weekend.

TIME: Do you like Hong Kong?

Cheung: Hong Kong is so extravagant... It's too expensive. I'm too soft for Hong Kong. I don't always count myself as 'one of them.' And I don't put my litter outside my house anymore because people try to find things and sell them or whatever. Even if I go to Causeway Bay, reporters follow me. They know my car registration number, so whether I'm at the Mandarin Oriental coffee shop or Propaganda (a hip gay club) I'm followed.

TIME: You're agony uncle to many Chinese actresses, aren't you?

Cheung: I love them all very much. Twenty years ago I was also a newcomer, so I love to groom girls, tell them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profession). I scolded Karen Mok for not performing well enough at her recent concerts. But did you see I gave her a kiss on stage. She thanked me as her uncle for giving her a first chance.

時代雜誌(Time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