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2

【討論】香港評論記錄


從香港評論書說起—



前陣子看了幾篇香港電影評論,《香港電影的血與骨》、《電影歷史》及數篇關於王家衛導演的作品評論,在《香港電影的血與骨》當中的第二篇,題目為《誰怕張國榮? 》,主要在談論他的電影歷史,論點指出張國榮先生演出幾部香港經典作,王家衛導演可說是最大推手,雖然張國榮先生演繹了許多看似差異大的角色,但實際上他的角色又有同一個路線,從《阿飛正傳》、《東邪西毒》與《春光乍泄》,延續了一種孤獨者的詮釋,自《阿飛正傳》中的粉身碎骨鐵人拉力賽延伸至《春光乍洩》的任性自私何寶榮,再到《東邪西毒》裡表面冷靜理性卻極度孤獨的歐陽鋒,張國榮的角色中始終纏繞這些基本的點進行著,演繹的彈性並無外界所說的範圍廣大,再者說到《金枝玉葉》中的顧家明,想張國榮願意演出一個恐同症的角色,其中一個原因是在戲中顧家明也具備著明星光環,那樣相同的氣質、高雅、尊貴,看看他多麼喜歡《金枝玉葉》中的大頭劇照便知道,這同時也證明了張國榮先生的自戀傾向。

這篇以張國榮為主題的分析,共兩頁,後面則提到香港媒體對張國榮造成的影響等等。閱讀了評論,我覺得他說的有意思,對於王家衛導演的作品中,這幾個角色的確繞著基本元素「孤獨」在行走,但我想的是,王家衛導演的作品從過去到現在,並不是用直接的方式來說社會現象、歷史或是人民生活,而是用著抽象的迷人色彩,具有詩意的來揣摩一種氛圍,我想他始終在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朋友曾說:人應該是獨立個體,卻又黏在一起分不開的。我認同,更是因為愛的關係,人與人才變得撲簌迷離,如此迷人。雖角色幾乎都有相同的,但仔細看,他們卻又有不同的世界,而張國榮先生為何能揣摩的如此真實,在每一個重要的點之上,做的細緻,我深信這不是每個演員能做到的。

評論以大體為重,可惜未把《霸王別姬》、《倩女幽魂》放入一同比較,程蝶衣這個角色,即使不太認識張國榮先生的觀眾看了也都認同,除了張國榮本人,沒人能再演程蝶衣了,甚至說,張國榮便是程蝶衣。而我的想法呢,在《倩女幽魂》中的傻書生,我想都沒想到他也可以是何寶榮。80年代裡台灣放映了許多經典的香港電影,尤其是Golden Harvest出品,從70年代的李小龍系列作品到80年代的成龍電影,再談90年代至今,總共600多部電影,成功失敗皆有,但絕大多數都闖出了好名聲,在充斥著港片的童年裡面,除了Golden Harvest電影娛樂公司的作品,還有一部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倩女幽魂》。

這正是百看不厭的一部,1987年監製、得獎,這時我都還未出生。從幼稚園開始看香港電影,到小學再到初中,總覺得《倩女幽魂》的寧采臣天真可愛,笨笨傻傻,有一種憨厚吸引著人。從沒想過,今年春天,我看了《春光乍泄》等張國榮先生的經典作品,這位無形中陪我長大的傻書生,成了程蝶衣及何寶榮,我才真確的明白,其實影評人說的並無大錯,但我明白這些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他是程蝶衣、何寶榮、寧采臣、阿飛、顧家明、石家寶,同時最重要的,他也是張國榮自己,真真實實、大大方方。

始終認為,藝術與設計最令人感動的地方是━━共嗚,而他的電影早已進入我們的生命,留下了回憶及寶貴,甚至為許多人說出心裡的話,那樣的孤獨、真實、動人,我忘不了《東邪西毒》中歐陽峰說的:我知道不要被人拒絕的方法,便是先拒絕人。在理性的表面中隱藏心裡這樣莫大的恐懼及寂寞,更側面素描了現代人的影像。為何張國榮先生能駕馭這些角色,不只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從最基本的情理來說,他是如此的複雜多面,卻又可以極度簡單,而一個藝術家對於性格的”多面性”是必然的,甚至說,這就是藝術家與生俱來的基本條件,裡頭即綜合了悲觀性、樂觀性、天真、追尋極致、出口等等,很多人說他是最不羈的,這點我們必然都同意,但卻又不完全。由他的好友們訪問中,都提及了「哥哥表面雖都不在意媒體及大眾的觀點,但心裡其實很在乎。」

所謂不羈在古文中如此解釋「今人主沉於諂諛之辭,牽於帷裳之製,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此鮑焦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意味著完全不受拘束,而張國榮先生做到了,卻又不是這麼完全,不過重點是,身為人不可能有絕對的自由,假若你有愛,你便不可能完全的自由,但若沒了愛,你又要自由換什麼呢,真正的自由始終建築於不自由之上,最榮幸的是可以以愛為起點出發。 不管這些電影作品曾帶你去了哪裡,留下什麼回憶,它都證明了,我們曾經擁抱著一個絕對的藝術家。





註¹:本文撰寫時間約2008年8月初/A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