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5

關於《梅蘭芳》的各項報導和評論

轉自紅版:http://bbs.ent.163.com/bbs/zhangguorong/40044349.html

與《霸王別姬》比是種折磨 -- 陳凱歌

轉自《上海青年報》2008.11.26 http://www.why.com.cn/epublish/node4/node20772/node20779/userobject7ai156095.html


“黎明跟我說了一句話,他說,導演倘若你用我演梅蘭芳,我不演梅蘭芳,我就是。” “他一定不會想到,這個小孩在若干年之後能夠拍攝一部關於梅蘭芳的電影。覺得這是機緣巧合的事情。”   

七個月的拍攝,從酷暑到寒冬。無數人的期待,有鼓勵有質疑。電影《梅蘭芳》終於要和觀眾見面了。陳凱歌、陳紅夫婦日前在北京接受了《可凡傾聽》節目的採訪,暢談了關於這部影片台前幕後的諸多故事。事實上,該片從籌備開始便一直被拿來與陳凱歌導演多年前的經典作品《霸王別姬》作比較,對此,他本人的態度很明確:“一定不會超過《霸王別姬》,請觀眾不要抱有這種期待。”   

林豔雯   

把超越當指標是折磨自己   

《霸王別姬》堪稱陳凱歌的經典代表作,而其藝術水準和商業口碑幾乎都達到了看似難以逾越的地位。究竟新片《梅蘭芳》能否超越《霸王別姬》,“天王”黎明的表演能否與張國榮媲美,影片能否濃縮梅蘭芳的一生,成為觀眾對該片最迫切的三個期待。如今,電影即將掀開神秘面紗。可導演陳凱歌卻偏偏在這時候站出來說:“不可能,一定不可能超越。”   

陳凱歌認為,《梅蘭芳》和《霸王別姬》是非常不同的兩個故事,如果觀眾一直抱有這樣的期待,對於演員和影片來說都不公平,“當然也對我稍微有點不公平。”陳凱歌坦言自己可以理解觀眾的期待,但作為導演來說,他並不能把超越作為一個指標來看待,“如果老是想著怎麼比《霸王別姬》拍得更好,那自己就是處在一個倒懸的狀態了,這根本就是自己折磨自己。”他直言,自己並沒有在這方面想太多,只是面對眼前的這個題材,儘量使戲裏的所有人物生動和鮮活起來。   

影片的口碑或許只有等到大銀幕拉開的那一刻才有答案,但梅葆玖先生代表梅家宣佈五十年之內不再授權拍攝《梅蘭芳》了,這在眾人看來已經是對陳凱歌最大的褒獎了。對此,陳凱歌表示:“只要影片能夠做到讓梅葆玖先生大致滿意,自己已經是功德無量了。”   

黎明是個默默用功的演員   

從最初宣佈由黎明出演梅蘭芳,到黎明的扮相曝光,直至如今影片將要上映,黎明一直都備受爭議,有網友甚至刻薄地認為:“沒有張國榮的《梅蘭芳》已經輸了一半,黎明無論從扮相還是演技都不可能和張國榮媲美。”對於“這個世上最適合扮演梅蘭芳的人已經走了”的說法,陳凱歌也多少有些同感,“國榮,大家都很清楚是一個多麼好的演員。對於他的早逝,我心裏有很大的傷痛。因為跟他合作,進入一個很深的狀態中去。”   

不過,陳凱歌也表示,張國榮已經不在了,而黎明就是他要找的那個有定力的、下功夫的演員。陳導直言,演藝圈很多演員戲演多了,開始有技巧了,幸好黎明不是這樣的人,“他當時跟我說了一句話,他說,導演倘若你用我演梅蘭芳,我不演梅蘭芳,我就是。我覺得他的這個話很打動我。而且,公平地說,他的確是一個默默用功的演員。”   

陳凱歌透露,在拍攝過程中,黎明也確實把自己和梅蘭芳融為了一體,這不僅表現在大家在片場會叫他“黎大爺”,也在於他和梅蘭芳略有相似的經歷。“黎明是個北京孩子,五六歲去了香港,有一次拍戲的時候,我跟他講,他當時的難處可能就是不願意跟別人說話,香港話、廣東話都說不來,孤零零地在這個演藝圈奮鬥,和當年梅先生被自己的師傅斥退有共同點。”聽完陳凱歌這些話,黎明已經淚流滿面了,這讓陳導愈加相信自己沒有看錯人。   

兒時曾見過梅蘭芳舞劍   陳凱歌要在影片中塑造的並不是一個偉大的完人梅蘭芳,而是一個不簡單的凡人。事實上,對於那個離開舞臺、呆在家裏的梅蘭芳,陳凱歌也有過親身的接觸,他爆料稱,自己和梅先生的嫡孫過去是同窗,小時候還去過梅府玩,當然也見過梅蘭芳本人。“我的確見過梅先生,也和他的嫡孫是同學,雖然年齡有點對不上,但我確實知道他叫什麼,也跟他在一個幼稚園的班裏呆過。只是我現在很困惑,因為關於他的這位嫡孫究竟是誰,我居然想不起來了。”   

陳導透露,小時候之所以去過梅宅,主要是因為父親的緣故。當時,陳凱歌的父親參與拍攝了一些梅蘭芳的紀錄片和藝術片,所以和梅家的人都認識,所以會在週末就把凱歌導演接去梅家玩。不過,因為年紀太小,現在的陳凱歌能想起來的關於梅家的情況也不過三件事。“第一件,福芝芳好養貓,院子裏有好多貓。第二件,那是1958年,他們家就有電視。這電視只能看蘇聯台。第三件,早上起來看見過梅先生舞劍。”陳凱歌感慨稱,可惜梅蘭芳當時肯定不會注意到他,也不會想到,這個小孩在若干年之後能夠拍攝一部關於梅蘭芳的電影,“他一定不會想到,我覺得這是機緣巧合的事情。”

22 則留言:

Grace, 煙火 提到...

發表於: 星期二 十二月 02, 2008 12:09 am 文章主題: 孫紅雷:《梅蘭芳》能否成功全取決於我的角色

孫紅雷:《梅蘭芳》能否成功全取決於我的角色

孫紅雷是硬漢,是師奶殺手,但沒人說他是知識份子。但在《梅蘭芳》中,他就演了一位知識份子,還是位大知識份子——以梅蘭芳好友齊如山為原型的邱如白。當初角色定他,很多人很意外,最終影片成片試映,他的表演讓很多人意外——孫紅雷風頭甚至蓋過章子怡。於是,最近他很忙碌,通告一個接一個,接通他電話時,他剛剛結束一個通告,正在趕往下一個通告的路上。

陳凱歌一句話

讓孫紅雷豁出去了

據說定下孫紅雷演邱如白的時候,陳凱歌的手機都被打爆了,因為無論是陳凱歌的好友還是孫紅雷的好友,都覺得讓孫紅雷來演這位大知識份子,十分不靠譜,最後陳凱歌只好關機。

孫紅雷說,其實最初導演跟他談的時候,他也有些抗拒:“當時我在東北老家探親,買了飛機票正要飛香港拍《鐵三角》,中影韓三平給我打電話,讓我無論如何一定要當天趕到北京,說只佔用我兩小時,我心裏想,到底有什麼重要的事,還非得讓我改簽機票。結果到了之後,就看到陳凱歌和韓三平坐在一起……”

兩個小時很快過去了,孫紅雷也知道了韓三平急召他到京的目的,但他猶豫了:“看劇本總覺得不合適,但陳凱歌的眼神和那句話讓我最終定下心來挑戰一下,那句話就是‘誰毀了梅蘭芳的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

孫紅雷沒想到,就因為這兩個小時的晤談,讓他推掉三部電影一部電視劇,包括現在正在上映的《硬漢》:“朋友都罵我,說我不夠意思。但我豁出去了。我找來了十卷本的《齊如山全集》通讀,聽說還有十二卷本的,但發動各種力量都沒找到,還在通過網路和其他途徑尋找有關齊如山的資料。他不是在歐洲住過六年麼?我還自費前往歐洲,尋找齊如山的蛛絲馬跡……”

是給自己的禮物

也是對張國榮的紀念

就這樣,孫紅雷演了邱如白。前一段時間,內部試映之後,孫紅雷的電話也被打爆了,“以前罵我的那些朋友也理解我了,甚至恭喜我了!”

無論陳凱歌還是陳紅都說,《梅蘭芳》和《霸王別姬》唯一可比之處,就是邱如白,這個角色同程蝶衣最為相似。孫紅雷同意這一點:“黎明的梅蘭芳、章子怡的孟小冬,都是歷史人物,限制很多,容不得虛構,但邱如白,雖然原型是齊如山,但其實是當時所有‘梅派’代表人物所綜合出來的一個角色,所以有很多發揮的空間。”《梅蘭芳》能否成功,全都取決於這個角色,“因為只有邱如白可以承載導演自己的一些觀點和想法,所以我也最像程蝶衣。”

現在想來,孫紅雷覺得最初答應演這個角色有點任性:“之前其實我是一個特別任性的人,這次接拍邱如白就是我多年來任性的‘集大成’表現,現在想來,這個角色,這部《梅蘭芳》是我今年以任性之心給我自己的一份大禮,我用我退掉的所有的戲,用我的時間、精力,給自己買了一份最心愛的禮物。”

除了是給自己的禮物,孫紅雷也希望自己這個同程蝶衣有很多相似之處的角色是對張國榮的一份紀念:“國榮先生是我整個亞洲範圍內最欣賞的演員,我喜歡他的電影喜歡他的歌,也喜歡他的人。”

我要恭喜章子怡

更有女人味了

第一部電影就是和張藝謀合作(《我的父親母親》),最近這部又和陳凱歌合作,中國第五代導演兩位標杆式人物他全都合作過。說起兩人,孫紅雷覺得完全沒有可比性:“風格完全不一樣,但他們對於電影的熱誠,他們的那種硬骨頭,對於自己喜愛的電影,哪怕是死亡也在所不惜的勁,我很喜歡,也很崇拜。”

和陳凱歌合作是第一次,但是和黎明以及章子怡都已是第二次合作,和黎明上次合作是在徐克的《七劍》之中:“當時對手戲不多,但是這次讓我看到了一個極其用功的黎明,他對電影的理解甚至讓我驚訝。”章子怡呢?對於章子怡顯然孫紅雷感慨更多:“我一定要通過你們轉達,我要祝賀她,她演的孟小冬真是一個光芒四射的角色,我看完特別激動,真是色彩繽紛,帥氣漂亮。”她本人難道就沒什麼變化嗎?“有啊,相比當初我們的第一部電影《我的父親母親》,她長大了,也更有女人味了。”

《梅蘭芳》展現的

就是現在娛樂圈

前幾天,孫紅雷曾說“中國女演員素質明顯偏低……少數人,為了出名,出賣了自己的道德底線,以為找到一個大款或者和導演睡覺就能成,其實還差得遠呢……”再次提到這個話題,孫紅雷說中國女演員整體素質確實偏低,不過他特意強調那些出賣道德底線的其實還是少數:“大部分還是很努力的。”

說到娛樂圈,孫紅雷說他建議所有演員都去看看《梅蘭芳》,所有想瞭解娛樂圈的也都應該看看這部電影:“其實《梅蘭芳》講的就是娛樂圈,只不過是發生在那個時代,人們穿的不一樣,平常所說的一些話題不一樣,精神氣不一樣,但是本質來說,同現在娛樂圈相比,就我觀察,基本無二!

“大家都來看看,真正的演員、真正的明星是怎麼樣堅持的。一個演員的真正生活,到底是怎麼樣的,你能從這部電影裏看得到。”

現在還是單身一個

我很失敗我在努力

孫紅雷說他從這部電影以及邱如白這個角色中學到了很多:“最重要的是讓我懂得了堅持的意義,我以前真的沒怎麼堅持過,以後我改變我自己,另外我也在思考我到底要的是什麼,所以接下來可能我要休息一陣,好好思考一下。”

孫紅雷說自己其實挺失敗:“這部《梅蘭芳》我只給自己表演打60分,因為剪得太多,而我其實還應該有很多發揮的地方。另外,我朋友的孩子都會打醬油了,我到現在卻還沒成家,這點尤其失敗。”之前曝光的那位女友呢?“只是女性朋友,還在發展中,都說不準。”

孫紅雷說以前他老是奉電影為神明:“我以前比較理想主義,對電影甚至是一種朝拜的心情,所以很多自己的事情反而不在意,現在想來確實應該思考了。之前也給自己設過限,說30歲、35歲一定要結婚,但都過去了,現在還是單身一個。也不敢設限了,會努力吧!”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二 十二月 02, 2008 12:11 am 文章主題: 陳凱歌風格依舊 《梅蘭芳》水準不及《霸王》

陳凱歌風格依舊 《梅蘭芳》水準不及《霸王》

著名影評人周黎明(動態、檔案 、FLASH)、顧小白談陳凱歌新作《梅蘭芳》

繼早前邀請全國院線經理在京看片後,中影前日邀請媒體及部分影評人觀看了陳凱歌新作《梅蘭芳》。影評人如何看待這部影片?是否看好其市場前景?會否與院線經理們有著不同意見?昨日,影評人周黎明、顧小白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他們稱:“這是部好看的文藝片,但肯定達不到《霸王別姬》的水準,只能說它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但不是傑作。”對於演員的表演,兩人都撇開黎明、章子怡(動態、檔案、明星派)等,大贊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學圻演得很好,“很傳神,很到位”。

演員

Q:黎明等表現如何?

A:王學圻非常好。

周黎明:章子怡與黎明不失不過。章子怡演孟小冬,很討巧,但也只是稱職而已。黎明的表演跟這個角色有關,比如他的拘謹,首先是梅蘭芳這個人物性格的原因,其次是影片定位他身邊的人是張揚的,最後是他只能靠內心世界。黎明很努力,但氣質跟梅蘭芳不符,跟張國榮及餘少群不能比。陳紅的表演也沒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

孫紅雷倒是出彩,完全搶了黎明的戲,是個立體、複雜的人物,三段戲都在演,把很多微妙的東西演出來了,把黎明比過去了,演著演著就成了主角。此外,演少年梅蘭芳的余少群及演十三燕的王學圻都非常出彩,他們兩個人演的那部分應該是全片最好看的部分。至於阿嬌的戲被刪,對影片一點影響都沒有,看片時你感覺不到任何突兀。

顧小白:王學圻與餘少群演得非常好。王學圻把一代宗師十三燕演得很傳神,有特殊的個性。餘少群本身是科班出身,把梅蘭芳少年時代的純真及美感都演得很到位。看完影片,你會明顯感到從第二部分開始,明星上戲後,影片有點往下掉,當然這跟後面受到的限制更大有關。

黎明完成了任務,但對白臺詞還不行,感覺也不太對,有“出戲”的感覺,演得像他本人。其實找誰來演都有這個問題。章子怡跟她以前的水準差不多,沒特別驚奇的也沒落差。電影的主人公是孫紅雷,他演的邱白如非常複雜,是梅蘭芳先生的助理,一個為了藝術不顧一切的人,甚至沒有道德底線,孫紅雷把這個人物的兩面性都表現出來了。

故事

Q:影片最動人的地方是?

A:梅蘭芳與十三燕打擂臺。

周黎明:其實《梅蘭芳》故事中打動我的不多,不是這個故事不好,而是我太熟悉了,以前看過很多關於梅蘭芳的文字資料及紀錄性的東西。影片整個看起來有點拘謹,沒太多激情。故事由“鬥戲傳”、“棄情記”、“秉義志”三部分組成,是三個不同時代的故事,第一部分講少年梅蘭芳,第二部分講他與孟小冬的愛情,第三部分是日軍侵華後的故事。三個故事中,第一個最吸引人,後面兩個相對要差一些。而第一部分中又以梅蘭芳與十三燕打擂臺那幕最吸引人。

顧小白:影片還是有一些感動我的地方,但比較長,節奏有點慢,前1/3很讓我感動,講的是梅蘭芳的成長過程。舊時那種質感、風骨、情操還有處事態度都讓人覺得挺正的。特別是徒弟梅蘭芳超過師傅十三燕的時候,那個年代特有的東西、講話的方式甚至是一舉一動都很有魅力。但後面兩個故事編得不是那麼精彩,沒有第一部分吸引人。

風格

Q:陳凱歌風格是否沿循?

A:是他的風格,但不是《霸王別姬》的水準。

周黎明:《梅蘭芳》還是陳凱歌的風格,個人特徵非常明顯,但不是《霸王別姬》的水準。跟《霸王別姬》相比,不在一個檔次,當然《梅蘭芳》不是爛片,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對細節很注重,京劇的韻味及時代感都很好,這些都證明它是部精彩的影片。不過氣勢方面沒有《霸王別姬》大,更注重人物描寫。從這方面來說,它走到了《無極》的反面,《無極》太癲狂,而《梅蘭芳》太收,如果有一點《無極》的東西,我想會更好看。而梅蘭芳與孟小冬的感情那一段,看完後你不知道他們是友情還是愛情,至於影片最後一段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東西。

顧小白:還是有。相對而言比較文藝,藝術上也有個人特色,在表達方式上跟《霸王別姬》有一樣的地方,比較通俗,像好萊塢的正劇,比《霸王別姬》更通俗。其實傳記片很難操作,光輝與缺陷都要拍出來,但受現實條件限制,梅蘭芳這樣一個人有些東西很難拍出來,據說拍攝過程中,梅蘭芳的後人也在“監製”。從這方面來說,這已經是一部好電影。影片中有個道具挺逗的,就是“指甲鎖”,這是過去這些“下九流”人必須戴的東西,陳凱歌用上這個道具,我估計也有影射他受到的牽制。

票房

Q:全國票房將會如何?

A:能達到1.5億吧。

周黎明:我對《梅蘭芳》的票房還是比較看好的,它上映比較早,兩周內幾乎沒有什麼競爭,而且宣傳力度大。把它當作文藝片看,以及喜歡文藝片的人看完後會覺得很有收穫,但跟《赤壁》等商業大片不能比。

顧小白:檔期比較長,剛開始幾乎沒有競爭,估計這也是中影集團有意而為。據說目前全國各大院線已經訂了1400多個拷貝,票房過億沒問題,我估計會達到1.5億。

翻身

Q:陳凱歌能否成功翻身?

A:回到穀頂不可能。

周黎明:是否翻身要看翻身的定義,如果是從穀底出來是可以的,但要回到穀頂卻不可能。《梅蘭芳》是部優秀的影片,但不是傑作,當然值得一看。影片還是有些遺憾,比如節奏有點慢,時間很長以及三個段落之間聯繫不緊等。

顧小白:在受諸多限制的背景下,影片算是拍得挺不錯,比受大家批評的《無極》強。看完後大多數人都覺得拍得蠻好,但不覺得多麼精彩華麗。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二 十二月 02, 2008 12:13 am

梅蘭芳堪稱教科書 孫紅雷呼籲全民觀影

導演陳凱歌讚賞“《梅蘭芳》中的演員可以與《霸王別姬》張國榮媲美的不是黎明,而是孫紅雷。

時間:2008-12-01 11:21來源 Tom 娛樂
http://yule.tom.com/2008-12-01/001Q/12109916.html

藝術巨作《梅蘭芳》將於12月5號全球首映,該片由陳凱歌執導,黎明、章子怡、孫紅雷、陳紅等主演。這部電影以真實的手法講述梅蘭芳其人傳奇的一生。梅蘭芳與摯友邱如白為京劇所做出的努力更是堪稱當代演員的教科書。飾演藝術家邱如白的孫紅雷呼籲全世界的觀眾都來認真的看看這部電影。

《梅蘭芳》講述了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傳奇的一生。而與梅蘭芳亦師亦友的邱如白,正是締造了梅蘭芳的人,可以說沒有邱如白就不會有梅蘭芳,兩個人的完美結合產生出了轟動世界的震撼,將國粹傳到了全球,讓世界認識了中國,瞭解了京劇,這些不外乎于梅蘭芳和邱如白對藝術的癡狂與追求。孫紅雷對於邱如白癡狂的演繹,得到了導演陳凱歌很多的讚賞:“《梅蘭芳》中的演員可以與《霸王別姬》張國榮媲美的不是黎明,而是孫紅雷。孫紅雷飾演的邱如白和黎明飾演的梅蘭芳是該劇的雙子星座,雙男主角。尤其是“邱如白”這個人物最難演,人物心靈深處矛盾衝突很多。邱如白既是梅蘭芳的精神導師,也是一個世俗中人。他努力拆散了“梅孟”,又與梅蘭芳的妻子福芝芳亦敵亦友。開拍前我就跟紅雷說,梅蘭芳和邱如白是雙男主角。在我看來,邱如白這個人是整部《梅蘭芳》的重中之重。”

對於《梅蘭芳》孫紅雷感歎道:“這部電影就是要讓中國的電影觀眾看一看什麼是真正的電影,中國電影是帶著骨頭的電影,帶著骨髓的電影,中國人本身就應該傳承下來就應該擁有的恰恰很多人都丟失,很多電影裏面丟失了,《梅蘭芳》這部電影是有靈魂的是有精神有骨髓的。我建議全世界所有的演員不管是舞臺劇演員還是電影演員都要看看《梅蘭芳》,這就是一本教科書。我建議所有的觀眾都應該去電影院看看,大家都對大明星很好奇,我也建議所有的觀眾去看看這部電影,《梅蘭芳》會告訴你大明星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因為梅蘭芳是中國最先成為大明星的人。”

(責編:曹竑琳)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二 十二月 02, 2008 1:28 am 文章主題: 我想去看《梅蘭芳》

有點意思了!想看看孫紅雷演得怎麼樣。甚至我也想看看梅蘭芳當年的京劇。不想為了捧哥哥就武斷地說其他人反串都如何比不上哥哥,批評也要有理有據。梅蘭芳和程蝶衣完全不同,要批評黎明也最好從他的演技談起,不想光憑照片來比較旦角的扮相。但媒體若硬要比較哥哥和黎明,也只好由著他們。以榮迷的私心,當然希望《梅蘭芳》的觀眾有機會也能看看《霸王別姬》啦!
_________________
這些年來,生活叫我不安的感覺,全因放你於我心中,至倖免。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一 十二月 08, 2008 10:57 pm

三面鏡子看《梅蘭芳》“凱歌高奏”、後勁十足

來源: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 發佈日期:2008-12-06


  先有《霸王別姬》珠玉在前,然後《無極》“全民狂歡”,在一面“放大鏡”和一面“哈哈鏡”折射下,陳凱歌的《梅蘭芳》粉墨登場。但通過這兩面鏡子,卻得出兩個看似矛盾的結論:一是陳凱歌難超經典,二是陳凱歌終於翻身。到底怎麼看?陳凱歌自己說,“現在已非那個‘求美得美’的年代了。”他說這只是電影消費時代裏,又一部賀歲片而已。實際上,除了“放大鏡”和“哈哈鏡”,我們還需一面“透視鏡”,才能看出《梅蘭芳》所傳達的樸實單純的情感,看見陳凱歌在今天眾多虛張聲勢的商業大片中的淡定。

  哈哈鏡

  平淡開場有望漸入佳境

  據中影集團當年統計,《無極》在2005年12月14日18點到24點,6小時內狂收1100萬元票房,最終總票房突破2億元。而前晚上映的《梅蘭芳》,拷貝發行數量是《無極》的3倍多,影院銀幕數量也大幅增加,但其近千萬元的首日票房仍不及《無極》。令人欣慰的是,《梅蘭芳》的口碑從上映前擔憂懷疑,到點映時基本滿意,到上映後的大多數人認同,在“凱歌高奏”的輿論聲中,該片的長線走勢可謂後勁十足,在馮小剛《非誠勿擾》上映前佔據銀幕優勢沒有懸念。業內人士分析,《梅蘭芳》票房達到1.5億元難度不大,甚至有望成為最賣座的國產文藝大片。

  放大鏡

  難超經典皆因時過境遷

  也許每個看《梅蘭芳》的觀眾心底都拿著《霸王別姬》的尺規,用“放大鏡”尋找瑕疵。沒辦法,《梅蘭芳》從一開始就籠罩在《霸王別姬》的巨大陰影之下,這是陳凱歌的宿命,或許也是他為那尊金棕櫚獎盃還的債。如今影片剛上映,新片藝術水準難超舊作,似乎已成觀眾普遍感受。15年前的《霸王別姬》,是陳凱歌乃至中國電影的一個巔峰,也是迄今為止,華語電影惟一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影片。

  對這兩部電影,陳凱歌內心其實一直抗拒去比較。扮演少年梅蘭芳的余少群說,初見導演時,他聊起看過很多遍《霸王別姬》,立刻被陳凱歌示意“打住”。陳凱歌極少提及那段輝煌的回憶,只說當年拍《霸王別姬》前,張國榮曾要求他陪同去一下梅墓,“就在香山外的百花山,去拜祭了一下,獻了花……”還有一點,陳凱歌無意中說,當年《霸王別姬》中小四挨打那場戲,拍攝地就是梅蘭芳北京故居——護國寺一號。

  《霸王別姬》問世時,正值中國電影市場低谷。從某種角度說,第五代以顛覆傳統電影美學的姿態被載入中國電影史,也得益於電影市場轉型期中的低谷。因為那時沒人用票房和市場來要求這幫年輕人,他們在海外影展摘金奪銀,成了國內相對封閉的電影市場的強心劑,觀眾帶著好奇和崇拜走進影院。如今,早已眼界大開的觀眾,已不再輕易地對海外得獎的影片“另眼相看”。

  透視鏡

  由濃轉淡陳凱歌變得謙和

  陳凱歌中意的人物,是往往與四周的文化要發生衝突的人,無論勇往直前還是飛蛾撲火,人與環境都有一種緊張的對峙感,而《梅蘭芳》所竭力塑造的,卻是一個一生都戴著紙枷鎖的溫柔的抵抗者。

  《霸王別姬》與《梅蘭芳》,一個虛構的悲歡離合,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前者有無數的生離死別和情感衝突,而後者卻君子如玉,溫潤如水。藝術的虛構與歷史的真實,成了影片創作的“紙枷鎖”。其實,梅蘭芳一生跌宕起伏,初年動盪更替的政局,與師父的決裂,家族包辦婚姻與反抗,和孟小冬的“緋聞”,抗戰八年禁聲,情感生活也色彩濃烈,絕不遜於《霸王別姬》。但這一切,都被陳凱歌刻意淡化:動盪政局被一筆帶過,和師父的決裂成了君子之戰,包辦婚姻微笑著接受,與孟小冬“發乎情,止於禮”……這些與黎明謙恭而又略帶木訥的內斂相對應。於是,陳凱歌只能用配角的張揚來反襯,這也是孫紅雷扮演的邱如白、王學圻扮演的十三燕更出彩更被觀眾認可的原因。

  “那個虞姬就是我。”在《霸王別姬》中,陳凱歌以虞姬自比其藝術理想和追求。而這次他卻說,梅蘭芳改變了他許多。今天的陳凱歌少了意氣風發,多了謙和容忍,學著梅蘭芳先生的為人處世,“和光同塵”“無可無不可”。

  輿論普遍認為,《梅蘭芳》只拍出了1/3的經典——即第一部分的“死別”,除了梅蘭芳與十三燕鬥戲,張揚恣意的戲力,更因影像構築起那個梨園時代的北京,令人心馳神往。此後,“不瘋魔不成活”的藝術張揚被中規中矩的四平八穩代替。“誰要是毀了他這份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充滿文人氣質的陳凱歌,透過流光溢彩的奢靡浮華,揣摩著“伶界大王”的悲涼。看過影片的觀眾不難品出,在如今眾多虛張聲勢、花裏胡哨的商業大片中,陳凱歌傳遞著一種樸實單純的情感,這在喧囂浮躁的今天,實屬不易。

本報記者衛昕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一 十二月 08, 2008 10:58 pm

沒能超越《霸王別姬》 《梅蘭芳》仍值得一看

來源:大洋網—資訊時報 發佈日期:2008-12-06


  15年前,陳凱歌憑藉《霸王別姬》摘得戛納金棕櫚獎奠定了他在華語電影的地位;今年,經歷《無極》低潮後的陳凱歌再次選擇回歸熟悉的伶人題材,拍攝了帶有傳記性質的電影《梅蘭芳》。而在今年春節趕戲期間,陳凱歌曾表示,《梅蘭芳》的質感將超過《霸王別姬》;但在《梅蘭芳》上映前夕的造勢宣傳中,陳凱歌卻多次低調地表示將《霸》片與《梅》片作比較,對於後者的演員甚至他本人來說都很不公平。正如陳凱歌所言,《梅蘭芳》確實沒能超越《霸王別姬》,但影片仍然值得進電影院一看。

  背景:都有坎坷的人生

  《梅蘭芳》和《霸王別姬》都有人物史詩片的出發點,兩部影片雖然一為寫實人物,一為虛構角色,主人公梅蘭芳和程蝶衣的人生都不是一路平坦。《霸王別姬》中名伶程蝶衣的身世故事從幼年學戲的清末開始,經歷了抗日、解放戰爭,以及直到文革時期,戲劇衝突不斷,情感表達強烈。《梅蘭芳》則取材梅蘭芳的真實故事,影片用三個篇章來表現梅蘭芳成長為京劇大師的過程,也飽含陳凱歌一向的人文訴求和情懷,表現了梅蘭芳在亂世中對京劇藝術和受難祖國的堅守。

  雖然程蝶衣與梅蘭芳都是在歷史的洪流中身不由己,但從氣節上講,梅蘭芳勝過程蝶衣太多。從刻畫人性的深刻程度上來說,《霸王別姬》的“坎坷”似乎要更勝一籌。程蝶衣的坎坷更能讓人感同身受,對於梅蘭芳先生的蓄須明志,觀眾更多的應該是佩服和敬重。

  主人公:京劇大師VS戲曲名伶

  兩片的主人公同為京劇名家,《梅蘭芳》和《霸王別姬》難免會被人同題比較。當然《梅蘭芳》是真實人物,本身是享譽國際的京劇大師,《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是虛擬角色,故事中紅遍京華,但似乎只能稱為一代名伶,在氣勢上無疑會輸一大截。陳凱歌的影片有梅蘭芳後人作為顧問,《梅蘭芳》的創作更靠向傳記片,梅蘭芳的京劇大師的地位、抗戰期間的高風亮節等處理,使得《梅蘭芳》更加正面。《霸王別姬》改編自李碧華的小說,又有著名編劇蘆葦的加工,主人公程蝶衣的人生故事相對完整,戲劇衝突相比《梅蘭芳》更為強烈。梅蘭芳和程蝶衣,一個內斂有持,一個張放瘋魔。

  感情:不倫戀VS婚外戀

  描寫名伶的電影,總少不了感情戲,而且往往是一場三角戀甚至多角戀。在《霸王別姬》中,程蝶衣的感情戲既有他對臺上光彩照人自己的惜愛,同時又和他對師兄段小樓的依戀交織,影片表現出的同性感情對當時觀眾來講還造成相當的震撼。《梅蘭芳》中梅蘭芳與福芝芳是包辦婚姻,他與名老生孟小冬的愛情戲是中篇的重點,但這段戀情卻為邱如白所破壞,而孟小冬為免影響梅蘭芳前程,只能黯然離去。邱如白的癡迷混合了對梅蘭芳及其角色的曖昧情愫,又摻雜有維護京劇國粹地位的崇高情懷,讓這段感情十分微妙。

  《霸王別姬》里程蝶衣癡戀段小樓,甚至為了得到段小樓喜歡的一把劍去陪戲霸袁四爺。而電影《梅蘭芳》裏的梅孟之戀卻完全停留在精神層面。後來邱如白為了讓孟小冬遠離梅蘭芳,雇了一個殺手充當梅蘭芳的粉絲刺殺孟小冬,造成社會事件,最終導致梅孟分手。鑒於兩位主角都能很冷靜地抽身而去,梅孟之戀的深刻程度遠比不上程蝶衣的癡戀,當然也不能如程蝶衣那般感人。

  演員:張國榮傳神遠勝黎明

  這兩部影片,陳凱歌的演員陣容選擇思路出奇的相同,都是啟用香港演員演主角,再搭配內地演員精英,《霸王別姬》是張國榮配鞏俐、張豐毅等,而《梅蘭芳》是黎明配章子怡、孫紅雷等。《霸王別姬》中張國榮的虞姬扮相堪稱一絕,本無京劇功底的他經短期培訓後,從以前眾人印象中的英俊小生變成柔美花旦,上臺表演有板有眼,說起話來嬌滴滴,笑起來酸溜溜,被稱為“妖精”。而為了造型扮相,張國榮拔掉原本的粗濃眉,每天還要刮兩次鬍子。

  而《梅蘭芳》從開拍之日起,就有不少人評價黎明的京劇扮相不如當年張國榮,說他雖然眉眼間神似大師梅蘭芳,但與張國榮對比神韻上有差距。梅派研究專家吳迎認為“黎明的臉與梅蘭芳並不像,但是他走路、說話很有梅蘭芳的‘勁頭’和文人氣質”。畢竟梅蘭芳多年舞臺浸淫,氣質自然與眾不同。黎明本無京劇功底,他的扮相只能說是有其形而無其神。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一 十二月 08, 2008 10:59 pm

黎明不是張國榮
2008-12-06 09:27:00 作者: 來源:

看《梅蘭芳》,不要期待待超越《霸王別姬》

本報記者 秦娟

  ■《梅蘭芳》之觀影手冊

15年前,陳凱歌憑藉《霸王別姬》摘得戛納金棕櫚獎,而今經歷《無極》低潮後的陳凱歌再次選擇熟悉的伶人題材,拍攝攝了帶有傳記性質的電影《梅蘭芳》。12月4日18時,這部被稱為陳凱歌“回歸之作”的《梅蘭芳》正式亮相全國大銀幕。在上映第一時間觀看了影片的記者發現,正如陳凱歌多次低調地表示將《霸》片與《梅》片作比較,對於後者的演員甚至他本人來說說都很不公平一樣,電影《梅蘭芳》看起來更像是一部“主旋律”的人物傳記。除了要規避不利於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內容外,影片片還少了藝術創作的成分。所以,本報記者特地在此提醒各位緣於《霸王別姬》情結而走進電影院觀看《梅蘭芳》的觀眾:不要期待待《梅蘭芳》超越《霸王別姬》。因為,《梅蘭芳》就是一部主流的人物傳記。

  注意事項一:這是一部人物傳記

作為陳凱歌三年磨一劍的作品,《梅蘭芳》把梅蘭芳的心態、決心、如何唱戲、如何做人,以及“ 臺上比女人還女人,台下比男人還男人”的神韻,都進行了比較精准的概括。從劇情上,影片《梅蘭芳》由“死別”、“生離”、“聚散”三部分構成,聚焦了梅蘭芳傳奇一生中遇到的三個最重要危機。第一部分以梅蘭芳初露鋒芒和老藝人十三燕梨園爭霸的故事為主;第二部分主要是梅蘭芳邂逅紅顏知己孟小冬,但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分開的情節;第三部分則是本片講故事的線索人物、梅蘭芳的好友邱如白在抗戰時期以及梅蘭芳逝世前與他的恩怨糾葛……

儘管在遭遇了《無極》事件之後,陳凱歌選擇通過拍攝《梅蘭芳》重新回歸大銀幕,重新進入觀眾視野,初衷頗令人玩味,但是《梅蘭芳》是首部在銀幕上表現京劇泰斗梅蘭芳一生的非紀錄類影片,梅蘭芳先生色彩斑斕的人生軌跡、“梅派”藝術的形成與發展……這所有的一切都在陳凱歌的鏡頭中與 20世紀中華民族的命運、京劇表演藝術的起起落落交織融合在一起。把京劇大師不為人知的一面,把他鮮為人知的台下生活,通過電影這種媒介展現在大眾面前,讓很多人對梅蘭芳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這也算是陳凱歌的一大貢獻了。

注意事項二:梅蘭芳確有其人

《梅蘭芳》是陳凱歌的又一部傾心之作,因為題材相似,所以有人大膽地喊出了《梅蘭芳》要超越《霸王別姬》的口號。事實上,二者是沒有什麼可比性的。電影《梅蘭芳》通過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人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三個危機,將他的一生搬上了大銀幕,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屬實”的,並且還有相當一部分“ 屬實”的東西是不允許陳凱歌拿出來的,是我們看不到的。

而與《梅蘭芳》不同,藝人生活只是《霸王別姬》的表像,這部可以隨意創作、發揮的電影中包含更多的是陳凱歌對於歷史,對於生存的太多思考,所以我們才能看到段小樓在“文革”中下跪,批鬥程蝶衣時,他終於在最後意識到一生其實是“錯了”,而此時的程蝶衣卻好像入了戲,已經人戲不分……僅此一點,《霸王別姬》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已經不容替代。

“ 梅蘭芳”不是“程蝶衣”,他的人生歷程才是故事展現的核心,陳凱歌再有思想,也不能任意創作“梅蘭芳”,他能做到的最大極限無非是用詩意的手法拍攝一部京劇大師的自傳影片。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已經深刻瞭解了梅蘭芳的觀眾和對電影要求幾近“苛刻”的觀眾,能夠看到陳凱歌的尷尬:他回到了老地方,卻沒了當年的勇氣,學會了適應和妥協的他不可能把攝影機的燈光,盡力打向歷史的幽暗處。

注意事項三:黎明不是張國榮

張國榮版的虞姬恐怕無人能及了。嫵媚的相貌、細膩的表情和柔美的身段令女人愧歎不如;對愛情的執著、淒寂的身影和絕望的眼神,讓多少人揪心。所以有人說,是張國榮塑造了《霸王別姬》,他的表演超出了導演的預想,從而賦予了影片另一層次的美感和意義。

但是,所有的這些,我們都不能強加到黎明的身上。

因為,黎明不是張國榮。

因為,黎明所扮演的梅蘭芳是屬於大眾的,他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一個主流的代表符號。

所以,我們會在大銀幕上看到,黎明所扮演的中年梅蘭芳,體態有點臃腫,行為舉止有時過於“溫和”,幾近懦弱,與想像中京劇表演大師大方、儒雅的形象相去甚遠。只是在得到梅家後人的高度評價後,黎明對記者、對陳凱歌導演都說了同樣一句話,“ 我告訴你,我不演梅蘭芳,我就是梅蘭芳”。

所以,雖然黎明是絕對的大牌和主角,但“配角”餘少群實打實的京劇功底、王學圻演起老藝人的神韻與風骨、孫紅雷破格的瘋狂演出,為平淡得有點沉悶的劇情增色不少,片中這“老中青三代”甚至搶去了“梅蘭芳”不少風頭。

注意事項四:虛化了“梅孟戀”

在面對媒體時,陳凱歌不止一次說:“ 我的電影不賣梅孟戀。”但在普通觀眾的眼中,“梅孟戀”卻是最不能被忽視的環節,畢竟這件事曾經非常轟動,並且在以往眾多作品中,這段往事都是很少觸碰的,也是大家多年來最希望正視的一個話題,而《梅蘭芳》恰恰成了最好的載體。

其實,影片中陳凱歌導演所表現的“ 梅孟戀” 與現實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現實中的梅蘭芳和孟小冬不僅相戀結婚,後來鬧得家庭矛盾重重,最終還離了婚。但本片中的“梅孟戀”卻並非如此,“她和梅蘭芳甚至聯手都沒有牽過,這段愛情很乾淨。”這是主演章子怡對這一橋段的表述和評價。

畢竟,即便是人物傳記,也存在再創作的空間,我們也不能強求導演一定要拍出什麼,只是,這一切與我們想要的、我們希望看到的,還有差距,並且差距還不是一點點。


編輯: 解西偉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一 十二月 08, 2008 11:01 pm

觀影《梅蘭芳》:世間已無張國榮

天涯社區-影視評論-電影眾論
[url]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40672.shtml [/url]

作者:scottxie0126 提交日期:2008-12-5 22:48:00


看完電影《梅蘭芳》,悵然若失。
  
   全片結束時,黎明扮演的梅蘭芳,一襲白衣,朝著眾多仰慕者微微欠身,輕聲道:“謝謝大家,都別跟著了,我要去扮戲了。”
  
   戲是好戲,詞是好詞,全片意境歌行至此,輕輕巧巧弄了個花腔,逝入雲端,似有若無之間,也不失為一個好的結尾,可就是……,就是缺了點韻味,少了點勁道,這個梅蘭芳,總不如我們想的,似乎也並不是影片所要交代的,陳凱歌對媒體的記者說:
  
   “在等著拍他(黎明)的時候,他一直在攝影棚的走廊裏走來走去,右手撩起他的衣襟下擺,我看了很感動。對這樣的演員,我們還能說什麼?”
  
   似乎的確也無話可說,黎明並非是個不努力的演員,除他以外,當今世上再找一個 “梅蘭芳”扮演者,恐怕至多也只是與他在伯仲之間。他在戲中,一直努力的靠近梅蘭芳,以至於片中邱如白的扮演者孫紅雷看完影片後第一時間打電話給他,告訴他,演得真好;以至於梅葆玖看完他的“梅蘭芳”,表示有生之年,再不會授權給第二人去扮演梅蘭芳。
  
   然而,這個梅蘭芳,還是有其形而失其魂,似其貌而無其神。編劇嚴歌苓說,梅蘭芳是一個溫柔的抵抗者。要知道,梅蘭芳抵抗的不是某個人,某種勢力,某樣困境,他抵抗的是一個時代。首先,要抵抗京劇從“老戲”向“新戲”轉化時候,來自業界同行、廣大票友的普遍置疑,甚或是明槍暗箭的詆毀,背負的是“輸不起,一輸就永不翻身”的壓力;其次,要抵抗戲子從“下九流”向“有身份”轉化時候,來自包括魯迅、胡適、陳獨秀在內的文化巨擘、社會主流聲音的蔑視與不理解,背負的還是“輸不起,一輸就是永不翻身”的壓力,他所抵抗的,是當時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他一個人走在時代最前端的時候,整個時代都在拖著他往回走。僅僅“溫柔”是抵抗不了的,支持他拖著時代朝前的,必然有一股內在的無比堅定執著的力量,然而這在黎明身上看不到。
  
   黎明還是那個黎明,那個《甜蜜蜜》中的馬小軍,那個《半生緣》中的世均,只是一個溫文爾雅的知識份子,不是一個披荊斬棘的鬥士,他學會了梅蘭芳的妝容,學會了他的身姿手勢,甚至學會了極具專業水準的京劇的身段臺步,但是他沒學到梅蘭芳的鬥志與魄力,因為他從來沒有跟一個時代決絕過——恰恰從前有過一個決絕的人,演過一個類似的絕好的角色,只是可惜:
  
   世間已無張國榮。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從高樓上一躍而下,宣告了他與這個世界徹底的不妥協,在他留下的難以計數的角色中,最光彩照人的是《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同樣是導演陳凱歌,評價張國榮的表演是這樣說的:
  
   “張國榮必以個人感情對所飾演的人物做大的投入,方至表演上這樣的境界。正是他的一個眼神,將《霸王別姬》迷戀與背叛的主題說盡了。”
  
   其實,一個導演對演員,不可能是“無話可說”。只不過也許,他瞭解到,多說也無用,因為表演到了一定境界,演得是骨子裏的那股瘋魔,除非再世為人,否則難以企及、無法複製。
  
   然而,在影片《梅蘭芳》中,的確有許多地方需要那股子瘋魔,比如:
  
   梅蘭芳對“平生最愛的女人”孟小冬可望不可即,最大心願只是與她一起看場電影,就當兩人即將成行,卻有戲園子老闆要他去救場——這是一個極富象徵意味的情節,因為錯過了“這一次”,也會錯過“下一次”,永遠錯失下去了。於是梅蘭芳對老闆說:
   “去不了,我有急事。”
   老闆笑道:“還有什麼事比救場急?”
   梅蘭芳沉聲道:“我要是非要犯上一回渾呢?”
   老闆笑道:“您不是這樣的人。”
   梅蘭芳盯著他的眼睛說道:“我要就是那樣的人呢?”
   隻言片語中,是梅蘭芳拼了命的要抓牢自己手中命運的線繩,恰好《霸王別姬》中也有類似的情節:
   段小樓與程蝶衣在後臺卸妝,蝶衣試探小樓,說要與他演一輩子的戲,小樓覺察不對,尷尬笑道:
   “不是演了一輩子了嗎?”
   蝶衣聽出他話中有逃脫的意圖,嘶聲道:
   “不成!少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是一輩子!”
   都是想抓牢而抓不牢,張國榮的表演是傾盡全力,玉石俱焚的拼殺過去,而黎明卻只是溫水繞身,似怒非怒,一股子氣都提到嗓子眼了,卻沒有逼仄住口腔鼻舌,平平無奇的吐了出去。
  
   再比如,梅蘭芳被逼出席日本軍方安排的“複出表演的記者招待會”,事先替自己打了可以製造病情的傷寒針,又早早蓄起鬍鬚,表達自己決不妥協的態度,有人問他為什麼,他這樣說:
   “我有個長輩,臨終之前跟我說,婉華,你以後成名了,能不能給咱們唱戲的地位,提拔提拔啊?我說好啊。”
   而在《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不肯向造反派低頭,段小樓前往勸說,蝶衣不讓他進門,隔著門告訴他:
   “你楚霸王都低頭認罪了,那京戲能不亡嗎?”
   一樣是在憑一己之力對抗時代重壓時候,追溯內心,掏心掏肺的一句話,掏出了支持自己的最本質單純的力量:
  
   不過是在盡一個戲子的本分。
  
   一個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樹立一個堂堂正正的戲子的形象,一個是想要老老實實唱戲,該怎麼唱就怎麼唱,不被其他因素干擾。可惜一樣境界,兩種表演,張國榮把他那股子瘋魔全部收縮到體內,又一字一字的往外吐,淒婉絕倫,而黎明的臺詞在胸腔,英雄氣短,只是借了個“梅蘭芳”的軀殼,說的不是他內心的話。
  
   而在《霸王別姬》中,張國榮講的似乎句句是他內心的話,不瘋魔不成戲,他也最終把自己的生命演繹成了一出讓萬千人落淚傷心的大悲劇。
  
   “謝謝大家,都別跟著了,我要去扮戲了。”
  
   看來看去,這句話仿佛不屬於“梅蘭芳”,倒好像是寫給張國榮的遲到了5年的絕好臺詞。我想,在那天晚上,張國榮在高樓上憑空遠眺,身前是香港島繁花似錦的炫目夜景,對著他心目中萬千影迷,說出這樣一句臺詞,可能是所有熱愛他,至今仍在思念他的人,所能夠設想的,他留在世界上最美好的“最後一幕”。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一 十二月 08, 2008 11:02 pm

《梅蘭芳》可打80分 陳凱歌無驚無喜

競報網-娛樂要聞 2008-12-3
http://www.thefirst.cn/91/2008-12-03/303224.htm

由黎明和章子怡主演的電影《梅蘭芳》近日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導演陳凱歌與眾演員均有出席,梅蘭芳後人梅葆玖當眾盛讚導演及黎明(Leon)表現極為優秀,黎明開心得面紅耳赤。隨著舞臺的大幕拉開,之前的懸念一一揭曉,影評人、觀眾、媒體的評價基本一致:陳凱歌的《梅蘭芳》,還不夠香,不夠氣韻生動,雖然傳神但未入化,可以打80分,陳凱歌無驚無喜,交了一張不算好也不算壞的答卷。

  用黎明果然是“危險的”,雖然他用“我不演梅蘭芳,我就是梅蘭芳”給自己打氣,可是,直至片終,黎明仍然沒有展示出“伶界之王,一代大師”的氣韻來。梅蘭芳其人典雅莊重,待人接物有禮有節,說話做事輕言細語、不急不徐,喜怒哀樂也不形於色。黎明必須“壓著”演,可惜的是,黎明也犯了一個與張震演吳清源一樣的毛病,把大師的這種氣度演成了“木訥”和“呆板”,他面無表情的念白,備受束縛無法放開的表演,讓人感覺十分壓抑。觀眾評價,“整場電影下來,總覺得他根本沒有入戲,怎麼看都覺得還是黎明。”

網站編輯:春生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一 十二月 08, 2008 11:03 pm

黎明《梅蘭芳》

重慶晨報 2008.12.5
http://cqcbepaper.cqnews.net/cqcb/html/2008-12/05/content_290395.htm

“少年梅蘭芳”余少群

  余少群好、王學圻好、孫紅雷好,英達、陳紅甚至章子怡等等,都不錯,但或許是配角的力量太過強大了,反襯出黎明飾演的梅蘭芳格外的蒼白。昨晚,本季賀歲檔當仁不讓的首席大片《梅蘭芳》亮相,觀眾普遍給黎明打出的分數不高,認為他更像一尊樹立在神壇上的雕像,和大師的氣質相去甚遠。不過,普通觀眾對這部長達近兩個半小時的劇情長片感覺不錯,今天各大影院將滿場排映,力推這部豪華文藝大片,票房過億只是時間而已。

  驗人:余少群王學圻最出彩

  驗戲:“梅孟戀”有點失色

  昨晚,記者和觀眾在保利影城一同觀看了《梅蘭芳》。果不其然,少年梅蘭芳對陣十三燕的一出戲,在全片中最為出彩,氣質像梅郎一樣清麗脫俗的餘少群和氣貫長虹的王學圻,將兩代京劇大師的風骨、人格,刻畫得盪氣迴腸。余少群飾演的少年梅蘭芳頗具《霸王別姬》中哥哥張國榮的風采,“乾淨”而“純真”,古裝的身段和扮相,更可用“銷魂”來形容。他舉手投足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和當年那梨園紅伶毫釐不差。而王學圻扮演的十三燕原型是京劇泰斗譚鑫培,他的狀態則是人戲不分,說話的腔調、語氣均拿捏得十分到位。兩位演員也獲得了極高評價。

  其他的演員,如“梅党”成員孫紅雷、英達等,也凸顯演技派的風範,最吸引眼球的章子怡雖然賣弄風情稍顯“輕薄”,但和黎明的麻木表情相比,也稍占上風。影評人周黎明說,梅蘭芳先生是位溫文儒雅的君子,這無疑增加了扮演者的塑造難度。黎明是不幸的,他扮演的這個角色乃神壇上的一座雕像,令人尊敬但紋絲不動。他盡力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但這是一個用氣質說話的神人,而不幸,黎明身上缺少這種氣質。


  陳凱歌能否憑《梅蘭芳》一雪《無極》之恥?記者隨機採訪觀眾,得到了肯定答案。他們普遍反映,《梅蘭芳》是一部精緻的文藝片,但在“梅孟戀”等段落處理上有些縮手縮腳,與《霸王別姬》相比仍稍遜一籌。大部分觀眾可以理解陳凱歌為尊重梅家後人意見的無奈。

  影片中的“梅孟戀”除了與史實相左之外,章子怡的過於主動熱情和梅蘭芳的愚鈍,倒像一場女追男的現代愛情劇,有觀眾直指,章子怡在雨中初一亮相,就大有賣弄風騷之嫌。

  據相關史料,電影中的梅孟之戀純美浪漫卻隱忍分手,與事實相差較大。與梅蘭芳相遇前,孟小冬已是名滿京華的梨園“冬皇”,而梅蘭芳已有結髮妻子和第二任妻子(即陳紅飾演的胡芝芳)。梅孟二人在京城一座名叫“綴玉軒”的四合院裏,共同生活了多年。1927年,一位孟的癡迷者闖入“綴玉軒”,製造了一樁血案,流言滿天飛,梅孟的感情也遭遇重創。幾年後,梅的大伯母去世,孟小冬以家眷身份前來梅家服喪,卻被拒之門外,孟小冬大受打擊,後登報與梅斷絕關係。孟小冬在上海登臺後結識了一代梟雄杜月笙,後跟隨杜月笙前往香港,並一直陪伴他到去世。

本報記者 聶晶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一 十二月 08, 2008 11:04 pm

少年的梅蘭芳余少群戲外告白我不敢和張國榮比

中國演藝線上 2008-12-8 14:17:52 編輯:李玥
http://www.yanyinet.com/info/d82329.html

經典臺詞:爺爺這一輩子,好像就為了今晚這場戲似的。

  戲外告白:我還不敢和張國榮相比。

  借扎實的戲曲功底和令人驚豔的舞臺扮相,餘少群在影片中大過一把反串青衣的戲癮,蘇三、樊梨花、杜麗娘、林紉芬……餘少群所飾的一個個經典梅派舞臺形象令人賞心悅目,那個荷鋤出場的黛玉,在漫天花雨中輕移蓮步時,實在美到攝人心魄。

  餘少群本人是個很謙遜的年輕人,“陳導演說過,挑中我是因為覺得我乾淨簡單,像白紙一樣,但又有點靈氣。因為青年時候的梅蘭芳對藝術的追求很執著,對其他的事情則相對可能會弱化一些,所以給人感覺很乾淨。”

  從漢劇到越劇再到京劇,餘少群始終都在跨行,進劇組前他接受了七八個月的京劇培訓。雖然一再被人評價扮相堪與當年張國榮媲美,但一聽到有人說“張國榮第二”,他便連連表示:“我還不敢和他相比。”據說,陳凱歌在拍攝過程中,也一直拿張國榮當年的刻苦敬業來教導餘少群,“導演說張國榮拍《霸王別姬》的時候,連吃飯、走路都穿著水袖走來走去的。他這樣講給我,就是希望我能學到前輩的東西。”

  餘少群還說,阿嬌扮演的少年福芝芳在原片中和他的對手戲主要有結婚、拜堂及給十三燕送飯三場,但都被刪掉了。對此餘少群稱“遺憾”,“她也是沒有戲曲功底的人,但在電影裏,舉手投足都很像那麼回事”。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一 十二月 08, 2008 11:05 pm

名家眾議《梅蘭芳》 有彈有贊褒貶不一

新浪娛樂 2008年12月08日14:45
http://ent.sina.com.cn/m/c/2008-12-08/14452285478.shtml

新浪娛樂訊 隨著陳凱歌新作《梅蘭芳》在上週末的全面上映,一代京劇大師隨即成為這個賀歲檔的熱議紅人。眾多影評人在觀摩之後紛紛寫下對影片的評論,全面褒揚者有之,略帶負面者也不乏其人,但是和陳凱歌的前作《無極()》(blog)相比,將影片“一棒子打死”的評論卻不見蹤影。由此可見,《梅蘭芳》無論最終票房如何,陳凱歌至少挽回了口碑,保住了聲名。

  新版《紅樓夢》編劇顧小白稱《梅蘭芳》有望成為大眾意義上僅次於《霸王別姬》的口碑之作,“他通俗好看,內裏更觸及一個個不滅靈魂,令人動容悵懷。”北京電影學院(blog)教授郝建(blog)則評價《梅蘭芳》保持了陳凱歌先生的一貫簽名——優雅、美麗而有力的視聽語言,複雜而順暢的鏡頭內部調度,鑲嵌在故事裏的雜耍蒙太奇、富於的哲理意味的臺詞。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所長丁亞平在談到《梅蘭芳》時稱它是本年度最好的電影精品,“展示了一個人的成長歷史和精神史。”

  當然也有一些專家學者對影片也提出了一些問題,《電影藝術》主編吳冠平表示《梅蘭芳》是一部給中年人看的情節劇,低齡觀眾可能會覺得悶,而影片中的人物與歷史不扣稍顯得單薄;知名影評人表江則認為影片三段的品質優劣不一,“前場一流驚豔戲,後場三流肥皂劇”,此外“黎明(聽歌)難當重任”;《環球銀幕》策劃總監達馬評價“《梅蘭芳》與觀眾缺乏交流”;影評人晃晃則為陳凱歌在影片第三部分的“手軟”感到遺憾,“蓄須明志這部分與歷史實情頗不相符,是硬要把梅蘭芳推到一個悲涼神話的高度,結果適得其反。”

  無論是褒是貶,幾乎每一位影評人都給予《梅蘭芳》基本的讚揚。和《無極》上映後的眾口一詞的“倒陳”相比,《梅蘭芳》的口碑在業內已經得到了保障。

Nicky/文

Grace, 煙火 提到...

逸緯發表於: 星期三 十二月 10, 2008 11:29 pm

淒婉絕倫

現在大街上都見得著《梅蘭芳》的宣傳海報
每每見了我總忍不住想哀嘆一陣
唉........

「都別跟著了,我要去扮戲了」
誰都知道我心裡說的跟嘴裡暗示的
都是希望
張國榮是我心裡的梅蘭芳呀!
_________________
風......
是不會停歇的

Grace, 煙火 提到...

靚靚發表於: 星期四 十二月 25, 2008 8:32 pm 文章主題: 看了梅蘭芳

平心而論是個不錯的戲
不過黎明演得真ㄉ是還好而已
哥哥還是天下第一絕...
我的感覺跟上面的影評差不多
看完梅蘭芳我又看了一次霸王別姬
真有無限感慨....
不過對於這片戲我還是給正面的評價
_________________
哥哥我永遠不會遺忘你的

Grace, 煙火 提到...

流浪的榮迷表於: 星期三 十二月 31, 2008 12:15 am

【轉自紅版】
http://bbs.ent.163.com/bbs/zhangguorong/40044349.html


沒有下半生的《梅蘭芳》本身就是一個悲劇

騰訊網 文:曾穎 2008年12月08日
http://view.news.qq.com/a/20081208/000028.htm

今天休息,起個大早去看陳凱歌的新片《梅蘭芳》,雖然在路上看到一位先看過此片的娛樂版同事發在報上的影評,說該片過於四平八穩沒有激情,但想想自己的喜好與娛記常有不同,於是還是沖到電影院,花了三十二元五角錢(上午半價),看了電影。

平心而論,看得出陳凱歌在許多方面都是下了力氣的,感覺電影也有許多可取之處的,至少是值得爲之付三十幾元錢和半天時間,其中許多畫面和情節,都有大片的味道。如果此前沒有看過《霸王別姬》的話,我覺得至少應該給他打80分。唉,我又落俗套拿這兩部戲比較了起來——因爲有了前者做比較,那梅劇無論如何就只值70分了,最大的扣分點就在於黎明,無論在哪方面,都無法與張國榮比。儘管前者似乎也很努力,但因爲挂著傳記片的名義,很多容易出戲的情節,最終因這樣那樣的原因而發生變異,留給演員發揮的空間不是太多。包括梅蘭芳與孟小冬本已成婚的事實,也被“友情篡改”成了精神戀愛,這使得影片的真實性,大打了許多折扣。媒體對此早有微詞,我也就不再多說。

我對電影的另一大不滿,來自於倉促得近乎草率地將電影結束在1945年抗戰結束,梅蘭芳重登舞臺。不知道是導演有像《赤壁》那樣“一雞二吃”的想法還是別的什麽原因,在沒有給觀衆以必要的交代的情況下,這樣匆匆的結尾至少是一個遺憾,這樣只拍上半生的所謂傳記片,多少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大家都知道,梅蘭芳在1945年之後,還有許多故事,其精彩程度也不亞於前半生的故事,爲什麽就嗄然而止了呢?這樣,乾脆起名叫《梅蘭芳在民國的二三事》,我覺得更恰當一些。

爲什麽不拍後面的故事呢?究竟是梅郎後半生的故事歸於平淡,不再有打擂臺婚外情蓄須抗日之類的精彩故事,還是編導們不忍心把年老色衰的梅郎呈現給觀衆?抑或是爲了通過審查關口而沒有膽量把革文化命時京劇所遭受的磨難和滅頂之災展現出來?這也許就是梅劇在觀衆心目中不如《霸王別姬》的一個重要原因,後者是一個全方位展示戲劇和藝人命運,且有著尖銳的愛恨衝突的悲劇,而前者卻像支支捂捂欲訴卻又顧左右而言他的一杯溫吞水。

爲什麽我們的影視工作者,一拍古代就來勁,一拍民國就有精神,而一拍到現代,就木訥恐懼和壓抑呢?仿佛我們現今的生活就像是禽流感,能躲開儘量躲開,躲不開不惜閹割原作或傳主的身世,也要避開。就像幾年前紅得發紫的電視劇《亮劍》一樣,原著中主公李雲龍、趙剛等英雄人物,戰爭年代沒死在日本人和內戰對手手上,卻在和平年代死於自己人的手上的悲劇,被改編成電視劇後,卻成了主人公封將軍之後就結束,將一個悲劇,整成了一個打了雞血針似滿臉紅光的主旋律作品。

也許他們是想把我們的當代史,留給後代人來拍歷史劇吧?當然,我們砍了兒孫們的樹燒了他們的煤污染了他們的水搶了他們的飯,給他們留點影視題材,也不過份。但對於現在的觀衆來說,沒有下半生的《梅蘭芳》,本身就是一個悲劇。請注意,這悲劇不是梅蘭芳的,也不是陳凱歌的,而是我們大家的。

Grace, 煙火 提到...

流浪的榮迷發表於: 星期三 十二月 31, 2008 12:22 am

煙火好!
我終於能登陸了,謝謝!
但目前回復貼的文字不允許多,無法繼續轉載電影《梅蘭芳》的影評。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三 十二月 31, 2008 12:44 am

感謝流浪的榮迷幫我轉貼了那麼多好資料!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五 一月 02, 2009 10:34 pm 文章主題: 我看《梅蘭芳》

兩星期前我和幾位榮迷一起去看了《梅蘭芳》的口碑場。

藍祖蔚說的對,我覺得《梅蘭芳》太刻意硬要從台詞講大道理,卻沒有相對應的“表演”橕起來,我無法從演員的演出感受到梅蘭芳的所謂的“孤獨”和“嚮往平凡”。無論中年後的梅蘭芳是多麼溫文儒雅,謙沖恬淡,他畢竟是一位京劇大師,對藝術一定投入了很多的心血,只可惜我都無法從演員身上感受到。我只能從少年梅蘭芳和邱如白的扮演者上感受到一些些對藝術的熱愛。

後人的確有權重新詮釋梅蘭芳,但一部傳記電影若有太多角色和情節是虛構的,對我而言就失去了意義。在紅版讀了一些梅蘭芳和他周圍的人的歷史資料,和電影中的刻劃和描述出入真的蠻大的。這部電影既無法傳遞精神上的意義,又在真實性上欠奉,我覺得《梅蘭芳》不能當作一部傳記電影來欣賞,只能當作一般的娛樂電影來看。

在書店裡翻梅蘭芳的傳記,光看照片,梅大師本人比黎明長得帥多了!精神多了!臉上的自信和鋒芒是掩蓋不住的。黎明的表情和眼神,不僅呆板,甚至還有些疲憊。不論是形還是神,他都跟梅大師有一大段距離,就是不懂為何梅葆玖為何說黎明像他父親?大概電影也拍了,也找不到台階下了,硬坳吧!

最能夠為演員現學現賣的能力評分的場景就是梅蘭芳和孟小冬的《遊龍戲鳳》了。還記得哥哥在《霸王別姬》裡哥哥身著長袍馬褂為日本人唱《遊園驚夢》那段戲嗎?當演員臉上沒有油彩,沒有行頭時,一出手就會知道有沒有了。先說我是個京劇和崑曲的白癡,但歌仔戲等傳統戲曲也不是沒看過,就一個普通觀眾的眼光來看,黎明和章子怡的表演一點味兒都沒有。這“遊龍戲鳳”到底是誰在戲誰呀?首先身高就超級不搭的,黎明沒演出“比女人還女人”的身段,章子怡也沒演出“比男人還男人”的架式來。那接下來梅孟的正式粉墨登場呢?穿上戲服,看上去是比較像《遊龍戲鳳》了,但這李鳳姐怎麼短了一大截啊?黎明的替身實在太明顯了啦!

_________________
這些年來,生活叫我不安的感覺,全因放你於我心中,至倖免。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日 一月 04, 2009 12:23 pm 文章主題: 我的心得

影片前段中,為了表現梅蘭芳的“出淤泥而不染”,拒絕“陪酒”而打了對方一耳聒子,在我看來有點矯情,也有點突兀。讀過一些梅蘭芳資料的人都知道這恐怕與事實不符,身處當時的梨園環境中,恐怕避也避不了。如果真要為一代大師掩蓋一段不光彩的出身,這一段戲還是刪了吧!

再者,為了表示梅蘭芳和邱如白之間“沒什麼”,硬要來上一句:「我們之間是清白的!」這種帶有“恐同”的台詞令我聽了有點不爽,簡直是多此一舉、欲蓋彌彰。他們不說,我不覺得觀眾會想到這上頭去,讓邱如白自然地展現他對梅蘭芳和京劇的熱愛不就好了嗎?

但總體來說,黎明未出現的前半段《梅蘭芳》還是比較好看的。我喜歡幾段余少群在舞台上的表演,例如《一縷麻》和《黛玉葬花》。也許余少群的表演功力還不及梅大師,但還是不錯的,他演台下的梅蘭芳亦游刃有餘。王學析等其他配角們的表現都很好。

後半段就更矯情了。一位曾對改革京劇藝術躊躅滿志,在政商名流間四處周旋,讓梅黨們為己赴湯蹈火的“完人”,怎麼感覺如此窩囊?梅蘭芳也不是不能哭,梅蘭芳也可能有懦弱的一面,但看到黎明哭就是說不出的怪,絲毫沒感動到我。不肯赴美表演,他躲起來哭,和孟小冬分手,他也哭,還讓老婆攬起來安慰。周圍的人為了發揚京劇藝術都擇善固執,都挺強悍!就他一個人想當“凡人”,真實的梅蘭芳真的是這樣的人嗎?好吧!就算他真的是這樣的人,從演員的表演中我也看不出他內心的爭扎與痛苦。就算拍這部電影的目的是要為“梅蘭芳”塑造清高、偉大的形象,受限於蒼白的情節的安排和演員魅力、表演功力的有限,我也絲毫感覺不出梅蘭芳偉大在哪裡。

程蝶衣的瘋魔和人戲不分,程蝶衣唱戲不分黨派國籍,他的超凡絕俗終究與中國主流社會的期待不合。梅蘭芳是個世俗得多的人物,歷經改朝換代後依然能全身而退,壽終正寢,其做人的手段絕非一般。但在導演、編劇和梅家後人的聯手打造之下的梅蘭芳,摒棄或簡化了許多其人具有爭議性的為人處事和生平事蹟,拚命為他撲脂抹粉,企圖打造一個四平八穩,符合現今中國社會所期待的梅蘭芳。
一部處處以“安全”“保守”“平面”與“政治正確”為主旋律的電影,一部在主角的選擇上完全失敗的電影,它的藝術價值已大打折扣。陳凱歌也不是當年那個拍出“禁片”霸王別姬,對人物和歷史進行反思的導演,離大師的路也愈來愈遠了。

_________________
這些年來,生活叫我不安的感覺,全因放你於我心中,至倖免。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日 一月 04, 2009 9:39 pm

這篇影評我挺喜歡的

《梅蘭芳》:不得凡人,亦不得瘋魔

作者:飄飄何所似

網易娛樂論壇-我愛電影
http://bbs.ent.163.com/bbs/movie/110016396.html


上週六看了《梅蘭芳》,和預期差別不大:不過分精彩,也全無難看。好,但平庸;形態尚可,缺乏神韻。

  此番陳凱歌捲土重來,若說全無野心和壓力恐怕不真實。他的野心來自《無極》,那時間牆倒眾人推,你能在一瞬間領會到梨園行千古以來的世態炎涼,花無百日好,人無百樣紅,觀眾今天能把你捧到手心,明天就能踩到腳底極盡嘲笑鄙夷之能事。任何一個曾經站到過巔峰的人都不會就此甘心。他的壓力來自《霸王別姬》,遠比張國榮對黎明造成的壓力大,梅蘭芳不是程蝶衣,但陳凱歌只此一個。

  不提到《霸王別姬》是有點困難的,雖然這並非我本意,這話頭實在連我自己都覺得討人嫌。但影片從用光、題材到風格、臺詞韻味、人物設置,都無法驅除《霸王別姬》的影子。戲園子的氛圍、老北京的對白自不用說,如果把人物設置仔細甄別一下,更會有這種感受:梅蘭芳--程蝶衣;邱如白--袁四爺+程蝶衣;田中少佐--青木;馮子光--那爺,這個更徹底,連演員都是同一位。

  但區別也是明顯的。《霸王別姬》顯然更流暢、更飛揚、更輕狂、更寫意,而《梅蘭芳》則是戴著鐐銬的舞蹈。從主角講,程蝶衣這個人就是戲癡、戲迷、戲瘋子,單純、執著、瘋狂、陰暗,不知道哪里來的精魅誤闖進了人間,根本無意做人。程蝶衣的人生境界幾乎難以企及,奢侈敗家得一塌糊塗,是許多人心尖上想得發疼但睡夢裏也不敢嘗試一把的夢。藝術的功能之一便是超越,現在程蝶衣和電影把這個最華麗不敢觸碰的夢想仿佛變成了現實,這帶給人的衝擊、感動與滿足足以叫人痛哭失聲淚流滿面,多少被凡塵俗網困得動彈不得又不甘心於此的人藉由影像達到精神上的解放與飛升,此時的程蝶衣宛若飛天。因此程蝶衣的討好是一定的。另外,這個瘋子的價值觀與藝術觀高度統一,京戲以外心無旁騖,亦正亦邪,走火入魔趨於化境,這樣的人物有著極強的人格魅力與吸引力,牽引出的故事也多是酣暢淋漓叫人欲罷不能。

  梅蘭芳則是現實中活生生的血肉之軀,需要討生活需要俯仰世路需要主流承認需要社會地位需要珍惜名節,同所有人一樣,比所有人還要謹慎小心一朝走錯滿盤皆輸。從我們目前能看到的資料,梅蘭芳是嚴格地在主流價值既有規範之內的。梅之會做人是有名的,在傳統中國,這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此處之“做人”並非那個庸俗意義上的鄉願,而是在既有的社會規則內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所謂從心所欲不逾距。陳毅寫給他的挽詞“一代完”,幾乎沒人說過他的壞話,這需要具備多麼深厚的修身功夫不言自明。這樣的人生既不激動也不肆意,而是深諳人情世故,趨於守成、內斂與嚴肅,在五四之後宣導反傳統、個性解放的時代,很難蠱惑到人心;在今天這樣一個娛樂至上的時代,多少有些無趣。因此,想把梅蘭芳拍出彩兒來,難度更大。但並非不可能,普通的人生艱辛炎涼冷暖一樣足可令人動容唏噓不已。李白的天馬行空是好詩,杜甫的傷時苦吟同樣是好詩。修煉“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本身就是控制與反控制、反叛與遵守、掙扎與妥協交織的歷程,人的天性與社會之間的衝突會更激烈、更真實,人性的體現度也會更深。而高處不勝寒的梅蘭芳的寂寞與困境既有普通人的共性,又有著天才的特性,只要功夫做到家,一樣是另一範疇的精彩。更何況,一代風雲人物,無論如何其人生歷程都不可避免地帶有傳奇色彩,不怕沒有文章可做。

  電影三段式的結構很明顯,分別揀了三件有代表性的事件來展示梅蘭芳的一生:和前輩十三燕打擂臺、梅孟戀、赴美演出和蓄須明志。第一部分拍得最好,雖然場景在梨園,但折射出整個斯文未墜時代的風骨,擲地有聲。十三燕和梅蘭芳之間的博弈激烈又君子,舊日伶界大王不失氣魄與風度,後進小生羽翼漸豐但仍舊執子侄禮甚恭。那是一個我們傳說記憶中的中國。不是技不如人而是時代使然,十三燕輸得一點兒都不難看,他所代表的舊時風流魅力絲毫不減。因此後來十三燕一敗塗地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實在叫人扼腕痛惜。十三燕的死是第一部分的高潮,此一節創作者對藝術的熱愛伸手可觸。舊說對於藝人來講,輸了就是一無所有,而十三燕的死仿佛儀式,作為視舞臺為無上尊貴之地的一代名伶,肉體生命與舞臺生命同時終結,仿佛對藝術最後的獻祭。這部分劇情緊湊,臺詞幽默充滿張力,節奏適中,老北京得非常原汁原味。比如十三燕對下賭局的人說:您還是設蛐蛐局划算,贏了不跟您分成,輸了還不用您抵命,一字一句都在啃節兒上,正宗的京腔兒,非常過癮。之後隨著黎明、章子怡登場背景從舞臺轉移到了生活,整體的氣氛、色調都為之一變以後,似乎連編劇都換人了。不僅劇情稀鬆,臺詞也毫無光彩可言,比如兩人爭執是不是竟然能來回來去好幾遭,基本是流行劇集的范兒。後三分之二的內容展現的基本是生活中的梅蘭芳。首先由於舞臺演出幾乎全部集中在第一段,而阿嬌的戲份被刪造成這一段全無生活感情戲份,使得前後有些許斷裂。其次,後面部分的關鍵字有兩個:凡人心願、孤單,但是戲都沒有做足。

  “凡人心願”幾乎是後三分之二的精神主線,“梅孟戀”的破產便是這一心願與現實衝突胎死腹中的結果,也是這強烈心願其來有自的有力證明。但後面基本把梅蘭芳拍成了一個凡人,這和“凡人心願”可是兩個概念,“凡人心願”是“人物”才有得起的念頭,而凡人的心願常常是飛黃騰達不再做凡人,比如第一段裏那個將紅未紅充滿野心和革新精神躊躇滿志的少年梅蘭芳。

  從戰勝十三燕之後,我幾乎感受不到梅蘭芳的精氣神兒了。前面極盡濃墨重彩之能事的梨園江山更替,拍得神采飛揚盪氣迴腸,十三燕的落幕與辭世,是劇情也是儀式,那是權利的交割與精神的傳承,甚至有點一代武林宗師臨終之際將滿身功力傳與後人的意味。然而待中年梅蘭芳上場,所有風雲全部落了空,真的像被邱如白和馮子光操縱的木偶了,毫無人格魅力可言。這有演員的原因,黎明沒辦法做更多的舞臺演出(毫不誇張地說,他惟一的真身清唱實在難看極了);黎明還是沒有真正SuperStar的風采氣質。不管編導借劇中人物之口怎樣高度評價他,你還是不能切實地從正主本人身上真實地感受到這一點。僅此一點,他和張國榮的差距就不可以道裏計。舞臺演出自不必言,想想張國榮那段《牡丹亭》的清唱;程蝶衣即便是披頭散髮衣冠不整地抽大煙甚至嘛事兒沒有幹站著,你都能強烈地感受到角兒的氣場。也就是說,對於這個梅蘭芳這個角色,黎明是沒有說服力的,站不住,更遑論他木訥的表情和毫無起色的演技。但這並不意味著換張國榮就好了。會比黎明好沒有疑問,但那好也是非常有限的。剩下的更多責任應該由編劇和導演來負。

  

Grace, 煙火 提到...

《梅蘭芳》:不得凡人,亦不得瘋魔

接上

成年梅蘭芳在劇中是簡單、直白、平面的。在梅孟戀中,梅蘭芳的欣喜和痛苦都很蒼白,他的憤慨像小孩兒耍性子缺乏更沉痛的情感積澱,當然由於黎明臺詞功夫的欠缺連語氣都變得慌不擇路。他好像缺乏成算,連是否要去美國也幾乎完全被周圍的人所左右,他決定不給日本人唱戲則簡單乾脆得如同決定今天要去哪兒下館子一般痛快毫無內心起伏,大義凜然得像革命先烈。影片中他真正碰到的難題只是當面對日本人的時候。所有這些更像從小受主旋律作品影響長大的人對舊時梨園生涯的純真想像以及對好人的定義。

  然而,現實遠比我們想像中殘忍和精彩。一代名伶,江山數易都能全身而退,和他同時代的角兒有幾個能做到?僅此一點便能看出梅蘭芳做人的功夫與智慧。能把齊如山一干名流聚集在自己的周圍,甘心把自己湮沒在名角光芒的背後,那需要什麼樣的藝術造詣和人格魅力?這都不是一個蒼白的狹隘意義上的品質高尚的人可以勝任的,這些和秉持讚美、謳歌的調子並不矛盾,但電影還是把"好"做了簡單化和庸俗化的處理,這使得它的形態平庸,更談不上神韻。

  能夠生髮絕美藝術的"孤單",一定是絕世孤清。張艾嘉曾經說,藝術是始於寂寞,終於繁華。"誰毀了梅蘭芳的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多叫人心顫的一句臺詞啊,直接趕追“不瘋魔不成活”了。然而他的"孤單"沒有多少活生生的體現,因此他的煩惱以及遇到孟小東的驚喜便缺乏更堅實的根據,也就缺乏爆破的基點。梅孟戀這一段平淡至極,我知道影片想說惺惺相惜,但內容空洞言之無物,實在是段乾澀勉強的高山流水遇知音。那麼好的一句臺詞,愣是給晾那兒了,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連邱如白瘋狂的品質都因此受到影響。章詒和曾經用"獨立蒼茫"來形容梅蘭芳,和劇中的"孤單"可謂相輔相成。那是闊大的孤獨與迷茫,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境界,沒有來源也沒有去處和天地同在。這樣的意境,影片是更加談不上了。

  梅蘭芳赴美演出和蓄須明志,意味著梅在藝術和人格修為上達到巔峰,但從整體而言,顯得勢單力薄。由於戰勝十三燕之後,對梅在藝術上的進境便按下不表,因此訪美演出便顯得非常突兀,即高潮前的烘托與造勢不夠。而此樁事件結束便立即轉入"蓄須明志",使得這一情節更加孤立,即只能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卻無法藉此活化出梅登臨決頂一覽眾山小的洶湧之勢;山雨欲來應該滿樓當風,而現在仿佛我們不斷地被告知即將有大雨到來,卻呼吸不到風雨之氣。這同時也是影片後面部分的另一缺陷之一,即劇情不夠連貫,一個情節與下一個情節之間缺乏自然的過渡與交融。不是說它的劇情連接之間有硬傷,而是指各種情節之間難分彼此的水乳交融。也就是說人物與情節、情節之間不能自成一個獨立完整自我演進的世界,而是觀眾清醒地知道這是被我們這個世界的人操縱的一幕情節劇。最好的藝術創作最輝煌與迷人的特質之一,就是作者可以憑一己之力創造一個獨立的世界,從而得享上帝的喜悅與榮光。而觀看者亦會因為彼世界的自給自足而生無限嚮往和投入。演員表演亦有於此類似的道理,比如你為觀眾掉淚,他們根本不會領你的情,你為自己哭,他們才可能會被打動。《梅蘭芳》缺的就是這個。之前看到有評論說這部影片時代感模糊,所言甚是,許多時代背景包括人物生活圖景的缺失大概是情節之間融合不夠的原因;但鋪陳背景未必是惟一的解決辦法,電影是瞞天過海的藝術,如果技巧夠高,是能夠將這些消弭於無形的。程蝶衣的生活圖景也很簡單,可我們並不覺得單薄和支離破碎。劇情之間的不親近造成的另一結果是:看完整部影片,我的意識仍然很模糊,不管是對梅蘭芳還是對整部電影,可說的東西很多,但東一榔頭西一錘,沒法兒有章法。

  宏大、形而上的精神是由具體、形而下的物質形成的,虛無縹緲的意境是由鑿實的細節造就的。後兩段諸種缺陷的來源之一,是流於表面,砸不實,不管是劇情還是臺詞都是浮於表面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砸不到人的骨頭裏去。比如,梅蘭芳作為中國文化的標誌人物,除了讓一個類程蝶衣的戲迷自殺這樣側面外化的表現之外,還有很多種表現方式包括事實。當時許多名流政要到中國來都要到梅府拜訪,梅蘭芳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承擔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命。以梅蘭芳為代表的四大名旦與文人交往、互相扶持是當時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觀。還有戲曲世家間的交往恩怨,梨園行的眾生百態......這其間大有筋斗可翻,不僅能深化人物性格而且構成了相當豐富、生動的人物生活場景和歷史文化圖景。再如,潘粵明扮演的朱蕙芳這條線完全沒有抖好,前面所言的劇情不連貫和此處流於表面的毛病都占了。開始交待不夠,很多人根本沒意識到朱有多紅,對朱形象的塑造也太過漫畫和誇張,完全不像當紅花旦。本來朱蕙芳的原型梅的表哥王蕙芳天資遠勝過梅蘭芳,梅亦大紅後,一時有"蘭蕙齊芳"的美譽。而最終梅蘭芳成為一代宗師朱蕙芳走向永久沉淪,這故事本身就沉甸甸得很有份量,足夠衝擊和震撼。但是電影對這條線完成得極其草率,連情節都沒有交待清楚,更不用說人物性格、命運及其間蘊含的況味。如此草就,倒不如不要這條線。

  梅孟戀由人間煙火百味雜陳改為清湯掛麵因緣錯舛,不管原因是什麼,電影都放棄了足夠有張力的情節以及藉此展現大時代中的人心、人性、人生困境尤其是梅蘭芳精神之重要一隅的機會。如前所述,電影對梅孟間感情的描繪是非常表面的。什麼叫做砸到骨頭裏去?據有的資料講,孟小東在與梅分手之後又有過演出,不過沒有同台,也互相沒有看對方的演出。演出結束離開之際孟小東除了保留了一件最喜歡的戲服之外,將所有的行頭都送了人。名角不要行頭是樁詭異的事兒,程蝶衣燒一院子的行頭那是什麼概念?不管真實與否,這樣的情節就非常砸人,伯牙摔琴而子期尚在人間;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哀莫大於心死,再不需要蹩腳的臺詞畫蛇添足,多少悽愴、絕望便盡在其中了。並不需要海誓山盟、劍拔弩張,但有足夠的張致,亦涵有意境。這就叫做能砸到骨頭裏去。這樣能深入到人物內心的情節,後面兩段是嚴重缺失的。

  而電影在1945年梅再度登臺之後便匆匆落幕,更是徹底拒絕對梅蘭芳晚年處境、精神狀況進行關懷。"三聯"這一期的專題做的是梅蘭芳,嚴歌苓在解釋對梅蘭芳人生的描述為何停止在抗戰勝利時說:"他的藝術高潮其實在建國前就已經完成了。"這個解釋貌似合情合理其實很不著調,難道這部片子只是梅蘭芳藝術成就的展示?那麼全片所強調的"凡人"是什麼?影片三分之二篇幅的主題之一是什麼?連偏執狂邱如白最後都明瞭了他的心願,邱如白的一手締造者反而糊塗了嗎?1949年之後的梅蘭芳,無論從深化角色還是深化對歷史文化的關照來講,都會是份量極重的戲碼。這麼多年來的馴化終於有了成果,不勞別人動手,我們自我閹割。


  

Grace, 煙火 提到...

《梅蘭芳》:不得凡人,亦不得瘋魔

接上

第三部分

我承認,在評價此片時,我用了非常高標準。平心而論,《梅蘭芳》在近年的國產大片中已屬得上好,而且看得到創作者的誠心,不止一處令我動容,不止一句臺詞打動了我。比如"只有內心最乾淨的人,才能把情欲表現得如此完美","我和所有的人一樣,不知該把您當成男人還是女人,好像一鼓掌,就洩露了心裏的秘密",只有對藝術有過潛心靜默刻骨銘心體驗的人,才講得出這樣至性至誠的話。再如"德國佔領了英國,英國人就不演莎士比亞了嗎?""你穿著戲服來到這世間,小心把戲裏的人物弄髒了",只有真心熱愛藝術的人,才有這樣的肺腑。而"輸不丟人,怕才丟人"、"只管一萬,不管萬一,才能不敗"一點兒都不空泛,能夠給太多在人生道路上摸索的人以默默前行的勇氣與信念。還有邱如白辭職時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放浪形骸灑脫不羈,雖然此處整體效果稍微有點矯,仍然令我心動。這種至精英的美,已經很多年沒有人表現過了。而之所以如此高標,是因為神韻也好,意境也好,用來挑剔陳凱歌是值當的。

  此次去看《梅蘭芳》,一半的原因是要去看《無極》之後到如今陳凱歌狀態如何,現在看來還可以。沒誰是經典專業戶,靈氣四溢的神來之筆可遇不可求。民國時代的伶界大王、新時代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梅蘭芳已經由歷史塑上神壇。除非思凡,神的故事乏善可陳,但打破木雕泥塑的神胎,需要有超凡的勇氣與智慧,做不到則屬正常,而陳凱歌已不再是少年凱歌。更有一眾後人虎視眈眈,陳凱歌此次出手的確是戴上了紙枷鎖。這多少造成了他創作精力的轉移與失衡,即很多人所言,配角比主角出彩兒,不僅十三燕、邱如白搶足了戲,連田中少佐都叫人印象深刻。說到角色與演員,不妨囉嗦幾句。黎明演梅蘭芳不合適,別問我誰合適,我也不知道。章子怡的孟小東完成了任務,不像外界貶得那麼差,而且在大牌女星當中,章子怡的確是孟小東的合適人選。孫紅雷的表演沒有外界盛讚得那麼好,但王學圻的確很不錯,沒落貴族的氣派拿得真正,舉手投足間一代宗師的風範叫人心折。安藤政信選得也好,長著小鹿一般眼睛的人是會對京劇如此著迷的。少年梅蘭芳不錯,從扮相到表演。不過對評論說比之張國榮的扮相有過之而無不及,還是不能苟同。開始看到劇照時的確驚豔,但銀幕上不及照片好;美則美矣,內容不夠。論眉目的確不相上下,而眉目之間還是相差甚遠。哥哥的扮相除了俊美之外,還蘊含了許多東西:高貴、華麗、孤清、幽怨、剛烈......無盡風情盡在煙波流轉之間,若隱若現,很難具體地描述,你知道它就在那裏,但你抓不住。

  繼續說搶戲的配角。影片上映之後,邱如白成為更大的亮點。除了配角受到的束縛更少,可以給人更大的創作空間以外,和陳凱歌自己的主觀傾向也有很大關係。他曾經說過,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有一個自己完全認同的人物,在《霸王別姬》中就是程蝶衣,也曾經非常驕傲地說過"我就是程蝶衣"。而此次接受採訪,孫紅雷等人也說,在邱如白身上,導演可以放一些個人的東西在裏面。比較下來,恐怕陳凱歌很難對梅蘭芳這個角色傾注太多個人感情與寄託,而在邱如白包括田中少佐身上,我們能看到許多熾熱的情感。比如邱如白說戰爭過後煙消雲散,但藝術卻會永久存在。田中少佐說,這場戰爭不論誰勝誰負,梅蘭芳都應該不朽。這種對藝術的癡迷、對藝術超越的、至高無上地位的肯定,始終都是陳凱歌推崇的。再有,文人氣質甚濃的陳凱歌與伶界大王的梅蘭芳,其精神取向總是不同的。當年的下九流要爭地位要承認,自然要拼命地向主流靠近;而身在中心的文人卻往往尋求衝破羈絆心系邊緣。因此,不管多少人說最適合演梅蘭芳的那個人走了,我都沒有太大遺憾。哥哥的確是我們視野範圍內最合適的梅蘭芳人選,但梅蘭芳並不是最適合他的角色。哥哥身上有邪氣,和方正中庸的梅蘭芳相比,張國榮顯然更犀利、反叛、不羈,亦正亦邪。

  較之方正的梅蘭芳,邱如白更像程蝶衣。這也是他一生悲劇的由來。"不瘋魔不成活",程蝶衣天縱異秉,可以一路由著性子來飛蛾撲火在所不惜,反正自己的身子愛怎麼毀怎麼毀。但邱如白的瘋魔必須借助梅蘭芳最後完成。生就程蝶衣的心性,卻不得程蝶衣的條件與機遇,在凡人與天才之間兩難取捨,做不得凡人,也無法瘋魔。環境不同了,程蝶衣可以在法庭上不要命地說要是青木不死,京戲早就傳到日本國去了;但邱如白必須為自己沒有主動配合日本人的文化征服策略竭盡全力洗白。辭官不做的那場戲,本該是極盡瀟灑放曠氣度,然而還是隱隱有異樣的局促與悲音。那時候清華北大的學生是絕對的精英與先鋒,時代瞬息萬變,精英轉瞬落魄,沒多會兒偷成粉兒戲也有市場了。在梅蘭芳與程蝶衣之間步步掣肘,不得不做凡人,卻無法安心於一個凡人,身體裏蘊蓄著瘋魔的種子,卻也無法瘋魔。這是邱如白,也是《梅蘭芳》。

電影裏還有一句臺詞很動人:像《蘇三起解》那樣的戲是給女人立規矩的,真正的好戲是打破規矩。這直接和電影成了悖論,影片有多少為尊者諱,我們都心知肚明。這"諱"的標準就是最主流、通俗的價值觀念。政治太過正確、太和諧、太過主旋律的《梅蘭芳》沒有打破任何規矩,而是在造神的工程上又添了一塊精磚,只是為規矩又做了一層注解。而最小的細節亦體現了這個悖論:阿嬌的戲份沒有保留,全部被刪。
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