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4

台灣可預購《號外三十》

mutter發表於: 星期一 十二月 10, 2007 10:16 pm

香港三聯書局在台灣的代理三民書局現在可以網路訂購這套書了,登入為會員後可以79折2141元購買,目前沒有現貨,可能得等個幾天!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預購哥哥封面的套書!(價格實在貴了點,香港原價是港幣600)

http://www.sanmin.com.tw/page-qsearch.asp?ct=search_booknm&qu=%E8%99%9F%E5%A4%96%E4%B8%89%E5%8D%81&x=15&y=15

作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雜誌之一,《號外》自一九七六年創刊以來不斷以獨特的角度檢視本土文化,影響甚鉅。香港三聯書店出版《號外三十》,可說為《號外》出版三十年作一個總結。 《號外三十》特集由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主篇,共三冊,包括:《人物》、《城市》及《內部傳閱》。《人物》與《城巿》輯錄歷年《號外》的精選文章──前者以人物特寫及訪問作主題,囊括不同年代不同領域的代表人物;後者以Lifestyle及思潮作主題反映香港文化,特別是一群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眼中的獨特香港文化。《內部傳閱》則探討《號外》雜誌的特點,內容有各具特色的作者、態度、美學、主題等,試圖反映香港精神之所在。 《號外三十》以盒裝形式推出,一書三冊,書盒有十款不同知名人物(如林青霞、張國榮、梁朝偉等)的經典封面供讀者挑選,甚具收藏價值。

2 則留言:

Grace, 煙火 提到...

mutter 發表於: 星期二 十二月 11, 2007 9:00 pm 文章主題: 沒折扣了

剛剛再看三民的網頁,預購已恢復原價沒折扣了!

Grace, 煙火 提到...

煙火發表於: 星期六 十二月 29, 2007 9:17 pm 文章主題: 號外三十:大鳴大放三十年,好犀利!

本期《誠品好讀》中對號外三十的介紹...


號外三十:大鳴大放三十年,好犀利!

更新日期:2007-12-10 記者:鄒欣寧 

話說三十多年前,大陸南方香港島,人們多稱為僑港、H埠,一過境之島,非城非邦,所謂的家國在北方,更遑論身分認同、自我意識這些「九七後論述」。直到一九七六這年,一個名為《號外》的小報無聲出現,論盡香港這座「城市」萬象:政治、書評、影視、音樂、飲食、時裝、家俬,旁及歐美日諸國思潮、流行文化……包山包海的議題成就《號外》之「雜」,滿篇交錯的中英文廣東話更「雜」。

  這是香港的第一次。第一次有一本刊物,宣稱香港作為一個如同紐約巴黎東京的城市,有其性格,有其文化精血與自我精神。Every great city deserves a city magazine,他們說。

  雜誌《號外》創刊初始,雖不能說石破天驚,日後卻也驚破眾人一地眼鏡──當代香港藝文時尚各領風騷的要角:陳冠中、鄧小宇、岑建勳、劉天蘭、張叔平、Vivienne Tam……無一例外,都曾在《號外》掛牌演出;更不用提歷經多次財務危機的《號外》,竟也化險為夷地一路從一九七六做到二○○六,整整三十年。

  於是,在邁向三十字頭的第一年,一本具紀念性質的《號外三十》出現了。黑而沉,大過磚頭的box set裡,分裝厚重的三冊,名為〈人物〉、〈城市〉、〈內部傳閱〉。從三百六十期《號外》中精選再精選的內容,化為這包容五十萬字與上百幀圖片的三巨冊。

  「老老實實,《號外》創刊也不是香港社會文化的Turning Point」,呂大樂在序文中直率寫道。

  確實,一九七○年代,香港的內部和外圍發生太多事了:殖民政府開始建立一套新的規範制度;電視台繼六七年「無線電視」開台後,正在醞釀第二次革命;香港電影新浪潮蓄勢待發;中國領導人周恩來、毛澤東陸續離世……新舊更迭,香港的一切都在變,「我曾跟陳冠中說,七○年代,特別是七六年到八三年,可能是香港近代最燦爛的一段時光了」,呂大樂如是說,是故,「《號外》的出現,不完全是個意外。」

  在創辦人陳冠中眼底,一切不無運氣成分。「現在回看,當時最特別之處,在於新東西特別多,比八、九○年代更多。《號外》創刊,是剛好趕上這波潮流。」

  陳冠中也提到,之所以有這麼多新事物、新觀念百花齊放,跟四九年後出生、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一代人有關:「這一代人有兩種眼光,一種是香港本地的眼光,不同於上一代背負原來的文化包袱;一種是受英文教育、出國留學,見識了歐美最前進的思潮和文化。」七○年代,這群知識青年陣容龐大,其中一部分,包括陳冠中在內,便成了《號外》的中流砥柱,志在將他們發現的新世界,引進香港這方小小天地。

  陳冠中依據自己在北美閱讀Village Voice等非主流刊物的經驗,加以香港當時的《中國學生周報》、《七○年代雙周刊》為前導,決定要做成一本「寫給同種感覺、同取向的讀者看」的刊物。第一期的《號外》,根本不具雜誌形態,而是小報開本,創刊頭版赫然兩條大字:「贊育醫院弄錯血型!產婦不治」,另一驚爆標題則是「女超人帶來的夢魘」。

  「我們不想以窄的興趣和專業分類,而是什麼都談,從城市市政到國際政論,或音樂電影娛樂食物……用鑑賞的眼光去介紹一切新東西」,陳冠中說。呂大樂也分析,《號外》初期確實以Tom Wolfe的新聞寫作為標竿,進行「有角度、有觀點」的新新聞報導。《號外》這麼定義自己:The Tabloid,另外補上「新聞與藝術」。

  這種香港中產階級有識之士發出的觀點,逐漸引起同齡、同類讀者的注意,陳冠中回憶,「慢慢地,一些搞設計、時裝、音樂、跳舞……很多奇奇怪怪的人被吸引過來,他們以為,唯有《號外》可以作為他們的發聲平台,讓他們好好說話。」

  說話,有自己的態度,也得有自己的風格。《號外》的中文書面語+廣東語+英文,成為日後最鮮明的「號外風格」,早期卻是輿論眼中的大問題,「很多人批評《號外》大逆不道,要搞垮中文」,呂大樂說。

  陳冠中說,這算是「貪玩」出來的做法,「因為當時人平常都說英文和廣東話,我們覺得把這些寫入文章更傳神。」

  「書面語寫出來的港味不夠,帶不出廣東話的聲韻,《號外》就把這個打破,以標準書面語為體,口語俗語英文為用。」這等文字,革新了港人的閱讀口味,更重要地,標誌一種「香港態度」。

  這也是呂大樂最稱道的「號外風格」,「《號外》有個重要特色是,期期必提到“attitude”,他們的寫作很有個性,有時嘻笑怒罵,你未必同意他說的,但就能勾起讀者的思考和態度。」

  準是因為這種種《號外》風骨,早就是忠實讀者的香港三聯書店編輯李安,才會動念為《號外》製作紀念專書。

  「這本書好有紀念價值的。最早做《號外》這群人,他們有理想、有passion,做出來的內容很有香港精神,是我很珍惜的香港價值」,李安熱切說道。她是《號外三十》的策劃編輯,負責和《號外》編輯室提案編書,邀請呂大樂主編,參與了整套書的製作過程。

  原本就有意製作三十週年紀念書的《號外》總編輯曾凡,起初猶豫該不該讓三聯這一票「外人」擔綱,李安遊說了一年多,總算獲得首肯,「編輯他們自己要每月編雜誌,實在太忙啦!」曾凡也補充,「有個客觀角度來看《號外》,也是好事一樁。我們提供一切資源、整理封面、尋找歷史、勾起回憶,便放手讓三聯和呂大樂自由創作。」

  呂大樂接下編選工作後,有段時間他認真感到後悔:「初期我們找了一個女孩子幫忙複印每期《號外》目錄,我看完後覺得還是不成,得逐篇看才能選,就坐下來一本一本看!中間有段時間真是好痛苦!」雖說痛苦,呂大樂語氣中也有一絲自得,「翻到第十五年的時候,決定一定有一本〈人物〉,實在是訪談都很精采。」

  另一本〈城市〉,原來是〈城市〉、〈品味〉兩冊,考慮到兩者部分講述的主題有重疊,尤其品味不是可以徹底獨立談論的,於是拼裝兩書,大幅篩選,以「懷香港的舊」、「Code of Behavior」等四大主題分類而非編年排列,讓讀者可體會香港風格的輾轉流變。

  前面兩部以舊文全錄為原則,第三部〈內部傳閱〉則是《號外》歷來編輯說法,加上呂大樂勾勒出的三十個特點,予以輕描淡寫地腳註。

  「我們設想第三本書是專講《號外》的,為此我曾訪問陳冠中、鄧小宇等人,獲得許多說法,但不免覺得有些屬『事後之見』,不如將編輯每期發表的意見摘選刊出,讓讀者看到他們自己如何談論《號外》」。呂大樂也笑稱,恐怕少有雜誌編輯如號外人這麼愛自我分析到,有時不免嫌嘮叨的地步。

  李安的「工」,則花在挑選適當配圖和製作「號外大事記」上,「許多文字刊登時根本沒有插圖,我們也得一本本反覆重看,找到年代相近的圖片去搭。」大事記則是李安自嘲「實在太理想主義」的工作,「三十年來的號外人實在很多,得一期一期找蛛絲馬跡:何人何時入主號外、何人何時走……為了確認,找來第一代號外人開會補充,責任編輯還一封封email跟對方確認。」成書至今,想必李安本本《號外》都觸手,試算,翻閱總數至少七百二十次是絕無問題的。

  《號外》既曾感召許多文藝青年知識分子,精采作品定如恆河沙數,呂大樂初選時選了足足八十萬字,硬生生攔截三十萬字,但李安說,此次出書只是起點,未嘗不可以號外人、號外文為主,再出版另作,「這些人有的已經停頓多年,但文字仍有力道的,我希望能再幫他們出書。」

  呂大樂一則按語這麼下的,「最後,《號外》是一本香港雜誌」。說悠悠忽忽也好,轉瞬即逝也罷,三十年畢竟過去,對於《號外三十》這部書,我們不妨盜用張愛玲的說法小小作結: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書籍小檔案


《號外三十》。呂大樂主編。香港:三聯書店,二○○七年十一月。

集結有三百六十期精選文章的《號外三十》,很早就決定設計盒裝外形。現在市面上的《號外三十》,算算竟有十位香港人物、十種不同樣式的box set:張國榮、王家衛、林青霞、梁朝偉、劉德華、甘國亮、周潤發、王菲、張曼玉、杜嘉麗和劉天蘭等,為何選擇這恐怕前所未有、成本昂貴的套裝形式?「這些人都是icon囉,另外我其實很愛財的!」編輯李安開懷笑道,復正色說,「他們都不只一次上過《號外》封面,而我們從三十年封面中選出有代表性的,也具有一種評價。」看著十位人物,有的當年麗如春花,如今依然,有的已如煙消逝。要說香港無舊可懷,《號外》及其所記錄、創造的,則早已落座於我們記憶中「只是當時已惘然」,那些物是人非的位置了。

_________________
這些年來,生活叫我不安的感覺,全因放你於我心中,至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