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琪影話集 3》(原載於1988年1月7日《明報晚報》
《胭脂扣》的鬼氣很重,陰氣迫人,而且是「鬼咁冤氣」,因此看完後令人不大舒服,覺得太頹廢愁慘,而乏一點靈氣的昇華。
但無可置疑,《胭脂扣》是一部拍得頗有魅力的人鬼痴情文藝片,故事別出心裁,風格哀艷纏綿,在唐片中堪稱「撚手之作」。這是關錦鵬繼《女人心》與《地下情》後的第三部執導影片,證實了他是香港最具有才情的新進導演之一,擅長以細膩的心思、靈敏的技法,拍攝陰性的情態。
此片由邱戴安平、李碧華改編後者的小說,話說三十年代石塘咀一個紅牌妓女如花(梅艷芳),與情人十二少(張國榮)雙雙殉情自殺,但她在陰間不見情人,以為他已轉世投胎,於是在五十年後的現今重回陽間,登報尋訪,而結識了一個同情她的報館職員(萬梓良),及其做記者的女友(朱寶意)。劇情就在尋人的過程中,穿插著塘西風月的往事。
全片以上半部最可觀,儘管我們不知道當年石塘咀的花街妓館是否這樣,但關錦鵬實在拍出濃烈的懷舊風味,只見紙醉金迷、艷紅綺綠,而毫不粗俗。如花與十二少在一曲〈客途秋恨〉中邂逅生情,鏡頭如影隨形地周旋著,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洋溢著迷離與性感。
那段塘西情事,拍得很痴纏,同時富於奇趣,無論佈景、服飾、舉止以及腔口語調,都充滿舊式幽情,既有沉溺得要命的悽艷,亦有抵死肉緊的風趣。及至如花變為鬼妓,在上環的報館與萬梓良相逢,像吊靴鬼似的一直跟著他,行過斜巷、經過大笪地、同搭電車,回返塘西,這段陰柔、詭異與趣怪的情景,更令人既驚且喜,為之著迷。
此後萬梓良帶她回家,引起朱寶意呷醋審查,終於亦被女鬼所感動,搞得比較誇張,但仍然有趣味。
下半部發展得比較弱,因為懸疑下的謎底,逐漸交代下去,令人覺得當年那段殉情似乎不是很必要,如花不是那麼值得同情。此外,五十年後的尋人過程相當單薄,而且越來越蒼白偏執,自憐自傷得簡直難以自拔。雖然整體上不能令人滿意,不過此片由頭至尾都做感性濃郁,風格獨特。 梅艷芳憑此片在台灣得金馬影后獎,她確實演得出色。下半部拍她常在西環的街徘徊,等候故人赴約,經過新樓而閃現舊景,又含淚在大戲棚前重溫舊夢,都哀婉動人。最後她終於見到未死的情人,鬼面五十年不變,但人面已經全非,從此陰陽殊路,現在與過去無可溝通了。
除了梅艷芳之外,萬梓良也出奇地好。反而張國榮性格不大明朗,朱寶意則中規中矩而已。
《石琪影話集 3》(原載於1988年1月8日《明報晚報》) 再談《胭脂扣》──電影與原著一些比較
大家都知道,梅艷芳不是美艷的花旦型明星,但奇在她很易「上色」,可以扮得像雲雀般花枝招展,又能扮成不修邊幅的大笑姑婆。她在《胭脂扣》飾演來自三十年代石塘咀鬼妓,時而濃裝艷抹,時而淡掃蛾眉,雖然不是美人,但那份哀怨悽楚,充滿紅顏薄命之感,證明她既能演喜劇,更是演悲劇的高手。其實片中的鬼妓「如花」,根本上不是好東西,然而梅艷芳能夠把這「害人情」演得惹人憐愛,就更顯出她演技精采。
影片刻意把如花弄成受害者的模樣,然而細心看看,此角只是害人害己,並非受害。這妓女想與富家子十二少結婚,被男方家反對,這是理所當然的(今日應召女郎也難以嫁入名門望族)。片中的男家容許兒子與這妓女同居,甚至暗示准許將來納她妾,這是「超時代」地開明,何必殉情自殺呢?
他倆的自殺不大合乎情理,況且如花落藥迫使十二少陪她死亡,更屬狠毒。看了全片,我們覺得如花一直都害了十二少,他本來活潑生猛,但自從迷戀如花之後,便失魂落魄,還受她影響而上了鴉片煙癮,更去學戲,在台上跑龍套,令家人蒙羞。十二少逐漸變成無神無氣的行屍走肉,全受如花控制。
拿李碧華的原著小說對照一下,就會發現這部份比電影較合情理。在李碧華筆下,十二少的家長是嚴禁他與妓女來往的,多情的他因而脫離家庭,企圖入戲班謀生,卻很不得志,終於提出與如花分手,於是如花對他先行落藥,再叫他陪同吞生鴉片自殺,這就可信得多。
小說是以半憐半嘲的筆法來寫如花,一方面憐她痴情,另一方面也嘲諷她的佔有慾。電影卻改為一面倒地同情她,然而又把劇情改得不合理或交代不清,使她比原著更為偏執。小說的如花有好有壞,合乎人之常情;電影的如花則非常自私橫蠻,難怪下半部劇力較弱了。
至於五十年後的尋人,利用死前的密碼,從傳呼機找到十二少的兒子,這是太過莫名其妙的巧合,電影與原著都一樣無法成立。
不過正如前文所說,電影《胭脂扣》拍出很獨特的風味,哀艷陰鬱的感性渲染尤勝原著。小說由報館青年(即萬梓良)第一身敘述與鬼妓的幾天交往,電影改成以鬼妓為主體,使到氣氛特別悽楚動人。並且加強了對舊時塘西風月的直接描寫,拍出懷舊的情韻。
作為改編小說的香港片,《胭脂扣》已算相當可觀,就是弊在如花與十二少的關係,搞得牽強無理,導致前半甚佳,後半就陷於不問情由的自憐自傷,一味頹廢。導演關錦鵬今次實在拍得陰氣過重,片中的女子都很強,男子卻弱得不像話。
比較起來,李碧華的原著反而「陽火」較盛,不致於被陰氣所淹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